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28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二十八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28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二十八卷「释初品中六神通等」:

 

经【菩萨摩诃萨欲住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

 

六种神通在佛法里面是常常见到,虽然常常见到,真正把六神通讲得很清楚的可以说不多,只是把六种神通的名相解释解释。在此地不但是把六种神通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而且还告诉我们修学的方法。不过我在这里奉劝诸位,最好还是老实的修一心不乱,不要看到这里有方法就修神通去了。依照这个方法去修确实可以修得,那倒不是假话。如果有修得神通的决心、毅力跟时间,诸位修明心见性也差不多,也能够获得成就,我们为什么舍大取小?所以读了之后,不要对这段经文特别羡慕发心去修学,还是修戒定慧要紧。

 

经文首先给我们说明漏尽通,阿罗汉、菩萨、佛都有,但是此地所讲的漏尽通是唯佛有,这是讲究竟的漏尽通。阿罗汉有漏尽通,漏习没断,这是大家都晓得的。阿罗汉有六通,漏是是烦恼,漏尽就是烦恼断尽了。但是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所断的烦恼就是见思烦恼,确实断了,但是见思习气还在。菩萨,我们就圆教来讲,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还没有到初住,七信位的菩萨,他烦恼断证的功夫相当于阿罗汉;换句话说,见思烦恼也断尽了。到初住菩萨,不但见思烦恼断尽,无明也破一分,可见得功夫相当高。但是纵然到圆教等觉菩萨,只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他还带一品习气,这叫做漏习未断。漏习断尽了,确实唯佛位才是真正叫漏尽。这一点诸位读这段文你就晓得这个意思了,通常我们一般讲漏尽通没有讲得这么详细。第一页末后一行:

 

【问曰。若菩萨漏尽。云何复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爱相续故有。譬如米虽得良田时泽。终不能生。诸圣人爱糠已脱故。虽有有漏业生因缘。不应得生。】

 

这是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相当有道理,圣凡的生缘是爱相续不断,阿罗汉以上爱欲都断尽了,他怎么能到六道里面来受生?诸位如果常常读大经,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断惑的这些圣人大慈大悲,留惑润生,他不断尽,他要留一点。为什么?不留一点就不能到三界来受生,这叫乘愿再来。他不是没有能力断,他有能力而不断,为什么不断?就是要到三界来受生,来为三界六道苦难的众生做增上缘,这是大慈大悲。此地是说大菩萨乘愿再来,答覆里面是说明这个,示现住在三界,第二页第二行:

 

【答曰。先已说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

 

这是不退转地。

 

【末后肉身尽。】

 

这就是业报身,业报身尽了。

 

【得法性生身。】

 

可见得人家确实是离开三界之内的生死轮回。

 

【虽断诸烦恼。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这就是示现住三界。底下接着一个问题,阿罗汉烦恼尽了、习未尽,跟菩萨一样,为什么阿罗汉不生?阿罗汉没有大慈大悲。第二页倒数第四行:

 

【问曰。神通有何次第。】

 

底下就讲神通,这里说明神通次第,也是修学神通重要的顺序。

 

【答曰。菩萨离五欲。得诸禅。】

 

修神通也不是个简单事情。

 

【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

 

底下说神通的修法。在这一段里面,意思是可深可浅,如果深说,就像《金刚经》里面须菩提尊者所赞叹的释迦牟尼佛,稀有之事,把最上乘的道理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但是这样稀有之事普通人看不出来。普通人看什么稀有?像孙悟空七十二变,我们看到非常稀有。实际上孙悟空七十二变那是神通之小者,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示现神通之大者,大神通我们见不到,小神通我们以为奇怪。正像小孩,玩猴把戏的时候他看到这个稀奇,很有趣味;你要叫他听听平剧、听听崑曲,他就打瞌睡了,他不懂。真正高级的艺术他不能够领略,很浅显的、粗俗的他能够接受。像这些事情可以说佛在一代时教里面处处示现,高级的是被那些有程度的这些大菩萨他们见到、他们赞叹。低级趣味者不是没有,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的时候就示现神通,《高僧传》里面有记载,跟这些道士较量,他也能够现身生到空中,身上出火、出水,示现这些神变,一般王宫大臣、老百姓看到非常稀有。这是佛法初传到中国来,若不示现,大家觉得不稀奇,不尊重;要是常常示现又不稀奇了,所以必要的时候可以露一下,不必要的时候都藏起来。

 

这地方讲也是示现一些小神通。在修法里面说到,定中境界跟神通境界不相同,定中有许多境界,只有入定的人自己可以见到,其他人见不到;而神通的境界是可以叫别人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也看到,这是神通跟定境的不相同处。但是诸位晓得,神通是从定当中得来的。神变的事实,底下也讨论这些事,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现在晓得有些魔术变现真正是不可思议,但是我们晓得魔术所变的是假的。佛菩萨神通所变现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在此地也讨论,龙树菩萨给我们解释,都是实在的,圣人所作所为绝不是虚妄的。这个道理实在讲我们很难懂,在古时候没有能证入这个境界,只有信圣言量,圣人所说的,佛不妄语,诸菩萨大善知识都不妄语,不会欺骗我们。

 

可是在今天我们听到这个话,拿现在话说是有科学的依据,现在科学家都晓得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物质可以变为能量、能量可以变为物质,这个道理现在科学家承认了,但是究竟怎么个转变法,现在还不晓得。有这个理论,佛菩萨的神变我们就可以相信,一定是质与能的转变,他有能力把能量变为物质,随心所欲,他也有能力把这个物质化为能量,我们现在做不到!科学家动脑筋用机械的方法来给它转变,现在机械的能力只能将少数物质化为能量,还不能够任意随便什么物质都把它化成能量,现在科学家还是做不到。能量变物质就更难,如果能量要能化成物质,随心所欲的话,可以说我们物质的生活什么也不缺乏了,要什么有什么。所以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愈是相信经典里面所讲,佛菩萨种种神变都是事实,尤其说得好的是一切法各个无定相,可见得无定相就是随时可以转变的。

 

下面说得很多,说贤圣种种神通的行相以及六通的次第。六通次第我们一般讲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是一般常说的顺序。可是在修学里面,顺序不一定,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最容易得到的是天眼通,天眼通是最容易得,最难的是漏尽通。可是诸位要晓得,前面五通,天人有报得的五通,他不要修,你生到天上就有,他在果报上就有,所以叫报得,天人里面有报得的、有修得的,不一样。像这些事相、这些理论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在第五页末后的五行,有天眼通的修法,末后有佛示现他得神通的次第,就是在第五页最后一行「复次」以下,这是说佛他六通三明获得的次第。在第六页第四行,末后「复次」以下是说明佛得神通业用之所以,佛为什么示现得神通,他的作用又是什么,在这一段讲得很清楚。下面经文是细说,在第七页最后一行:

 

经【欲知一切众生意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个意思是在六通里面讲的他心通,我们要晓得别人他的意思、他的心思去向。为什么要用他心通?度化众生有他心通才能契机,契机度众就容易了。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种种修学方法都结归在『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是根本智。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后得智,读了这么多,应当要看出一点门道来。我们读《华严经》里面也说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全都从无着、无缚解脱心生出来的。我们可以讲无着、无缚解脱心是能生,般若波罗蜜是所生,所以无量的法门、无量的功德,都是从这里生的。你看看经,说来说去纲领就是一个,把握着纲领,你的修学就有成就。《楞严经》说,随心应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跟此地所讲的,第九页第六行: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一切法无来无去相。】

 

底下又说是:

 

【诸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

 

跟《楞严经》那几句话完全是一个意思。由此可知,经义都是相通的,言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说的一桩事情。所以我也常常劝同修们,经不懂千万不要乱猜,用不着去思惟、用不着去思索,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懂得,那个懂得是正确的。你要是去研究、去找资料,所找到种种注解,还是隔一层,不能晓得它的真实义,真实义要靠悟,研究是得不到的。在第十面有几句话是修行极则的至理,最重要的纲领,诸位要特别的记住。第十页第一行当中:

 

【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

 

这是举一个比丘做例子,比丘天天想着我的衣食怎么办?到哪里去求?人家供养一点点,好好的把它藏起来,留着明年或者来年再用,这样的比丘反而得不到供养,辛苦,生活很清苦。不贪求的,根本就无所谓的,他四事供养从来也没有缺少过。这是从事上举例。

 

【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法。】

 

我们现在听经是不是分别取相?是不是用分别心?是不是着法相?说一个般若波罗蜜,心里真有个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什么样子?是长的是短的?是方的是圆的?是红的是蓝的?你们想想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样子?所以一分别、一着相,『不得实法』,真实法得不到!不但佛法不能分别,不可以用分别心,一切万法都不可以用分别心。诸位要是不用分别心,一切万法皆是佛法;你一用分别心,三藏十二分教都不是佛法。为什么?佛法是实法,不实之法不是佛法,佛法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无分别智才得来的,分别心得不来,所以这不得实法。

 

【不得实法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这是讲他心通,这一句是专指这一个问题的。底下几句话说:

 

【若不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取相分别则不得实法,『不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这两句话比什么都要紧。「实法」就是经上常讲诸法实相,实法就是诸法法性,实相也叫做法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不懂这个原则,真的不免盲修瞎鍊。十一面第三行:

 

【若人着无边。】

 

『着』是着相,执着,佛经里面常讲的无量无边,你着了『无边』。

 

【取相戏论故。佛说是邪见。】

 

佛经里面常讲佛智慧无边,你要是执着佛智慧无边,你是着相了,你是戏论,佛说你的见解叫『邪见』。底下这个文还很长,诸位自己去看,这当中最重要的意思我给大家说说。一切万法正智用事,诸法就是实相,什么叫正智用事?正智是无分别智,在《般若》里面叫观照般若,《楞严经》里面叫舍识用根,用根就是正智,用根就是观照般若。正智所见无不是实相,所以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净土讲的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华严》里面讲的四无碍法界,一桩事情,种种名说。要是分别心用事,全都是邪见,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可见得真心用事是事事皆真,妄心用事是事事皆妄。由此可知,境界相里头哪有真妄!真妄从哪里区别?从自己的真心、妄心上区别。真心用事,真心是六根根性,不生不灭的心;妄心是心意识,是生灭的。我们讲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念头是生灭心,生灭心是妄心,而六根根性是不生不灭的心,这是真心。佛菩萨用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心管事;我们用心是真心跟妄心合起来用,而我们只认识妄心,不知道自己有真心,所以我们堕在迷妄的境界里面,实在是冤枉!如果我们没有真心,那情有可原,我们天天用真心,用了不晓得。你要晓得了,你就是佛菩萨;你不晓得,你叫做凡夫。你要是晓得,你叫正知正见,行为叫正行;不晓得,叫邪知邪见,行为叫邪行。破迷开悟,关键就在此地。

 

转变这个关键,理论与方法说得最清楚的是《楞严经》,所以古人常讲开智慧的《楞严》。我们读了《楞严经》,有没有开智慧?《楞严经》真正懂了,你就晓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妄,《楞严经》在理论上就是辨别真妄,《楞严经》的方法是舍妄用真。所以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佛教里头,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读《楞严》、没有不讲《楞严》的。《楞严经》变成大乘佛学共同科目,尤其是禅宗特别着重。我们今天读《六祖坛经》,能够有一点发明,在里面尝到一点味道,还是得力于《楞严》。要是没有《楞严经》,《六祖坛经》的味道得不到!实在讲《楞严经》是大乘经藏的一把钥匙。这里是佛给我们说正知跟邪见的分别。在这一页的末后三行,在一切行门当中说一种厌行,厌是厌离,在十一面倒数第二行:

 

【佛为说厌行。】

 

实际上这个文要从前面一行看起,就是「厌生死长久」。这是叙说一个阿罗汉,有一段小故事,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公案,这个我们也把它略掉,结论的部分我们念念。在第十二页第四行:

 

【厌患世间。实时得道。】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一段公案。下面说:

 

【复次。闻十方众生无边故。心生欢喜。受不杀戒。得无边福德。以是因缘故。初发意菩萨。一切世间众生皆应供养。何以故。为度无边世界众生故。功德亦无边。有如是等益。故说无边。】

 

这一段是说礼敬供养初发意菩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真正初发心,诸位要晓得,不是随随便便的率尔发心,那个心俗话叫露水道心,没有用的。看到经上讲发大菩提心,我也马上发个菩提心,不是从自己真心里发出来的,也不是真想发这个心,看到别人说了,人云亦云,所以这个心是不坚牢、不踏实的。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菩提心,阿罗汉没有,辟支佛也没有。菩提心从哪里生出来的?从大悲心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有没有悲悯一切众生的心?先有悲悯就是先有同情心,从同情心里面再生起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菩提心是这么生起来的。

 

我们是见到佛菩萨,哪一个不想去巴结巴结;看到苦难的众生躲得远远的,愈远愈好,那与我不相干,这个菩提心怎么能发得起来?换句话说,现在有许多人发的菩提心都是巴结佛菩萨的菩提心,学个几天,看到那个菩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当然自己菩提心就烟消云散,称之为露水道心。苦难的众生无量无边,你要真正有同情心,你这个同情心就无有穷尽,这就是真正的福田,何况诸佛菩萨?那是已经做到,这是讲初发心,什么事还没做,他确实是真菩提,不是假菩提。所以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这样的人我们要敬重他,我们要供养他,我们要帮助他。

 

经上这样说了,既然你恭敬供养有无量无边的利益,你要是障碍他、破坏他,换句话说,你的罪报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因为这个障碍不是障碍他一个人。他一人将来能度多众生,你障碍他,就是障碍多众生失掉得度因缘,结罪是这个结法的。害一个人就有限,害许多人得度的因缘失掉了,这个罪过太大了!你要是帮助他、成就他,他能度无量无边众生,这个功德福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他不是从一人结罪、不是从一人得福,是从无量众生边得福,破坏是从无量众生边结罪,道理在此地。倒数第二行:

 

经【菩萨摩诃萨欲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是指菩萨、大菩萨们,要想超过这些阿罗汉、辟支佛的智慧,你要『学般若波罗蜜』。《论》里面一开端先辨别声闻、辟支佛的智慧,辨别的文字很多,第一句是总说:

 

【以总相别相观诸法实相。是声闻智慧。】

 

底下:

 

【分别诸法智慧是别相,涅槃智慧是总相。】

 

向下这个文是广说大小乘智慧的不同。十四页的前面三行,这是给我们拣别菩萨与二乘智慧不同:

 

【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说。菩萨智慧相。与声闻智慧。是一智慧。】

 

『一智慧』是什么?是根本智,是一不是二智慧。差别在哪里?下面就说:

 

【但无方便。】

 

阿罗汉没有方便。

 

【无大誓庄严。】

 

没有大愿。菩萨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阿罗汉没有誓愿。

 

【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

 

可见得他虽有智慧,他不正用,正用就是方便,阿罗汉确实是有这个智慧,用偏了,完全用到个人,自私自利;而菩萨所用的,他有智慧叫一切众生都得到他智慧的功德。好像两个人都有财富一样,两个人财富都相等的,一个人有财富,大家都享福,人人都享福,这就好比大乘;那一个有财富的,光是自己个人享福,别人来找他一毛不拔,这就是小乘,你看智慧的运用不相同。所以小乘人的智慧只有自己享受,不能成佛道,他没有上进的心。根本智一得到,得到的浅,不能够得到的深,深心,像诸佛如来甚深智慧他没有。所以他的智慧是:

 

【但厌老病死。断诸爱系。直趣涅槃为异。】

 

他把他的智慧用来断见思烦恼,安安稳稳住在第九定里面,九次第定偏真涅槃,以为这就是圆满、究竟了。哪里晓得他的境界,佛在《楞严》上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得不是真正的清净,也不是圆满的涅槃,这是大小乘智慧差别不一样处。诸位要晓得,智慧要达到清净圆满是大乘菩萨,小乘人决定做不到。

 

器一定要用,愈用愈灵。譬如一个钟表,钟表要让它天天走,机械才灵活才准确。如果你说这个东西好,很稀有、很难得,拿了之后把它收起来、藏起来,摆在那里摆个几年,里面就生锈,走也走不动,没有作用了。阿罗汉就是如此,得了一点根本智,以为很稀奇、很了不起,烦恼破除之后他就不用了,这是叫笨阿罗汉、愚阿罗汉。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就是指阿罗汉,阿罗汉是愚人,大乘佛法里面的愚人。菩萨有智慧,全都派上用场。所以前面讲佛智慧无量无边。为什么?他用,起作用就无量无边,不用就有边际了。诸位要学着有用,智慧要有用,福德要有用,我们身体也要有用。什么作用?叫大家都享我们自己的福报,我有智慧,把智慧贡献给大家;我有福报,这个福报让大家共享,这就是佛菩萨,这样你的智慧福德永远用不尽。上面是校量,是引经来比较大小乘智慧的差别。经里面有一句是讲说法、说听。十七页最末后一句:

 

【舍利弗言。佛说二人得福无量。】

 

当然舍利弗听释迦牟尼佛讲,世间有两种人得福无量。哪两种人?

 

【一心说者。一心听者。】

 

诸位要记住『一心』。没有一心,要是有说者、听者,当然也得福,得福有限;如果是一心,那得福就无量。试问问我们能不能得无量福?能,说的人不一心,那是他的事情,他不一心我一心!我一心我就得福无量。你也上台来讲经,你一心说经,底下都不一心听经,他们得福有限,那个一心说的人得福无量。说的人不一心,听的人一心,哪一个一心听,哪一个得福无量。重要是在「一心」两个字,我特别把这一句提出来告诉诸位,一心是清净心,一心是无分别心,他得无量福那是理所当然。十九页倒数第四行答里面:

 

【本生经中说。】

 

这是引《本生经》中说,菩萨的大智慧其来有自。这段经里面就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我们要求菩萨的大智慧,念念这段经文:

 

【菩萨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赴火投巖。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写经法。如是等为法故。受无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如佛。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

 

所念的这些句子不必一句一句讲解,为什么?诸位在经论当中常常能看到,这些事情都是说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们的智慧是怎么样修来的。我们今天讲稍稍吃一点苦头都不肯,怎么会有成就?实在说,我们是不幸中之大幸。何以说不幸?我们在读书年龄的时候,父母师长没有好好的督促我们,把我们大好的光阴空过了。所谓幸,现在还听到正法,亡羊补牢还不算晚,比起那一生闻不到正法的,我们幸运多了。所以我是到处劝勉我们同修,你们家里要有子女的,你要真正的爱护他,要培植他。不要看到小孩,我的儿女我应该怎么疼爱他,将来长大了赚钱可以养活我,这种思想真的是阿罗汉的思想。应当以大乘观念,我这个小孩将来长大了,救国家、救世界、救度一切众生,要在世间成为伟大的领袖。各行各业都有领导地位,无论在哪一行是世界一流人物,为一切众生造福。如果父母有这个念头,师长对学生有这个念头,教化就不一样了,就不相同。从小一定要培养根本智。

 

小孩现在是国民教育九年,这个对于我们一般儿童来讲是很大的利益。父母对于小孩九年教育当中,不要逼迫这个小孩,不要叫他争取第一名、第二名,学校什么荣誉一概不要。只要求你考试六十分就行了,年年升级就可以了。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叫他读有用的书,鼓励他,一年背一部书不难,二、三年级就可以开始,甚至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背《三字经》、背《千家诗》、背《唐诗》,或者背《诗经》,第一年就完成。第二年背四书五经,如果对于佛学有兴趣,像《楞严经》、《法华经》,小孩来背,半年就可以背一部。九年的国民教育用上七年把这些经籍统统都背诵了,他念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国文程度大概与大学、博士班的那些老师可以比较比较。第一门学根本学问,有这一门学问做基础,其他的学问他会样样都好。所以父母对儿女要爱护,希望他将来成为世界的人物,救度一切众生,不一定要出家。从政也好,经商也好,从事于工业也好,无论从事哪一行那一业,都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物。你去好好的培养,不是做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父母要是懒惰,自己喜欢打麻将、跳舞,天天玩,不管小孩,自己玩没有几天把小孩糟蹋掉了,可惜。所以希望同修能够注意这一点,你就培无量的福报。

 

从小学来培养是最容易的,到中学培养就难了,为什么?他邪知邪见多了,不肯听你的。在小学的时候,这六年当中能够背六部经论,他到初中的时候,你不要督促他,他自己有兴趣了,还要别人管他?那时候你想叫他不读,拦也拦不住,基础奠下去了。所以教就是在童年,不是难事情。唐诗三百首一天背一首,一年就毕业了。今天大学文学院毕业的学生,几个人能够背得出五十首唐诗的?大概没有,文学院毕业的学生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不如。一年级他能够背《唐诗三百首》,第二年能够背《四书》,这是真正的学问。给诸位说,这叫求根本智,这是修戒定慧,三学三慧的基础是这样奠定的。

 

我们这样的年龄可以说非常不幸,我们不幸说老实话,并不是家里不懂得、不知道,而是在抗战期间天天逃难,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我给诸位说,我差不多走了八个省,一个地方住得最久的也没住过半年,就得要走路、要搬家,颠沛流离,没有时间读书。台湾三十多年来安居乐业,宝贵的光阴空过太可惜了,所以诸位你自己有儿女,你要发大心,你要把他看作佛菩萨,你要把他当佛菩萨看待,冀望他将来普度众生,一心一意去栽培他。恭敬供养外面的菩萨,你不甘心;你家里这个小菩萨你对他恭敬供养,你是甘心乐意了。我给大家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话。在第二十一面,第七行以下是说「入音声陀罗尼」。经文在二十页倒数第三行:

 

经【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什么叫『陀罗尼』、什么叫『门』,《论》里头都有解释。举出一个例子就是「入音声陀罗尼」,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这里面举出一段修学的方法,我们要特别注意到。顶重要的几句,二十一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两个字开始:

 

【菩萨能如是观众生。】

 

这是前面所讲的,自己必须要去看。

 

【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

 

在一切音声里学个如如不动,这对我们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可以说是成功与否关键的所在。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成就,别人一赞叹就高兴、得意忘形,别人批评几句难过好几天,这怎么行?这不能成就!一定要做到人家批评、毁谤、侮辱,或者是称赞,心里都清清净净、如如不动,才能有成就,功德才能保持得住。二十二面第一行最后一句「复次」以下,是说明「名字入门陀罗尼」。

 

【复次。有陀罗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

 

跟《华严经》里面众艺童子,《华严》字母,四十二个字母,跟这一段的意义是相通的。倒数第四行以下就是解释住三昧门,先说声闻三昧,然后再说大乘三昧,摩诃衍三昧就是大乘三昧。在二十五页第五行解释三昧门,什么叫三昧,什么叫三昧门。在二十六页第六行第二个字「复次」以下,是说戒力定门,这一段也相当的重要。清净戒是禅定门,戒能生定,定为慧门,戒定慧能断烦恼,能至涅槃。虽然这些话是常说,这个地方说得特别的清楚。在第二十七页第四行以下,这是辨别异同,就是什么叫陀罗尼、什么叫三昧,三昧与陀罗尼是同还是不同。辨别是一直到这一卷的终了,但是第一句是总纲:

 

【三昧但是心相应法。】

 

与心相应。而陀罗尼也是与心相应,亦与心不相应,可见得陀罗尼比三昧的意思要来得更精更深。先得三昧,后得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文非常的清楚,二十七页倒数第三行,这一开端诸位看看:

 

【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

 

由此可知,陀罗尼门比三昧门还要来得精深。末后一行第二句:

 

【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

 

这个『二世』是指过去世,二世也就是生生世世无量的功德,这是讲陀罗尼的功德。

 

【菩萨亦因之而度得至佛。】

 

由此可知,三昧可以到菩萨地,陀罗尼可以到如来地。所以小乘里面有三昧、没有陀罗尼,大乘里面有三昧、也有陀罗尼。这一段是佛在《般若经》里面教给我们,你要想成就三昧门、要想成就陀罗尼门,还是要学般若波罗蜜才能够得到。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14: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4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