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3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2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三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03

MP3下载

请看《大智度论》第三卷第一页,这一卷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处成就以及众成就。

 

经【住王舍城。】

 

在一般经典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用「在」,用『住』很少。为什么佛在《般若经》里面他不说佛在王舍城,而说是「住王舍城」?这地方这个「住」字,龙树菩萨给我们解释的就有许多意思,首先他给我们讲的有三种,就是有天住、有梵住、有圣住,在文字里面诸位都能够看得到。什么叫做天住?「天住」通常是指欲界天,就是六欲天。「梵住」是指四禅四空。「圣住」是指阿罗汉以上的,称之圣住。可是要紧的是其次的三种住,我们应当学。我们看本卷第一页最后一行: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

 

这三桩事情叫天住,可见得住是住在哪里?是住在这三桩事情。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

 

这三种住是我们应当学,我们必须要了解,因为这实在说就是取得天住与圣住的条件。『慈悲喜舍』,我们凡夫也有,凡夫的慈悲喜舍叫爱缘慈,我对喜欢的人就有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没有慈悲。这种慈悲是不平等的,是随着个人的喜爱,完全凭着感情,而不是理智的选择。佛教给我们慈悲喜舍要平等,平等心才是真心,才是清净心,才是广大心,所以才能够取得天住、梵住、圣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三种住实在讲就是生天或者是成凡成圣所具的条件而已,只要我们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我们一定能够得到这个果报。在第二面第三行,特别讲佛住:

 

【佛住者。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略说住竟。】

 

把住的意思说尽了。可见佛所住的确实不同于我们一般概念当中所讲的住,此地讲的「佛住王舍城」,实际上就是佛在王舍城里面弘法度生。佛是住在『首楞严』大定,佛是住在『八万四千法藏』,普度一切众生。这个住是这样的讲法,并不是说他住在哪个地方、他家在哪里,要是这个观念那就错了。字是相同的,意思是另外一桩事情。

 

底下有一段很长的论文是讲王舍城的因缘,那是一段故事,诸位同修们自己可以去读,以后在佛经里面,佛在王舍城讲的经不少,这一段公案因缘也必须要晓得,这里我们把它省略掉。再看第六页

 

经【耆闍崛山中。】

 

『耆闍崛山』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灵山,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讲了许多的大乘经典,在这一段里面也将耆闍崛山这段因缘说得很详细。

 

论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不必细说,把这里面重要的意思提出来供给诸位做参考。首先要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弘化可以说遍及五印度,但是在王舍城、在舍卫国这两个地方他居留的时间最多,其他的地方虽然去弘法,但是时间都相当短暂,而不是长时期住在那里。论里头就假设有人问,为什么佛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这么长久?佛对于一切众生是平等慈悲,为什么偏偏在那个地方住得久,而别的地方是短暂的去讲经弘法。这一段论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佛菩萨教化众生所谓是应机说法,因此并不是他选择哪个地方适合于自己,哪个地方自己很欢喜就多住一下,不是这个道理,他没有欢喜心,他是平等心、清净心。在哪里住的时间久暂,是看那个地方的法缘,有缘就多住一个时期,缘要是少就少住一个时期。所以他住在什么地方、在哪里弘法,是那个地方众生机缘不相同,这一段论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佛有三种地方不住,就是不去弘法的:

 

【边国故不住。恶人多。善根未熟。】

 

第一个就是『边国不住』。什么叫边国?就是没有开化的地方,文化落后的地区,这个地区你要是给他讲佛法,他都不能够接受。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凡是不能接受佛法的地方、排斥佛法的地方,在佛法里都叫做边地,你到那里去是没有用处的,所以佛不在这个地方弘法。第二种地方就是『恶人多』,邪知邪见多,这也是弘法的障碍之处,佛菩萨不住这个地方。第三种就是『善根未熟』,众生善根还没有成熟,佛不住这个地方。

 

从佛住与不住,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自己得度也是有时节因缘,时候没有到,再高明的老师要想来度我们,我们不会接受,会排斥的。不知道什么因缘他这个思想会转变,到可以接受、能听得进去了,这时候佛菩萨就现前。知时,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也读到,《四十华严》婆施罗尊者讲寻宝的时候,他讲的五种条件里面就包括知时。时节因缘非常的重要,纵然是一个大根性的人,也要等时节因缘成熟,佛菩萨才现在他的面前。因此我们晓得,佛所在处必定那个地方众生根性熟了,而且众生知道佛菩萨的恩德,就是要知恩,可以教化了,佛菩萨一定出现在那个地方。这是诸佛教化众生在机感因缘上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说到知恩,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迦毘罗卫,释迦牟尼佛很少去,那是他生长的地方,许多的亲戚朋友都在那地方,他要是为了报恩应当要回到家里去说法,去度他故乡的人,为什么他不去故乡?第八面倒数第二行说出这个道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着。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着』就是染着。这是为道、为学应当要懂得的,家亲眷属多了,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天天生活在一块,这些人缠在一起,你要想修道、你要想做学问都是障碍。因此佛不回到故乡去说法,他也是做一种示范、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要为学、要为道,甚至建功立业,在过去都是在他乡。从前做官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选县市长一定要选本地的人,我们中国古代不是如此,中国古代帝王时代他懂得这个道理,他要是派一个县市长,绝不派当地人。因为派当地人不好办事,里面人情太多,他要派别的地方人。你这个地方人到别的地方做县市长,别的地方人到你这个地方做县市长,为什么?没有人情、没有面子,处事才能大公无私。这跟佛法里面讲的修道修学也是相通的道理,这就是避免染着,在政务上也避免妨害政事。所以虽然恩很重,他不在故乡弘法,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

 

讲在一个地方久住,有久住的理由。在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

 

确确实实是一个可造之才,看他是可以成就的,但是要长时期来培养他,他才能有成就。遇到这种情形,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佛就在那个地方久住。由此可知,舍卫国与王舍城这两个地方,一定是可度的弟子很多,而且善根没有成熟,所以佛在这两处住的时间最久。我们读了经论必须要记住,佛菩萨的教学就是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我们今后修学佛法当然要帮助佛弘法利生,将来也要在各地方去教化。我劝勉同修们要发大心、要学佛,不要自己去建道场,建道场实在讲那是死在一处。世间法是你成家立业,你建个道场,那个道场就是你的家,你就没有法子动了。应当发心弘法利生,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弘法,哪个地方有可度之人与你有缘而善根未熟,你就可以在那里长住一个时期。佛是榜样,不但他老人家这样教我们,他自己事实做给我们看。不能教化的那个地方与我无缘,就要舍弃,哪个地方有缘就要到哪个地方去,这样我们自己自行化他这个愿望才能成就,我们宝贵的时间一天也不能让它空过,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本来我是打算在今年过了年就不离开我们图书馆,在图书馆里面讲大经,别的地方我不想去了。可是我们展开大论,想想如果有可度之机,我们要不去实在是很辜负人。所以高雄佛教堂来找我,我在那边讲了大概是八个月,一共讲了八个月,每个月一个星期,那边听众几乎没有在四百人以下的,就是这八个月当中每次来听经的都是四百人以上,没有四百人以下的。我们看看《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这个情形,这是一种可化之机,有这个化机,所以他们来要求,我就答应了。过了旧历年之后我每个月去一次,时间是五天,五天我就想我们这边的星期六、星期天不停,就是星期六的《楞严经》、星期天的《六祖坛经》我们一直会讲下去。如果到那边去,我可能就是星期天下午去,星期五我就回来。这样对我们这边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于南部学佛的同修也能够照顾到一些。这也是从《大论》里面给我的一点启示,我觉得我们应当要这样做。

 

底下有好几段,每一段叙说一桩事情,在第十页一开端是讲「报恩德住」,这地方或者我们求法的地方,或者我们修学的地方,这些地方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到那里去弘法。释迦牟尼佛为了报答他生母之恩,所以在《法华经》讲完之后,他老人家升忉利天宫,上升忉利天,在忉利天宫讲《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是报答他母亲之恩的,就是在示现涅槃之前教给我们报本反始,报答亲恩。后半段是讲,修学人多处这个地方要住,学佛的人很多,都是发好心去学佛,可是没有人领导,这是菩萨有这个义务、有这个责任要去帮助他。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6日08:24: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130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