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6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大专讲座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六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6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

 

【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

 

『三身』,就是底下会跟我们说的法身、报身、应身,三种寿底下也都有说明,我们看下面文都知道了。

 

【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

 

『身』当作体讲,就是我们讲的本体,它并不是有一个有形的色身,就是一种理体,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师轨法性』,法性是一切万法的体性,师是师法,轨是轨范。我们今天看到宇宙,乃至于自然许多现象,它都有轨则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情形,总以为有一个神在那个地方主宰,否则的话,它怎么会这么有秩序?殊不知法性本身就是很有秩序的。

 

变出这一个宇宙来,在佛法,特别是《起信论》里面讲,从无明不觉生三细,讲三细相,由三细相再变成六粗相,这样演变为整个宇宙世界。这个演变的过程,我们中国古人也得到一点消息,像《易经》里面所讲的。《易经》的出现决定是在佛法到中国之前,《易经》里面所讲的很多原理原则与佛法都是相通的。《易经》讲宇宙演变的过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演变为宇宙。在佛法上不是讲太极、两仪、四象,是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境界为缘长六粗」,由三细相演变为六粗相,这是说明宇宙万物的来源,怎么演变形成的。在佛法有相当分量的经论来说明宇宙万法演变发展的过程。

 

这里面说了许多佛学术语,我听说同学们对这个不甚理解,特别是初学的,但是这个不要紧,这些术语在佛学里面有专门的参考资料,有《佛学辞典》、《教乘法数》、有《三藏法数》。注解多半也有解释,但是文字稍微深一点。谛闲法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人,他的文字还不难懂,可是原文以及原注都是古文。智者大师是隋朝人,四明尊者是宋朝人。

 

法性的发展是有规则的,它不是紊乱的,它发展有程序。宇宙之间,像星球的运行,乃至于一切生物生长的程序,它都有规则,这个叫轨,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法身就是一个理体,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身。

 

【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

 

换句话说,它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心智』,我们讲精神。它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精神,但是精神、物质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唯识学里面讲,精神、心智是阿赖耶的见分;一切物质,『色质』,就是阿赖耶的相分,见分跟相分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本体,这就是所谓色心不二,色是物质,心是精神,物质跟精神是同一个来源,同一个源流。底下说:

 

【非阴界入之所摄持。】

 

『阴』是讲五阴,『界』是讲十八界,『入』是讲六入,或者是讲十二入。换句话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法性变现出来的现象,所变的现象当然不能摄持能变的本体。由此可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以法性为本体,它是能变,一切法是所变。

 

【强指法性为法身耳。】

 

我们不得已勉强称它作『法身』。这是讲三身里面第一个法身。底下讲三寿,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应该都有寿命。

 

【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

 

『连持』就是相续相,连续的相。换句话说,法身谈不上寿命,为什么?无始无终,它哪来的寿命?

 

【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

 

它永远不改变,永远没有变化,所以我们勉强指这个为寿命。它寿量多少?实在讲没有量。

 

【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

 

『延』是延长,『促』是短促,没有。换句话说,法身没有寿量,说不上寿量的。

 

【强指法寿,同虚空量。】

 

这是不得已勉强而说的。

 

【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耳。】

 

这是讲法身,用这些来形容法身,让我们从这些形容词里面去体会。法身是我们的本体,也就是禅家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几时我们才能够证得法身?必须破了无明以后。无明盖覆了我们的法身,使我们虽有,我们见不到,我们自己体会不到。到你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逐渐就显示出来,也就分分一直到圆满的显示。底下一段讲报身:

 

【报身者。修行所感。】

 

法身是理体,不必修,本来具足。『报身』是修成的。

 

【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报身是智慧之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是智慧,智身,智慧之身有始无终。你修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称之为报身,所以报身是自受用的,自己的受用,是属于修得的。

 

『久修业所得』,一般经教里面讲要修将近两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第一个阿僧祇劫,我们现在还没起步,什么时候算起步?必须到位不退才算是起步。像《华严》所说的五十一个阶级,第一个阶级是初信位,初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年级的一年级。初信位是什么资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如果以小乘来说,就是初果须陀洹,从这里算起,为什么?他不退到凡夫地了,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修。像我们现在在佛法里来说只是幼儿园,一年级没到,到一年级才能算数,幼儿园不算数,我们都不算数。到一年级就可以算数,就晓得你经过五十一个阶级可以成佛了。如果不到一年级根本就不能算数,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什么程度。

 

从位不退算起,修一个阿僧祇劫可以修到三十个位次,就是三贤位的菩萨。第二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七个位次,就是从初地到七地,初地到七地是一个阿僧祇劫,到第二个阿僧祇劫就见法身了,这是一般经论里所说的。我们念佛人来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就等于圆教的初住菩萨,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报身就现前,报身就得到了。所以确实是久修,是用相当长的时间来修,它是修得的。

 

底下说它的境界,也就是说它的样子。『如如智照如如境』,如如是法性理体、诸法一体。古人常用金与金器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金,金就是器,这个叫如如。金如器,器如金。好像我们用金做蜡台,蜡台是器皿,蜡台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这叫做如如。如果相跟体是两个,不能合成一个,这就不如。如如一定是体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底下解释得也很好。

 

如如智是什么?智就是你的觉,契入法性理体之觉智。境界是外面,智是能觉,境是所觉,能觉跟所觉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懂,为什么?只有佛学有,世间中外哲学都没有,这讲世间的学术。世间学术都是相对的,能觉的是我们的心,所觉的是万物,能所决定不是一个,这就称之为哲学。所以佛法不是哲学,它跟哲学的定义不一样。为什么不是哲学?在佛法,能跟所是一不是二,这很不容易理解,能得一点彷彿的消息还是用梦境来做比喻。譬如我们作梦,在梦中一下觉悟「我在作梦」,忽然想到梦里所有境界都是我心变的,我心能知,外面境界是所知,我这个知觉的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这是彷彿得一点消息,它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智跟境,换句话说,精神跟物质是一个。如如境,境是外面的外境,是色法,知是心法。就是《心经》里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空是讲的体,讲的理,色是讲的相,心境一如,心境不二,这是真正智慧现前。

 

『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如函盖』,像杯子有盖,盖子盖起来刚刚好盖下去,这叫相应的意思;相冥,如水乳相融,一杯奶掺一点水融合在一块,水跟奶分不开,变成一体了,取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我们知觉的心与外面一切的境界像水乳交融一样。这个理很深,诸位要不懂没有关系,不懂不要苦苦的去寻求,渐渐的能入这个境界,在一切经里面讲得最透彻的、讲得最多的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讲「十番显见」,讲我们这个心量,我们眼能见得到的,就是心能达到的地方,心要达不到,为什么会见到?可见得心确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智觉及六根作用的范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不能说心在这个身体里面,真的在身体里面,身体外面的东西我们应该没有感触,应该达不到的,可是身体外面我们统统能够感觉得到。你心愈清净,感觉的范围愈大,清净到极处是尽虚空遍法界你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我们现代人称之为神通,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通达的,这就是相应相冥的现象。

 

【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

 

『报身』也是勉强说的。说勉强说,这个意思我想同学们能够体会得到,为什么?中国老子就晓得这个道理,「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名建立,所有的名都是勉强建立的,为什么?一切万法本来没有名,所以你不要执着这个名词。名词是便利说话、便利交换意见而建立的,并不是真的有这个名词,所以对于名词不必固执,可是它有它的作用,我们只取它的作用,不要执着名相。这就是不得已强名这种智慧叫报身,所以报身是智慧身。

 

「法寿」,法身的寿命。

 

【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

 

这是讲报身之寿。

 

【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

 

这是说报身的寿量,这也是不得已而说出来的。前面我们说过报身是有始无终,证得之后不会再失掉。法身是无始无终,报身是有始无终,所以成佛之后绝对不会再退转为凡夫。

 

三十五页的第二行应当是大字,这个地方排版排错了。三身,前面讲的报身,后面讲的应身。

 

【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量也。】

 

这就好懂了。我们现在这个身真的叫无可奈何,一点主宰都没有,自己不能主宰,为什么?我们这个身叫业报身。佛菩萨是智慧报身,智清净,他能做得了主宰。我们是业报,造善业就得善报,福报就大,造恶业就得苦报,所以我们六道里面受的身是业报之身,自己一点主宰都没有。诸佛菩萨到六道里面来教化这些众生,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就现身,所现的身就叫做应身,是我们众生有感,他来应的,这个就好懂了。他应的这个身跟我们这个身是一样的,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这就是应身。『应同万物为身也』,这应身。

 

应身的寿命一定与一般人的寿命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八十年,实际上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一般算虚岁就是八十岁,那寿命就有寿量。『应同连持为寿』,「连持」就是这个生命的相续相,连持不断,相续不断,这就是寿的意思。寿量,这寿有多久?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寿命是八十年,这就是长短。佛应众生完全是看众生的身形、众生的寿命,跟他完全相同。底下从比喻上说:

 

【如谷答响。】

 

我们在深谷长啸一声,叫一声它有回音,我们声音叫得亮,它回音的声音就大;我们声音拉得长,它也长;我们叫的声音短,它也短促,回音跟我们是相应的,举这个比喻。所以说:

 

【大小随身。】

 

随着众生的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上说的。佛菩萨有这种能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非常的奇妙,现这个身是不来不去,这些道理也都有很深的深度。

 

【似鉴现形。】

 

『鉴』就是镜子,就好像镜子里面现的形状。

 

【端丑在质。应万物感,现胜劣身。亦如是也。】

 

佛在天上说法就现天人之身,那个相貌比我们人间庄严多了;在人间为我们说法,他就要现人的身相,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这个诸位要知道,他是随众生的心量现身。我们今天困难的是,我们执着我们这个样子就是自己,所以就不能变化。佛不执着一定的身形,所以他那个相是千变万化,随着人心所见不一样。这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应当要了解。佛菩萨六道哪一道都去,连地狱也去。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众生,难道诸佛不去?难道别的菩萨不去?统统都去,没有不去的。在地狱里面要现地狱的身形,在饿鬼要现饿鬼的身形,在畜生要现畜生的身形。

 

有一本书叫《物犹如此》,里头所记载的统统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会念佛,也会往生。这是特别记录下来勉励我们的,我们要不晓得念佛往生,连畜生都不如,取这个意思。

 

畜生往生里面,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在头陀寺做方丈住持的时候,头陀寺在浙江温州,那个庙不太大,里头养了一只公鸡。民国初年,寺庙里头生活非常清苦,没有时钟,每天作息,他那个庙里养的公鸡报时,鸡报晓,鸡时间准得很,到时候清早牠就叫了,叫了大家就起床,就打板做早课。吃饭的时候,大家在斋堂吃饭,公鸡也来,大家吃的饭粒掉在地上,牠就把它吃得干干净净,上殿牠也跟着一道上殿。牠往生的那一天是上完晚殿之后,大众都离开了,牠不走,牠在大殿里头走来走去,好像在绕佛一样。香灯师是管大殿的,收拾完之后就要把牠赶走,「大家都走了,你怎么还不走!」这公鸡听了他说话不但不走,牠就站在大殿当中大叫三声,站在那里死了,这是谛闲法师在头陀寺做方丈的事情。老法师就把这只公鸡用出家人的礼节来葬牠,把牠埋在后山上,给牠诵经超度。牠是站在佛殿当中往生的,这是念佛往生的瑞相。

 

所以佛菩萨现身必须与众生现同类的身,这样才可以。

 

【身既同物,寿岂差机。随宜长短,示量无量。】

 

应身示现的跟众生完全一样,与众生同寿量,不会相差很远。

 

【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

 

这是说明应身的德用。『智』跟『体』实在是一个,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是体,照的用就是智,它能照,能照比作智,照见就是它的作用。底下是用比喻来说,像『水银』与『真金』,把它和合起来,能够涂色像,做为装饰品。『功德和法身』,法身是本体,功德是作用,『处处应现往』,「往」是个形容词,有没有真的来往?没有。为什么没有真的来往?因为法身、智慧、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楞严》上说得很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说是不来不去。

 

古德讲净土也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西方世界与我们这个地方,经上明明白白讲距离十万亿佛国土,怎么说去则实不去?不去怎么会生?这就是说明心性的德用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这个心性变现的,我们现在娑婆世界,我们目前的环境也是这个心现的,也是这个心变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变现秽恶的五浊恶世,变这个境界,如果我们心一旦清净了,那就变成『五净』的国土。所以我们不要着重在所变的境界上,要着重在能变的心境上,在这上下功夫,正是所谓心净则土净。我们要取净土,先要修清净心。心不清净,没有办法成就净土的,你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念十万声,所谓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得不到净土的。由此可知,念佛是不是一定要念的数字多?不是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应该怎样念才如法?念到自己心清净就如法。念佛是手段,清净是目的。我一天念十万声,心不清净,这个没用处;我一天只念十声,心清净了,它有用处,就行,所以不在乎念多少。

 

古人也有特别强调念的数字要多,那是为什么?为一些业障很重的众生,他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烦恼太多,希望多念能把烦恼换过来,目的在此地。所以念佛也没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心清净。心清净,身自然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佛的这些德用功能,跟我们自己实在讲没有两样,就是他明白,他知道,清清楚楚的,他不迷。我们也起同样的作用,但是我们不明了,我们迷惑自己体相作用,我们迷了,迷在这里。佛觉也是觉自己的体相作用。其实迷也好、觉也好,体相作用永远不变的,不是说迷了,这个作用就小,悟了作用就大,不是的,迷悟不二。迷悟不相同的是,悟了他自己没有苦,迷了自己很苦。觉悟了,一切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迷了之后,一切自己做不了主宰,差别在此地。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

 

这是讲心性的大用,正是说明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量有两个意思:

 

【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

 

这个寿命长。

 

【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

 

『八十』是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这个短。长短都是『有量之量』。

 

【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太长,太长还是有寿命,还是有量的,不是无量的。我们讲无量寿,无量寿是称赞他的,不是真的无量寿,所以这个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因为这个数字太大,我们没办法计算,所以称作无量,实际上还是有量。经上说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将来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接着就成佛,那个世界没有像法、末法,经上讲得很清楚,上午阿弥陀佛圆寂灭度,下午观世音菩萨就示现成佛,他是接着的。观世音菩萨成了佛,将来灭度的时候,大势至菩萨接着就成佛,他那世界很好,永远没有像法、没有末法。换句话说,佛常住在那个世间,国土这样的殊胜庄严。不像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等底下一尊佛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世间没有佛,然后才等一尊佛出现,佛出现的时间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所以这就是说明这个数量有真正的无量,有有量的无量。

 

【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机,参差长短。】

 

他的寿命长短与那个时期众生是相应的。这些注解里头都有,大家自己去看。

 

【然此三身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释名竟。】

 

到这个地方把解释经题就讲完了。实在讲『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把它分做三个独立的个体看,分做三个独立个体看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能笼统的把三个当一个看,它确实体是体、相是相、作用是作用,所以这个三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这个样子才能够看出它的真实相。好像一面镜子,体是体,光是光,照是照,虽然它起作用是一块,可是各还是各的,的确是三而一、一而三。不能把它称作三个独立的,也不能含糊笼统说成一个,你晓得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才能够把真正的真相搞清楚。底下这一段文是辨体:

 

【次辨体者。体是主义。】

 

『体』就是实体,这是体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有性体、有质体。质体好懂,质是物质,譬如这本经书,经书体是什么?体是文字、是纸张,这是它的体,这是质体,完全从物质上来看。除了质体之外,比较难懂的一个真正的体是性体,性体上讲这是一法,它的体是法性,法性是它的真体,这是从性质上说。在此地我们还说浅一点,说大家容易懂得的,就是它理论的依据。佛凭什么讲这部《观无量寿佛经》?这部《观无量寿佛经》是从什么地方讲出来的?这部经的理体何在?根据什么原理?根据什么道理讲的?这个原理、这个道理就是这部经的体。你懂得这个道理,他所讲的我们就相信,为什么?他有理论依据,他不是胡说八道,我们才能够信得过。所以一切经都有辨体,也就是说要探讨它理论的依据。底下解释:

 

【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

 

这句话很重要。佛与魔如何拣别?这八个字就是拣别的标准。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哪是佛、哪是魔,这个标准一量决定不错。凡是符合于『诸法实相』的,这是佛事,如果与诸法实相违背的决定是『魔事』。这个地方的魔,诸位要搞清楚,不是一看到这个魔就是魔鬼,那就错了。本来这个魔下面是个石头,就是折磨的磨,把那个石头去掉,换一个鬼,这是梁武帝干的事情,魔鬼的魔字是梁武帝新造的一个字,他说折磨太苦了,就好像鬼折磨害人一样,所以把那个石头换成一个鬼。古译的经典都是折磨的磨,石头那个磨,后来的经才改成这个字,所以这个字的来源我们要认识它、要了解它。

 

换句话说,与实相不相应都会带给我们折磨,这个范围就大了。我们六道凡夫的心行与实相不相应,所以我们有烦恼,我们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声闻、缘觉虽然超越三界,证得九次第定,他与实相也不相应,他也有烦恼,这个烦恼在佛经里面称为界外见思,就是三界之外的,他也有烦恼。可见得不与实相相应,你就没有办法避免烦恼,不可能的事情,只可以说烦恼有轻重的差别。这个轻重差别是与你的觉醒成正比例,你多一分觉悟就少一分烦恼,多一分迷惑决定是多一分烦恼,这一定的道理。

 

只有这些大菩萨们与实相相应。大菩萨,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标准就是讲实相的,以这个为标准。换句话说,证得实相,四相一定空,一定不会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他都不执着,这是与实相相应。与一切法上稍稍有一点意见、有一点执着,都与实相不相应,换句话说,你免不了要受心境的折磨,这个叫魔事。所以这个魔事,连权教的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统统都有,只有见性的菩萨才没有。像《华严经》五十一个位次里面,前面十个位次,就是十信位的菩萨还有,要到圆教初住以上才相应。以前面六即佛来说,分证位才与实相相应,相似以前统统都是魔事,都没有办法避免心境上的折磨。所以这个两句话很要紧。好,我们下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09:43: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00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