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第十二集)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

admin 仁王护国经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我们共修,黄念祖老居士讲,在精不在多,人数不一定弄得很多、很热闹,不一定。实在讲,太多了你反而不好照顾,那个品质就下降;人少一点,品质才能保持那个质量,保持那个优质的质量。所以人少对我们修学来讲是很好的,像印光大师讲二十个人最理想。这个我就简单报告到此地。

  

我们下面看,「处—王舍城外耆闍崛山中」。这部经讲的处所跟《无量寿经》是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们节省时间就不详细介绍了,如果大家要知道这个地方详细资料,可以查《佛学辞典》,或者现在电脑网路查询也很方便。

  

第六,「众(出席)」,就是参与这个讲经法会的大众。看下面:「释名—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有理和事和」,就是解释僧伽这两个字名称的意思。僧伽中文的意思叫和合众,在佛门裡面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一个僧团,僧就是团体,僧众就是一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构成一个僧团。有理和事和,这个理是理论上,事就是在事相上的和,我们一般讲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这些我们常看到六和敬的僧团。但是现在找不到四个人在一起修六和敬,两个人就不和了,不要说四个,两个人的意见都会不一样。六和敬的僧团如果出现一个,真的能够保佑我们这个地球上就没灾难了,但是很难。我记得好像二OO七年,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举一个六和敬的论坛,那一次也请我去发表致词十五分钟,讲十五分钟。我在想要讲什麽,题目是什麽,他要求要一个题目,讲六和敬,讲了我们也做不到,的确做不到。我想了半天,六和敬这个层次相当高的,在过去僧团它的戒律清淨,戒根清淨,见解一样,在佛陀那个时代,的确都是有六和僧团。甚至这个僧团都有证果的,证初果、二果、四果罗汉的,证果的圣人当然他们在一起不会争吵,肯定就是六和的僧团。但是现在末法时期这样的僧团是没有了,出家人修行没有那个水平。

  

我们和也是要和,我就想到佛法的六和敬标准比较高,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高标准的,我们先求我们目前大家可以做到的先做,我就想到儒家讲的,礼以和为贵,礼貌这个礼,礼就是以和为贵。礼是什麽?大家学礼,就是大家要和谐的,要和合的。所以李师公雪庐老人编一个《常礼举要》,《常礼举要》就教我们学礼。学礼就是我们淨老和尚也讲过,以前李老师在台中讲,你们学礼起码的效果,你要走到哪裡人家不讨厌你,起码要达到这个效果。他要求不高,就是你走到哪裡,不要人家看到你就很讨厌、就怕你,那你这个礼就有学到效果了。如果走到哪裡给人家找麻烦,造成人家的困扰,那真的走到哪裡人家都不欢迎,这个人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现在人,年轻人不学礼,推翻礼教,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处处跟人起摩擦、起冲突,人家要提拔他也不敢提拔他,这个人他前途就没有了。所以不知礼无以立,不懂得这个礼貌、礼节,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处,你走到哪裡都碰壁的。所以这个很重要,礼以和为贵,我就讲这个。

  

所以这个《常礼举要》,刚才下面的义工说叫我开示,我想一想还是讲《常礼举要》。因为李师公讲,他说我编的这个《常礼举要》(他对台中莲社的莲友讲的),你们会做到十分之一,对你念佛肯定有帮助。讲到这句,我们念佛人都觉得那很关键了。对我们念佛有帮助,那很关键,不只说在生活上,做人处世。这个做人处世的,对你念佛有帮助,这个我们也可以理解。我们做人处世处理得好,我们心就安,心安我们就理得,念佛当然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你生活当中待人处世常常弄不好,你心就不安,不安,你念佛当然得不到一心。所以在《礼记》讲,「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有礼大家心就安,如果大家不学礼,大家心都不安,危就是心不安,不知道该怎麽做,该做还是不该做,该进还是该退,进退失据,不晓得该怎麽办,那麽你心就不安了。如果你学了礼,知道什麽该做,什麽不该做,什麽时候该进,什麽时候该退,不造成别人的困扰,也不给自己找麻烦,你心安定,你念佛当然功夫就容易得力。这个都属于戒的范围。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弘崇礼律」,礼就是礼貌的礼,律就是戒律的律,你有礼再学戒就不难了。所以《常礼举要》我也想以后拍成一些这种表演的,因为现在的人,我也看到台湾有做,也有一些在做,做得很浅显不到位,应该把雪庐老人他的讲记把它编剧表演出来,那就活生生的,你就知道该怎麽做了。所以我们现在达不到六和敬,先从学礼,我建议大家先学《常礼举要》,礼以和为贵。这个《常礼举要》可以辅助《弟子规》的,《弟子规》是修自己,礼是对别人。

  

我们再看下面,释名,僧伽就是和合众,有理和有事和,有理论上的和,有事相上的和。「会中十二团体」,就是参与这个讲经法会的团体有十二个。「1、比丘众,2、缘觉众,3、菩萨众」,这个是圣众,这个证阿罗汉以上的缘觉菩萨,小乘、大乘的圣众,断烦恼、出三界的圣众。「4、清信男,5、清信女,6、居士众,7、色天众,8、欲天众,9、人王众,10、五道众」,这个七众是属于凡众,凡夫,不是圣人,他还没有断烦恼、出三界。「11、他方众—他方世界于此有缘来会者」,他方世界也有来的。「12、变化众—不思议神力变现助佛说法发起此经」,这是有神通变化的。这些他方佛菩萨来帮助释迦牟尼佛说法,发起这部经的法会。

  

下面还有表解:「此是三界中众经有身分列数行位内修智德能,外供献国族人群一切众生之简介」。这个是三界当中的大众。这个经典有讲到有身分列数行位内修智德能,这个有身分、地位的列出来,内修智慧德能,就是他内心是有智慧有德能的人,外面示现的身分有不一样的,他内心他是有智慧德能,对外他能供献国族人群一切众生,这个简介就是简单介绍。

  

下面画个圆圈,「总结十二类大众异于平常法会,即表护国胜会必全国圣凡他方化众之总动员也。」这个十二大类不同于平常的法会,就是表法,表示护国胜会必须要全国圣人、凡夫,以及他方佛菩萨化身来帮助的,等于整个总动员发起这个法会。这个是把参与大会的大众(出席仁王护国法会的大众),有十二个团体,十二类,有圣有凡,有他方世界来的,有变化人来的,这个给我们列出来,详细也在经文裡面。证信序六种成就的简介,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下面我们接着看:「发起因缘」。发起因缘就是这部经它是什麽样的因缘来发起,我们看下面的表解。「如来入定」,如来入定是当时开始发起的一个缘起。像《无量寿经》的发起,如来是入定放光,入定放光从这个地方开始发起。

  

下面我们看表解:「大灭谛—断德」。这个大灭谛,我们常看到苦集灭道,灭是什麽?灭烦恼,灭无明,谛就是真实的意思,这是断德。断德就是断烦恼、断无明,我们念四弘誓愿常常念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能够把烦恼断了,这就有断德。下面给我们讲出怎麽样断烦恼,从哪裡下手?「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如如不动放得下」。这一点我们现在就可以学了,人家争的我们就不要跟他争,不要争。儒家也讲,一人争,一国就兴争;一人让,一国就兴让。如果大家都一起起这个争的心,那就天下大乱了;如果让,那就不争,不争,天下就太平了。这个世界为什麽不平?争,外国人讲竞争。我们淨老和尚常讲,中国儒道,包括佛,都是在教人让。但西洋的思想教人争,从小教竞争,竞争提升就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毁灭。所以争是一个错误的思想。于世无求,对这个世间没有所求,也就是知足常乐。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如如不动放得下,这样的人修道很容易得道,在我们念佛人,你很容易得一心不乱。为什麽我们现在一心不乱念这麽久得不到?因为没放下。为什麽没放下?还有争有求。不但在世间法有争有求,连佛法也要争也要求,那就断不了烦恼,不但断,伏烦恼都伏不住。这是讲大灭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28日11:07: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68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