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第37集/视频/文字)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沙弥律仪评论阅读模式

不杀生这条戒,你看动物他都会付出这么大的爱心,我们现在也举办放生,讲到护生这些,我们大家也都有发心,这是我们的善根。但是有没有达到这个戒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真正发自你内心的慈悲心,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就不一定。为什么?我们大家都看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大家有看过的举手,请放下。老和尚那时候请陈晓旭帮我,我们拍这个片也是很辛苦的,为什么?因为我是找一个台湾的王导演,在中国电视公司退休的王导演,他是拍电影跟电视的。拍电影跟拍电视不一样,但是两项他都会,他退休了。他在计算机网路上看到我们善果林上《弟子规》,他来报名。我大哥第二个儿子去参加蔡老师的《弟子规》,他在小学当老师教书,他是胎里素。参加《弟子规》,他就认识了王导演,介绍王导演,是上《弟子规》认识的。后来他说他要拍《地藏经》,我说《地藏经》难度很高,《俞净意公》我好几次,最早找陈晓旭写剧本,我看了都不满意,我就跟晓旭讲,这个剧本写的跟这个事实,对教育的意义发挥不出来。后来晓旭她也忙她的事业,她也没有时间在这个上面,因为她还有做广告公司,很多事情。后来我找游本昌,演济公的游本昌,游本昌叫他女儿写,写的我也很不满意。后来我就跟王导演讲,我说他们两个写的剧本我看了都不满意,再给老和尚看也不会通过,你帮我写一个。帮我写一个,我也不是完全满意,但是比前面两个比较好一些,我说这次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有什么指点。老和尚看看就改几个错字,说可以。老和尚说可以,我不能再有意见,老和尚他觉得可以就可以,就拍了。

 

我就找陈晓旭,说妳帮我找演员,我请王导演去挑。王导演他也找我,他说我要拍这个戏我拿钱,变成我是老板,他是我请的。然后他要选哪个演员,他照片都用电脑传来给我看,问我这个演这个好不好?我说给大家看。哪个人演哪个角色去挑选,找一些演员来然后去挑,这个好不好。后来王导演他要找个寺院,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寺院,我说大概我只认识天目山,所以我说去找齐居士。去找齐居士,齐居士她女儿跟我讲,她说她妈妈以前被骗很多钱,都是找她要拍戏的,结果钱都被骗光了。我说不会,妳找我,我也不要妳拿钱,妳就不用担心这个,我们只是想借用你们的场地,有一些人手的支援,就是这样而已,帮我们做做义工,不要妳拿钱的。她说以前很多人要找她妈妈拍戏,结果被骗了几百万,钱拿去了也没拍,一去就没有回来,所以听到拍戏她们就不敢去接洽。我说妳不认识的人妳给他骗,妳还信不过我吗?后来才去找天目山帮忙。那个拍戏的地方可能你们有同学大家去过,我都还没去过。

 

《俞净意》里面,他也是组一个文昌社,一个社团,他们社团里面有一些宗旨,规定就是做好事,譬如说惜字,字纸乱丢要捡回来去烧,然后放在干净的地方。古时候都有字纸的焚化炉,大陆文革都破坏掉了,现在台湾还有。大陆可能是不是还有一、二个地方有?或许还有,大家可以去留意,就是专门烧字纸的。就是这个文字是圣人传的,不能乱丢。古时候的人对惜字非常重视,文以载道,非常重视,所以字纸不能乱丢垃圾桶,要妥善处理。所以它有惜字这一项,放生这一项也有,还有很多善事,救济这些的。俞净意他也参加这个社,这些活动他都有参加过,在明朝的时候就有放生的活动,他也去参加。但是他的遭遇很不好,生了九个儿女死了七个,一个失踪,太太哭儿女哭到眼睛瞎掉。愈来愈穷,考功名七次都考不上。他是满肚子的怨天尤人,我做了这么多好事,年年都在灶神爷那边烧疏文(好像我每天晚上念的这个疏文),上达上帝,怎么做好事都没好报?反而得到这么凄惨的果报,比谁都惨。他是满腹怨尤。后来到了四十七岁那一年除夕夜,灶神爷化身来跟他指点,讲了这些,其中讲到放生这一条,灶神爷就跟他讲,他说放生这一条,人家办放生活动你也参加,但是你只是随班奔逐。随班就是人家提倡,我们去参加,跟着人家去参加,并不是你自己真正发心的,你那个慈悲之心根本没有生起来。只是跟着人家,人家办我们就去参加,去凑凑热闹,就这样,你那个慈悲心根本就没有生起来。而且你家里的厨房,螃蟹、虾子还是常常在吃,那个都不是生命吗?他也放生。灶神给他一点出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认为做了好事,根本就没有真正去从内心生起来去落实,这个好事是个敷衍性的。

 

为什么我们护生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慈悲心生起来?当然也都是从一个没有基础因素来的。这个基础就是什么?基础就是孝养父母。我们看看不杀生是在第三句,「慈心不杀」,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孝养父母这是最根本的,对父母有孝心才能奉事师长,奉事师长才能尊敬师长、依教奉行,他才懂得尊师重道。所以老和尚讲经常讲,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所以古时候老师都教孝,他真的回家懂得孝养父母,他才知道怎么去尊敬老师。父母教敬,尊敬老师。所以我们有句俗话讲,「百善孝为先」。孝是仁之本,《论语》讲的,孝道是仁慈的根本。你说这个人很慈悲,但是他对父母不孝,那个慈悲不是真的。我很爱护动物,但是对父母一点都不孝敬,爱理不理,那个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为什么佛给我们讲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现在净业正确的修因就在三福,没有这三福,你修什么行门都不对。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包括你不信仰宗教,你在世间要做个人都做不好,你在世间做人,起码要做到第一福那才标准,不然都不够标准。所以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好像心里不踏实,就是没有根。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落实,现在老和尚提出《弟子规》,「慈心不杀」是《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老和尚最近讲闻经的利益,也讲到这三个根修学的顺序,《弟子规》要先学,《弟子规》学会了,你能够去做到,再学《感应篇》就很容易,《感应篇》能做到,你再学《佛说十善业道经》就很容易。《十善业道经》能落实,你受持三皈就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你真正能落实三皈依,你有三皈依,你再受个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就没有问题,进一步提升到大乘,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没问题。所以老和尚最近讲这个单元,大家要多重复听几遍。我看他老人家讲经都在观察这些学生、听众,到底几个人真能入得了这个境界,看一看还是不能入,所以他再反覆来讲,我们一定要懂得他的用意、他的苦心。他讲的,他老人家入境界了,我们是连门都没入,还在外面徘徊。为什么?你没有这个基础、这个桥梁,我们缺乏这个。所以现在听大经大论我们是薰习,落这个种子,种这个善根,现前我们还是不会修。有没有这样圆顿根性的人?有,像六祖那是非常稀有,这也是再来人,过去生修得都很好,这一生接着再修。

 

如果你入了境界,你人一定会改变,我们人一改变都表现在我们的脸上,表现在我们的四肢、动作,表现在我们对人处世、讲话态度,就表现出来,很自然他就流露出来。老和尚我看他眼睛很亮的在看,你们修得怎么样都瞒不过他,因为都写在脸上,修得好不好就在你的脸上,一看就看出来,不要看相、不要算命,看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个道理就是相由心生,你现在表现出来这个形相是我们心生出来的。心没有相,但是它能现相,从这个相就看到你的心,你现在是什么心情。这个应该很科学,一点都不迷信。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你在烦恼的时候,那个脸一定跟欢喜的时候不一样,你有心事的时候你这个地方就会皱在一起,这个也很科学。或者你有心事在沉思,我常常有时候在沉思,人家问我:你在想什么?奇怪,我在想什么,我没有跟他讲,他怎么知道我在想?为什么?因为我这个样子已经告诉他我在想什么。所以相由心生,看相知道心,《十善业道经》讲的。所以《华严》你入进去,你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当然不一样,他是菩萨,他还不是权教菩萨,是实教的。菩萨待人处世是一片慈悲,清净、平等、慈悲,一定是这样,自性一定是这样。

 

如果学得不对他会烦恼增长,他听得愈多、懂得愈多,增上慢一直提升,烦恼跟着提升,贪瞋痴慢跟着提升。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基础的修学,没有基础我们学这个就很茫然。早年,在二十年前,美国达拉斯佛教会,那时候成立没多久,老和尚就提倡办华严班。真的有人辞掉工作要来学华严班,老和尚就跑掉了,后来那个居士也是很懊恼,怎么老和尚又跑掉了。但是我心里明白,虽然在国外他书念得很多,念到博士,那个更不好教。为什么?因为他书念得愈多,他傲慢心愈增长,「我念得比你多,你懂得比我少」;甚至看到师长,「那个师长也没有读大学,我读的比师长还多」。你这样还能学得到东西吗?学不到东西,两个眼睛始终在头顶上面,又看不到下面,这个学不到东西。在美国最少都是硕士、博士,我跟他们接触过很多,个个贡高我慢,一个比一个强。以前我到DC,龚振华居士,已经往生了,有一次跟我谈话,他讲话又快又大声,「你们留美的,我留英的,也不比你差!」这个跟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不能相应,这怎么能入道?跟老和尚学《华严》,老和尚怎么教你?因为他自己有东西挡在那里,自己有障碍在。所以我们学习还是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现在老和尚讲的《弟子规》,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还得要学,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没有这个基础,没学过。

 

所以护生、放生是从基本孝道,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只是我们含糊笼统读过去,我们也不在意。我们现在听到这个,我也是业障很重,因为听了觉得修这个就很不习惯,没有办法很欢喜的去接受,这就是业障深重的一个现象。大家有没有读过《了凡四训》的「改过之法」?读过,它里面有一段文说,「或闻正论而心不乐」,闻到正确的言论,教我们怎么做人处世,这个正面的言论听了怎么样?生不起欢喜心,心不快乐,听了反而很忧愁、排斥,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业障深重的现象,要赶快求忏悔,你业障消除就乐意来接受。所以在修这个之前还要修忏悔法门,求佛力加持,帮我们忏除业障,我们才会欢喜来修。不然现在讲《弟子规》的很多,真正能深入的不多,真正能体会到它心法的人不多。所以我在遇到一些同修我就跟大家讲,现在很多人在读《弟子规》,但是我说你听蔡老师讲《弟子规》,你要抓住它的心法,心法很重要。但是有很多人他抓不到这一点,在枝枝叶叶上去抓。枝枝叶叶去抓也很好,总比不学好,学了你总是在行为上会有一些修正,不断的靠近。你要真正深入,一定要再忏除业障,不然连《弟子规》你都不会喜欢去学,你不会很喜欢学这个东西就是业障深重,《了凡四训》讲的业障深重,业障深重要求佛力加持,这个一定要明白。

 

《沙弥律仪》在第二福,我们从高层次可以引申到下面最初级层次,好像我们站在二楼,再看下去就是一楼,一楼下去就有地基,所以我们一定要上下前后要能够贯通起来。现在很多出家人他学戒律,学《沙弥律仪》,甚至他的著作等身,书也写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能做到吗?很难讲。往往修得不对,让人家感觉不是那个样子,感觉那个气氛不对。学戒的人你学到戒,戒是清凉法,如果戒律清净,人家一跟你接触,他会感受到清凉、自在,对你有恭敬心,这就对了。如果感觉怪怪的,那就不对,或者好像不近人情,学得不近人情,变怪人一个。有人学戒学偏掉,他变怪人,他以为他持戒清净,但是他已经是怪人,他自己不知道,这个也大有人在。问题都出在没基础,没有做人的基础,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好像你一楼没盖一直要盖第二楼,怎么盖都盖不起来,空中楼阁,就是这样。第二福能够真正落实,那一定包括前面第一福,好像我们有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你二楼盖起来难道没有第一层?一定有,一定涵盖下面。你有第一层不一定有第二层,也可以加上去,这是必然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1日10:12: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55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