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普贤十愿(共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落实普贤十愿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5/5/7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52-125-0001

MP3下载

文字版点加号

展开收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诸位同修一起在佛法的修学上做一个交流,做一个切磋。前天从北京回到台湾,下飞机的时候看到沿路树木非常的苍郁、非常茂盛,感觉到生气蓬勃,突然就体会到台湾是一个宝岛。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台湾这一片宝岛是因为我们的心非常的忠厚、非常的善良。中国人最念旧,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尽力把它保护好,所谓不卖祖产,因为感念这是祖宗、长辈留下来的东西,看着这些遗留的物品,也时时感念祖宗的恩德。而这片土地也是每位朋友的祖先把它承传下来的,在我们手上是如此的美丽,留给下一代也依然要保持它的美丽。所以人生在世,虽是一个过客,也应该善尽自己的本分。

 

这一片土壤如何能够继续美丽下去?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从因地上下手。佛经里面教诲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随着人心转,所以下一代的人心维系着这片土地的未来。假如下一代的人心依旧善良,那还是风调雨顺;假如下一代的人心自私自利,那这片土地就可能会天灾人祸不断。而这个正报是人心,是谁的人心?是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人心所招感。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经上也时时教诲我们要为人演说。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观照一下,下一代的人心是否依然淳厚善良?假如下一代的思想已经有所偏差了,我们当下要很谨慎。所谓「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是因为他不明理。而我们学佛之人,这个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绝对不能随波逐流。愈来愈多人不随波逐流,才能够把下堕的社会风气能力挽狂澜,拉回来。

 

我们了解到,要把下一代的人心转变得更好,必须用什么方法?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教育至关重要。而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能够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因为下一代是我们对于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延续我们的价值。世间其他的事大半都是梦幻泡影,所谓「从来富贵都是梦,未有圣贤不读书」。所以人生不要追求虚幻不实的,应该追求真实的快乐、真实的自在。而这人间的快乐莫过天伦之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个才能够真正让我们下一代有很好的人心,进而我们所处的环境能够依然美丽庄严。

 

持家、治家,老祖宗有相当多的教诲承传给我们。其实学佛的人要深入中国圣贤的经典并不困难,因为学佛的人时时提醒自己不分别、不执着,那用不分别、不执着的心去领受中国老祖宗的教诲,特别容易触类旁通。所以诸位朋友,你要让你的下一代,所谓「未有圣贤不读书」,希望下一代能够成圣成贤,必然要先受到老祖宗、圣贤人的教诲。教育是上行下效,唯有我们做出好学的态度,才能水到渠成,影响孩子也一起好学。所以教好下一代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只要抓到重点。在好学这一点,我是从我父母的身上体会到的。所以确确实实,「当家才知米贵,养子方知亲恩」,人生有很多的明白都是随着你的经历、体会才得到。我就是因为从事小学教育,才突然体会到教育是潜移默化,教育确实是身教大于言教。

 

在好学这一点,因为常常有很多的家长都会提出来,现在的孩子不好学。那我就会问他们,不好学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诸位同修,观照很重要,人时时能观照原因在哪里,慢慢的会愈活愈明白,就不会胡里胡涂。所以很多家长只看结果,没想原因,每天着急,每天患得患失,有没有帮助?没有帮助。自己慌了、自己着急,会不会影响小孩?家庭气氛就很紧张,那孩子看到你就赶快躲到哪里去了?躲房间去了。你没有方法教导他,又常常批评他,那关系当然会愈来愈紧张。那我就回想到父母很少叫我们要怎么做,这种言语相当少。

 

在这一年多来,我在大陆、在东南亚很多地方讲课,有电视台播放我们在香港讲课的带子,刚好我大姨的邻居有收看,也有到高雄听我讲课程,她的邻居就跟我大姨聊天,他说有一个老师谈教育谈得还不错,给他很多启示。这一位朋友又带了他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完以后,孩子开始帮他盛饭、帮他打扫,所以他很高兴。诸位朋友,您听到这个例子有没有学到什么?要借力使力。家里人毕竟太熟了,你有什么缺点他看得清楚,他有什么缺点你也看得清楚,所以往往讲道理他接受度比较低,把他带来一起上课,他学得就很直接。还有一个太太很有意思,她把她婆婆带来一起听课。刚好那一天我们就强调,教育孩子必须原则一致,不能爸爸管的是一套,妈妈管的是一套,奶奶又是另一套,这样能不能管?很难管,因为现在的孩子很聪明。

 

我突然体会到,业不重怎么样?不生娑婆。诸位同修,现在来这个娑婆界投胎的都非等贤之辈,所以你没有三两三,不能上梁山,我这些体会确实都是从生活当中感受来的。我自己的外甥,出生第二天到我们家来做月子,我一看他的眼睛转来转去,就知道他天生就聪明。因为他的奶奶还把他的名字拿去给人家算,就说他,这个孩子以后连父母的话都不听,所以不能取这个名字。有没有道理?假如改个名字命就可以改了,那我们修什么?直接改个名字就好了。所以我就跟我姐姐讲,假如他的性格里面会不听父母的话,代表太过聪明,聪明会反被聪明误。那只要把他的傲慢能够在从小把它摄受下来,长大怎么可能会不听父母的话?我们要从因上解决,不能每天在那里害怕结果。

 

诸位同修,打从有中国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出现所谓叛逆现象,没有。那为什么会在短暂的三、五十年之内快速形成,原因在哪?所以你看我们人要活得明白,时时要从因上找答案。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诸位朋友,我们是众生还是菩萨?诸位菩萨,学佛就是要学佛菩萨,才叫学佛。假如学佛,在听教诲的时候,那些所有谈众生的就是我,谈佛菩萨的就跟我没关系,那能不能修?那轮回心又怎么样?不就又造轮回业了吗?所以人活得明白要在当下。我就体会出来,为什么三、五十年能快速生出这么多不肖子?人跟人的四种关系并没有变,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古代也是讨债、还债,可是为什么没有出这种叛逆的孩子?遇缘不同。本来是要来讨父母的债,结果一出生,父母给他圣贤教诲,老师也给他做人的道理,整个社会邻里乡党都是孝悌的风气,走到寺庙门口,在演一些戏剧、布袋戏,演的是什么?忠孝节义。所以这些善的缘分就把这个恶缘转化掉。而人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做人处世都有分寸。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理解到,圣贤的教诲价值太高了!结果最近这几十年把圣贤教诲放一旁,这四种关系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恶化,所以讨债、还债不只没有得到转缓,还怎么样?愈严重。要什么你给什么,把他宠坏了,所以现在杀父害母层出不穷。所以养育孩子要智慧,处世做人要智慧。

 

我这个外甥,看到他的面相,眼睛转来转去,我就很严肃。因为聪明的人他喜欢站在别人头上,只要觉得你比他不聪明他就欺负你。所以我就对这个外甥不苟言笑,非常严肃,他特别怕我。诸位朋友,一个孩子只要有怕一个人,他就不敢太造次。所以教育小孩一定要恩威并济,有黑脸、有白脸。为什么会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人要善体会、善学习,因为我又没生过孩子,怎么会体会这些道理?从父母的教诲当中反观,确实有黑脸、有白脸。所以父亲很威严,父亲在的时候,我们有一些不规矩,只要瞪我们一眼就怎么样?就很收敛。然后刚好回想起来,每一次我父亲因为我犯错,要责罚我,这个时候小朋友的心态是什么?赶快搬救兵。我的爷爷就会带着我奶奶,然后对我很无情的说,「犯错了,你活该,被爸爸修理是应该的」,爷爷奶奶就上楼去了。那时候只觉得爷爷奶奶非常无情,现在想想,有智慧。因为教育的原则一致,孩子聪明才不会用错地方。不然他觉得哪一个人会包庇他、会袒护他,他一犯错就往那里跑;一往那里跑,脑子里想的都不是错在哪,想的都是逃避过错。所以教育的原则要一致,这也是从父母的教导体会到的。

 

那刚好我大姨的邻居就跟她提到这些教育的课程,提完以后,我的大姨就问她的邻居说,那个讲课的老师叫什么名字?讲完以后,我大姨就说,那个是我外甥。接着我大姨就拨了一通电话给我母亲,她说礼旭在电视台讲课,怎么都没有通知我们?因为我父母,我们从小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都比较沉默寡言。所以常常我父母也会说到,说奇怪,我们两个话那么少,你为什么话那么多?到底是怎么会变成这样?诸位朋友,说实在话,我很沉默寡言,真的。我突然体会到孟夫子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为什么这么说?我每一次讲电话差不多都二、三十分钟,最少,有时候长,讲二、三个小时。所以很多人问我说,怎么学讲课?我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讲课。因为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只要一接触人,念念都想着能够把佛法的利益、圣贤的教诲介绍给他,都是提起这分真诚心。所以你平常就是这样在讲话,站上台来依然如此。平常就把所有的人当自己的亲人一样看,那你当然站上讲台来也是同样的一个心境。所以平时就如特别的时候,而不是刻意的。

 

我从六年前闻到佛法以后,就巴不得赶快把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也胡里胡涂就积累了一些心得、一些体会。我母亲就对我讲,她说你每次讲电话讲那么久,真会吹牛!我笑一笑。后来有一次我母亲又说,说你真会吹牛,我就对我母亲讲到,我说妈,妳从刚刚听我在跟人家讲电话到完,您觉得哪一句话是废话、是闲话?我妈妈笑一下,说没有。我接着跟我母亲讲,那妳不能说我吹牛。接着我就跟我母亲提到,我说现在人心中没有做人处世的一把尺,所以他生命当中出现问题他无法提起这些态度去觉照、去实践。所以往往你要把一个道理跟他讲明白、讲清楚,进而他懂得如何去做,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达到的。所以现在人很可怜,心中没有做人的尺,都不知道怎么样去抉择、怎么样去说话、怎么样去待人。我们要了解他的苦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谁喜欢自甘堕落?那种滋味很难受。只是他没机会闻正法,没机会遇到肯用耐心对他谆谆教诲的善缘,只要有,没人喜欢自甘堕落、自掘坟墓。所以我们带着这一分能闻正法的喜悦,应该全心全意去帮助来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刚好我的大姨打了电话给我母亲,母亲才告诉她们,我在电视台有播放讲课的这件事。然后我大姨就对我妈妈讲到,她说邻居在问,说妳是怎么教出这样的小孩?我母亲的回答是,我不会教,我乱教的,我妈妈很有意思。因为从小父母好客,我们也就好客。所以家长好客,孩子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一定好,不喜欢跟人家计较,喜欢布施,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连我念了师范院校出来教书,一个月左右,我就会召集很多的同学,他们都在教书,一起到家里来研讨教学的经验跟体会。所以佛法的道理用在世间法完全可以,要依众靠众。所以诸位同修,很多道理不是只有在佛门能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用。讨论完,中午我母亲煮了面请大家吃,一边吃,我的同学就说了,他说蔡妈妈,妳煮的面真好吃!我妈妈就说,我都乱煮的。我私底下就跟我妈说,人家说妳煮得好吃,妳说乱煮的,那人家煮得很用力都煮不好吃,不就被妳比下去了?所以不能说乱煮的。

 

朋友跟她讲说,妳的孩子怎么教的?我妈妈确实就说,我都不会教、我都没有教。以前听到这话觉得很有意思,现在体会不同,这句话很有味道。说没有教,其实才是真正教;说有教,不见得是真正教对了。因为身教大于什么?言教。所以确实言教很少,都做出来,而身教是德行,德风自然就吹出来。诸位同修,你对德风有绝对的信心吗?你对「人之初,性本善」有绝对的信心吗?所以说到根本还是心的问题,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人往往都用有求的心在实践圣贤教诲,所以不够真诚,有求就是妄。所以往往体会到身教重于言教,回去以后就刻意的要做好给先生看、给孩子看,边做,余光还要瞄一下,我儿子有没有看到?这个就不是道法自然,往往效果怎么样?就有限。所以任何的行为要从真实心发出来,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这样的效果特别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德风一吹过去,小草一定怎么样?一定会弯下来的。所以真实德行所到之处绝对会感化众人,所谓「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诸位朋友,佛所行处,佛走过哪些地方?要从我们的家开始走起。佛所行处是佛陀教育真实落实的地方,绝对是靡不蒙化。所以我们自己真实依教奉行,你们家绝对是道场,绝对可以做到六和敬。所以信经典很重要!

 

那刚刚提到,我母亲说她不会教,但是我回想起小时候很多情境就恍然大悟。每次我妈妈发发牢骚,跟我父亲讲,她说你是滥好人,然后一说完,又看看我们这些孩子说,你们都是滥好人!其实我心里想,妈妈也是滥好人。家里长养一个仁慈之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别好,跟人家骂,骂不起来,连个要害人的念头都不可能起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有这种仁厚之心,不会跟人家起冲突,所以我母亲对三个孩子放心;放心,中晚年才有好日子过。

 

我又回想起曾经的一幕,一次跟我母亲回外婆家,车子开到半路,因为出租车司机技术不大好,掉到了水沟里面去。因为是水泥地,把他的排气管撞得摇晃,有一点受损,后半路途就是排气管这样喀喀喀喀,到了外婆家。我的母亲当场拿了车费给他,额外又拿了五百块,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五百块也不少。我母亲做了这个动作,我的脑海里浮现一排字写到,「母亲觉得他们是劳动阶级,赚钱不容易,我们的经济比较宽裕,他可能因为这五百块这个月家里就很难受,我们有余力应多帮助他」,所以就递给他额外的五百块。这是很自然做出来的行为,德风就吹到她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我记忆很深刻,也很欢喜母亲做出这样的行为。后来我跟我母亲提到这件事,她怎么样?她根本不记得这件事。所以教育是什么?是潜移默化。所以诸位同修,我们不怕别人不受我们的影响,我们只怕自己没有真实的德行;只要有真实的德行,保证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那提到这么多经典的教诲,诸位朋友,你信吗?因信心的不同,我们所力行的程度也会不同。诸位同修,记得老和尚曾经提到,他受了具足戒,回到台中看李炳南老师,李老师远远的指着说,「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老和尚都愣住了,都受具足戒,已经在佛学院讲课了,老师还提醒他要信佛,所以信佛不容易。李老师接着跟老和尚讲到,很多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修了一辈子还不是真正信佛,甚至于连因果报应都还有侥幸。诸位同修,你信佛吗?你信佛哪一句教诲?哪一位同修说说看,你信佛哪一句教诲?真诚。至诚心是本体,至诚心,菩提心。还有没有哪一句教诲?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佛,就缺一个人,自己不是。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一个人不相信自己是佛,信别人是佛,假的!平常看,诸位同修修得很好,他很赞叹,但是他的内心不相信自己是佛,他就很难真正相信别人也能做到。一有流言蜚语来,说某某人哪一些不好,你马上耳朵就怎么样?听进去了,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信要先从谁开始?从信自己开始,能信自己也才能算是信佛菩萨的教诲。假如我们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佛,那佛的教诲你已经把它打折扣了。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不就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相信这句话,就是自己跟他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本无,那有什么好害怕烦恼习气?没有的东西有没有力量?你要看到,确确实实它是剎那生灭,没有真实不灭的力量,只要你能够时时提起觉照,它一下就化为乌有。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人背着一包很臭的垃圾,背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一个善知识告诉我们,说你背的后面那一包是垃圾,你回头一看,真看明白了,你下一秒钟想干什么?把它怎么样?丢了。那是真明白虚妄不实,真明白障碍我们真如本性,我们实在是太冤枉!真明白了,下一刻就把它扔了。有没有可能想说,这包垃圾都跟了我三十年,我再好好跟它叙叙旧?不可能这样。往往都是对这包垃圾没有真实的认知,还对它有依恋,还有执着,才不会放下。所以本觉本有,要靠我们时时去提起佛菩萨的教诲。

 

那天有一个朋友问到,愿力大过业力是不是就是乘愿再来?诸位同修,是不是?怎么有点头、有摇头?愿力大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因为你当下发菩提心,当下就要为佛法、为众生。那诸位同修,一个人愿力提起的时候,请问业力在哪里?在哪?那你提起的都是愿,提起的都是四十八愿,那请问你当下是什么?所以不念是迷,念是悟。只是这个念是忽明忽暗,还是往后可以寂然常照?你这分愿心可以保持不失,那你当下就是乘愿再来。所以佛法确确实实不分别,可以是当下即是。

 

有一首偈也是提到,「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所以谁是阿弥陀佛?自性弥陀,要把他唤醒。所以一个人老实很重要,依教奉行,必得利益。用想的往往都会打很多烦恼。所以老和尚怎么教,我们老老实实怎么做,做了半年、一年,从中的利益就会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来。老和尚曾经告诉我们,早课要念《无量寿经》第六品,晚课要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们也没去想为什么,就老实的念。在念的过程当中,阿弥陀佛陀那一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在四十八大愿当中重复提起,那种度众的悲愿,那种同体大悲之感,在他的愿誓当中流露无遗。我们学佛的人都很善良,都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也不愿意对不起良心,这是佛教徒可爱之处。我们常常也听到「受人点滴」要怎么样?「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本分,做人的态度。点滴都要涌泉相报,阿弥陀佛念念为了救度,积功累德,成就西方极乐世界,这分同体的慈悲要怎么报?所以我们不往生对不起阿弥陀佛这分誓愿。

 

在读《无量寿经》的时候,其中有一句提到,「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深刻感受到弥陀的慈悲、弥陀的恩德。所以往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对阿弥陀佛要有十足的信心。阿弥陀佛就好像一个救生员,这个救生员是全宇宙的冠军,只要有人溺在水里,他从来没有救不起来的。所以对阿弥陀佛游泳的技术,诸位同修可以放心,万无什么?一失。可是溺水的人要得救,有一个条件,就是手要举起来,就拉起来了。手不举起来,也不知道沉到哪里去了,就很难救。诸位同修,你手伸起来了吗?阿弥陀佛那边你都不用担心,万无一失,最重要是我们肯不肯伸出手来,放下执着,能够乘阿弥陀佛这个悲愿去往生。

 

诸位同修,现在阿弥陀佛要来接你了,你去不去?讲得这么肯定。我们也曾经听到一个例子很有意思,一个老人家念到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说,我还有一个孙子我很舍不得,阿弥陀佛就走了。现在还有没有能障碍你往生的因素在?有同修点头,有!不能有,因为我们这次听闻持名念佛当生成就,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所以这个机会不能再错过;再错过,下一次又怎么样?又是无量劫。所以阿弥陀佛随时来接,随时要可以去,要把所有会障碍你往生的原因要搞清楚,要当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什么?心上要放下这些情执才行。因为有一个事实真相叫「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无常时时可能会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降临,所以你是要时时做好准备。你绝对不能说三年以后再来准备,五年以后再把它准备好,抱着这样的心,保证三年、五年之内会不会好?好不了。但是当你时时能放下,时时能提起佛号,你有这样的态度,你的心很清净。你有这分清净心,因为你对世间这些东西放得下,反而你的头脑很清楚,你处理很多世间的事都比较容易起觉照。

 

那很多人就说了,我还有孩子怎么办?往生了,孩子谁照顾?就会衍生很多烦恼。我们在念四十八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什么?六神通,六神通你这个他心通时时都知道,讲哪些话特别对对方的根器。现在我们每天跟着儿子在身旁,身体跟他在一起,思想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容不容易帮助他?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今天无常到来,我们能够放下一切往生西方,那你当下就变什么?阿惟越致菩萨,你得六神通,你可以千百亿化身,到时候你想帮谁都可以用他心通跟他讲非常对机的开示。

 

所以闻佛法以后,人生没有什么叫做不好,没有什么叫做祸患,没有。你看无常来,一般世间人觉得是很大的灾难,我们可以当下往生,成佛作祖。所以闻了佛法,绝对就可以有办法,可以转烦恼为菩提。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不怕死,老和尚说的,纵使原子弹炸下来,要当看烟火一样,自在求往生,那你心就没有恐惧。一个人心没有恐惧,面对一切人事物才能冷静。那话说回来,一个人时时可以放得下,可以不执着,他的脑筋都比较清楚;脑筋一清楚的人,不容易灾难现前。所谓祸不单行,往往都是当事人心乱了,才会招感来很多的灾难。一个真正时时能准备好往生的人,他会愈活愈明白,因为他不贪婪、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内心会想着为佛法、为众生。因为他也了解到,在家里可以做菩萨,因为佛菩萨跟众生的分别,最重要的只在存心,而不在外在的行为上。只要我们时时用六度、普贤十愿的态度去照顾、去关怀我们的家人、我们的下一代,当场也是在转法轮。所以他活一天就为佛法、为众生做一天,他会很自在。所以当一个人时时心里都没有罣碍,所谓心上无事,才能办事。所以放下分别执着,要当下即是。诸位同修,我们要人贵自知,时时看到自己还有哪些放不下,赶快听经、读经,把道理搞明白,就能理得心安。

 

所以信心,首先要从信自己本觉本有开始,再来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诲,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信善知识、信老和尚给我们的教诲,依教奉行去做,必定得真实利益。所以我们时时要在起心动念当中,观自己有没有放下分别执着?比方说老和尚告诉我们,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行持都要我们拿来好好修,好好落实。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在听任何一部经,您的感受就不一样。谁是地藏菩萨?谁是观音菩萨?谁是文殊菩萨?谁是普贤菩萨?诸位同修,是谁?《地藏经》里面,佛陀多次摩地藏菩萨顶,交代地藏菩萨,我灭度到弥勒菩萨成佛这一段期间,你一定要好好教化众生,不要让他们堕到恶趣去了。释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萨顶,在摸谁的头?你们有没有被摸到头?有没有?有。假如我们当场的念头是,那是地藏菩萨的事,不干我的事,那听经当中在生什么?分别执着。轮回心来修佛法还是轮回业。所以听老师的话特别重要,老师说就是要悲智愿行拿来做,四大菩萨就是自己。当我们提起这样的态度,领受的教诲深浅就不一样。

 

我们现在要来当地藏菩萨,那如何让众生不堕三恶道?用什么方法?《地藏经》就演出给我们看,从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演出什么?孝!后面几品经文,地藏菩萨对世尊、对诸佛都是至诚恭敬。所以孝跟敬可以让众生不堕三恶道,孝跟敬是开一个人自性最重要的两把钥匙。接着我们就要再思考,孝怎么教?敬怎么教?我们今天要做好佛弟子的角色,要宁为成功找方法,那你就会得到最适当的方式,只要你这分慈悲心、愿心不退,你就会拿到好方法。

 

我们都希望下一代孝顺,下一代的青年人懂孝道,他们懂了没有?我们在汕头有一个孩子,男孩,七岁,刚好学了《弟子规》学了一个多月,他们的老师安排请他们上来分享一下一个多月学习的心得体会。这小男孩一上来,第一句话讲,他说我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所以孝顺要不要教?要教。接着他又说,我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想着如何谋害父母。诸位同修,我们也不要想说那是汕头家的孩子,不是我们家的孩子。纵使不是我们家的孩子,我们听到这个例子也要非常的伤痛。我们绝不希望别人家的孩子是想杀父害母,绝不愿意。我们希望有良善的社会风气,我们愿意致力于如何扭转这个乾坤,这才是慈悲,这才是真诚。所以一个人的真诚慈悲在哪?在我们遇到任何事物当中我们都能提起来,要同体大悲。

 

这个例子我们也值得思考,现在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我们知道吗?孩子在说什么,孩子在做什么,我们清楚吗?这个值得我们深思。他的母亲在台下听了以后,第一个反应是非常错愕,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这句话是从她儿子讲出来的。孩子接着继续讲,她痛哭流涕,很伤心。诸位同修,孩子七岁,时时想着如何谋害父母是结果,原因在哪?父子无亲,有亲怎么可能会有这个想法、有这个做法?父子有亲,父母跟子女的亲是天性,天性现在为什么不起作用?为什么没有办法保持?这个都是我们要好好去思考的问题。父母现在对待孩子有没有至诚的慈爱?父有慈,子才会怎么样?有孝。那这个慈又表现在能够把孩子教育好,这是真正对孩子的慈爱。

 

要把他教育好,你必然要很用心,你要身教给他看,你要陪伴他成长。你统统不陪他,慢慢这分至情就会疏远掉。所以孩子跟父母会不亲,往往都是父母太物质化,没有陪孩子一起成长,然后他要什么给他什么,又给他安排一大堆的学习,每天放学以后有,甚至于礼拜六、礼拜天也有,所以孩子愈学愈痛苦。学得很杂,他生活慢慢觉得压力大,喘不过气来,你又没有关爱他,这个情又慢慢淡了,所以这种怨就开始积累。很可能这个孩子在他父母的心中觉得是光荣,因为学很多东西,弹钢琴也得奖,写作文也得奖,他都在亲友的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可是却不知他的孩子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想法。所以我们人要活得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不对,孩子有没有体会到我们对他的关爱、对他的照顾,这都是为人父母应该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孝要教,他才会增长他的德行。再来,要恭敬长者,恭敬师长。

 

当众生能得到孝敬的教诲,他不会堕落;当众生能得到孝敬的教诲,进而又懂得求愿往生西方,他这个机缘就不会错过,因为孝敬落实了,就把净业三福第一福做到了。那孝敬最好的经典教材在哪里?就是《弟子规》。「入则孝」教孝,非常具体,生活方方面面都观照到;敬,「出则弟」,兄友弟恭之外,「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诸位同修《弟子规》都背得很熟,老和尚一定很高兴。所以谁要推《弟子规》?地藏菩萨要推《弟子规》。谁是地藏菩萨?(自己)对!这样修才能得佛法真实利益。

 

那谁是普贤菩萨?「德遵普贤第二」里面就提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是当下要转经典,当下要作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当我们有这样的态度,要去力行,我们每次读到普贤十愿,你就会把它拿到生活当中去落实、去印证。绝对不是说求往生以后再作普贤菩萨,有这样的念头,又是分别、又是执着。所以当下我们就力行普贤十愿,你要不要担心不能往生?要不要担心?你不要担心,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很多菩萨每天都帮你提醒阿弥陀佛,说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我们赶快去接他吧!你是稳操胜券。所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您当下落实普贤十愿,你的这个德风就能感动身旁的人也来作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的法界不是往生西方来落实,而是当下怎么样?要落实。从自己做起,自然而然修身可以齐家,所以你们家就是普贤法界。亲友看到你们家这么和乐,很羡慕,要跟你们学习,那这种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延伸出来。

 

我们要来落实普贤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从哪里开始礼敬?总要找到下手处。从父母。诸位同修,这一个入手处至关重要,从父母入了以后,善根就开了,所谓「百善孝为先」。孔夫子在《孝经》里面提到,「夫孝,德之本也」,相当微妙。我有一次提到,对父母孝心提不起来的人,绝对业障快速现前。刚好我们一个同仁就过来,他说蔡老师,你这句话太对了!他就觉得自己好像愁云惨雾,业障很重,因为对父母的孝心提不起来。后来我们在「入则孝」当中时时提醒所有的人要知恩报恩,慢慢他这个心也发出来,整个气色都不一样,本来都暗暗的,现在怎么样?看起来有光泽。所以确实相由心生。

 

有一个天津的朋友,她看了《弟子规》之后,也听讲了,她告诉自己,我连婆婆都不能孝顺,连人都做不好,还修什么佛?她当下发这个心,就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以后又提起礼敬诸佛,所以整个态度就转变。当下听明白了,就带了一些礼物去看她婆婆。这一分真诚不改,冤家都变什么?都变法眷属,往后都是诸上善人共聚一堂。所以诸位同修,有没有恶缘?哪来的恶缘?境缘的好丑都只在自己什么?一念之间。所谓恶缘是我们自己障碍。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欠人家钱,人家来讨钱,是怎么样?天经地义,哪算什么恶缘?那你把钱还给他,你的内心怎么样?很高兴,无债一身轻。所以当我们还债的时候都是欢欢喜喜,那这个讨债的人就跟你结法缘。结了法缘,你又把当生成就的法门教给他,因为你很真诚,因为你都依照佛陀教诲,给他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他会觉得学佛的人度量这么大,学佛的人这么真诚,对于他学佛信心就有直接的影响。那他又信了,他能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你就帮助一个人成佛。一个人成佛,将可以受益无数众生成佛,这个功德怎么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有人可以怨得起来吗?怨不起来。

 

所以礼敬诸佛从对父母开始礼敬。「入则孝」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父母的孝心、恭敬心必然是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行为可以观照存心,所以当我们对父母讲话,就时时起心动念,有没有不耐烦?有没有不恭敬?所以你在修《弟子规》就是从根本修,从存心修。所以会修的人境界提升就会快,不从枝末。当我们这一分对父母的恭敬心确实落实了,那请问你对其他的长辈会不会有恭敬心?会!有没有对父母很恭敬,看到别人的长辈很无礼?那这个心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一分孝心真正落实,你的心量就开始扩大。你对父母有孝心,你绝对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父母伤心,因为你体会到父母都不容易,你不愿意看到有不肖子。所以遇到不孝的朋友你一定会苦口婆心的怎么样?去劝告。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叫郑庄公,当时候因为郑庄公跟他的弟弟出了一些摩擦,他的妈妈比较偏袒他弟弟,所以郑庄公非常不高兴,很生气,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不到黄泉绝不相见,绝对不跟我母亲相见,这句话讲得很无情。所以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话可不可以乱说?生气要赶快稳下来,不然这言语一出去,很可能会伤害很多人,很可能会造成自己往后很大的障碍。他又是一国之君,所以讲了又不能收回来。他的大臣里面有一个孝子,叫颍考叔,听到国君讲了这一席话,也一直找机会能够劝他,希望他不要再这样绝情对待他自己的母亲。但是劝国君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他就找了一个机会,送了很好的礼物给他的国君。因为当时候的规矩,国君只要接受臣子的礼物就应该回礼,请他的臣子吃饭。所以送完礼以后,郑庄公就请颍考叔吃饭。

 

在吃饭的当中,颍考叔就把很多的食物都往旁边放,都舍不得吃。郑庄公看了就觉得很好奇,就对他说,他说这些食物这么好,一般地方都吃不到,要在朝廷里面才吃得到,你为什么不吃?颍考叔就对郑庄公说,他说家里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吃过我才会吃,一定要我母亲尝过我才会欢喜再去吃,所以这些食物我要包回去给我妈妈吃。他这一分孝心郑庄公听了很感动,突然就说,你现在有母亲可以孝敬,我现在不行。因为一国之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颍考叔就对郑庄公说,没有问题,只要你有这一分孝心,马上可以跟你母亲相见。郑庄公就说,我都已经讲不到黄泉不相见。颍考叔说,那我们就到黄泉相见,他就在一个地方挖了一个洞,外面写两个字叫「黄泉」,方法都帮他想好了,接着赶快带着郑庄公去见他的母亲。其实郑庄公何尝不愿意好好奉养父母?是那种气,一时间讲出来,就收不回来。所以郑庄公欢欢喜喜就把他母亲接回国内来。

 

把他母亲接回来这件事影响很大,有什么影响?今天假如郑庄公不把妈妈接回来,他一国之内所有为人子女的人不孝的时候,他会不会反省自己?他会说连国君都不孝母亲了,我们干嘛孝?所以这个一影响是整个国家的风气都会败坏掉。所以颍考叔所紧张的不单是郑庄公的母亲,而是全国的为人父母者。所以有孝心的人才能够感同身受,为一切人的父母着想。而且他也很清楚,子女都是父母的心上肉,所以他会不会去欺负别人的孩子?有没有可能?绝对不可能。所以对别人的父母尊敬,对别人的小孩一样疼爱,这一分孝心、这一分感同身受的心不断延伸,他的心量就拓宽了。所以虽是「父母呼,应勿缓」,只要我们懂得从存心去修,所谓句句经教懂得消归自性,句句经教的行持懂得观照自己,我们有没有真诚,有没有清净,有没有平等,有没有正觉、慈悲,你时时看自己存心去修行,那我们的心量就在一点一滴当中提升、拓宽了。

 

从对父母言谈举止的态度,到对父母生活点滴的关怀,所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在孝道当中,我们要养父母之身,也要养父母之心,然后养父母之志,这些都是我们时时要能够去观照。所以经文上虽然提到的是冬温夏凊,他只是两个动作,只是冬天帮父母暖被子,夏天帮父母搧凉席,时时观照父母的需要,可以从两个行为,所谓心行一如,这两个行为背后的存心是什么?是时时能感受父母的需要在哪里。当我们有这分存心,就很容易去看到父母当下有哪一些我们可以关心、可以尽力的地方。所以会冷、会热,延伸开来,会飢饿,对父母这种物质上的供应我们就懂得多留心,每次回去开开冰箱,看有缺什么东西,赶快再补上。

 

《弟子规》底下又有提到,「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那这个出必告、反必面,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不让父母操心,相同的也不让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操心,就是时时要有这一分存心去面对我们身旁的亲友。「晨则省,昏则定」,绝对不是说给小朋友做的,我们成人也很应该做。所以我们二、三天打一通电话给爸爸妈妈,跟他们报告一下最近这几天发生的事,这都是在做反必面、出必告,让父母了解我们生活的近况,他的孙子成长的情况,他的心就能够很安定。当我们有这样的习惯,孩子在身旁,也时时懂得多让自己的父母了解我们的情况。在家里又营造一个气氛,只要孩子回来,坐下来,跟他聊聊,今天你在学校里面发生了哪些事?有这样的气氛,孩子就很自然把他在学校的情况说出来。习惯成自然,所以孩子一回家,就主动会把情况告诉你,这个就是在治家,治理家庭,所谓治家无祕密,彼此都很了解彼此的状况。除了跟孩子要有这样的气氛跟默契,夫妻之间应不应该也有这样的默契?工作的场合不一样,多了解可以多关心,多了解可以多包容、多宽恕。所以这一点,「出必告,反必面」,我们就可以把它延伸到整个家庭的气氛上。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业有学业、有家业、有事业,甚至于我们现在学佛了,还有道业。我们把这些家业、事业处好,才能真正让父母放心。所以有这分孝心,我们在很多处世待人,还有经营家庭上,就会不断去自我要求。我那天看到一段治家的教诲,觉得很有道理。持家,如何持家?「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你如何把家庭保持好?要懂得谨慎去经营。再来,「孝悌为传家之本」,你把孝悌的德行能传到下一代,那你的家道不衰。「和顺为齐家之本」,一个家里如何能够和谐团结?关键在哪?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所以和顺为齐家之本。下一句提到,「诗书为起家之本」,读诗书是让一个家庭能够兴旺、能够发展的一个关键。好,诸位朋友,你看了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影响?「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孝悌为传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

 

其实这一些格言你真正落实个三、二句,你的终身都受益。从哪里开始落实?从勤俭、从孝悌、从谨慎。而这些态度绝对不是要求家里的人,而是从哪里下手?从修身下手。所以一个人要能持家、要能传家、要能家风不败,自己一定要具备勤俭、谨慎、孝悌,还有和顺,还有要读诗书。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才能明白道理。一个人明白道理,有智慧了,他的家族才能兴盛上来。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先具备这些态度,他才有可能做到进一步的齐家。那相同的,你的孩子要学到这些态度,他往后也才能够经营好他的家庭。那孩子的勤俭从哪里开始学习?孩子的谨慎从哪里开始落实?我们教育孩子要深谋远虑,所以这些态度现在就要教给他。你的孩子有这些德行、这些风范,他的人生就能经营好,爷爷、奶奶也就不会担心他了。所以我们要理解到很多的教诲下手处在哪,要赶快提起。

 

再来,这里虽是持家的道理,请问经营一个企业这个道理适不适用?适用。你当领导者勤俭做榜样,当领导者和顺,与人交谈、处世都很和气,那你整个企业的风气就很祥和。我们训练员工,绝对不只是要求他很多的工作技能,而是懂得拿《三字经》、拿《弟子规》,拿这些圣贤教诲,来给他们薰习,诗书起家,你的员工会觉得你把我们当自己的家里人,这个企业就是我们的家。他感受到领导者还把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智慧放在心上,这分诚意就能够赢得员工的一种认同,所以就能够团结在一起。有这些诗书的熏陶,人生的价值观才会正确,这样慢慢就可以「见和同解」。所以你六和敬能不能用在经营一个企业上?可以。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圣贤教诲,这些道理都是可以放诸四海皆准,我们要懂得好好活用,那你在生活当中,本身就是时时刻刻在依教奉行。

 

再来,「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事虽小,其实哪一件事最小?念头一起就是一件事了,所以人假如能从起心动念当中去调整自己,那他绝对不会有错误的言语跟行为出现。在《金刚三昧经》里面有一段教诲提到,「若失本心,即当忏悔」,我们的起心动念假如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违背了,马上应该怎么样?不行,我不能虚伪,我不能受污染,我不能贡高我慢,我不能迷惑,我不能自私自利,马上知道自己的念头错了,赶快修正,赶快调整过来,这个就是会学。我记得有一次在绕佛,突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觉得说我们本来的自性,我本有的自性,为什么被自己搞成这么颠倒,在这里轮转五趣,都跳不出去?所以当下觉得很悲伤,就一直在那里掉眼泪。所以诸位朋友,礼敬诸佛,我们自己也是诸佛,要对得起自己,要尊重自己。所谓自取其辱,我们不尊重自己,才会招来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对我们的不恭敬。所以我们的本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要礼敬它,不能让它继续误入歧途。所以一有不好的念头一起,即当忏悔,而这个方法「是为清凉」。你时时这样调整,心就常常跟真性能相应。

 

当我们有不好的念头起来,绝对就用一句弥陀圣号把它取代掉。要不要又在那里想说,我又有不好的念头出来了,很生气?然后一气又气几十分钟,又气二、三个小时。很多人常常忏悔,然后忏悔就是一直告诉自己做得不对、做得不好,这样的忏悔方式可以修正一下。因为忏悔叫「后不再造」,所以你犯错了,犯不好的念头、不好的言语行为,你又一直不断在那里想,那在阿赖耶识上又怎么样?种了这些种子。很多人修行没有信心,因为他这个阿赖耶识种这些负面的种子愈种愈多,所以愈变愈消极。所以一有不好的念头、言语行为,当下就把它转过来,就不要在那里懊恼、懊悔,这样对自己并没有帮助。所以后不再造,这个叫真忏悔。

 

我们这个礼敬诸佛,从对父母的孝道,能够再提升,变成孝敬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经教我们就可以一样的落实在对师长态度上。也要做到「亲所好,力为具」,而师长最希望我们的就是能够依教奉行,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谢谢。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6月3日11:20: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970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