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223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三集)  201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23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五十四页,我们从第五行看起:

 

「望西设问曰」,这是假设的问题,是教学一种方式。「既是修因感果之土」,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面,他是个国王,出家了,初出家的时候叫法藏比丘,以后开悟了称他作法藏菩萨,这有始,有始应该就有终。所以「宁容得言」,怎麽能,容也是容许的意思,怎麽能可以说「非因非果,凝然常耶」,有因有果,这是一个问题。「复自答曰」,然后望西师自问自答。「修因感果,是始觉智」,修因感果。「无为凝然,则本觉理,始觉究竟,无非本觉」,始觉跟究竟觉统统是本觉。所以从体上讲能讲得通。这还是前面所说的这三种常,建立常然,这三种:本性常、不断常、相续常,说这三桩事情。相上有,有这三桩事情,性上没有,体上没有。我们还用比喻说,在我们电视屏幕上说,没有,三种都没有;在画面上说,有,画面没有离开屏幕,屏幕是真心,画面是妄心。这个要搞清楚,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这个对于修行人关係非常大。《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不包括实报土,为什麽?实报土不能说它是虚妄,它是常住,它是没有间断的,自性没有生灭。

 

中国人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族群,历代圣贤多,他们不说出来,细心去观察你会认识的,世世代代都有。你看,连来佛寺的海贤法师都是一个,他在世,谁看出来,谁认识他?他自己不说,别人说他也不承认,真的不是假的。我听说汤恩比,汤恩比自己说了,如果真有轮迴,他希望来生做中国人,他要到中国来投胎。他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认识中国文明的伟大。比我们强,我们生在中国不认识中国。他们生在外国,他出生在伦敦,英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瞭如指掌。所以这三种常,前面我们学过了。本性常住,我们学佛要能记住。六祖惠能大师中国人,他《坛经》上讲得很透彻,《坛经》非常精简,不囉嗦,分量不多,讲绝了。开悟的时候五句话,什麽是真心,什麽是自性,什麽是本性,讲得很清楚、很透彻。本性是中国人讲的,大乘经上多半讲自性,佛讲自性,自性就是本性。

 

在中国童蒙教科书裡,《三字经》头一句话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一句话,不是佛经来到之后才有的,佛经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咱们中国古人就讲本性本善。佛经来到中国证明,证明中国古圣先贤说得没错。释迦牟尼佛开悟说出来的,中国老祖宗裡面很多都是开悟了的,我相信他们的境界、他们的地位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中国人不称佛,称为圣人,圣人就是佛,贤人就是菩萨,君子相当在小乘境界,从初果到四果。本性什麽样子?能大师用了二十个字五句话讲清楚了。大乘教终极的目标就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是什麽?第一个,回归自性的清淨,「本自清淨」,没有染污。我们现在看自己严重的染污,染污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染污,不清淨。这是什麽?这习性,不是本性。习性不是真的,你要认清楚,你把它放下,本性就现前。本性本自清淨,本不生灭,它不生不灭,所以它是自性常。这是真的,真心人人都有。我们的妄心是依真心起来的,没有真心,哪来的妄心?妄心怎麽来的?真心上有迷惑就变成妄心。但是这个迷不是全迷,真的是局部迷,不是全迷。要是全迷的话,诸佛菩萨就会受到干扰。不是全迷,我迷,对我有干扰;你不迷,对你没有干扰。它是一桩事情,也可以作两桩事情来看。

 

学佛怎麽个学法?我对于老师章嘉大师很佩服,这麽複杂的问题,他只两句话就给我解答了。我年轻刚刚接触到佛法,方老师介绍的,给我讲了个单元,佛经哲学,哲学概论最后的一个单元讲到佛经,哲学裡头叫高等哲学,我们才知道有这麽回事情。原先是真天大的误会,把佛教看成迷信,认为它是宗教,从来就没有念头去碰一碰它。我这样认识的,知道这个东西好。老师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一辈子感恩,要不是老师教导我,我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我这一生活得很辛苦,哪有这麽快乐?这一生环境是很清苦,法喜充满!老师讲的话在我身上兑现了,人生最高的享受。

 

当年我出家的时候,没有人原谅我,都说我学佛迷得太深了,怎麽去做和尚去了?实际上大家不知道和尚两个字的意思,和尚是最高的,世间法裡头最高的,不知道,不晓得这两个字的意思。这两个字是梵文,意思是什麽?亲教师,亲自指导我的老师才称和尚,跟法师不一样。像我们学校,学校很多班级、很多老师,直接教我的才称和尚,不是直接教我的一般称法师,有差别的。和尚不能随便称的。主持教化的人称和尚,在一个寺院裡,寺院是学校,和尚是校长,只有他一个人称和尚,别人不能称,他主持教育,教育政策掌握在他手上。阿闍黎是教授,是执行教学的。寺院裡面三个纲领执事,跟现在大学一样,维那,训导长,管训导的;监院,总务长,你看现在大学不是这样吗?有教务,教务是首座,管教学的,管秩序的,训导的,管总务的,组织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佛教裡头是用印度的名称,它是学校。所以讲经教学、研究讨论,就是学习之后的心得分享。学生上台做报告,同学们都参加,老师最后做印证,这是课堂的作业,这是佛陀教育的正业。我们讲不务正业,正业是什麽?正业就是教学,讲经、教学、分享。现在这三个都没有了,正业没有了,现在是经忏佛事变成正业了。

 

经忏佛事到底从哪裡来的?怎麽这麽厉害,把佛陀的正业取而代之?我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那时有一个老和尚,也对我很爱护,对我们年轻人很照顾,提拔,给我们机会,道安法师。这个老法师慈悲,没有嫉妒心,很难得,没有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搞佛陀教育。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告诉我,他说这桩事情的兴起,应该是在唐明皇。唐明皇大家都知道,为了宠爱杨贵妃,几乎把江山都丢掉。安禄山造反,势力很大,幸亏郭子仪这班将军把这个叛变平反了。平定之后,明皇也很惭愧,也很慈悲,那个时候是中国佛教最兴旺的时候,所以他就在每一个战场建一个寺院,就像忠烈祠一样的性质,建个寺院超度死难的军民,都叫做开元寺。大陆上开元寺很多,就是开元年间建的,唐明皇建的,像现在的忠烈祠一样,建了很多个,这个带头了。

 

皇上这一带头,民间老人过世,也请和尚来主法,来超度。在那个时候是副业,附带的。一般常人他也想不到,国家提倡了,那些大富长者,做大官的、发大财的这些人,他们请法师,做一个小型的超度法会。这麽来的,应该是这样形成。他说在以前很少,大规模的一年一、二次,不是平常都有的。这个流传到现在,到明清,特别是清朝末年,超度的愈来愈多。人民也慢慢富起来了,他没有钱他做不起佛事,要花钱的,佛事不是义务的。现在一般寺院出家人靠这个生活,主要收入。为什麽不讲经?讲经没有人供养,讲经是要贴钱的,经忏佛事是赚钱的。所以经忏佛事在今天变成主流,变成正业了,讲经说法就变成副业了。现在连副业已经没有了,看不到了。如何恢复正业,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讲经在佛学院,还有大学,大学裡头有排经典做课程,多半在哲学系,都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

 

所以真心、妄心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怎麽个修法?生活用妄心,工作用妄心,待人接物统统都用妄心,结果你念经、讲学、教学还是妄心,原地踏步没动,还是搞六道轮迴,没有办法出离。所以真妄首先搞清楚,然后我们就懂得真正修行纲领是什麽。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修学纲领就是四个字「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倒过头来帮助你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互相帮助,愈看得透愈放得多。学经教不能放下,不能把所学的变成生活、变成工作、变成处事待人接物,那是世间学问,对你修行的功夫一丝毫的帮助都没有。学了要管用。大乘教裡头总的指导原则,就是《观经》裡面讲的淨业三福。佛说得很清楚,这个三条「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修行,都不离这个纲领,最高指导原则。

 

所以,我们淨宗学会成立,我是选了五科,这五科就是戒律,我们必须遵守的。第一个就是三福。三福不但淨土宗,任何宗派都要学,头一个「孝养父母」,第二个「奉事师长」。孝养父母,孝,奉事师长是敬,孝亲敬师这是大根大本,世出世法都离不开它。你不孝、不敬,那怎麽行?那我们就知道,孝敬是真心,妄心裡头没有孝敬,孝敬在真心。我们的摄影棚、我们的讲堂都供奉老师的遗像,为什麽?提倡孝敬,孝亲尊师,让大家来看看我们还没有忘掉。我两次访问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小乘佛教,每个教室裡面有佛龛。像我现在供的这个佛龛,斯里兰卡全国,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教室裡头有一个角落有佛龛,供佛。没有供父母,没有供老师,应当把父母、老师也供上去。凡是到那个地方观光旅游的一定去看寺庙,看到每个讲堂都有,就会感动人。一、二个讲堂不行,每个讲堂都有,大家就知道你对这桩事情这麽重视。根,根没有了还搞什麽?接着第三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

 

真正的福报是什麽?叫三福,三种福,这个福是世出世间真实的福报,从这麽修的。孝亲尊师是大福报。对一切众生不能杀害,不能去伤害它,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两舌)、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很好听,目的是骗他)、不恶口(恶口是说话难听,让人听了生烦恼,要和颜爱语),这是身、口;意,起心动念没有贪心,没有瞋恚心,不愚痴,贪瞋痴,不贪、不瞋、不痴,一共十条,很简单。这是佛门的根本戒。戒律很多,甚至于成立一个宗派,也无非是把十善业扩大了细说而已,这十善是纲领。在小乘细说,三千威仪,三千条展开,大乘展开八万四千,这不就是总纲领吗!我们不专学这一宗,好像大学裡的一个学系,但是无论在哪个法门裡头,必须要学习的,就抓住纲领就行了。这是根本的根本,没有这个根,上面全是假的。像盖房子,这是地基、基础,一百层的高楼基础要不坚固,盖不上去,会倒下来的。

 

第二福是从第一福上去,这是最底下一层,这第二层。第二层,「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具足众戒是指的三皈五戒。再沙弥律仪,在家出家都可以学,它有十条戒,有二十四门威仪,威仪是规矩,我们中国人讲规矩。要守规矩,这些规矩好的,让别人跟你接触生欢喜心,对你讚歎。这就是小乘戒。

 

第三条是大乘,大乘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跟我们淨土宗完全相应,底下这两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经很多,你只选择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麽?它是修定,用这个方法修定。为什麽要修定?自性本定。就是真心是不动的,从来没有动摇过的,真心是本定。所以,只要是定,跟真心就相应。妄心不定,前念灭后念生,这个念我们讲念头,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因为念头是动的,不是静的,刹那生灭。真心是不生不灭。劝进行者这一句,是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要帮助别人,要劝勉别人。劝勉别人是无条件的,只要他肯学,他欢喜学,就要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让佛法有传人,世世代代传下去,佛法要靠这些人发扬光大。所以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这种人不能捨弃,要全心全力照顾他、成就他。这是淨业三福。你看总共十一句,十句是对自己的,最后一句是教别人,自己成就了要教别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15:13: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1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