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第34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admin 妙法莲华经评论阅读模式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讚诸法王。】

这一首是说「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这是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这个禅定不是不动。六祖在《坛经》裡头说得好,他交代人这个坐禅,坐禅不是不动,动怎麽叫坐禅?所以他那个坐不是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的坐,用的字是个坐,坐是代表什麽?代表不动。动就不叫坐,坐着就不动,取这个字的意思,不是叫我们身体坐着不动,他是叫我们心不动。身不管你怎麽动,只要你心不动就叫坐禅,而不是注重在身之坐,着重在心之坐。所以这个地方『安禅』也就是这个意思,安禅内心已经寂淨。『合掌』,这就是有动。换句话就是身动心不动。所以才能做到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理是心不动,身动,理事无碍。能够随顺一切环境、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而无心,像昨天晚上我们在《弥陀疏钞》裡面读到,「随顺境缘而无心」,这就是「安禅合掌」之意,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而以偈讚佛,这正是说明菩萨住在深定当中,还要帮助佛弘法利生,讚佛就是帮助佛弘法利生,为圣教做宣传,为众生做接引,这是帮助佛教化众生。所以这也是定深的成就。到后面经文我们都能看到这些事项。下面有三首是问般若: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这一首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就是第二句,智慧深,所谓是彻法底源,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真实相,都要正确了解,这是甚深的智慧。可是这样甚深的智慧,给诸位同修说,不是学来的。如果是学习而来的,这个世间的学术应该可以做得到,不是学来的。这是本性裡所谓是自然智、无师智。我们要想得到这个智慧,一定要从甚深禅定当中才能够显现得出来。也正是佛法裡常常提倡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就是开这个甚深的智慧。『志』是讲什麽?就是誓愿,四弘誓愿,「誓度众生、誓断烦恼、誓修法门、誓成佛道」,坚固的志愿。这样的人就叫做菩萨,他有甚深的智慧,他有坚固的志愿。具备这个条件,在修学过程当中,他『能问诸佛,闻悉受持』。他会问,他晓得怎麽问法,提出问题,佛给他开示了,他就能受持,成就他的智慧弘愿。再看底下两首: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这两首讲的定与慧。定慧两种具足是不容易的,具足就是没有欠缺。在菩萨位次上来说,大概是别教初地以上的、圆教初住以上才是定慧具足。这个境界大家都很明瞭,见思烦恼尽了,尘沙烦恼也尽了,无明也破了一分,才到这个境界,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确实现前。『以无量喻,为众说法』,「无量喻」就是佛经裡所讲的「种种善巧方便」,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这是讲的菩萨。如果说没有到这个程度,定慧不具足,这个时候怎麽办?这个时候我也常常给诸位同修说,这个时候也说法,说法是什麽?是做学生。千万不可以以法师自居,而不过是讲台、台下互相切磋琢磨而已。为什麽?没有开悟,定慧没具足。这个时候我们修学的重点就是修定修慧,除了定慧之外,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求的,才能成功。如果说我又修定、又修慧,我还有别的什麽希求,这个定慧求不到。为什麽?其他的这些欲望求取障碍了定慧。前面说过,定要清淨心才能成就,修定的人要离欲,五欲六尘要不离哪裡会有禅定?没有禅定哪裡会有智慧?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定要修清淨心。定慧具足的菩萨,也就是圆初住以上的菩萨,这是真正证得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裡面就有乐说无碍,因为他有大悲愿力,前面讲了,「智深志固」,他有坚固的广大誓愿,所以他很欢喜说法。『化诸菩萨』,教化那些定慧还不具足的,我们要是以天台别教来说是三贤菩萨,圆教裡面十信位的菩萨,我们通常也叫权教菩萨,接引这些人。

『破魔兵众,而击法鼓』,这两句都是比喻,说法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破魔」。首先我们得认识什麽叫做魔,如果你不认识魔你怎麽能破魔?《八大人觉经》裡面跟我们讲的四种魔,第一种叫五阴魔,我们现在没法子脱离,五阴是什麽?色受想行识。诸位同学你们要参加过大专讲座,上一个学期讲的《心经》,讲的《百法明门》,五阴就是百法,百法归纳起来就是五阴,五阴展开来就是百法。想想我们能不能逃得出去?一般的讲法,色是指的物质,五根六尘,色法,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识就是阿赖耶识,受是指前五识。这个裡面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统统都包括在其中。试问问这个魔障我们几时能够摆脱掉?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摆脱掉?五阴魔要一摆脱掉,下面烦恼魔、天魔、死魔都是小魔,五阴是老大,前面都是老二、老三、老四,不足为道了。所以实在讲这四魔,只要你摆脱了五阴,什麽都解决了,那才叫是从根本上解决。

你们诸位想想,烦恼是《百法》裡面的六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那都是小事情,最重要的是五阴。《愣严经》后面讲五十种阴魔,那就是五阴,把五阴再展开分为五十类,每一阴裡头分作十类,五十类。假如大家果然在大经裡头恍然大悟,我们可以摆脱掉,不是不能破除。那要不能破除,那还算什麽佛法?还算什麽菩萨道?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破五阴魔的方法。譬如《愣严经》教给我们「捨识用根」,这就把魔破掉,根是根中之性,性不是魔,你就能够远离诸魔超越三界。我们念佛法门念到理一心不乱,也是破诸魔军,亦是超越三界。《六祖坛经》也不例外,都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诸位在一切大乘经典裡面,只要真正抓到一部,理论真的懂得,方法也晓得,你依教奉行,决定能够破除这四种魔。四魔都破了,才能够说得上是法轮常转,所以称之为「击法鼓」。这个鼓在从前打仗进攻的时候用的,鸣鼓而攻之。这就是「破魔兵众」的意思。

菩萨说法是以清淨心,清淨心当中出的是清淨音,称之为梵音,这清淨音。唯有清淨音才能够警惕一切众生,才能够开悟一切众生,所以有击鼓破魔的意思。这个三首,前面一首是自利,成就自己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后面这两首讲利他,也就是后得智。「智深志固」是说法的因缘,「闻悉受持」就是信解,「破魔击鼓」是般若智慧的大用。到后面我们看到诸菩萨发愿弘经,也都是从这个意思裡头来的,这个经前后彼此都有照应。次第问到这个地方结束了,这是按照顺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按照这个顺序问。下面的偈颂不次第问了,没有按照这个次第问。这裡面也有七个小段,我们先看第一个小段,第一首是问禅定,这不是按次序。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前面次第问意思还没有尽,所以又见到有种种人在那裡行种种事,随所见到的随着提出问题,这就是不次第问。这一个大段裡面的七个小段,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这一段裡面说修道的人,他的定功之深,深到什麽程度?天龙来致敬他也无动于衷。但是在这个地方诸位要晓得,这是要拿《金刚经》上话来讲,四相俱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恭敬没有欢喜心。我们要不要学?我们如果学了,人家对我恭敬,我理都不理他,人家看这个人架子太大了,好傲慢!所以我们一学就错了。菩萨此地这个修法,如果我们望文解义就大错特错了。菩萨待什麽人都是谦虚、谦下,彬彬有礼,不会说天龙来恭敬的时候他在那裡装模作样理都不理,不是,也很欢喜接待,内心裡面如如不动,是说的这个。

诸佛菩萨心就像明镜一样,像一面镜子一样,决定无心。你看镜子照人,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绝对不说你笑它不笑,你哭它不哭,它如如不动,没有这种道理的。镜子怎样?无心。无心就是寂然大定。所以我们心要定,心要定我们的神情自然柔和了,处一切事都能得其中,所谓得其中就是恰到好处。我们道场多一个人没有欢喜心,走掉几个人也没有懊恼之心,心就是寂然入定。多了几个人欢喜,我这个道场兴旺;人走了,人家想方法破坏我道场了,这要难过几天,这就是没有定。换句话叫没有功夫,那叫生死业。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才真正称得上一心一真,如实之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7日22:14: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0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