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1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4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一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01

MP3下载

诸位同修,今天是元旦,也是政府所倡导的自强年,同修们选择在这一天启讲《大智度论》,也正是以这部《大论》来迎接自强年,自强必须要依靠智慧。

 

《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经》的注解,虽然我们没有读过大经,但是这部书有一个好处就是经文包括在其中。首先我们将这个书做一个简略的介绍,本书是龙树菩萨造的,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全书的内容,前面半卷是说明造论的缘起,以及解释世尊说摩诃般若的因缘,接着解释经文。本经一共有九十品,解释初品的文字就有三十四卷,这三十四卷是依照龙树菩萨本论里面完全的翻译。从三十五卷之后,诸位在目录里面能够看得到,就是从「奉钵品第二」一直到「嘱累品」,这八十九品是罗什大师节略的翻译,所谓是十倍略之,也就是从原文里面只翻十分之一,因此流传在中国的中文译本只有一百卷。虽然是略译,也足以解释大经的旨趣,这是为了中国人喜欢简略,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如果全经要是翻译过来,那总有千卷以上,确实不是我们中国的学者所欢迎的。这是这部经简单的介绍。

 

这部书在佛教里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法相宗的《瑜伽师地论》,并称佛教的两部大论。一般我们讲《大论》都是指这部书,法相宗里面的《大论》是指《瑜伽师地论》,是以《大智度论》代表性宗,以《瑜伽师地论》代表相宗。这是两部重要的论典,两部的分量可以说都相当,《瑜伽师地论》也是一百卷,但是这两部论的性质却不相同。《大智度论》是属于释经论,就是解释经的,拿我们现在来讲就是注解,依照经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来解释。而《瑜伽师地论》是属于宗经论,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而是阐扬一部分的教义,也就是离开经专门发扬经中旨趣的一部大论。将来诸位读到论藏,一定要知道论藏有这两大类。譬如《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都是属于宗经论。

 

释经论,到后来这些大德们不称作论,称作注、称作疏,到现在称之为讲义,实在上都是属于释经论。为什么不称论而称注疏?这是注解的人谦虚客气话。在世法里面也有这个情形,譬如诸位读十三经,我们读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个「传」字就是注解,传是传的意思,流传于后世。跟佛家所讲的论是一个意思,与释经论是相通的。注解称之为传,那就是说这个注解决定不错。左丘明注解孔子的《春秋》,他所注的解释就是孔老夫子自己讲也是这样,也没有错误;换句话说,不必请后人来指教、来指正,没有这些客气话,决定不错。在佛门里面,释经论也是如此,他只要加上个论字,他这个注解就是决定不错的。后来注解的这些大师比较谦虚,没有自信,不是说他没有自信,是谦虚的话,就是我这个注是不是能够符合佛的意思,自己也不敢完全来承当,后贤或者时贤,同时代的或者后代的,如果有高明,可以给我修正修正,有这个意思在。如果用上论,就没有这个客气话,照我这个注解就行了,没有任何意见好参与。所以三传之后,所有的注解没有人再用这个传字。这些大菩萨所注的经称之为论,历代祖师都不用这个字样,一方面对古德是一种尊敬,一方面对自己的注疏是表示谦虚,有这个意思在。

 

这次我们讲这部大论,讲席的方式在前一次给诸位报告了,就是我们这次不能采取逐句的来解释,我们采取讲大意的方法。而进度是每一次以一卷为标准,这个书是一百卷,也就是说我们一百次把它讲圆满。我们离开论文只讲大意,最好是在未听之前,同修们自己要把论文细细的去读过一遍,再来听那就有受用得多了。

 

我们现在开始给诸位介绍这部大论,在第一卷里面,上半部是讲缘起。缘起的一开端有六首偈颂,这六首偈颂在此地我也不必说。偈颂的大意是造论的人要解释这部经,必须要求三宝加持。为什么?自己没有证到如来的果地,经是佛讲的,纵然自己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换句话说,如来的意思就不能尽知。所以要解释佛经必须要求佛加被,没有佛的神力加被,不是我们凡夫有能力来解释经义的。所以在一切注疏几乎都成了一个惯例,我们看古人的注解,一打开注子,前面一定是请求三宝加持的偈颂。偈颂长短不一定,有的人是二首,有三首,此地是六首。偈是偈颂的意思,都相当的明显,这一句话就带过去了。下面在长行里面就叙说说经的因缘,论的体裁是采取问答式,这是在本论以及《瑜伽师地论》,许多大论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就是一问一答,好像用讨论的方式。前面这一句我们念一下:

 

【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这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假设的,不一定有人这么问,这是论师,就是做注解的龙树菩萨,他假设有一个人提出这个问题:佛是以什么样的因缘来说《大般若经》?「摩诃」翻作大,这些法相名词,我们是一个长期讲经的道场,同修们多半是老同修,所以在法相名词我们可以略过的都略过去。好在这部大论里面讲到法相名词非常多,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佛学常识,因为历代许多的大德们,注释经论常常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文字来做注解,所以到时候我们一桩一桩的来给诸位做简单扼要的介绍。实在讲,佛讲《大般若经》是具有无量的因缘,无量因缘当然就难说了,所以龙树菩萨在此地把无量的因缘归纳为十五种,这就是前半卷所要说的。

 

第一是为「广说菩萨行」。我们晓得《大般若经》是对菩萨讲的,而且是对相当深位的菩萨讲的。我们从佛一代时教,《华严》之后讲阿含,阿含是属于小乘教,有阿含的基础佛才说方等,方等就属于大乘,所以古德判方等有初中后三分。方等以后就是讲《般若经》,而且《般若经》在整个佛的教法里面,它实在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时间上来讲也特别长。佛说《般若经》在四十九年当中就占二十二年,几乎在他一生教学里占将近一半的时间。如果我们以经开三分来说,可以说般若才是真正的正宗分,这是一代时教里面的正宗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我们晓得佛法整个的内容旨趣就是在智慧,所谓是般若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戒定当中来。小乘圣者虽然讲修的三学戒定慧,那个慧是少分的慧,并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小乘人没有。所以玄奘大师称小乘的罗汉跟辟支佛,直截了当称他作愚者,愚者就是没有般若智慧。但是般若智慧一定要以戒定做基础,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法独有的,也就是所谓不共法,不共小乘的。菩萨行就是智慧之行,我们可以说小乘行是属于戒行,着重在戒律威仪的是小乘行。而大乘行叫般若行,大乘行就是菩萨所修的三慧,而不是三学。三慧是以戒定慧那个慧做基础,有体有用,这是我们讲席里也常常讨论的,尤其是在《六祖坛经》跟《楞严经》里面我们说得很多,所以在此地就不需要多说了。

 

第二个因缘,是为「倍复增益念佛三昧」而说。你看看这个味道多足,头一个是讲智慧行,第二个就是帮助我们念佛达到理一心不乱,所以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桩事情,不但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佛是提倡念佛法门,我们从善财童子实际上表演给我们看,他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是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而末后是更鲜明,第五十三参他是参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的。今天诸位从般若会上看到龙树菩萨给我们的讲演,第二个因缘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般若智慧,我们这个念佛叫事念,得一心不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我们有般若智慧,我们的念佛是理念,就是与般若智慧相应,与理相应,我们得到这个一心就是理一心不乱,这个地位就高。理一心不乱,是真正的菩萨行,是真实的菩萨行,可以说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

 

如果念到功夫成片,或者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能说是小乘,在功夫上讲等于小乘,实际上他不是小乘。断证的功夫上,譬如小乘的圣者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在断证是讲断见思烦恼,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也是断见思烦恼。从断见思烦恼上来说,事一心不乱的学者与阿罗汉辟支佛这个地位是相等的,但是在愿力上是不相同的,愿力是属于大乘法门,并不是止于这个境界。我们在大乘法门里面说,这就是权教的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是权教的菩萨。功夫成一片了,我们生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都是属于权教菩萨;生到实报庄严土,这就是实教,这才是真实的菩萨,也是般若会里面所承认的菩萨。像《金刚经》里面讲的,破了四相的菩萨,破了四见的菩萨,这是达到这个标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误会,《金刚经》那个标准很高,「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念到功夫成片的时候,四相都在,我们是不是菩萨?是菩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菩萨是实教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别教登地以上的,它是这样的一个标准,这是般若会上的标准。因此第二个因缘就是倍复增益念佛三昧,是帮助我们念佛达到理一心不乱。

 

第三个因缘是「慈悲受请」,这是诸佛都有这个例子。说经的时节因缘成熟了,诸天以及四天王等一定会来启请,如来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所以这些诸天善人来启请,佛应当给他说甚深般若。第四个因缘是为了「断一切众生疑」,第五个因缘是为「断众生的结使」,第六个因缘是为「令一切众生隐邪信正」,这三个因缘我们合起来讲。

 

我们看看现代的世道人心整个在大变,真正可以说无恶不作、众善不行,佛法里面从因果上来看,我们看今人他造的是什么因,当然有这个果报现前。要解决这问题,说实在的话,要靠真正的智慧,所以第四个因缘说断众生之疑。我们晓得一切的疑虑这是病根,有智慧的人他没有怀疑的事情,纵然是一切果报现前,我们学佛的都会记得像百丈大师所说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昧就是清清楚楚,因果报应这事情清清楚楚,一点都不迷惑。他为什么不迷不疑?他有智慧,有般若智慧观照的功夫,所以能够断疑。我们个人能够断疑,能够断除一切烦恼,这个结使就是烦恼,烦恼从哪里生?烦恼从疑上生的。因为我们有疑,所以才有烦恼,所以才生邪知邪见,相信邪法而不相信正法。智慧开了,疑虑断除,烦恼息灭,邪见不生。

 

欧阳竟无大师在民国十二年,他提出来「佛法为今日之必需」,他很肯定的认为。那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二次大战的时候就是日本人跟我们打仗的时候,中日抗战是在民国二十七年。欧阳大师说这些话的时候,距离二次大战差不多还有二十年的时间,他就看出来了,就认为第二次大战是非常惨烈的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比,那真是天壤之别。我们要认清楚,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什么时局之下,我们自己开了智慧,套一句外教人说的,自己就得救。给诸位说,你相信上帝,上帝救不了你,唯有自己真正的智慧开了,自己才能够救自己。也就是说,真正做到不昧因果,对于一切的灾难没有恐惧,以般若智照的功夫度一切苦厄。大家都有般若智慧,大家都不遭难。我们在台湾的同胞们,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开了智慧,第三次大战爆发,那个十分之九的人会沾十分之一的人的光,我们这里也不会遭难。由此可知,般若实在太重要。这是佛说般若的另外三种因缘,就是第四、第五、第六。

 

第七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生起真正的信心,相信甚深的法门,契入中道」。前面三种因缘是讲因行,这个因缘是令我们证入中道,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教我们达到明心见性。在这一段里面,佛说的甚深法,包括诸佛菩萨的依正庄严、无量的功德。我们相信诸佛菩萨确实是证得这个境界,也相信我们自己本具这种境界,与佛无二无别。只要我们自己有坚强的信心、冷静的头脑,相信佛法,尊重佛法,依照佛法来修学,我们一定可以契入中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6日07:18: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129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