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84期 本期专栏:三时系念的殊胜(下)2017年12月15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209)

 

3.修行人先应证体。体明必须达用,故不可坏相。虽达用,终应会归于体,故又不可着相也。

 

‘修行人先应证体。体明必须达用’,有体、有用。明体就是明性。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体,是无智,即般若无智。体得到之后,必须大用;大用是无所不用。这就有体、有用。我们今天搞错了,下手便学有知、求知,什么都要知;到最后什么也不知。所知的全是错误,没有一样不是邪知邪见。如果体得到,知见就真,就是正知正见。

 

因为有,‘故不可坏相’。名字相不坏,我们用名字相;境界不坏,我们用境界相,都成了享受。享受里不生烦恼,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里显示觉、正、净。否则,从那里看出,从那里显示?就在享受中显示。在享受时不迷,觉了;不邪,正了;不染,净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整个生活在觉、正、净的境界之中,即是转凡成圣。

 

如果对于名字、对于外境,还是迷、邪、染,过的便是六道轮回的日子。人家问你为何学佛?我不想再过六道轮回的日子,我要过佛菩萨的日子,为此学佛。我不愿意再搞迷、邪、染,我要过觉、正、净的日子。迷邪染苦,觉正净乐,学佛是离苦得乐。我们是不是真的离苦,是不是真的得乐,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果然天天快乐,则学佛方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现前,烦恼轻,智慧长,法喜充满。

 

‘虽达用,终应会归于体,故又不可着相也’。相,可以受用;不着相,就回归自性。穿衣、吃饭回归自性;一切工作回归自性;处世、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回归自性。

 

4.体会得但是尘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依正二报,自不执着了。

 

‘体会得但是尘多’。此是经文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大千世界怎么来的?无量微尘聚积。散掉就是微尘,世界相就没有;聚积,可见相是因缘所生,是假相,根本没有这个相。微尘聚就现相,散就没有此相。不必等到它散才知道没有,正在聚时,就知道它是假相,根本没有三千大千世界。

 

‘依正二报,自不执着了’。“依报”是大千世界,“正报”是身。身是四大五蕴聚积,现这个身相。四大五蕴散开,身相就没有。此身乃四大、五蕴之聚散而已,何有身相!大千世界是微尘积聚所现之相;离了微尘,那来大千世界!这是教我们由此观察、体会“相即非相”,自然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六七、正示 不着微细相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此段经文的意义比前文更深,前面是讲三千大千世界。何以不着世界相?原来世界是微尘累积而现的幻象。换言之,世界相只不过是微尘聚集的现象而已。离开微尘,就没有世界可得,道理与事实不难懂得。

 

1.此意比前问意更进。不但世界,并且‘微尘’非微尘,微尘亦是假相假名。

 

‘此意比前问意更进。不但世界,并且“微尘”非微尘,微尘亦是假相假名。’此一事实,直到近代科学家才发现,证明佛在经上讲的没错。相宗经论里,佛说,色法(物质)最小的是微尘。经上讲的“微尘”小至什么程度,不是我们能想像的。我们以为“微尘”是很细的,不是的,这还很粗;而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如佛在经上常讲的,我们肉眼要有很好的眼力,能看到牛毛尘。牛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尘,摆在那里很稳当,不会掉,这一粒尘就是“牛毛尘”。

 

佛说,把牛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更小,称为“羊毛尘”。羊毛尖端就更细,放在羊毛上不会掉下来,摆得很稳当。羊毛尘再分为七分之一是“兔毛尘”,兔毛就更细,真的很好的眼力未必能看出。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是“水尘”。学过物理的人知道水中有空隙,这一粒微尘在水里可以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即是“水尘”。再把水尘分成七分之一,称为“金尘”。金属的密度大,当中还有空隙,在显微镜之下放大,原来钢铁里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一粒微尘在金属里自由往来,没有障碍。金尘再分七分之一,称为“微尘”,我们的肉眼怎么能看见?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见微尘。如果你能见到微尘,则已证得阿罗汉果,否则就见不到。

 

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再分七分之一是“色聚极微”;再分七分之一是“极微之微”。佛说,“极微之微”就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也称为“邻虚尘”。这是用分析的方法让我们懂得,世界是假的,微尘也是假的。微尘从那里来的?相宗说,心法与色法同源。唯识讲四分,“自证分”是本体,就是真如本性。因为一念不觉,迷了,首先就有了见相,就是“见分”,也就是心法的根源。

 

色法与心法,心法的根源是妄心,妄想心就是见分。从见分就变现相分,所以色相是从见分变现的。见分与相分的本体都是自证分,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有道理的。“有情”是见分变的,“无情”是相分变的。见、相同一自体,同一自证分,所以是同源的。因此,众生修行成佛了,不但看一切有情众生成佛,无情众生也成佛。这就是《华严》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圆满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故,此处讲的“微尘”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可见这些还是属于假名假相,即刹那九百生灭因果相续的假相,微尘也是假相。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3日19:49: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90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