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25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10/10/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25

play-sharp-fill

大家早上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积德累功」。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一来,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一生能作佛、作菩萨,人生很有意义;二来,是尽心尽力利益有缘的众生。「积功累德」就是尽力去利益大众。我们要利益大众,首先要明白道理,不然去行善没有用智慧,可能还有很多流弊问题。「为善而不穷理」,自己觉得做得挺好的,可能还造孽了都不一定知道,枉费苦心。所以要能深入理解道理、理解经教,我们才能依教奉行,才能自利利他。

昨天我们讲到如何判断善恶,善从真假、从端曲,我们昨天讲到这几个角度。接着,善「有阴、有阳」。「阴」就是人家不知道,「阳善」就是人家都知道我们做的善事。「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而一个人在行善的时候,假如要急于让人家知道,这个行善是用名利心在行善,所以虽是行善,其实他这个贪名、贪利的心已经种下去了,「善处即是恶根」。「为恶而畏人知」,一个人造恶了很怕人家知道,他还有惭愧心,这叫「恶中犹有善路」。所以为恶,他懂得去忏悔,佛门讲忏悔业障,那他这个恶可以忏除掉。恶还隐藏,不让人知道也不懂得去忏悔改过,这个「阴恶」可能就愈积愈厚。

所以善要多做,不要张扬。因为行善之人,他的心地会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自自然然他做得心安理得,不张扬。会张扬的可能都还是带名利心。《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话讲到,「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他享盛名,名也是福报,事实上没有这么好,享了很高的盛名,福都一直在折损,那福花完了祸就来了。所以名副其实才不是消福了。像我个人,就是名过其实太严重,所以我走在路上都很看有没有车子过来,都有奇祸,自己很清楚,要好好的努力赶紧提升自己。

「人之无过咎」,都没有做错什么事,「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大家希不希望子孙骤发?你们这些当父母、当长辈的人,都没什么反应啊?连自己的孩子都想不到了,还修什么行,自己最亲的下一代,都不尽心尽力去护念他们,还说护念众生,这个都是没有基础的,不正常了。所以会为子孙着想,受再大的委屈没有关系,那个都是消业障然后积福分,子孙往往骤发。所以大家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了,以后被人家骂,被人家误会,你会很高兴。人会笑不出来、会难过,就是不明理。一明白事理,那这个世间没有坏事了。哪一件事是坏事?要不就是修福,要不就是消业障,哪有坏事可言?所以理得心安,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每天都笑呵呵的像弥勒佛一样。

所有的人都是在成就我们,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恶缘帮我们消业障,你得感谢它,就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所以学佛之人还生谁的气,还看谁不顺眼,这愈修愈倒退,这个自己要观照得到。所以人可悲在哪?可悲不是被别人骗,那不可悲,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给骗了,被自己给卖了还不知道。又卖不到好价钱,卖都卖到哪?到三恶道去了。不自欺,这一生能成佛作祖,值得。咬紧牙关,对治习气,证无量寿,这是有志气的人。

接着《了凡四训》提到,善「有是、有非」,这个是非是与圣贤,与鬼神一样,不是跟世间的价值观一样。世间价值观变来变去的,甚至从这几十年看,是愈变愈离谱。比方,我们曾经听人家在谈话,工作只要能赚钱就好了,做什么没关系。有没有道理?这个都跟道理不相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的有家教的家族,这一点是做得真彻底,这是我的观察。

我接触好几位范公的后代,我看到,一半是教书的,然后有当官的,造桥铺路的,都是能为人民做实事的、利益大众,他挑行业。那范公的后代,我还没看过去杀生的、去做不法行业的,一个我们都没看到,这是家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当中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要对照经典,不是人云亦云。而且在《了凡四训》里面举的例子:子贡有钱,把鲁国人赎回来,他不拿赎金。孔子提醒他、批评他,你这样做了,那后面的人会有罣碍,「人家子贡多清高,都不拿赎金,那我拿了好像不清高了」,他在行善的时候就有顾忌。无形当中,可能就障碍到人去行善。子路看到一个人溺水了,跳下去把他救起来。那个人高兴得不得了,报答他救命之恩,就把牛送给他。子路就把牛牵回去了。孔子高兴,「你这个带动,以后鲁国很多人会救人于生死关头。」

「是非」其实最重要的是看对大局有善的影响,是「是善」;对大局往后有不好的影响,就是「非善」。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而且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我们又在学习传统文化,又在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于整个社会风气,是善还是恶?是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要有这样的心境,这个才是学传统文化。没有这样的心境,那是落个印象,结个善缘而已,契不进去境界。

《中庸》告诉我们,「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是君子风范。我们曾经也读《孝经》一段时间,「言思可道,行思可乐」。「言思可道」,我们讲的每一句话,都是人家可以依循的正确思想,那我们言语一定没有「奸巧语,秽污词」,没有轻浮,没有随便,也不会讲很多无聊的东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谈的一定是能利益人的话、能安慰人的话,不讲废话。尤其念佛之人还讲废话,那这个不能往生。为什么?还这么多妄想,念佛功力提升都嫌不够了还那么多废话。所以祖师慈悲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人不念佛的时候基本上就在迷了,念佛是觉,不念是迷,因为我们不念就打妄想了,大家不相信可以观照看看。所以很多道理,还得要靠自己用心去体会,然后体会到了、深刻了,就老老实实照着做。当然,人家很需要跟你沟通,听听你的意见,来请教你,你可不要看着他,「少说一句话」,这学呆了。慈悲为本,学佛是慈悲为本,念这一句佛号也是慈悲;跟人因缘成熟了,给人几句忠告的言语也是慈悲。念这一句佛,念念回向化解灾难,不离慈悲心。

接着又讲到,善「有偏、有正」,里面举到吕文懿公,他很仁慈。结果有一个醉汉很无礼挡他的路。他是退休的宰相,这么有威望,这一个人还敢这么对他无礼,其实这个人的心性已经偏颇得有点严重。这个时候应该是警告他,让他不敢再嚣张造次。所以《易经》里面有讲,「小惩而大诫」。结果吕公那时候太仁慈了,不跟他计较,反而他隔年就犯死刑入狱。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要跟智慧相呼应,叫悲智双运,这个慈悲才不会造成祸害、流弊。我们的慈悲不能变成他人,变成他姑息、放纵,那就不好了。

接着,善「有半、有满」。「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这个半满,说实在的,最根本的还是从存心。比方说布施钱财,什么是半?什么是满?这例子举得非常彻底。一位女士捐两文钱,两文钱很少,十钱是一分,十分是一角,十角是一元,这个两文是很少很少的。可是她是用至诚的心,所以方丈出来帮她祈福回向。后来她入宫富贵了,拿着千金过来,住持只找一般的出家人来帮她回向。不过她很难得,她懂得请教,奇怪了,我这次拿这么多来,怎么方丈不帮我祈福?她请教。

有疑了,懂得向善知识请教很重要,不然这个疑就会障住自己的清净心,障住自己的悟门。每天有疑,记下来。很多同仁,刚好我们一起散步的时候,他说,我有哪一些情况。我都会问他一句话,我说你这个情况多久了?他说半年了。我说,你时间真多,有个问题想不通,居然在脑子里转半年也不问。「心有疑,随札记」,我们读《弟子规》读了多少遍了?可能百遍都不止,每一句有没有印到心上变成我们的好习惯呢?

所以这个「半满」,就看诚心,真诚了就圆满,不真诚了,哪怕是亿万的钱财也「止于半善而已」。从这里我们去观察,富贵的人不会永远富贵,贫穷的人不会永远贫穷。因为人贫穷时候,他比较谦退、恭敬,他不会很张扬。因为贫穷,他又刻苦又谦退,他这个心境慢慢积福,他可能下世就富贵了,甚至下半辈子就富贵了。可是人一富贵,假如不好好修行,他可能就很傲慢、财大气粗,可能下半辈子就没福了,或者下辈子就没福了。所以因为这个人有财、有能力了,一骄傲就折福,就得不到圆满的功德。

我们佩服有富贵之人在顺境当中又不贪著,又能够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这样的人不简单。逆境,人比较容易觉察,顺境不好修。善财童子,他就是在富贵人家,他还不贪著,还能一生成就。所以我们看,很多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企业家,他都是大福之人,可是他学了以后一心一意为众生,那这个就是太不容易的善根。

接着还举了吕洞宾吕祖的例子。钟离,他的师父教他点铁成金的功夫,他马上的念头是想到,那这个五百年后的众生,他拿到这个金子会不会变成铁?钟离说,会。他说,那我不学了,这样子我就损害到五百年后的人。所以他不只为现在的人着想,他能为五百年后的人着想。诸位同仁,这个故事对我们弘扬文化有没有启示?我们刚好面对一个大时代,传统文化到谷底。谷底要攀升上来,这个时候带头的人、带头的团体,他就会带起一个风气,他做得很好、很彻底,真的「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带动的这个风气就能长久;假如他带的风气也是阳奉阴违,那这个给后面学习者很大的障碍,他没有好榜样效法。所以格言里面讲,「以慎重之行立身,则道风日远。」

我们现在刚好遇到这个时节因缘,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后面有很多人在看着,我们整个学风、道风是带起一个风气。假如我们不真干,那可能没多久,整个传统文化学习的风气就受我们负面的影响。要想到未来,学习传统文化,他们能不能有好的风范可以跟随、效法。就像一个父母要想到,我的行为能不能开百代不衰的家风?这是有慈爱的父母了。孔子是榜样、范公是榜样,人家都是开千年的好的家风。我们也要期许自己开好的传统文化的家风。所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人,那是一个大家庭。

所以师父讲到,「境随心转」,我们这个心地真诚、清净、慈悲、不着相、不图名、不图果报,念念为虚空法界着想,这个心量广大,功德就是圆满的,这是「满善」。假如我们不舍弃妄想、分别、执著,心量窄小,布施亿万的财宝也无法突破心量的局限,所修的福报不圆满,也只能「止于半善而已」。所以佛菩萨,不管他是财施、法施、无畏布施,因为他的心量是心包太虚的,所以他是念念成就大圆满,事事成就大圆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后来讲善「有大、有小」,还是心量。卫仲达先生的这个例子,因为他心「已在万民」,所以他那个善是大善。

后来还提到,善「有难、有易」。能从自己最严重的习气去对治,这个就是难行能行。其中也提到几个例子。江西舒翁,他教了两年的书,遇到一个女子欠了十三两钱,官府要把它要回去。结果他先生要把她卖掉,她还有幼小的孩子,可能孩子都养不活。他就把两年的积蓄统统都给了她,让他夫妇相保如初。结果都给她了,连在回家路上都还是挨饿,回到家里实在饿得不行了,赶紧叫他太太,妳赶快帮我煮点东西。他太太说,米呢?他教两年书回来应该买些米。他说没钱,就把这个情况跟他太太讲。

我在看这个德育故事的时候都感觉,这些圣贤人不简单,他的太太更不简单!这个叫「助夫成德」。所以有见识的太太才能成就圣贤的丈夫、圣贤的后代。你看,她先生一讲,她也随喜,没关系,没米我还有方法,也是能吃得很饱。赶快到山上找一些野菜,挖一些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吃得很饱。晚上,刚好窗外就传来声音:今夜食苦菜,明岁产状元。古代人都知道天地鬼神,窗户传来这句话,他们赶紧谢天地。果然,明年生了儿子芬,之后就考上状元了。这叫难行能行。

还有一个例子,难忍能忍。「如镇江靳翁」,五十岁了没有孩子,他的太太把首饰都卖掉了,买了一个年轻的妾,安排给她的先生。然后怕他先生不好意思,还把门锁起来,她自己先出去了。结果她走没几步路,突然听到声响,她先生从窗户跳出来。「你怎么搞的呢?」她先生跟她讲。我感觉他先生言语,真的都有君子之风,言语当中都能领会别人的好意。她先生说,太太,妳这么做,我列祖列宗都感谢妳!肯定了太太的良苦用心。「不过,这个小女孩我从小抱过她好多次,心里都想着跟我女儿一样,我希望她以后幸福。现在我又多病,年龄又大了,我实在不忍心。」又把人家送回去了,难得。结果他太太隔年就生了一个儿子,十七岁就考上功名,以后他的子孙统统连续登科。所以上天回报他们也很厚。

所以从这八个角度,我们就能分辨真正正确的善的道理,进而依照这些教诲去奉行。如何行善?随缘,尽心尽力。了凡先生把善归纳成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我们明天再一起跟大家来交流一下。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41: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6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