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十四讲 「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蔡礼旭老师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阅读模式

 

我们接着看,「为廉能」,廉洁的人为什麽有才能?无私的人,德能没有障碍,一个人大公无私,他学什麽都很快,学得好。因为他肯学,肯为公尽忠。所以大家可以去观察,欲望愈低的人,学东西愈容易契入。「为廉静」,「静」,没有这些私欲,自然谦逊沉静。「为廉洁」,「洁」,心地洁白、纯淨。「为廉平。」「平」是平正、公正。有一段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官箴讲,「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下属官员不会服我的严格,而是服我的清廉;老百姓不佩服我有多高的才能,而是佩服我的公正无私。「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廉洁的人有一种正气,底下的人不敢欺瞒、怠慢。所以「公生明,廉生威」,人的威严不是说硬装得很凶,都是来自于大公无私、廉洁的这种风范。「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他都是公正无私的。

 

「总言之,不外乎气节清高,品行峻洁」,「峻」是高山,让人仰望。「洁」是无染着,洁白一生。「而无利蔽之私。」不会被私心所障蔽。「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古人面对事情都是考虑符不符合道德标准,还要考虑长远的影响。所谓「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只看眼前,还看后面有没有副作用。比方说,在《了凡四训》当中讲,子贡在其他国家看到鲁国的人被卖去当奴隶,把人赎回来。鲁国法律规定,把自己国人赎回来,代表你时时都想着自己国家的人民,国家会把赎金还给你。结果子贡把人赎回来之后,国家给他的赎金他不拿,世间人都觉得子贡不贪财,很廉洁。子路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溺水了,他马上跳下去把那个人给救起来。那个人太感激他了,就把自己的牛送给了子路,子路接受了。

 

以一般世间人来看,子贡之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但孔子不这麽看,孔子肯定子路,指责子贡。所以古代有见识的人考虑事情不是看一个点,是看整个面,甚至时间空间都要考虑。子贡虽然不拿赎金,但有没有考虑到鲁国穷困的人比较多?他本来就没有钱,遇到自己国家的人在外面当奴隶,本来想把他赎回来,可是又想到人家子贡都不拿赎金,我还拿,有顾忌、有担忧了。就在那裡犹豫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就没有救回来,无形当中可能害了很多人。这是从整个社会的情况去分析。我们平常会不会这样考虑事情?我高兴就好了,只要我喜欢就好。这都不对。读圣贤书的人格局要大,视野要深远。子路受了那头牛,全社会都在传,「救人一命,会有好报!」善有善报的风气不就传递开来了吗?所以我们遇到一些境界,拿好像可以,不拿也可以,就得要冷静,看适不适合拿,符不符合伦理道德,接着还要考虑什麽?

 

除了刚刚讲的这些角度,还有一点,避嫌。你没有那个心,可是有可能你做的时候,一般的人误会了。《常礼举要》裡面有一句话,叫「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在瓜田,你不要蹲下来绑鞋带,人家主人远远一看,那个人要偷我的瓜。李树底下你整你的帽子,他远远一看,你在偷我的李子。这就是「嫌」。延伸出去,君子立身处世,都要考虑众人的眼光,要避嫌。所以「可以取,可以无取」的时候,取假如伤了廉洁,就不能取;或者让人误会不廉洁,也不能取。

 

「又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伯夷、叔齐都很有操守。武王要讨伐商纣王,他们两个人站在大军前面阻止,「你们不可以这样做。」这是以下犯上。士兵听了很不高兴,可能都要动气了,姜太公看到这个情景说,「这些都是仁德之人,不可无礼。」后来武王伐纣成功了,他们两个觉得自己是商朝的臣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就在首阳山饿死了。他们为了气节,饿死都在所不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像一般顽贪的人,贪心很重的人,听到伯夷、叔齐的风范都感动。

 

「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廉洁的人觉得佔有人家的东西是很羞耻的,绝不做这样的事情。「故俗习专以不贪为廉」,一般世俗都觉得不贪就是廉。「不贪,特廉之一隅也。」其实只是廉洁的一个部分。我们刚刚讲的廉直、廉明、廉能、廉静、廉洁、廉平,所以廉还有其他不同道德的展现。「谓廉为德之节」,廉为德行的操守节度,「须如劲节之不可屈耳。」「劲节」就是不可屈服的气节,很坚韧,不为所屈、不为所动。古代很强调俭以养廉。范纯仁先生,范文正公的二儿子,最后当了宰相,他曾经也讲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这都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肯听一句,受用无穷,可不是抄一抄回去就不管了,抄也要抄在心上。这个「恕」,设身处地、宽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恕是落实仁爱的基础,孔子强调仁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继续诠释孔子的教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恕」就是我们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完全放下,就要勉强、时时期许自己念念为人着想,这就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其实人最难的就是能真正推己及人,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不是设身处地,讲出来的话都有失厚道。所以人能时时勉强自己念念宽恕,念念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的心态慢慢地就跟仁慈的境界相近了,最后就可以契入了。

 

「惟俭可以助廉」,孟子也讲,「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有恭敬心的人,不侮辱人;节俭的人没有贪念,不会去跟人抢夺权利、财物,不会跟人斗争。「人君恭俭」,为人领导者恭敬、节俭,「率下遗风」,他是团体的表率,能转变整个团体的风气。「人臣恭俭」,我们臣子或者下属有恭敬节俭的处世态度,「明其廉忠」,明眼人一看,这个人一定廉洁、忠诚。所以廉洁、节俭,对于成就道德非常重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的。包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家族还是朝代,成都是因为勤奋、节俭,败都是因为奢侈,都彰显了勤俭才能持国、持家。所以勤俭为持家之本,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古人对「俭」特别重视,了解它对心性有深远的影响。

 

而且看一个人有没有勤俭,就可以断他这一生的命运。商纣王,有一次拿着象牙的筷子吃饭。以前的圣贤人见微知着,看到一个细微的地方,就可以判断以后会是什麽结果。箕子很有学问,他一看商纣王拿双象牙筷子,就说商朝必亡。诸位学长,你现在看自己的小孩,能不能看到他以后的成就?你们要有这个判断能力,现在要深植他们什麽习惯、德行,以后才大有作为?我们刚刚讲的要稳重,包括信义为立业之本,他的道义、诚信有没有扎下根?古人很敏锐,他们能够很细腻地推断出事情的发展轨迹。我们现在人粗心大意,很多事情体会不到,看不清楚,先做再说吧,最后问题一大堆,不能防微杜渐。大家想一想,拿一双象牙筷子,请问配什麽碗?拿什麽酒杯?拿个犀牛角杯来盛酒。拿什麽盘子来装菜?会不会拿免洗碗筷?不会,那配不上,可能都是金盘。请问,金盘装什麽菜?青菜豆腐吗?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穿什麽衣服?大家感受到那个情境了没有?绫罗绸缎。再来,穿着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在哪裡吃?小木屋吗?凋梁画栋,甚至还管絃歌舞,全部都要钱。谁的钱?民脂民膏,难怪老百姓说,「我跟你拼了。」亡国之君,从一双筷子,人家箕子就看到了。所以廉明、廉洁的人,寡欲的人,推断这些事很有智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0日20:41: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8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