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17集|视频MP3文字|蔡礼旭老师主讲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13/10/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3-0017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提升自己,第四个下的心地功夫,进入「不傲慢」。从《礼记》开篇「曲礼」就讲「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就不可能傲慢。《易经》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就是谦虚,谦虚就对治傲慢。哪些表现是傲慢?比方瞧不起人是傲慢;比方我佩服的人我才尊重,这也是傲慢。不佩服的就不尊重?那不还是用高下心在看人吗?学圣教的人要看到人家的本性,不要对人有成见,对人有成见也是傲慢。「那是习气」,习气是可以改的、可以放下的。他「本觉本有」,他本来就有明德本善,他一定可以恢复。所以要对待每个人都把他当圣贤看,一样的尊重,那我们这个态度不就给他信心吗?

 

而当我们去尊重别人,坦白讲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顺我们的性德,对别人不尊重就随顺傲慢,那不是不爱自己、糟蹋自己?要平等恭敬,不能说什么「我佩服的我才恭敬」。请问大家,经典里面有没有这一句?所以他都不照经典做,傲慢。都照自己的意思、不照圣人的意思就是傲慢,自我的主见非常强。所以随顺圣贤经典的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这是学圣教第一步,一定要踏出去的。孔子「述而不作」,他所谈的都是经典,没有说自己的看法、创作,然后首先来要求自己,这些经典要求自己。

 

好批评是傲慢的表现,很武断,看到什么就马上判断,「一定是怎么样」,那很可能会判断错,这一形成习惯就愈来愈傲慢。武断、批评,这都不好,对自己、对他人的杀伤力太大。有句格言说得好,「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行非常好的人,这句也可以让我们勘验自己的修养,「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刻薄、傲慢,「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观德于忍,观福于量」,德行好,他度量一定大。「其心和平」,对人都是包容、信任,「见人皆可取」,他看人家的优点,「口中所许可者多」。坦白讲,「都看到人家的好处」,也要练习。「这个道理很好,我也很想看人家的优点,可是好像都看不到。」因为习惯看人家缺点,慢慢训练,每天写看到谁的优点,每天写、每天写,慢慢的欣赏别人优点就变成习惯。「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都是批评,都是瞧不起人,都是记恨人家,「故目中所鄙弃者众」。这个德薄就表现在他的傲慢上面,包含常常跟人家争对错也是傲慢。好为人师,别人都听不下去了,就一定要跟人家讲,这个也是傲慢。

 

为什么会傲慢?原因当然有很多。我们刚好《群书治要》课程有讲到「度量」这个章节,对傲慢有比较多的探讨。这里就举几个比较普遍的心态,就是「高下见」,慢就起来了,我高,人家低。所以我们学圣教,假如肯领纳于心,就调伏傲慢。像《弟子规》讲「圣与贤,可驯致」,大家都可以成圣贤,有什么好傲慢?《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我们对人都没有友善的态度,就没有落实《弟子规》,有什么好傲慢?「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勿谄富,勿骄贫」,不要人家没有钱你就骄傲,或者没有学历就骄傲,这样不好。

 

人很容易因为外在的条件比人家好,傲慢;或者觉得自己的学问、道德比人家好,傲慢。坦白讲,傲慢的人就没有学问,也没有德行了。有句话叫「文人相轻」,那已经是给文人戴高帽了,相轻的人就不是把书、把经典真正读进去了。首先「毋不敬」就没做到,那是什么?有名无实的读书人,那要折福的。所以假如我们告诉别人,「我是学传统文化的。」你已经告诉别人了,不可以傲慢,一傲慢就折福,名不符实。名者,「名亦福也」,我们有这个名,没有做那个实,福报就在花掉。所以像我的话要调伏得快,不然因为我虚名在外,所以就长不胖,要赶紧实修,德行要赶紧跟上。

 

所以这个「高下见」,包含头发比较乌黑亮丽也会傲慢,对,不然女孩子怎么一直要给人家欣赏一下?学圣教的人所在之处,要让人家生欢喜心。你一头乌黑亮丽的黑发,假如遇到我,我白头发都好几根,我不就很自卑吗?包含身高也会傲慢、学历也会傲慢、双眼皮也会傲慢。所以人在这种攀比的社会不傲慢,你真的不是普通人。你学了以后一直观照才能慢慢把它去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清清白白的来,干嘛染这么多恶习?真是对不起自己,要慢慢善观己心,把它放下。

 

还有一种傲慢叫卑慢。比方说从小家里没钱,被人家取笑,产生心理的障碍。大学毕业一出社会,拼命赚钱,赚到钱以后买大房子、买大车子炫耀给人家,好像以为这样可以抚平自己内心的这种遗憾,错了。为什么?他房子再大,有没有人房子比他大?那他不就又要痛苦了?他车再好,还有人的车比他好。所以假如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好像要掩饰自己的自卑,然后去挣一大堆钱、去读很多书,然后取得这些外在的条件,那样的人生累死了,人比人气死人而已。人不是因为外在的条件而尊贵,是因他的行为而尊贵!多少国家的领首,背后被人民骂得死去活来,那有什么好尊贵?我们感觉那是可悲。为什么?他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人民。你看许哲女士,她有什么社会地位?对,她也没有当科长,她也没有当经理,她也没有这些地位,但是她为什么是国宝?她无私无我,因行为而尊贵。我们的行为跟经典相应,这才是尊贵,不是去跟人家攀比,要把人家压下去,那个方向、目标都错了。

 

这些傲慢的态度怎么对治?第一,跟圣人比就不容易傲慢。「德比于上则知耻」,惭愧、知耻都来不及了,还有什么好傲慢的?假如我们傲慢心起来了,就起一个观想:「孔子、孟子、圣贤祖宗,你们一定都看到我的傲慢了,我实在无地自容,我还告诉你们要成圣成贤,居然还顺着自己傲慢。」这样惭愧心就起来了。这几天我们共学班的学长,他们有一个课程是「述祖德」,能把自己父母的恩德、父母的德行、祖上的德行,他能回想起来,然后去告诉大家。同时「道己过」,忏悔自己曾经的不孝跟过失。好多的学长分享当中都提到,祖宗真的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有个学长,他出生的时候就没有见过他爷爷,结果他爷爷几次到他的梦里来,他还以为是神仙,因为胡子很长。所以就跟他奶奶说,「那个白胡子很长,我遇到神仙。」她说,「那是你爷爷。」

 

所以孔子在《中庸》里面讲,你看在祭祀的时候,「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圣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身体会坏,灵性不会坏,所以我们的祖宗都很有德行,很多都在更高的境界,都看得到我们,他灵性是往上升。《三字经》就证明,「窦燕山,有义方」,那不就是他的祖父来点化他,他改过自新,不然他福都折完、快没命了。所以人要相信真理,要相信祖先,不要怀疑真理、怀疑自己的圣贤祖先,这一念就折大福报。

 

我有跟大家举过例子,有个新疆的女士,她的老板学传统文化很慷慨,印了很多书跟光盘,她有点贪小便宜,每次都拿很多,拿了以后又不看,放在床下。突然有一天她女儿说,「妈,我梦到爷爷」,就是她公公,「爷爷说」,她女儿三岁,「赶快把妳床下的书拿出来看,尤其《了凡四训》要看。」她吓坏了,因为她女儿不知道她床下有书。祖宗都在护佑,刚好她那时候动了念头,想跟她丈夫离婚,她公公就来了,后来还满认真。我们中华民族很清楚有祖先、有天地的这些神明,所以大家到乡下地方都还看得到,敬天、敬地、敬土地公、还有敬灶神(灶神爷记录善恶)、祭祖先。人有这样的恭敬心,他就断恶修善,不敢放纵,这都是很可贵的文化。

 

所以第一点,跟圣人比。师长教导我们,「学儒就学孔子」,就从今天开始,不是跟张三也不是跟李四比,是跟孔子比,这决定不傲慢,因为还差一大截,赶快「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其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就是感觉跟不上夫子,差距太大了,赶紧要勇猛精进、追赶上去。所以师长这句法语很得受用,「学道学老子」,以老子《道德经》为标准。「学佛学释迦牟尼佛」,以这三教的圣人为榜样。像我们从事教育工作,释迦牟尼佛一天教八个小时,教四十九年,我们就往这个目标迈进,哪还有时间傲慢?

 

第二,这个傲慢容易在学习圣教的过程会起现行,听多了,可能拿道理去看别人、去要求别人,这也容易傲慢。所以我们读经也好、听经也好,要有正确的态度,自己是当机者,是讲给自己听的。哪怕自己是跟大众分享课程,讲课给学生听,那也是主要是劝自己。而且劝完大众要提醒自己,我讲的这个道理大家都听到了,假如我没做到,人家看到了笑话,人家看到了对圣教没有信心,那自己就战战兢兢,更不可能傲慢。要有只有一个人是学生,是自己,其他的人都是老师。其他的人都是老师也不可能傲慢,这些心态都对治傲慢。

 

真是如此,孔子就是这么教的,我们要会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那他的善是我的老师;「择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他的不善也是我的老师。不同人,善、恶人是老师;同一个人他有善有恶,他的善也是我们老师,他的恶也是我们老师。比方说这个人他脾气大,那他就提醒我不要像他一样,他不也在教我?而且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脾气大,不断鞭策自己,不要再发脾气,我跟您保证,你完全把脾气调伏掉,你又跟他是同事,或者是你的家人,他一定会感动,因为他看到你一直在改。人都有良知,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骂他「不孝」他也生气;你说他「孝顺」他还挺高兴,他都有良知的。

 

要转,这个心态不转,都跟人对立。他傲慢,你就看他傲慢,其实一个人傲慢能让我们不高兴,我们也傲慢了。「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苏东坡这个故事很启发人。「这个人脾气真不好!」我们的脾气也起现行了,那还能讲别人?所以「工于论人者」,都是论断别人就傲慢了,「察己必疏」,看自己就更不用心了,甚至还给自己找借口都有。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子贡,口才这么好,又那么有钱,坦白讲是很容易起慢心,所以看到学生在批评别人,夫子抓住机会点,「端木赐,你很贤德了吗?我在自己身上下功夫,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你还到处批评人。」这个机会点抓得非常有智慧。

 

所以往后看到任何人的过,不能动气。首先,「好,他有这个,我全改,感动他,不辜负他给我的启示」,多好。「仁者无敌」,就不跟人家对立,也不跟人家冲突了。这个是真正落实《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把它改掉。所以卢叔叔他让我们很佩服,他说他要做改过的专家。我记得一直以来,长辈是我的父辈,智慧又那么高,德行又那么好,常常都问我们,「你觉得我身上有什么缺点,你给我指出来,我改」,这么谦退。我们讲到这里来反思一下,我们有多久没有问另一半,「我有没有什么缺点,你可不可以帮助我?」要问这句话以前,要找一家咖啡店,要表现诚意。或者我们是当领导的人,我们多久没有问下属,「有没有哪一些做得不妥?」那才是一个领导者受谏的态度展现出来。假如很久了,那铁定我们这个很谦卑受教的态度还是不足的。

 

我们在学习态度上要了解,传统文化是实学,是君子之学。在《荀子》的「劝学篇」说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从耳朵进来,「着乎心」,这段话提醒我们不能学错了,要内化到自己的心里去,时时观照这句教诲,「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求学的态度,耳朵听进来,放在心上,时时观照,时时落实,真的做到了「布乎四体」,他表现在举手投足,「诚于中,形于外」。你看他言语柔和,你看他任何人的需要他非常敏锐,主动就去帮助。我们有时候看那个很热心助人的人,我们坐在他旁边都有点不好意思。「奇怪了,他怎么都能够看到这么多需要?自己都慢半拍。」这个就是他「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一个人有涵养,他不只一言一行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连他不讲一句话都给人很好的感受、磁场。师长有说他的老师章嘉大师,说在他老人家身边,一句话都不讲,身心舒畅。用科学讲,叫磁场非常好,「形乎动静」。

 

那小人之学?「入乎耳」,还没有入心,都没有先从自己修身做,就「出乎口」,可能就去好为人师,或者是指责别人、批评别人了。口耳之间只有四寸,那怎么可能可以修养好自己七尺之躯?心是主宰,所以这些教诲首先要先入心,要用心去落实才行,不然都变「记问之学」,或者只是卖弄口舌而已。卖弄口舌变成毁谤圣教,人家说「那个学的,都是讲而已,都不做」,这样是有过失的。所以我们学习的态度,「入乎耳,着乎心」,学一句,实实在在去做一句,「布乎四体」。

 

那我们具体来谈一些,比方说批评怎么对治?批评是傲慢的表现。我们有个学长,讲到他父亲教导他,「一个人,你没有认识三年,你不要批评他。」这个教诲非常有智慧!一个人都没有认识三年,怎么会知道他心里想什么?看到他一个动作就判断,看到他一个动作就批评,这个一定会批评错,人家可能是善意,我们还觉得人家做错了。所以这个家规很好,刚好我也听了,我也要来效法,那就是他父亲这个教诲跟我有缘;也可以教导孩子,他会用心去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但不武断,马上去下判断。

 

而这个批评,首先对自己不好,好批评的人那个慢心一直增长,自己就堕落。第二,真正经历过人世间很多团队的事情,就知道这个时代做事容不容易?不容易。为什么?人失去了善恶是非的标准。我们不是从小学经典,所以要建立共识就相对困难。而且人的福报又比较浅,没有福报要做事情,往往很多条件不具足。所以这种种分析,要成就一件好事就已经很难了,我们还常常批评,对于那些付出的人,会不会打击他的信心,会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会。所以有大局观,能看到现在成事不易的人,他决定不乱批评。哪怕真的有不足,私底下先肯定对方,然后很委婉:「假如怎样就更好。」对方得到你的肯定他更积极,你又给他建议,他很欢喜接受,就对了。

 

不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好还没肯定,劈里啪啦就批评了好几点,那做的人心寒。你说:「他真的做得不够水平。」你有没有去了解,他只有一个礼拜的时间,他又不是两个月。所以好批评一定要改,不然这个口造了很多孽。人马上下判断的时候,请问,客观条件都了解过了吗?所以人都不够冷静,会被习气牵着走。你都客观了解了,保证你不会批评。为什么?你的动机是为了对方好、为了整个团体好,你怎么会批评?你会善巧的,该肯定的肯定,该鼓励的鼓励,该提醒的提醒。对了,批评会传染,「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一个孩子、年轻人听一个大人批评几句,他就学会了;你要让他学习好学,跟着你三年还不见得学得会。认知到这一点,在孩子面前,在下属、在年轻人面前,绝对不做错误的示范,不然我们没有资格做领导,也没有资格做长辈,你已经把他带坏了。

 

所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当父母哪有那么容易?当老师、当领导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只是有个名而已,实是什么?实是理智,实是念念为他想,不是逞口舌之快。情绪化的人已经没有资格当领导跟老师了,是我们有那个福报坐那个位置,但是更要警惕,我要名符其实,所以「君、亲、师」都得学。祖先给我这个福报,让我可以做老师,学生信任我、家长信任我、国家信任我,要对得起这个信任。那人就谨慎了,不会放纵自己。别人叫我们老师,我们还给他错误的示范,情何以堪?

 

刚刚分析的,批评,自己堕落,打击付出的人。再来,你一批评,听到的人又对当事人起成见,不是搞得团体失和?实实在在讲,谁能听了话心里不落痕迹?「我听了就过了,我不会放在心上。」这样的功夫,我也服了你了,那也不简单。那一落印象不就造成成见?师长老人家,人家要讲这个批评的话,他马上说,「好了,你不要讲了,我一辈子都记他的好。」智慧!人家一讲,「他怎么说你,你知道吗?」「你赶快说,他怎么说我的?」完了。师长又提到,假如你一下叫他不讲,交情又不够,他恼羞成怒也不好。「我知道了,这事我知道了。」也是善巧,甚至再补一句,「他对我很好的,哪里好哪里好……」对方就讲不下去了。还有,不适合劝他,「对不起,我上个厕所」,离开就好了。

 

人要有自知之明,听了以后会落痕迹还听,那不还是随顺习气?师长当时跟三个老师,那是台湾当代的高僧大德,学问太好了。学问很好,很多人嫉妒,会毁谤。你看师长那么年轻就有这些应对的智慧,他不听,不然把自己跟着这么好的老师的机缘都给毁掉了。尤其人容易先入为主,除非你自己慢慢调整到你不容易落痕迹、不容易受他影响,听了以后,很客观的去判断,你有这个功夫,那就还行,还没有以前,要有自知之明。像我们认识一些长者,他们好像包青天一样,断案很厉害。甚至我们在跟他讲的时候心偏了,他马上就看出来,我们就讲不下去了,有德行的人有这个功力。

 

再来,批评,从大局来讲,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和睦。有大局观,就慢慢会调伏自己这个习惯,自爱、爱人、爱团体。批评跟劝谏不一样,劝谏的动机是为他好,而且还会抓场合,还会抓时机,言语还会「怡吾色,柔吾声」,这个叫劝谏,这个叫护念对方。批评就是自己不高兴了,逞一时之快而已。再来,武断,很容易误会别人、错怪别人。这个都慢慢从生活当中,从自己的习惯、念头当中去调伏。刚刚跟大家写了这一段,「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都看人家不顺眼,「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关键是内心缺乏忠恕。所以师长老人家,在儒家当中提取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含摄儒家一切教诲;在佛家找了四个字,也含摄。儒家:「仁义忠恕」;佛家:「真诚慈悲」。

 

人刻傲、武断,武断到底要证明什么?「我跟你讲,他一定是怎么样了。」到底要证明什么?这样去武断,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我觉得应该冷静想一想。对自己、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话跟事情不要做,不然就是随顺习气,不然就是愚痴、没有智慧。自害害人,干嘛做?所以变成什么?缺乏忠恕。忠是什么?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对方,「尽己之谓忠」。尽力都来不及了,干嘛批评、干嘛武断?所以缺乏忠。

 

可能有人会讲,「会,我对那些好朋友,我尽心尽力;那些人我看不顺眼,我不尽心尽力。」请问大家,他对那个好朋友真的是忠吗?这个值得思考。「忠」这个字怎么写?心是中,是中庸之道。这个人帮,那个人不帮,他已经不中了,哪有忠?「可是他也很尽力。」那是什么力量?「爱憎」那个爱的力量,那个叫好恶的动力。我喜欢他就尽心尽力帮他,告诉大家,喜欢会不会变?不是真心都会变。「我恨那个人。」保证他前面先爱那个人,爱爱爱,有条件的,对方都不回馈他,他就恨了。那哪叫道义?骗得了别人,真正明眼人骗不了。所以没有平等慈悲,都不是用真心,不要被自己骗了,那是最可悲的。明明自己不是忠义之人,心里还常常想着自己忠义,那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态错在哪,怎么提升?

 

所以,人时时是分别心作用。这个人对你比较凶,你都对他很客气;那个人对你很柔和,你失约都对他失约,反正他又不跟你计较。那不是人都分别,欺善怕恶不就表现出来了?对你好的人你要更恭敬他,那才是对的态度。「反正他也不会骂我」,那不好。从这些处事待人的应对,我们内心深处还有很多习气要调伏。「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这段大家回去念《了凡四训》这个开解,什么是端、什么是曲,开解得非常好。真心不夹杂丝毫的谄媚、丝毫的目的、丝毫的贡高我慢在里面。所以能忠,只想着怎么尽力去帮这个人、帮这件事,不会批评。恕,宽恕,不会放在心上。甚至什么?这个恕道「如其心」。虽然人家没有做好,但是不会情绪化的把他全部否定,还会看到他的存心,还会看到他的难处,先给予肯定,然后来协助他,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

 

再来,对治这个傲慢。老人家有句法语,叫「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别人错为什么对?叫正常现象,他没有学过,他怎么会就包容、宽恕?「我对的也是错的」,因为我们起一个「我对」,就要去争对错了,高下已经出来了,我错了,我已经被习气牵着走了,当然错了。亲人之间是为了争个对错吗?还是为了利益对方?所以家里不是法院,家里是讲情义的地方,讲情就互相疼爱;家里假如讲理,讲理就气死你了,这个也是通达人情事理。

 

刚好礼拜一《朱子治家格言》,上个礼拜我们讲到,「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常常觉得自己对,就是傲慢,不懂得反省。「因事相争」,已经冲突了,「焉知非我之不是」,我有没有错?「我错得少,我才错两分,他错八分。」那还是错。人有错,他只要想那个错,他就不好意思,他就不会继续生气了。所以说「我错得少」,坦白讲,他没有认错,他还是盯着他错得多。人只要觉得自己有错,慢慢气焰就下来了。不然再继续思考:我咬着他八分错,他会咬着我两分错,那不狗咬狗,很难看。「各相责,天翻地覆」。

 

用一句成语来讲就很容易了解,「一个巴掌拍不响」。很有道理,两个人能吵得起来就是什么?水平差不多,叫半斤八两。那水平差不多有什么好傲慢的?有什么好争的?这么一思考,心就平了,不好意思了。有人就会说,那有没有一个人都没有错,都是对方错?有,完全没错,就对方错。那个没有错的人不是吃亏了吗?保证他不吃亏,他会怎么样?他会变圣人,福慧圆满,怎么会吃亏?人有时候思考事情都不够深、不够远,都是一时间:「我受不了了,别跟我讲了。」舜王都没有错,没有错他还认错,这才是修养。叫「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愚人争理」,一争,家庭就失和,团体就失和;「贤人争罪」,都是我的错,别人就一看,他也都没错,还自己扛,大家的气焰就下来了。你看自己的孩子跟人家争吵,父亲马上去跟人家鞠躬、认错,这个孩子就流眼泪,惭愧了。

 

包含我们看五伦关系当中,都有完全没错,最后这样的人成就都非常高,真的不吃亏。舜王智慧成就,福报现前当天子。德育故事里面「张李丐养」,她先生很早就过世了,留下一个婆婆,又瞎(瞎了眼),而且脾气又大,常常还骂她、打她。她自己一个女子当乞丐已经够难的,够苦的,还要奉养一个瞎了的婆婆,而且脾气又大。那一般,诸位女同胞,妳们入戏了没有?这个角色让妳演,会怎么样?最后她成就非常高,无疾而终。当尽所有的钱财帮她婆婆办后事,办完削发为尼,无疾而终,坐着,活到八十几岁就走了,大福报。五福临门,最大的福就是临终前没有病痛,自在的走。

 

我们接着进入「严以律己」第五个心地功夫,「不疑」。这个怀疑,首先我们体会体会,对自己的杀伤力非常的大。人怀疑自己就好像堕到深渊一样,不知道底在哪,「啊,没力气了,做不了了,学不了了」,就一直往下沉。老祖先说天人合一,整个大自然跟人心是相交感。大家回想一下,二十年前,很少听到说哪个都市里面突然一个地方有个大窟窿出现,整个房子、车子全部陷进去,连桥都陷进去。你们听过没有?现在这样的新闻不少。人的疑心愈来愈重,疑心愈重,地会陷下去,就像人一没有信心,好像跌到无底深渊一样。天人合一是真的,不是假的。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天灾很多。老祖宗知道这个真相,一看到这些乱象,马上反省自己,要求自己改过。首先谁先做?皇帝、天子先到天坛去忏悔自己。他这么做就带动全国人民也反省,所以很快的那个灾祸就转掉了。

 

对别人杀伤力也很大,对团体杀伤力也很大。比方今天你一个好朋友他不相信你,保证当下我们很难过。再来,一个团体彼此之间不信任,这个团体随时都会瓦解,因为互相不信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互相的信任,怀疑了,这个团队再有一百人、一千人,可以在一夕之间就瓦解掉,很脆弱的。可是假如互相信任,谁都不能影响,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断金,「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大家看,整个圣教弘扬开来,一开始都几个人而已,彼此信任,众志成城。那我们体会到了,别人不相信我,我一定相信他,慢慢那个风气就被自己带动起来了;别人不跟我和,我一定跟他和。其实谁不愿意跟人和?谁愿意怀疑别人?你完全的信任,那一份至诚就感通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现在很希望建立自己的自信,而我们观察到,现在有信心的人不多,甚至那个信心,随时会遇到一些境界会变化。首先第一个,信心不多,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都跟人家比,这个攀比的风气太明显,比来比去。像我就很没有信心,第一个,成绩不好,小时候成绩就考十几名、二十几名,回到家头都不敢抬起来,不好意思。再来,小学毕业身高才一百五十五左右,站在那里,「完了,完了,我会不会跟我妈妈一样高?」每天在那里跟我妈妈比,「妈,我怎么跟妳差不多?」现在想起来很不孝,要忏悔。对,「儿不嫌母丑」,怎么可以嫌我妈妈矮?这个你看,罪业。但那个时候风气,自己就很在乎,就希望长高一点。所以我到学校去,我们那些女同学有的一百六十几,初中的时候女孩子先长高,男孩子比较晚,我们那些女同学(也不能怪她们,她们也没学过《弟子规》),每次都走在我身边来,就这样(比高),我就没信心了。人在这样的环境你说有信心,这个人也不简单。他要不是契入真理,不然就是傲慢,那不是自信。人只要有攀比了哪有真的自信?除非他真正了解真相。什么真相?我本有明德,本有本善,我一定可以恢复,他干嘛自卑?

 

所以经典可以开人的智慧,开人正确的人生态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有明明德,我干嘛自卑?我有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不自卑了;「苟不教,性乃迁」,我还有习气,我不自傲了。所以经典很好用,几句话你领纳在心里,你的整个心态就转了,不自卑也不自傲。为什么?我有习气,可是习气可以改掉,我还是可以恢复我的本善,我干嘛自卑?「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所以信心一定是建立在真理,决定不是建立在外在的比较条件上。说因为我很高,我很有自信,那你假如到NBA去?那些人都比你高,那你会不会没自信?你说我学历很高,学历比我们高的还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信心假如是建立在这些条件上,迟早它要变化,那它不是真的。你说可是我先天,比方说我先天是残障,我怎么会有自信?很多我看有些报导,先天一出生,脚就没有了,手也没有了,非常乐观。那个演讲,底下那些学生都哭得痛哭流涕,他以自己的人格感到尊贵,他以自己不气馁、念念服务社会感到尊贵。这些学生一看他,「我有手有脚,他没手没脚还造福人群」,被他感动了,他也不自卑。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们当父母也好,当老师、当领导,我们用这种真理来对待一切人,我们信任一切人、不怀疑一切人。

 

那我们了解经典不会骗我们,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从今天开始,会不会因为哪件事没信心?会不会因为哪句话,像消了气的皮球?会不会?「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句经句入心,就得大受用。刚好前几天有朋友问,说:「你怎么这么相信经典说的话?你怎么这么相信圣人说的话?」我说:「人要骗人总有个目的?他没有目的,他骗你干什么?」所以师长就讲,这些圣人讲了那么多的教诲,大部分你都懂,都是真理,可是有些境界高,你不能理解,那首先他讲的这个你能理解的部分都是对的。再来,你不能理解的部分,你要相信他一心一意就是要成就你,他不可能骗你,他又没有要占你一丝一毫的便宜。

 

所以首先要什么?信圣人的话,不怀疑经典。信圣言量,这个人有善根。因为你可以判断,他绝大部分你能理解的,都是对的。其他不能理解,你就要老老实实照他去做,你慢慢就跟他一样契入那个境界。圣人在二十楼,我们在三楼、四楼,那你要爬上去,当然要听他的教诲,慢慢就爬上去。你理解了,你真相信了,「信解」,你真的去「行」,你就「证」,证就是契入他们的境界,而且你会边走边明白,确实是这样。

 

那我们建立信心了,但是自己基础还是比较差,没有关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其实人容易不相信自己,容易找借口。比方,「我以前受英文教育的,我怎么弘扬中华文化?」行不行?行,perfect(完美),太好了。为什么?学英文教育的人,一心一意学好,那些从小读汉字的、读中文的人全部:「哎呀,丢脸了!」他不把所有人的羞耻心都唤醒?他没有这个身分,还唤不到这么多人。有没有道理?你们没反应?要给我鼓个掌,不然我没信心。错了,信心不能建立在别人的掌声当中。

 

坦白讲,所有一般觉得很不好的记忆,你一转念,那都是给众生最大启示的机会。「顺逆皆佳境」,什么境界都是最好的,你用觉悟去看它就是最好的。白方礼老先生,他有什么地位,他有什么财富?可是他对教育的贡献多大!他能这样去支持教育,带动全中国的人,甚至海外的人一听他的事例都流眼泪。就因为他是那样的背景,他无私无我的去为教育,就感动所有的人,「我的条件都比他好,怎么可以不做?」所以诸位长辈,你不要说:「我今年七十岁了,太大了。」Perfect,你发愿,你都不要讲一句话,你就那个白头发坐在最中间,后面的人都被你感动,而且保证你延寿二十年以上。这个事这么重要,中华文化可以救世界,整个民族文化承传这么大的事,你发愿,老祖先马上就庇佑你了。

 

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李炳南老师,这么有智慧的人,他一看学生短命相,让他弘法(弘扬正法)就延寿了。你看李炳南老师多么善巧,让师长去学讲经,「你来看看,他们都小学毕业而已」,你看他善巧方便。「我初中,小学毕业都能,那我也可以。」不然师长那时候觉得自己不行。善巧方便进来了,就安心了,就开始学了。老人家命中四十五岁,已经延寿四十多年了,身体还这么好。所以我们也有信心。所以汉学,深入十年一部经,不分男女老少一起来。这个「严以律己」就跟大家谈到这里。

 

接着,「宽以待人」,这个是恕道。宽恕宽恕,宽表现在哪?宽,心量一宽,不分彼此,设身处地,就表现出他的宽以待人。再来,不计较,那也是代表他的宽,没有不能容的。师长讲到,「普天之下没有我恨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爱的人。」那还会跟谁计较?第三,宽表现在哪?厚。宽厚宽厚,厚道待人。以这三点跟大家做交流。首先第一个,设身处地。设身处地第一个,不给人难堪;第二,不傲慢;第三,感同身受。

 

我们复习一个故事,《群书治要》我们有讲到《说苑》,提到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喝了酒,有个臣子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结果去拉了楚庄王一个妃子的衣袖。这个妃子也很厉害,一被拉了衣服,马上就把那个人的帽带扯下来。当时这个臣子在拉衣服的时候是刚好遇到风大,把所有的蜡烛都吹熄了。所以帽带就把它扯下来,然后这个妃子马上去找楚庄王,「你有一个臣子对我非礼,拉我的衣服,你赶紧把蜡烛点起来,把那个人抓起来。」结果庄王听了以后,「我怎么可以让我的臣子难堪,来全妳妇女的贞洁?而且是我宴请大家,让大家喝个痛快,有点失礼也是正常的。」然后,楚庄王就说,「今天要跟大家喝个痛快,假如没有喝到把帽带都扯断,就是不够尽兴。」他这么一讲,大家就啪啪全部都扯掉,然后再把蜡烛点起来,这个事就过去了。

 

后来有一场战役,势均力敌,楚庄王多次面临生死危机,都是有个臣子上来护卫他,几番解救他。后来他们胜了,庄王很感动。「我好像也没怎么厚待你,你怎么为我这么拼命?」结果这个臣子就讲,「庄王,很多年前,你宴请群臣,结果蜡烛熄掉了,那个拉你妃子衣服的就是我,当时你宽恕了我,这个恩德我一直记在心上。」所以不让人难堪,最后救回命。假如让人难堪,可能会丢一条命,人家记恨在心就麻烦了。

 

所以格言当中有提醒我们,「凡一事而关人终身」,这一件事有没有关他终身?有,那个蜡烛一点燃,他这一生他的名节就没了,人家每次看到他,「这个就是对君王妃子非礼的人」,他还怎么做人?或者人他以前不懂事,家里出了一些事怎么样,你知道了可不能挂在口上,「你知不知道他以前什么情况?」这个都是不厚道。「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有些人还好打听人家过去哪些事情,还讲给别人听,你要断人家改过自新的路吗?所以「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你真的看到了,「不可着口」,不要去讲,要去给人留后路,去鼓励他。「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这个话有失厚道,去损到别人,轻慢到别人都不行。不然会养成习惯,好拿别人开玩笑,这个都损德。「虽闲谈戏谑」,饭后聊一聊都不应该,「慎勿形言」,这个也是长养自己对人的恭敬,不要言语随便。关人家终身的事还到处讲,可能「一语折尽半生福」,一句话就把人半生的福报给折掉了,因为你断了人家的路。所以老人都劝我们要积口德,积口德。所以人功德从哪里积?从守口德开始积。对的,不然每天都漏光了。

 

第二个不傲慢。这第一个不给人难堪,还有一个故事,宽以待人,我们就想到刘宽。他不只是不给人难堪,他不愿意人家难受。他有一次骑着自己的牛出去了,走在路上,有个农民,「这头牛是我的,你怎么可以拿我的牛?」看那个人义愤填膺,这么坚定一定是他的牛。「对不起对不起,您赶紧牵回去。」当时民风也淳朴,人家也不会去偷人家的牛,他只是一时间认错了,不然他继续这样争执下去,可能那个人身体也会受损。「赶快,你牵回去。」结果那个人一回去,他家的牛跑回来了,「认错了」。又了解他是刘宽大人,吓得半死,然后赶快牵牛去还给刘宽。刘宽马上说,「牛都长得很像,很正常,你认错太正常了」,要给人家台阶下,「还麻烦你给我牵过来,谢谢,谢谢。」

 

我们当时候看到这个故事,佩服。佩服完呢?效法,像他这样的一种应对的柔软。所以先人也告诉我们,多读一些圣贤人留的话跟他们的故事,人会长见识,人那个气度,看着看着慢慢就扩宽了。你说那个「二十四孝」,看一遍不流眼泪,不孝。我们回去试验试验,真的看完「二十四孝」都没哭怎么办?再看一遍。人,你要相信自己,铁定慢慢慢慢就化掉这个铁石心肠。

 

第二,这个不傲慢就是感受到,人傲慢的态度一起来,对方会很难受。像我也曾经跟大家分享过,我姐姐从小都是第一名,我都是十几名、二十几名。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你假如书又读得好、钱又赚得多、学历又高,小心,不知不觉就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假如自己特别优秀,更要慎重。不要回去,「太简单了,太容易了。」人家都内伤了。因为每个人开窍的时间不一样,你先开窍,不能以才智盖人,「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要「收敛才智」。很重要,现在人都没信心,我们一下子标榜自己,就把人家给弄得很难受了。这一点,我的二姐从来没有因为成绩去炫耀过、去标榜过,所以我没有从我二姐身上感觉到压力。

 

再来,我父母也没有拿我去比。所以我这样的条件,没有扭曲掉,是因为我的父母、我的姐姐们都不攀比,也不给人压力,所以我感他们的恩德,我的人格还算健康。那我们这一段听完之后,要回想自己对待父母、对待所有的亲人要小心,不知不觉会傲慢。甚至更严重的,父母不识字,自己硕士、博士,那个傲慢气就上来了。没有父母哪有我们?那是太不应该了。

 

不只不给人傲慢,给人信心。曾经有个企业家,他的小舅子在他的公司,小舅子表现不是很理想,他的岳父岳母就常常在他面前,「不好意思,我这个儿子不长进,给你添麻烦。」就讲这些话。他一听,「也对,他表现不好。」坦白讲,他那时候只是想着「对」,他已经见了小舅子的过,可是他没有体恤到一个当爸爸妈妈的人,在自己女婿面前讲自己儿子的不是,那多痛苦、多难过!

 

所以人经过学习不一样,他能够体恤他岳父岳母的心情。体会到了,不一样,他岳父岳母又讲,他马上把话接过来,「爸,妈,是我不对,我没把弟弟带好,他其实挺好。」哪里好哪里好讲出来,为什么?还是有优点,岳父岳母一听,很感动。再来,这个话有没有可能传到他小舅子那里?很可能传过去,人的良心就被他唤醒了。我表现这么不好,我这姐夫不只没有责怪我,还怪他自己,我怎么可以对不起他?但是假如,不是这样的心态,还是见小舅子过,常常岳父岳母在那里骂自己儿子,小舅子还坐在旁边,我们还加一句、加两句,就完了。不傲慢,时时体恤别人的心情,在加上时时反省自己的不足,我想这个家庭种种的嫌隙,慢慢就转化过来了。「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这个才是真正把经教学进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人能弘道」,真的落实,家里人决定会感动,身边的人决定能感动。这个是不傲慢。

 

第三,感同身受,「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同理心。像我们在学校,新来的同事,他对这环境都不熟悉,难免会有紧张。你能感同身受,就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他很快就安心,很快就融入了。我有听一个老师分享,他刚到这个学校,他有个同事,在睡午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外套披在他的身上,他睡着了,他就非常感动。大家在一起,相逢即是有缘,就时时设身处地去爱护对方。所以一个团体老人带新人,他很快就可以融进去。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应该大家也有印象,杨诚斋先生的夫人,七十来岁了,都起大早煮粥给仆人吃。她的孩子不忍心,「妈妈,妳年纪这么大了,还起这么早。」「他们都是父母的孩子,他们都有父母有亲人,他们过得好,他们的亲人都安心。而且这么冷的天,肚子没有一点热气就去工作,非常伤身体。所以我煮点粥,他们喝完再去做事情」。爱人如己,感同身受。包含哺乳,她生了七个孩子都是自己哺乳。她说我给其他人哺乳,我就抢了她孩子的奶水了,自己哺。虽有这么高的地位跟财富,还是一样,那一颗没有被染浊、那一颗爱敬的心对人。最后她四个孩子,有三个考上进士。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个礼拜再接着讲最后一个大单元,就是自我教育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下功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心境、是纲领,但具体一定落实在伦常、本分当中,然后在落实过程当中,不断闲邪存诚,观照自己是不是真诚、是不是清净、是不是慈悲的心在做。好,谢谢大家。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17集|视频MP3文字|蔡礼旭老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3日22:44: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9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