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31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三十一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31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

 

今天我们读到《大论》里面很重要的一段经文,就是十八空,十八空的道理是《般若经》的精华,也是学般若法门的方便门。大乘学者对于十八种空一定要知道,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段经文也是很难懂的一段经文,虽然难懂,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好在讲堂这些年来我们在一块研究讨论都是些大经大论,与空的道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老同修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刚才说过,要深入这个境界才能得受用,我们先看经文: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文里面从『内空』到『无法有法空』,一共说了十八种,这是《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种空。在这一卷文字里面,论文里面是龙树菩萨给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讲解。这十八种空以『内空、外空』为总纲,什么叫做内空?论一开端就介绍内空的定义:

 

【内空者。内法。内法空。】

 

这是解释什么叫『内空』。下面再给我们详细说明什么叫内法、什么叫内法空。

 

【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

 

由于这四种因缘,所以『眼空』。眼空的道理明白了,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这是讲内空。我们读《心经》,《心经》里面的文字很简略,「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话就说完了。《心经》文字少,它的义理就是整个《般若经》。《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初学的人要看这部经也实在是看不出一个头绪来,所以古人又把它集略为《大般若经纲要》十卷。要学般若当然从《大般若经纲要》入门,然后再读全经的经文。这个脉络层次前后照应当然就没有问题了。可是在读《般若纲要》之前,最初方便还是《大智度论》,所以学般若就应当先学《大智度论》,再读《大般若经纲要》,然后再入诸般若经文,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部《大论》不但是大般若的最初方便,我也给诸位说过,是大乘法门的最初方便。换句话说,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哪一宗、哪一个法门,我们有《大智度论》的基础,那就方便多多,减少许多的障碍。由此可知,这一部《大论》对于大乘修学的重要性。内空之义后面还要详细的讨论,这里诸位要着眼的就是『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要明了什么叫做「我」,什么叫做「我所」,如果这些意思不明了,内空还是不能明了。纵然明了,明了了是文字般若,如果不用功夫,我们内六根还是空不了,所以一定要用功夫。功夫是什么?是观照般若,你有了观照般若,才能够把『内六入』空了,外六尘也空了,内外俱空。那就是《心经》里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内外全包括了。再给诸位说,五蕴皆空,这里头十八种空全都包括了,这十八种都离不开五蕴。所以《心经》很难懂,不要看到二百六十个字,这个经很短,而它的内容就是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全部都包括在其中,这是《心经》之难处。接着解释「外空」:

 

【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内六入是六根,『外六入』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把身外之物全都包括了。身外之法也是如此:

 

【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

 

这些句子我们都应当把它记熟,每一句含义都很深,怎么讲法下面再讨论。再接着介绍第三内外空:

 

【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

 

『十二入』就是六根六尘,可见得说内外空就是把内空跟外空合起来说。

 

【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

 

这是把前面三种空略略的介绍出来。下面这个问答,是龙树菩萨给我们解释佛说十八空的因由,问里面意思就很清楚:

 

【问曰。诸法无量。空随法故。则亦无量。何以但说十八。】

 

为什么佛不说二十、不说十?为什么要说十八?底下就说明这个道理,佛为什么要说十八种空。在答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

 

【答曰。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

 

说得太简略不能破我们的疑惑,说得太多我们听到厌烦,所以说法要说到恰到好处。由此可知,佛一切的说法都是随众生的根性而说,真正是做到不多不少。在第二页最后一行当中「问」底下:

 

【问曰。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

 

这以下就是说明,『般若空』与此地所讲的十八种空是同还是异。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的问题,答里面解释得很清楚,意思也相当的明显,诸位可以自己去看。但是在答的里面有几句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那就是般若有大小之分,这是我们平常往往会把它疏忽,此地要注意。第三页倒数第四行:

 

【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等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

 

这几句话很重要,这几句话就是我们求大智慧的最初方便。十八种空就在《般若经》里面求,要通达,要如说修行。如果我们修行有了几分相应,诸位要晓得,功德就无量无边,这才能真正的证得解脱自在。它的方法第一就是在『读诵』,「读」是对着经本叫读,「诵」是背诵,离开经本叫诵,由读成诵;换句话说,必须要背过,成诵就是背过,这是基本修学的方法。我们修学任何一部经论,如果不能够成诵,你学这个法门就没有根。换句话说,你没有依靠,所以一定要成诵。成诵之后再进一步就是『正忆念』,正忆念是说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根本智。正念是无念,当我们诵经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当中不起分别、不起妄念,这叫正忆念。所以正忆念是属于定,像《楞严经》里面讲的「楞严大定」,行住坐卧都在正忆念中,在正定之中。『思惟』是后得智,就是正忆念所起的作用,什么作用?解的作用,无所不知。「正忆念」是无知,般若无知,「思惟」是无所不知。

 

『如说修行』,着重在行上,是正忆念之行,行门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这叫大智慧行。答里面我只给诸位解释这几句,其余的好懂,诸位自己去看。这一段讲内外空,龙树菩萨解释得很多,内容非常的丰富,而基本的修学方法,除了在「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如说修行这一句也太笼统了,所以底下就给我们细说修行的纲要,不能讲细说修行,细说说不尽,太多了!只能够提几个纲领,希望我们从纲领当中举一反三。在纲领里面,龙树菩萨给我们提的是「四念处」,第一个就是「观身不净」,这个文字在第四页第二行的问答里面:

 

【行者。】

 

就是大乘修行人。

 

【云何学般若波罗蜜时。住内空。外空。内外空。】

 

着重在『住』上。答覆里面就是教给我们修四种观,这是四念处观,先教我们观身不净,再教给我们观受是苦。在第五页第五行当中「复次」以下,是说「观受是苦」:

 

【复次。行者思惟。观是内乐实可得不。即分别知实不可得。但为是苦。强名为乐。何以故。是乐从苦因缘生。亦生苦果报。乐无厌足故苦。】

 

这就是教我们以智慧来观察我们眼前所享受的乐,那个乐的真相就是如此,这是一定要晓得,确实有智慧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道理才能够离苦而得到真乐。这里『内乐』举一个例子,譬如饮食吃到肚子里的时候很乐,为什么饮食吃到肚子里面你觉得快乐?『从苦因缘生』。什么叫苦?肚子饿了苦。饿的时候生苦,得到饮食很乐。可见得这个乐从哪里来?从苦来的、从苦生的,哪里是真乐?不是真乐。是从『苦果报』来的,他也生苦果报。怎么会生苦果报?底下一句说得清楚,你要是吃过多过量,又苦了,所以叫乐极生悲。从苦里面生的乐,过了头还是苦,哪有乐可言?只有愚人才感觉得有乐受,真正聪明智慧人他晓得诸法实相,求乐受了不可得!向下文很长,辨别也相当的细微,在第六页第六行这是讲观心无常,这里面说心说得很详细,说有内心、有外心,全都是无常的。第六页倒数第三行:

 

【三受无常故。心亦无常。】

 

『受』就是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把一切受分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确实『无常』,会变,所以『心亦无常』,也会变。

 

【复次。知染心无染心。】

 

全是相对的说。

 

【瞋心无瞋心。痴心不痴心。散心摄心。缚心解脱心。如是等心。各各异相故。知心无常。无一定心常住。受苦受乐等心从和合因缘生。因缘散离心亦随灭。如是等观内心外心内外心无常相。】

 

什么叫内心、什么叫外心?下面这个论文就给我们解释内心、外心跟内外心,这个文同学们自己去看去。在这一段里面有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那是我们现前的毛病习气,应该要晓得。第七页倒数第二行:

 

【有利益我者生贪欲。】

 

这是我们众生的通病,问问我们自己有没有?于我有利益的,我有没有贪心?如果还有贪心,给诸位说,这一生的道业不能成就。世间法名闻利养我都不贪,我贪佛法、我贪博学多闻、我贪禅定、我贪菩提涅槃,只要你有个贪心,你全都得不到。这个道理我给诸位也说得很多,佛法的修学跟世间法的修学不一样,世间法可以用贪心去求,去博学多闻,佛法不行。佛法为什么不行?佛法要你开悟,贪瞋痴是把你悟门堵塞了,你开什么悟?所以麻烦在这地方。你以贪心来学佛法,你不会开悟。不开悟,给诸位说,你搞的那些,拿世间现代的名词叫佛学。你肚子里装满了佛学,说得天花乱坠,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给诸位说,句句都是别人的,没有一句是自己的。开了悟才是自己的,不开悟总是别人的。

 

不但佛法如此,世间法也不例外,世间法里外国人确实是不解。你看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学,教你念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乃至读古文文章,也是教你开悟。书念得很好,也都背得很熟,他没有开悟,就叫书呆子。没有开悟是什么?他不能够灵活运用。悟了之后都是活的,不悟全是死的。佛法是百分之百着重在开悟,佛教给我们是什么?把我们堵塞悟门那些东西去掉而已,我们悟门就开了。贪瞋痴慢就是堵塞悟门的那些东西,你不但不去掉,还要增加,你到哪一年才开得了悟?所以诸位要想开悟,头一个去贪心,贪佛法也不行,佛法都不能贪,何况非法!

 

【违逆我者而生瞋恚。】

 

这是瞋心,不合自己意思了,心里面生烦恼、生瞋恚。

 

【此结使不从智生。】

 

贪瞋痴慢这些结使烦恼,不是从智慧生的。

 

【从狂惑生。】

 

愚狂迷惑而生的。

 

【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悉由吾我故。】

 

都是为了有个『我』,所以我执是病根,去了我执证阿罗汉果。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去了我执,证事一心不乱;再去法执,证理一心不乱,在禅家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晓得,用功怎么用法?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心,这叫修行。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不管你修什么样的行门,这种修行方法不能够断灭贪瞋痴,一概都叫做盲修瞎练。为什么?不得力。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不好的行为修正过来,贪瞋痴就是三毒烦恼,一切不好行为的根本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我们用了种种方法来修,这三样东西都去不掉,不但去不掉还增长贪瞋痴,诸位想想这是修的什么行?那不是盲修瞎练叫什么?

 

不会的,给诸位说,连念佛都是盲修瞎练,一天到晚拿个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还是盲修瞎练。为什么盲修瞎练?他增长贪瞋痴,他一天念十万声,他贪。贪心、傲慢心、嫉妒心,看到别人,「我总要比你强,你们都不如我」,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所以一天十万声佛号,贪瞋痴慢全都有了,他就修的这个。人家念佛号是念到清净心,念到一心不乱,他这个佛号就是念贪瞋痴慢,自己念了几年佛,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瞧不起,你们都不行。好像往生他笃定的,别人一个个都不行,结果到后来自己不行,别人都成功了,他不行。诸位要晓得,我也给诸位讲过,念佛是念的什么?是要把烦恼念掉。顺境里面起了贪心,一句阿弥陀佛把贪心压掉、把贪心打断,这叫做功夫;逆境里面瞋恚心起来了,一声阿弥陀佛把瞋恨心打掉,这叫用功。绝不是为贪瞋痴慢来念佛,怎么可以增长贪心、增长瞋恚心?这样学佛不是学颠倒了吗?往三途里学,这不是佛门里学,这是三恶道里面去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无论用什么功夫,都要与十八种空相应。与空相应,就与般若相应,就与菩提涅槃相应。

 

向下第八页第二行,这以下是四念处里末后一条「观法无我」,这是法念处。法里面有内法、有外法、有内外法,在一切诸法里面求我了不可得。论文都非常有趣味。第十面以下,第十面第二行「复次」以下,是详细解释内空、外空,就是内外空。诸位再翻开第十三面,也都是属于解释内外空的,十三面里面有几句话很要紧,我在这里提醒诸位同修,十三页第四行最后一句:

 

【诸法生灭。无有住时。若无住时。则无可取。复次。有为相故。生时有灭。灭时有生。】

 

不取相就与空相应,不取相就能够断三毒烦恼,不取相就能灭无始劫来的罪业,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在佛法理论上说,没有见性之前我们受业力支配,业力只是亲因缘,它要是没有增上缘、没有所缘缘、没有无间缘,不会结果的。我们内不取心相、外不取色相,就是内法相、外法相,内外法相都不取,这三种缘就断了,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都断了。纵然有因,不会结果,这个法子妙极了!这一段就给我们说出为什么要不取相。有为法中我们要能观察到生灭不二,觉察到生灭不二,生灭之相也不取;生灭之相不取,给诸位说,你就不生不灭,这问题解决了。我们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就是因为取生灭相,投胎的时候取生相,到尽的时候取灭相。生灭不可得,那真实相是什么?真实相是不生不灭,这是讲诸法实相。这几句话也在这一页,十三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

 

【如是生不可得。灭亦如是。以是故。诸法空。不生不灭。是为实。】

 

『灭』也不可得。『实』就是实相,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现在这个肉身、这个思惟想象的妄心,实实在在也是不生不灭的。你要用智慧去观察我们现前这个身相跟心相,这两种相你去观察它生,你观察不到,生不可得;你再观它灭,也不可得。这是我们身心的实相,本来就没有生,哪来的灭?这些道理,《大智度论》虽然这一卷有五十多面,也只略说而已。比这个讲得更详细的是《中观论》,《中观论》一开头提出八大纲领,这八大纲领叫做「八不中观」。第一个就是不生,第二是不灭,实在讲「八不」有头二个字就行了。换句话说,一部《中观论》就是讲不生,因为不生,当然没有灭,有生才有灭,不生哪来的灭?所以不灭都是陪衬的话,不来不去全是陪衬的话。你真正懂得不生,全盘都了解了。《中观论》有五百颂,连同注解一大堆,说什么?说个不生。可是诸位要记住,你要是在一切法里面取法,就有生灭;一切法里面不取,像《金刚经》,佛给我们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不生不灭。诸位要想证得不生不灭,内外法相一概不取,你就证得了。一概不取,不取就是放下,不取就是歇。古来禅宗明心见性,叫「真歇了」,真正的歇了,真正歇就是不再取了,不再为外面境界所动心,真歇了。《楞严经》说「歇即菩提」,歇什么?歇取相。所以在顺境里面不要取贪的相,逆境里面不取瞋的相。我也常常给诸位提示要修平等心,心有取就不平等,无取就无舍,无取无舍是平等的境界,是清净的享受,至高无上的享受。这是诸法实相。

 

在第十四页第三行,这是十八空里面第四种「空空」。为什么是空空?怕的就是前面讲了内空、外空、内外空,这一切都空了,你心住在空上,又错了。空也不能要,空也要把它空掉。我们平常在经论里面讲的大三空三昧,那是讲人空、法空、空空。人空、法空、空空,也像此地所讲的是一个意思,内空是人空,外空是法空,内外空是人法俱空,还要加一个空空,破你内外俱空的执着,怕你有这个执着。所以空也要舍,心里也不能有个空相,我一切都空了,那也是错误的,也开不了悟,还是把你悟门堵塞了。为什么?你心里有个空,空把悟门堵塞了,还是要不得。

 

在第十五页第二行,是讲第五种「大空」,大空是什么?大空有小乘的大空,有大乘的大空。小乘的大空是以法空为大空,因为小乘一般只证得人我空,还没有能证得法我空,所以以法空为大空。在大乘里面讲,大乘是十方,十方相空,这叫大空。十方相有名无实,所谓第一义中一切法不可得,这叫大空。

 

在第十七面,倒数第五行「第一义空」,第一义在佛经里面用得非常广泛、非常多,它的名义我们一定要清楚。这地方龙树菩萨给我们解释:

 

【第一义名诸法实相。】

 

一切法的真实相叫做『第一义』,决定没有虚妄。而诸法实相:

 

【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着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著者即是虚诳。】

 

我们众生在一切法里头有受,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只要是有受就是『虚诳』,不是真实的。诸位要问,我什么时候证得『诸法实相』?你什么时候这五种受都没有了,你就证得诸法实相。但是这个事情很难,为什么?我这五种受都没有了,还是有受,什么受?舍受。五种受没有了,「没有」也没有了,才行。即使我心里五种受都没有了,其实你还有,你还有受,受什么?「五种受都没有了」,你还受这个,不行!所以小乘人把偏真涅槃当作诸法实相,这是错误;四禅天跟四空天人把禅定的境界(那是舍受)误会是菩提涅槃。《楞严经》后面五十种阴魔,这样微细境界要是不能辨别,自己就误入歧途了。

 

诸位要晓得,功夫愈往上精进愈微细,真妄邪正愈不容易辨别,这个东西是要真功夫。但是有一个原则,你看《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佛告诉我们,只要你不取不着,一切境界如如不动,佛讲那是好境界。稍稍一动心,动个什么心?「我在境界如如不动」,这就坏了,如如不动还是动,动了「如如不动」。可见得,才起念就是障碍,才起念就是无明。所以在平常修学当中,一定要晓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修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大乘法,一乘菩萨的修行方法。知道一切法的实相,内法相、外法相都晓得,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所以才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大前提之下,不但成就众生,实际上是成就自己,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恒顺众生,功德是成就自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去历鍊,鍊什么?就是鍊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十九页第二行,讲有为空、无为空。

 

【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这两种空我们可以拿《百法》来看,在《百法明门》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后面六法叫无为法。有为法跟无为法皆空,龙树菩萨在这一段里面也解释得很多,一直到二十二面。

 

二十二面倒数第二行讲「毕竟空」,何谓毕竟空?这里头有几句简单的定义:

 

【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无有遗余。名毕竟空。】

 

这所谓是一空到底。而在二十三页第一行说得更具体:

 

【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

 

『十方空』就是大空。

 

【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

 

再找不到『不空』的法了,一切法皆空。

 

【是名毕竟空。】

 

这一段解释得也很长,一直到二十九面。在毕竟空这么长的一段解释当中,我们全都把它省略了。二十八面倒数第四行:

 

【有二种众生。一多习爱。二多习见。】

 

这是讲众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别。『习』是什么?习气。一个是『爱』的习气重,烦恼障重;一个是『见』的习气重,所知障重,这两类众生。这两种都是麻烦,必须要舍。「爱」不可以要,「见」也不可以要,这个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见解、智慧、学问,这个也不能要,这是麻烦事情。为什么?诸位要记住,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你有了这些东西,遭了难。而我们现在许多人学佛把经典就变成八难,佛看到怎么不流眼泪!佛的经典是破除你八难的,现在你把它当世间文字来研究,把它变为八难之一,这不是糟糕吗?

 

为什么变成八难之一?你在里面研究,你在里面分别,你在里面记忆,正是所谓记问之学,记问之学就是八难之一。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你看看楞严会上面阿难尊者,他记的东西真多,他跟佛辩论,也有用佛所讲的话来跟佛辩论,所有用的都把意思错会了。文记得很熟,佛讲的真实义他不懂,他是望文生义。我们今天这个世智辩聪还比不上阿难。所以佛法的经典又不能离开它,又不能执着它,它好像是个指路牌子在那里,你要走路你不能离开它,循着它的方向去走;又不能死在牌子之下,死赖牌子之下,错了,这是佛法之难处。所以今天学佛拿世间方法来学佛法,糟了!谁要用世间所谓是科学的方法来学佛,全都走错路。学了一辈子佛法,纵然把三藏十二分教都背得滚瓜烂熟,自己那个悟门一层一层的封锁,真是封锁得密不透风,永远没有开悟的时候,叫放不下。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一些老修行人,我们看印光法师教给我们的,他教真正念佛人,自己小佛堂里面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像,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像一经,他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有两部经,他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半一半;有三部经,他往生的机会就三分之一;摆上十部经,就十分之一;摆上《大藏经》,就三千分之一,希望很渺茫了。这是说什么?要能舍,要能放下,放不下就不行。我们听听祖师的话很有道理,可是自己怎么样?放不下,还是不肯干。看到这个经好,那个法门好,都想得到,都想学,这就叫什么?听了是点头,不相信!你说你的,我还是干我的,不信,不能依教奉行。这个毛病是什么?一个就是「多习见」的毛病。贪图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的,那是多习爱;贪图法门,这是多习见。两大障碍,障碍了一心不乱,障碍了明心见性,所以佛教我们全都舍掉,毕竟空才能够相应。

 

二十九面倒数第三行讲「无始空」,在三十面问答里面,说明佛陀说法的悲心。这个意思欧阳竟无在《内学院训》头一篇当中说得非常清楚,那部书我总希望诸位能够多看几遍,多看几遍一定有大受用。它就是提供我们修学侍师的态度,换句话说,是一个学佛人的心理建设,所以内学训示相当重要。三十二面第二行第二句「答」里面:

 

【实法中无度人。诸可说法语言度人。皆是有为虚诳法。佛以方便力故。说是无始。以无着心说。故受者亦得无着。】

 

『实』就是真实法。这几句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无始』。譬如我们讲无明,无始无明,「无始」也是空的,千万不要执着真有个无始,那就错了。你了解这个意思才晓得佛实不说法,所说的都是方便,佛没有说过一句法。这个道理很深,我在过去举唱戏的做个比喻,那个演戏,你看看有唱有说,试问问他从登台一直到下台,他说过一句话没有?他一句话没有,他所说的是编剧人编好的台词,他照那个念,自己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一个字是自己的意思,所以他从上台到下台一个字也没说。你要说他说了一个字,那真叫毁谤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说的这些法,也是一字没说。为什么?他是个演员,他是唱戏的。世间唱戏的演员是有编剧给他编好的那个词,佛唱的这台戏,台词谁给他编的?众生法性之中法尔如是。所以佛陀没有说一句法,不得已说它叫方便法,实际上方便法也空,他一空到底,空得我们莫名其妙,空迷糊了,所以说那个空、这个不空,骗骗你,怕你疑惑。

 

实际上前面毕竟空就说得很透彻了,无始空解决这个问题,确实相信佛一句话没说。佛一句话没说,再问问,我们有没有话可说?我们也没有话。说我们众生一句话都没有说,一天到晚说话叽哩呱啦,一句话没说,这更不可思议,比佛说法那个意思还要难懂,实在是难懂。无始空的意思你体会不到,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你要是证得无始空之后,你看看这个世间是什么相?叫清净寂灭相,诸法实相是清净寂灭相,妙不可言!《妙法莲华经》讲「妙」,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我们大概是讲了九个多钟点,真正说不尽,妙极了!所以你成佛之后,《楞严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什么也没得到。成佛是什么事情?真相大白!真相在哪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就是眼前这些事,真相大白,所以叫成佛。我们现在是不明真相,迷惑颠倒。

 

三十四面讲「散空」,散是讲分离。三十六面是讲「性空」,诸法性常空。这一段解释得也很多,法性里面有总性、有别性,不但一切法性空,佛菩萨圣性也空。第四十一面讲「自相空」。在这一段问答下面是说明,法性与法相是同还是异。这一点我们在讲席里面也说得很多,古人的比喻比此地这个比喻还要容易懂。古德拿金跟器来作比喻,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性与相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这个关系。在四十三面第三行说明无我,无我是从总相上说,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对于修行关系非常之密切。在同一页倒数第四行:

 

【舍为施相。】

 

这以下是讲六度之相,文字非常简洁,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怎么修法才能与六度相相应。

 

四十四面讲「诸法空」,经文上是诸法空,此地注解里面叫「一切法空」,意思就是平常我们讲的万法皆空,是说这个意思。这一段的解释也很长,一直到五十三面。

 

五十三面倒数第二行是讲「不可得空」,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细细去读。一切法不可得,不但是世间有为法不可得,无为法也不可得,所以千万不可以有贪得之心。菩提涅槃也不可得,智慧也不可得。不可得,真智慧才现前。要是有贪求我要得智慧、我要开智慧,有这一念心又糟糕了,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所以求法我们要求,不能有得心去求,要是有个得失心去求,这就坏了。不能在这里生「我开悟了,我这个经有所得」,那就坏了。什么样是好相?天天念经念到毕竟空,念到那个心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不分别,一天比一天清净,这是好境界。从清净心里面生出的是无尽的慈悲,慈悲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虽然生无尽的慈悲,并不着相,不着慈悲之相,也不着清净的相,不着不取,这是大乘菩萨行。

 

第五十五页倒数第三行是讲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就是十八空里面最后的三种,第十六、十七、十八,这三个名词在这里解释得很清楚。末后,就是五十六面,从第三行到第六行,这是讲这三种空的作用,就是无法、有法、无法有法这三空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8月14日17:47: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8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