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26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10/10/1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26

play-sharp-fill

大家早上好!昨天我们谈到了凡先生对行善,他说,「随缘济众」。然后把行善整理成十个大类。而「随缘济众」,我们看到「随缘」,其实是缘分成熟,尽心尽力去帮忙,哪怕自己很辛苦都不辞劳,这个是随缘。缘分到了,牺牲奉献、舍己为人的态度;缘分不到,也不要攀缘、攀求,这是「随缘」。「济众」,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就尽力去做。尽力去做,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行出世的菩萨道。这十大类,第一大类讲到「与人为善」。只要对他人有帮助的,他善巧方便去做,「与人」就是跟他一起做。

在《了凡四训》当中提到一个事例,就是「舜在雷泽」。当时大舜在雷泽这个地方,人民风气都是互相争夺,不懂得礼让,很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冲突。而大舜并没有指责,他自己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做出礼让、恭敬的态度。当地的老百姓看久了,他的善良被唤醒了,也都效法大舜,懂得礼让。舜是很有德行又很有威望,其实他可以用言语来劝大众,以舜之明哲,可以以一言而教众人哉,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这是「良工苦心也」,这用心良苦。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例子是我们的好榜样。人现在没有基础,你跟他用讲的,一来,他一下子听不懂;二来,人现在疑心很重,你讲多了,他会看,你说是说得很好听,你做到底如何?我们讲多了,自己的德行都跟不上,反而让人家怀疑甚至让人家否定。明白的道理,不要急着要去说服人、要去教人,首先,我们自己先做到。这个就是舜给我们的提醒、给我们的示现。

所以修学的路上,谨慎「好为人师」,自己都还没做到就急着要教人,事实上,把精力都放在见人过,然后就攀这个缘,一定要人家听我们的。其实每一个人的缘都不同,我们看得懂因缘吗?今天我们跟他谈修行,第一个,我们的知见对不对?我们自己要先确认这一点,没有先确认知见,就急于要跟人家讲,那个都是好为人师的习性在作用。再来,纵使我们的理可以讲得对,契不契机?能观得到机吗?而当事人,现在是哪一个人负责引导他、教导他?一个年轻人在团体里面,十个人跟他讲、二十个人跟他讲,你看他会不会听乱了?这一二十个跟他讲的人有观照到他的状况吗?你要帮人要看得清楚情况,不然都帮倒忙。就好像爷爷奶奶都希望孙子好,可是他们教的可能不见得观念对,可能不见得能很好的跟爸爸妈妈配合,那会帮倒忙。

师父当时跟李炳南老师学习的时候,李老师说,「你只能听我一个人讲」,这个都有深意。一个人还没有建立起是非判断、正确知见以前,他听愈多人讲,他愈乱了。所以我们劝人,他的主管是谁,教他的人是谁,要更巩固他对负责他修学的人更有信心,这样才对。结果我们跟他讲的跟他的领导讲的不大一样,我们还说你领导错了,我对。那整个他的知见就建立不起来。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考虑得周到、考虑得深远。

师父讲经,事实上都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我们应该是坚定每一个人对师父教诲的信心,把师父的教诲重复的提醒每一个人。师父的教诲我们都记得不深刻,每一个人假如又好发挥自己的见解,那怎么去护念彼此、护念同参道友?我们的根性都不足,十句话里面应该是十句都是经典跟师父教诲,这个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观照一下,我们讲十句,有几句是师父的教诲?这个时候我们就想着,我们可以教人、可以为人师。其实这一些观照都是很必要的,所以往往在道场的年轻人特别难修行。年纪大的人一看到年纪小的,他就很想去跟他讲。我们所有的言语,有没有跟师父教诲相应?这个是我们要先冷静观照得到的。所以师父一直强调「随顺圣贤教诲」,我们的言语都要跟这一句相应才好。人每一个言语都要提起一种责任的态度,讲话不能随便,要能护念众生,要能与人为善,不能变成让年轻人都不知道听谁的。再来,纵使讲的都是正知正见,我们言行假如不一致,也护不了这个年轻人。他一看,失去信心了。所以「为人演说」,这些次第,师父一再的提醒。

舜的这个事例,对于我们在末法时期弘扬正法是非常重要的风范,「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谦退、以身作则,这些心态。人家有不对的地方,包容,宽恕;人家有好的地方,肯定、鼓励。现在这个时代人信心不足,要慢慢的培植他的信心。他有小善,都要多加的肯定;有善的存心,协助他增长,协助他成就善行。

所以「与人为善」,在这个十个纲领当中是第一位。其实也是提醒我们,任何一言一行,与人互动,都是为了利益对方,这个就是「与人为善」。

第二个是「爱敬存心」。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在《无量寿经》当中提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很重要。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我们的行持要跟普贤行相应,这个频道渐渐就接上了。跟普贤行不相应,口上都说要往生,那是有口无心、不一致。时时都以普贤行来观照自己的行持。普贤行一开始就讲「礼敬诸佛」,那叫「爱敬存心」。这个「爱」是大爱,不是世间的情感所产生的爱。情感所产生的爱,他有爱的人,他也有不爱的人,甚至还有恨的人,这样的情爱靠不住,它会变。所以佛门讲爱心用「慈悲」,很少用「爱」这个字。世间人容易误会,亲人、朋友、男女这之间就叫爱。只要会变的就不叫真爱,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人,恩爱夫妻,可能旁边人看了还挺羡慕的,结果过没几个月离婚了。这个变得很快,会变的不是真的。本来感情很好,后来变冤家对头,这个都是因情而生的爱,这靠不住。

大爱是慈悲,他是平等的去恭敬爱护。所以我们假如分别宗教、分别种族、分别国家,那就不是礼敬诸佛、不是大爱。这一点我们要自我观照。我们面对不同的种族、宗教、国度的人,有没有平等、爱护、恭敬?假如提不起来,这个跟普贤行就不相应。我们现在住在我们这个社区,就很好炼这个功夫。大家一天遇到不同种族的人有多少?很多。看到中东人有没有一样平等、恭敬?所以,佛法不离生活,应该讲,不是不离生活,而是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你看到不同的民族的,他也有佛性,要跟他结法缘,念佛回向给他。

我们同仁很有心,广结善缘,我们那一栋楼底下那个保安人员现在一见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我听了很惭愧,为什么?因为我感觉他念阿弥陀佛特别恭敬、特别相应,我听起来我都不如他。到时候变成他往生了,我没往生,这很有可能,为什么?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那是生生世世善根积累。现在他遇到一个缘,人家劝他念佛,难怪念得这么好。那个保安人员可能都是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给我们提醒的,不要分别,人家善根可能都比我们厚。

师父一直在强调,我们了解宇宙的真相,「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自性清净圆明体」。就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就是一体。虽然我们还没契入,但是佛是真语者,这个真相告诉我们,我们还没契入。我们也知道一体是真相,我们就用一体的态度去处世。具体来感受一下,身体是一体,眼睛痛了,这个手跟脚赶紧去拿药,马上感同身受,赶紧擦药。这个就好像哪一个众生有困难了,就像眼睛有困难了,其他的部位自自然然去帮助,这是很自然提起来的态度。今天旁边有人需要帮忙,我们视而不见,那是我们不正常了,我们背离了自性、背离了事实真相。所以儒家告诉我们,「人饥己饥,人溺己溺」,那个就是很自然的心态。

我们现在要把不正常的变正常。现在冷漠了,不能体恤他人,那叫不正常。人的本能是恢复到一体,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佛菩萨恢复正常。尤其有家庭的人,另一半的痛苦都体会不到、自己亲生骨肉的需要都感觉不到,那叫太不正常。为什么会不正常?「苟不教,性乃迁」,利欲薰心,被欲望给障碍住了,要把它去掉。所以要格物,放下习气才行,才能恢复诚意正心,恢复真心。所以「爱敬存心」就要把自私放下、把傲慢放下,这样才能「爱敬存心」。

接着讲「成人之美」。这个跟普贤行都很相应。所以哪有世法跟出世法?觉跟迷而已。放下执著、放下迷惑、放下分别,法法都是普贤行。「成人之美」就是普贤菩萨的行持,「称赞如来」、「随喜功德」。「成人之美」就是去掉自己的嫉妒心。我们佛门常说,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在《十善业道经》当中有提到,这四句,大家可以多体会,可以背起来。大家现在不要听到背就有点紧张,紧张也没用,该来的还是会来,真的。人重在精进才能突破习气,才能激发潜能。

所以刚刚在念《太上感应篇》,我又有一个新的想法,下一次,我们同仁考试,《太上感应篇》也要默背。我们都要求别人背,我们自己不背,不行的。会不会今天有人睡不着觉了?没关系,你有至心求道,真肯下功夫,太上老君都会来给你下甘露水。你自己心先恐惧,这个加持力就上不去。我就是要给世间人做榜样。我们邱科长,我曾经说过要背的,帮我记一下,我现在年纪大了,稍微记一下。大家记住《弟子规》有一句话,叫「宽为限,紧用工。功夫到,滞塞通」。现在赶紧多读,读熟了就背出来。熟就好,你硬背会伤脑筋,脑细胞会受损太严重,你就顺着自然,多读几次就熟了。

「成人之美」,因为现在确实成就一件事不容易,「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现在人嫉妒心强,看到好事,他不随喜还破坏,所以做好事要低调。见到人家做好事,要多委曲求全去帮助他;他被人毁谤了,你要帮忙他,去挡。这个都是「成人之美」。现在看人家有小善,都应该去随喜、去赞叹。

第四,「劝人为善」。劝人可以用嘴巴劝,也可以写文章流传后世来劝。像陈弘谋先生编的《五种遗规》,这个就是住世宝典。古圣先贤都是以他的身教感动一方的大众人民,这也是「劝人为善」。师长是尽心尽力护念众生的道业。我看这一次到香港,师长汇集经典里面特别精辟的为人领导、为人长官的一些好的教诲,把它誊出来,师父把书名叫《老人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就在眼前。我们一打开来,真是太精辟了,真是为了众生设身处地不疲不厌。为什么?现在人忙,怕没时间看,节取最精辟的,让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太高了、太好了,他生起主动学习的心。所以我们手上有一本师长汇集的《四书读本节要》,爱不释手,都把《四书》里面的精华誊出来了。

我们中心现在有《四库荟要》。《四库全书》,以后要分批把这个《四库全书》分下去,你看哪一段,那把这一段的精髓再荟出来,给社会大众方便。当然前提文言文要先看得懂,文言文不懂就没法深入。要护念现在的众生得要用心良苦才行。师父提醒我们要跪着把佛法送出去,这是客观分析。我们还常常懈怠、常常只想到自己,弘护正法那就有名无实。

第五,「救人危急」。我们看现在很多社会状况非常危急,忧郁症的人这么多,自杀的人这么多,犯罪率愈来愈高,这些人都很可怜。所以这个时候他能回头是岸,最重要的是他要闻正法。要救人危急,最重要的教导他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就要尽心尽力去办班教学,他才有这个缘去转变他的人生。

尤其汤恩比教授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要靠这个法宝。所以尽心尽力弘扬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救人危急。而为什么很多社会现象,会变得这么样的复杂跟困难?就是因为人不明理,都是很严重了才知道要改善,没有防微杜渐的智慧。所以你看,人的身体要病到癌症了才重视,就不好治。伦理道德要偏到人都不像人了,才说应该回头。所以几千年来的父母、老师、父母官,都懂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忽略教育,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危急;重视教育,可以防微杜渐、可以禁于未发。这个社会风气还没坏,把它导正过来。

再来,第六是「兴建大利」。这个「大」不只现在影响的面大,而且影响深远,兴建大利。你看造一座好的桥像赵州桥,大陆很多的桥,还有超过一千年的,你看那利益多少人,免于危难、危险。而办教育,它影响的也是非常深远。所以孔子为什么是至圣先师?因为他利益的大众太深远,两千五百多年,我们都受到老人家的恩泽,这是「兴建大利」。

有一首偈说到,「百年奇特几张纸」,这历史当中很奇特的事情,记在史书上,几张就没了。千古英雄,那时候奋勇杀敌,那个民族英雄,「千古英雄一窖尘」,也都埋在黄土里面。「唯有炳然周孔教」,周公跟孔子的教诲,「至今仁义洽生民」,两三千年之后,他们的教诲还在利益著后世子孙。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根本,长远利益大众就是做教育工作。有这样认知的人,哪怕有再好的利益、再高的财富来请他,他也不会去做。就像佛陀本来可以做国王,他国王不做了,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有这个认知,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不追求世间名闻利养,这一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时佛陀,一开始的时候,僧团成立,五比丘,人也不是很多,但是见和同解,修六和敬,最后能把正法弘传到全世界去。师父跟我们同修讲,马来西亚真干可以救世界。真干了,五个人都能救世界,那更何况我们有这么多的人,除非我们不肯真干。所以面对这样的社会、世界,舍我其谁?我们一起要把它承担起来。承担起来,诸位同仁,重不重?「任重而道远」,重不重?重!重要的重,不是重量的重。大家想一想,人家很多人想扛都还没机会。所以能扛,这一生没空过,这一生叫「福气啦!」我们很有默契,有默契就会配合得很好。

今天跟大家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41: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6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