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佛教居士林冬至祭祖法会开示-净土法门之学风与道风(悟道法师2017年12月26日)

admin 悟道法师评论2阅读模式

余姚佛教居士林冬至祭祖法会开示—口念耳听 百八不乱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7/12/28  余姚佛教居士林  档名:WD21-097-0004

 

尊敬的虞林长,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今天这个时间,先跟大家来分享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在生讲的念佛的方法,我先将这个文念一念: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以上这一段就是「口念耳听,百八不乱」这一篇文章。此地给我们用现在学校的制度来比喻我们念佛的功夫,念佛功夫层次就好像我们现前学制一样,有小学程度、中学程度、大学程度。第一个程度就是口念耳听,就是小学;其次心念心听,就好像是中学;最后神念神听,就好像大学,就是我们念佛三个层次。

 

「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功夫纯熟处,一心只有佛,不为外境所乱,此即《弥陀经》上所说『一心不乱』。」此地给我们讲,我们现在的程度是小学的程度,就是口念耳听,我们现在的程度只能修这个口念耳听,就是口中能够念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当中也听得清清楚楚。念到功夫纯熟的时候,一心只有佛,心里只有佛,只有这句佛号。不为外境所乱,这一句是非常重要,我们有没有念到一心就是以这个标准来做一个勘验。如果我们念佛还会被外面境界(顺境、逆境)所扰乱,那就还没有念到一心;念到一心,外面的境界,顺境、逆境,都不会受干扰,心里是定的,一心只有佛。如果不为外境所乱,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念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吾人且扪心自问,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是第一个功夫。第一个功夫,我们自己问自己,有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以这个标准来对照自己,我们念佛功夫是不是念到一心不乱?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至于念佛念到『心念心听』,是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界,吾人更谈不上」,那层次就更高了。第一个层次我们都达不到,更上一层的念佛功夫,《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我们就更谈不上。「而『神念神听』是实相念佛,已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无人懂得」,这个我们更不懂了,这个实相念佛。所以我们现前我们的程度只能修这个口念耳听。

 

「诸位且别小看这『口念耳听』」,我们也不要小看这个口念耳听,好像这个很简单,好像没什么,我们可别小看。「口中念清楚,耳中听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我们口当中这一句佛号,六字也好、四字也好,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当中也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念佛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这样一直念下去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乱。「诸位不妨从此处下手,练习一个月不断,就能得大利益」,我们大家就不妨从这里下手,这个大家都可以做得到。口念耳听,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这样一直念下去,这样练习一个月不断,就是密集的这样念一个月,就能得大利益。有的根性比较利的,一个星期就得大利益,打个佛七就得大利益;一个月,时间就更多了,我们一般如果练习一个月这样念,就能得大利益。

 

「以上所说,是念佛方法,至于数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参考: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这是古大德的一首偈,念佛的方法,第一句就是念佛不必求多念。但是大家不要误会,那就不要念太多,念少一点就好了,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佛还是要多念。此地讲不必求多念就是说,他要求的标准你不必一次求太多,太多我们做不到。但念百八心不乱,就是念一百零八句佛号,六字也好、四字也好,就是我们这个念珠一百零八颗,这个当中戒珠不算,念一句佛号拨一个珠子,念这个一百零八句佛号,这个当中不允许有一念妄念夹杂。如果念的当中,比如说念到一百零七句,忽然想到我家里门忘记关了,那不行,要从头再来,有妄念夹杂。一定一百零八句念完都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功课就做完了。所以,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这个念珠就要掉回来,从头开始再念,就是这样念,一百零八句。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于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我们不要嫌说一百零八句好像很少,但是如果你能够这样念,念一百零八句都不夹杂一个妄念,就等于我们散心念佛念多少?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佛号。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个一百零八句,如果你这样念,一百零八句都不夹杂一个妄念,那就等于散心念佛、夹杂念佛念了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声佛号。这个是《龙舒净土文》修持法门第四卷第六段所说的。「我之所说,一依于经典祖师之语,诸位但勤练习『念佛一心』去。」以上就是「口念耳听,百八不乱」,这个我们大家都可以来练习,念佛功夫就是这样用。

 

下面节录李老居士的《佛说阿弥陀经义蕴》,这个文也非常好,我们来跟大家念一念: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修持正行分第八。修净本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法。而三经亦各有其专主,大本主广修功德,《观经》主以心作观,小本主执持名号,各有妙用,各有难易。」这一段首先给我们讲,修净土有四种念佛的方法,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四种。净土三经每一部经也各有它的专修主修的,同样是修净土,但是这三部经它专主,专门主修的方法,也有不同。大本就是《无量寿经》,大本是主广修功德,我们读《无量寿经》会集本,讲得非常详细,广修各种功德,各种经典都涵盖在里面。所以《无量寿经》深广,讲广修功德。我们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还有一心三辈,修其他经典回向净土的。所以大本讲广修,主张广修功德,念佛求生净土。《观无量寿佛经》它是主以心作观,它主要是以观想为主的,也有修其他功德,但是以观想为主。小本《弥陀经》主要是以执持名号,就是念这句佛号。这三部经专主修学的方法有不同,各有妙用,各有难易,每一部经它的方法,所专主的方法,有它的妙用,也各有它的容易之处,也有它的困难之处。

 

「其间虽有相通之处,究各有其本质」,这个当中都有它的本质,「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费力」,也不一定要兼修很多,兼修很多恐怕我们没有那个时间、精力。「本经不言其他,只言持名」,这个是指《弥陀经》,我们现在做三时系念主修的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它只有讲执持名号,就没有讲其他的。「显标此是单行一门」,很明显的给我们标示出来这个就是很简单的这一个行门。「故古德多有主张单持圣号一法」,所以古大德有很多主张修净土就执持名号,就这一个方法。「近代灵巖印光大师,亦主此说」,我们印祖也主张就是专持名号这个方法。「所谓径中又径」,这个就是径路当中的径路,最方便的。

 

「而其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相应,自入三昧。」执持名号这个修行的要诀全在心念(心要念)、口诵、耳朵听。不能有口无心,主要心真正在念佛,口诵佛,耳听佛号,这个三处相应,自入三昧。我们如果口中念佛,心里想其他的事情,那心就不是专在念佛,有夹杂。所以心念就是不念其他,就念这句佛号。所以这三个地方相应了,自入三昧,三昧就是得正定。「清妙空大师十二字诀,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这个是清朝妙空大师念佛十二个字的要诀。「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听,已是六根都摄。能口念耳听,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得手功夫,夫复何疑?正是归来坐对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用这个诗来形容。那个神念神听我们不懂,但是我们能够口念耳听,了了分明,不昏沉、不散乱,这样就是不乱的境界,这样自然契入神念神听、心念心听。所以我们要提升到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还是要从口念耳听下手。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弥陀经》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七天这个时间不长,很多道场常常打佛七,居士林也常常打佛七,这个时间不长,时间少。如果念到一心不乱,那就定了,心就定了。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克期就是克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我念佛,我要达到一心不乱,七天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持名功行的极则,持名持到一心就成功了。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理一心就破无明,明心见性;事一心断见思惑,是阿罗汉的境界。

 

「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囉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这是把梵语修定的境界给我们一个说明,功跟行两方面给我们说明。第一个就是三摩地,心住在一个境界上,心住在一境,定在一个境界上,平等维持。修定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念佛法门用念佛这个方法得到这个定,这个定能够维持,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这个有个转变,所以它这个定当中也分定跟散,散就是没有定那么洁净。第二种就是三摩钵底,这个是身心安和谓之等定,到这个定就是能达到平等位,是定非散,它只有定,没有散。前面这个三摩地,它还有定、还有散,这个三摩钵底就只有定,没有散。第三是三摩囉哆,我们这个地方叫等引,这个定能引发功德,亦是定非散,这个也是定,这个定还能引发我们功德。

 

「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这个是讲到止观,止观是天台宗讲的止观。实在讲,所有的法门都离不开止观。在浙江天台山开山祖师智者大师,他发明这个止观的修学的理论、方法,根据经典建立这个宗派,建立天台宗。这个止,实在所有的法门都离不开止观这个原理原则。所以修止,止就是止息我们的妄念,也有种种的行相。在《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

 

以上讲的是依止观,天台家讲的,它这个定的层次,功夫浅深不一样。我们一般人听都听不懂,你怎么修?所以以前修止观的都要相当深入这些经教理论的基础,他才有办法去修,这个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去修学的。此地给我们讲的,主要是给我们说明有这些层次,定有这些层次。我们念佛,这个一心不乱,是不是修止观修到第九行相,这个修止要修到第九,第九个这个行相,才入这个等持,就是这个定的层次很高,入等持这个定。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我们念佛法门念到一心不乱,就跟修止修到等持一样。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这个等持功夫还有定散,就是说这个功夫不是很深的定,很深的定它只有定没有散,所以这个还不是很深的定,实非深定。但是我们念佛只要有这个功夫,不是很深的定,浅的定就可以了,已操往生左券,操往生左券就是有把握了,我们念到这个功夫我们就有把握往生西方。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跟其他修行的法门,困难跟容易我们一看就很清楚了,非常清楚。你修学其他法门,这些理论方法我们听都听不懂,更谈不上去怎么修。懂了还要修,修有没有办法达到这个境界都还不一定。念佛人人都能修,大家都能修。所以讲难易判然,困难跟容易一下就看出来。

 

「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我们这个念佛方法就是这么直截、这么了当。你看前面引用这个止观,从第一到第九。我们只要念佛,不必如上面止观这样一步一步次第的进修,我们一入手,念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念佛就直接超越了,进入这个等持的境界,你看这个方法多方便。如果没有懂得教理的善知识给我们分析说明我们也搞不懂,善知识给我们指点,我们就明了了,原来祖师大德为什么一直提倡持名念佛就是这个道理,它容易,而且成功高,下手容易。舍弃这个容易的,去修那个困难的,那就很冤枉了。

 

下面讲,「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这句话非常重要,说我们念佛你没有办法念到等持这个境界,就是念到一心不乱,我们如果没有功夫念到一心不乱,能不能往生?可以,只要信愿具足,亦得往生。所以蕅益祖师在《弥陀要解》给我们讲,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的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所以往生的关键是在信愿,你是不是真信有西方?你信了,是不是愿意去西方、愿意放下娑婆世界?只要真信发愿就具足往生的条件。信愿具足,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反过来讲,你念到一心不乱,你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愿意去,跟佛就不相应。佛愿意接我们到西方,我们不想去西方,当然不会感应。没有信愿,这样念佛,还是偏重在自力修行,就跟其他法门一样,就没有净宗的特色。净宗的特色关键在信愿,你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功夫很差,一样可以往生,只是品位低一点。所以《弥陀经》佛四次劝我们相信净土法门,一般劝三次最多了,你看看《弥陀经》劝了四次,可见得《弥陀经》修学它的关键就在信愿。

 

这里讲念佛,当然佛是希望我们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事一心,最好能念到理一心,那就更好了,也希望我们取法乎上,希望我们上品上生。我们发愿,我们要取得品位总是要求最高的。如果达不到,还有中等的,佛总不希望你们个个都下品下生就好了,佛总希望我们个个都是上品上生。所以鼓励我们念佛功夫还是要向上提升,是这个意思。所以也不必担心功夫念得不好不能往生,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发愿,真想去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你真放下了,那就决定往生,你佛念得多、念得少都往生,念得好不好都往生,这是关键。

 

好,以上跟大家简单的分享。今天有同修要皈依,我们下面来举行一个皈依仪式。有几个要皈依?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8日17:49: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971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