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十四讲 「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蔡礼旭老师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阅读模式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十四讲 「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蔡礼旭老师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十四讲

 

「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

廉洁的人觉得佔有人家的东西是很羞耻的,绝不做这样的事情。

「故俗习专以不贪为廉」,一般世俗都觉得不贪就是廉。

「不贪,特廉之一隅也。」其实只是廉洁的一个部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这一讲我们进入「廉」这个部分。我们看《廉篇》第一段「绪馀」。夫廉,德之节也。《说文》:廉,仄也。从广,兼声。仄,谓侧边也。堂之边曰廉。因堂廉之石,平正修洁,而又崚角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其引申之义,为廉直,为廉明,为廉能,为廉静,为廉洁,为廉平。总言之,不外乎气节清高,品行峻洁,而无利蔽之私。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又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故俗习专以不贪为廉,不贪,特廉之一隅也。谓廉为德之节,须如劲节之不可屈耳。

 

「夫廉,德之节也。」德行的节操、操守。「节」也有节度的意思,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说文》:廉,仄也。从广,兼声。」仄,是什麽意思?「谓侧边也。堂之边曰廉。」我们堂屋的边上称为廉。「因堂
廉之石,平正修洁,而又崚角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堂屋的边牆上选的石头,都非常平正,这样比较稳,方方正正的。非常洁淨,而且又崚角分明。我们常常讲做人要讲原则,这个棱棱角角其实就是做人方正不可以曲、不可以歪。面对世间很多的诱惑,都是不为所动、不起贪恋。大家看悬崖峭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壁立千仞也表廉洁的精神,任何东西都不贪着,不会随顺任何的私心私情。「故人有高行谓之廉」,很高的品行称为「廉」。我们看很多清廉的官员,面对权势、面对贪官污吏,都是非常耿直,毫无畏惧地为民做主。

 

「其引申之义,为廉直」,廉跟什麽可以合在一起彰显它的意义?我们先看「廉直」,「直」是刚直,就是无欲则刚。廉洁的人没有贪念。所以古人又讲「俭以养廉」。人首先要节俭,太奢侈,太好享受了,要廉洁很困难,很容易被物欲所诱惑。「为廉明」,「明」是光明正大。第一,廉洁的人,没有做亏心事,所以他心地光明。再来,廉洁的人看事情看得清楚。有一句格言说道:「公生明,廉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我们有时候面对一些人事问题,怎麽都看不清楚,这句话就很能提醒我们。什麽时候可以看事明明白白?第一,大公无私,公则不蔽于私,不会被私心好恶给障碍住,看事才会明。如果在家裡面,妈妈听信孩子的花言巧语,她看得清楚孩子的问题吗?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裡表现不是很好,结果回来还说都是同学错,都是老师怎样怎样,妈妈还不会判断,还袒护她的孩子,就麻烦了,甚至还在先生面前袒护孩子。这都是私情私爱太重了,障蔽了自己的智慧。这种私爱只能害了对方,利益不了对方。所以对孩子、对下属、对学生,都要大公无私,才能真正把家治理好,把团体治理好,把学生教好。

 

「诚生明」,真诚,不虚伪,就容易把事情看明白。你很真诚,就感应别人真诚;你都是应付应付,人家也给你应付应付。所以人与人相处都是互相交感。你言语诚恳,人家一听很感动,就跟你推心置腹;不真诚,讲话绕半天,人家皱着眉头,你到底要说什麽?其实人不真诚,还跟没有大公无私有关。如果不为自己,有什麽话要绕半天?有所求了,才会讲话这麽不直率。坦白讲,人生有什麽好求的?什麽也带不走,瞎忙半天,而且把处世待人搞得太複杂。简单一点,真诚无私,心裡亮堂。再来,「从容生明」,人有时候看不明白,是因为浮躁、急躁,忘东忘西、慌慌张张。所以从容心才定,才看得明白事情。

 

我们几千年的教育,从小就教孩子稳重,有板有眼,做事情不慌不忙。「事勿忙,忙多错。」「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宽为限,紧用功。」你看,做什麽事情都是很从容,不急躁。所以我们现在学中华文化,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不能再急、再浮了。首先从讲话开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煳。」讲话一字一句讲清楚,讲的时候心裡不急不躁,很真诚,不要愈讲愈快,不要噼里啪啦的,讲得如入无人之境,对方已经听不明白、皱着眉头了,你还愈讲愈快。其实人讲话快,是心的反射,是心裡太急了,所以从练讲话开始。你也不要一下子突然讲话非常慢,讲了三句人家都睡着了。凡事要适中,儘量提醒自己,要慢慢缓过来。

 

我小的时候很急,动不动牙齿摔断了。我记得有一次回外婆家,跑得快,浴室是水泥地,又有水,很滑,「砰」,前面牙齿都磕掉了。还有一次跟姐姐、表哥去海边玩,结果慌慌张张下水,一踩下去,脚被贝壳划了三釐米,现在这个痕迹都还烙在脚上。所以那个疤痕会讲经说法,代表你性格浮躁,撞东撞西的。很奇妙,学了中华文化之后,这个情况就愈来愈少了。所以人的灾祸从哪裡来的?自己的心招感来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心慢慢调柔、调平稳,不急躁,很多灾祸就避免了。

 

尤其我以前讲话很快,现在看不出来了。说实在的,什麽习惯都不要把它当真,你愈把它当真,「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你就愈改不过来。「我这个人就是容易担心、害怕、退缩。」你都把你的习气当真的了,叫认烦恼贼当父亲。大家愿不愿意认贼作父?不愿意。举个例子,我还没教书以前,我拿筷子是错的,拿了二十几年。后来师长常说行为世范,你一举一动都要给人家做示范。在小学教书,小孩子你要教对,但你连拿筷子都拿错,不行,要改。第一天拿的是正确的,结果菜夹不上来,夹得都有点发慌,有点沉不住气了。前一两天很难过,因为二十几年的都拿错了,不过有个声音告诉我,为孩子好,要下工夫。一个礼拜过去了,可以拿了。再过几天,突然有个念头,我以前是怎麽拿错的?想不起来了。你说那二十几年的习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你一放下不就没了?所以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假的,别把它当真。正念现前,邪念就污染不上;正气够了,邪气就被你逼走了。

 

我讲话慢,主要得力于师长,因为老人家讲话很平稳,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楚。我们又非常仰慕老人家的道德,很欢喜跟老人家学习,所以每天听师长讲课,听着听着,很熟悉这样的速度,每天耳中听的都是这些教诲,无形当中以前自己怎麽讲话也忘了,就变成现在这个语速。其实很重要的一点,讲话快慢反映的是有没有为人着想。讲话是干什麽的?要跟人沟通,要让人理解,听得懂,不是自己喜欢怎麽讲就怎麽讲。所以讲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神,他看起来完全明白、可以领会,那是适中的。你讲得很快,他都听不清楚了,你还继续讲,那都没有体恤对方,这也是自私的表现。念念为人着想,才是仁慈的落实。当然,假如我讲着讲着,大家在那裡梦见周公了,这个时候我就会「从前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听到故事,眼睛又大起来。所以讲话要随时感受对方的状况,做出调整。所以「从容生明」也很重要,时时不要浮躁,从容不迫,很稳重地去应对事情。「君子不重则不威。」浮浮躁躁的,人家很难信任我们。「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天要塌下来了,他都稳若泰山,先别急,坐下,慢慢说。

 

晋朝时,苻坚几十万大军压境,当时的宰相谢安在那裡下棋,很稳,以静制动,以缓制急。旁边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他如如不动,最后谢安的侄子谢玄以几万对几十万的悬殊兵力,击败苻坚的军队。所以稳最重要!稳才能应对很多的变化。有一句教诲,叫「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所以心的稳重、心的平和非常重要。人一急躁、一情绪化,铁定把事搞得更糟。「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每天都能见贤思齐。善学的人,面对每个人,甚至贩夫走卒,都能从他的行为当中学到优点,然后见不贤而内自省,善学。面对一个人,他的优点你能完全效法,他的缺点你能反观自省,这是善。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德行、修养,好的你跟他学,不好的你不批评,还反省自己,慢慢地德风就感染身边的人了。所以「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诸位学长,今天你遇到那些人事物,你学到他们的好了没有?刚刚讲的那个故事的好,你领纳在心上没有?所以学习要用真心,去跟这些圣贤交感。文天祥先生的《正气歌》裡说:「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簷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古人的这些精神真的是「是气所磅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们都不怕死。这个精神传了几千年,后人还在仰慕、效法。「潜其心,观天下之理。」万事万物的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潜心修学,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才能够贯通。不能学点记问之学,就常常议论东议论西的,看人家长短。要潜心修学,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0日20:41: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8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