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第十四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由弟子规入论语评论阅读模式

 

在《弟子规》上又说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我们要跟人比的话,不要比衣服、饮食,应该比德学、才艺。道德、学问跟别人比起来能不能赶得上,才能、技艺能不能赶得上?如果赶不上别人,要自己勉励自己,要发愤图强。

  

在「八佾第三篇」裡面,「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与人无争。如果说一定要有所争,就是讲射箭,孔子用射箭来做为这个说明。在儒家裡面有六艺,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射箭是六艺之一,因为儒者不只是读书做学问,他如果需要上战场,他也能打仗,所以他要懂得驾车、懂得射箭。平常有射礼,射箭要学礼,符合礼才行。射箭的时候,揖让而升,互相先作揖行礼,互相礼让。升是升堂,大概射箭的时候,要登一个台,升堂,上了台之后才开始比射箭。不管是胜、负都要饮酒,下而饮,下堂的时候也是互相礼让,互相行礼,互相谦让。下来之后,胜负的人都要饮,而且输的人要先饮,赢的人后饮,陪着他饮,这都是尊重输的人,让他心裡不要难受,这射礼很讲究。所以讲,其争也君子,实际上射礼还是讲礼让,没有争。只是什麽?在互相显示自己技能的时候,射箭看谁射得中靶心。每个人功夫不同,当然有胜有负,但是虽然胜、负,依然是互相礼让,尤其是赢方更要礼让,更要谦卑。这就是所谓君子之争,他无争,要争就是争德行、学问、才艺的提升。

  

在「公冶长篇」,子贡和孔子有这麽一段对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回比起来,谁更优胜?子贡就回答,「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也很谦虚,他说我怎麽敢?赐就是子贡的名,他叫端木赐,他自己说自己的名,自称。「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他不讲我,他讲自己的名,很谦虚。他说,我何敢跟回比?比不上颜回。颜回是闻一知十,听到一,他就自动能够领悟到十分,听到一分领悟十分。我呢?赐也,闻一知二,我只是闻一分知道两分。也不错了,一般人闻一分只懂一分,甚至可能闻一还不知一。当然子贡在这讲,也有点小小傲慢心在裡头夹杂着。所以孔子在这说,「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同意子贡的话,说对,你确实不如颜回。然后后面又说,我与汝都不如颜回。孔子在这裡也显示谦虚,也是教导子贡。颜回优胜之处在哪?颜回处处都谦让,处处不敢为人先,反而孔子最讚歎他。

  

在「为政第二篇」裡面讲,「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讚歎颜回大智若愚。他说我跟颜回讲一天的话,从早讲到晚,颜回就是在那听,在那点头,不违如愚,好像他是一个傻傻的人,从来都没有反对意见,也不会提什麽问题,老老实实。不违,就不会违反,他听了绝对没有反对意见,完全赞同,完全接受,好像很愚笨。但是退而省其私,颜回退出去之后,孔子暗暗的观察他,从他私生活裡面看他有没有真正听懂老师的教诲。亦足以发,看到颜回竟然能够把老师的教诲完全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落实到他自己待人处事生活当中,说明他也入了老师的境界。所以回也不愚,颜回并不是愚,他是大智若愚。这一点子贡确实比不上,孔子说他自己也比不上。他不违如愚,说白了就是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对老师的教诲不打折扣,他能入境界。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最重要的一个修学原则就是老实、听话、真干,不能搞假的,就是不违如愚,像颜回一样,这一生一定能够得道。

  

《弟子规》上又说,「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慼」。衣服、饮食,身外之物,这些享受比不上别人,心裡不要有忧患。在「子罕篇第九」,「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子在这讚歎子路,子路叫仲由。他说子路,衣,这个衣是穿着,动词。穿着敝縕袍,敝就是那种很粗糙的衣服,縕袍就是用乱麻做的衣服。冬天的时候穿着这些衣袍,与衣狐貉者立,狐是狐皮,貉是貉皮,貉跟狐很相似,牠们的皮都是非常昂贵的。用狐皮、貉皮做衣服的人,当然是富贵人才能穿得起这些衣服。是讲子路(因为子路出身很贫寒)穿着破旧的衣服,跟穿着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耻者,不感觉到羞耻。能够这样做到的,其由也与,只有仲由,只有子路做得到,这是孔子讚歎。所以子路是君子,他不为衣服、饮食、享受不如人而觉得羞耻。君子,德行不如人才会羞耻。

  

孔子在「里仁篇」裡面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讲富与贵,这都是人之所欲,谁不想要富贵?唯有君子看到富贵,如果不以其道得之,得到的是不合理的,不处也,就是他不会去取这个富贵。贫与贱,贫贱是人之所恶,大家都厌恶贫贱,都想富贵。可是君子行道,如果行道反而得到贫贱,这叫不以其道得之。为什麽?因为行道、修善是得到福报的,善有善报的,如果得不到富贵的福报,说明是什麽?自有天命,还有前生因果。不去也,君子不会离弃这个贫贱,他会安于贫贱。

  

下面说君子去仁,君子如果捨弃了仁,恶乎成名,这个恶乎是疑问助词,就是怎麽能成名?成名,就是成君子之名,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君子。下面的话是最精彩,「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之间是吃一顿饭的时间,表示很短,这麽短的时间裡都不会违反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力行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是说仓卒的时候,赶着、急忙的时候;颠沛是讲颠沛流离,遭遇到困境,甚至是面临死亡的时候,必于是,就是心也必在仁上,不会离开仁。君子无须臾之间离开仁,他对于其他的都能放得下。

  

我们再看《弟子规》上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如果听到别人讲我们的过错,我们就发怒,听到别人讚誉我们,我们就快乐,这就招来损友,益友就退却,就离开了。

 

孔子在「季氏篇」裡面说,「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这个朋友,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裡是帮我们观察谁是益友、谁是损友。益友,第一个是直,正直,我们要交正直的朋友;第二个友谅,谅应当做宽恕来解,宽以待人;多闻,是博学多闻。我们要跟这三种人做朋友,这是益友,对我们身心、道德、学问都有帮助的。友便辟,这是讲善于周旋而没有正直心的人,便辟;第二个是善柔,这是很能够阿谀奉承;第三个便佞,是很善于言辞,但是没有真实的学问。这三种人都是损友,我们要离开。益友也好,损友也好,实际上都是自己感召的。如果我们能够虚心向人学习请教,我们乐于听过失,像子路能做到闻过则喜,这样益友就来了;如果我们反之,闻过怒、闻誉乐,损友就来了。

  

今天第二堂课时间到了,我们「信」这部分还没讲完,等明天再跟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大家。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四集)  2011/4/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1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21日20:30: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25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