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1/11/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04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次的课程主题是「如何承传中华文化」。「承传」二字,承在前,传在后,我们要能承接下来,才能传得下去,要能把经教、正法接得下来,我们要当法器,能装正法。这个「承」,我们就想到《弟子规》说的「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师长责罚我们,我们错了;责罚了,顺从、惭愧、反省;接着承,承就是受教,后不再犯。所以我们对师长每一句教诲,听了以后就依教奉行,不再犯,这就真的是法器,可以承传道统。

 

在佛门有一部经,对我们承传正法是非常重要的教诲,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弟子问佛陀,很多人学了圣教,人生吉祥如意,不断提升智慧;有些人学了之后,反而烦恼更多,不吉祥,怎么差别这么大?看事情得要看得有深度才行,不能只看到表相。明明都学了,怎么他愈来愈好,他愈来愈不如意?我们在学圣教的过程当中,圣教已经五千年了,所以不可能是古圣先贤教诲的问题。问题不出在老祖先、圣贤人方面,一定出在我们自身。佛陀接着说到,跟随善知识学习要得利益,很重要的是「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我刚刚在写字的时候就想到,昨天上完课,自己坐在底下,看自己写的字歪到一边去了,要发现自己的问题真不容易,善友为依。诸位学长,你们不大守信用,我们第一节课「开宗明义」,我就拜托大家,我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你们一定要告诉我,你们都说好,还有录像证明。我昨天写的好几行字有点偏到右边去了,自己坐下去才发觉。今天比较有警觉性,写的时候稍微对一下,现在有没有歪掉?(听众答:还是有一点。)你们悟到什么?要看到进步的部分,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我现在是跟你们交流,对我自己要「严以律己」,但是对他人要「宽以待人」。我昨天看录像,我说这个头发,前面没怎么样,结果一转身,后面翘起来,还是没看到。所以身边的人护念是多么重要,现在还有翘吗?

 

这一段话非常关键,一开始就说「明师受戒」。一般的人对这个字会理解错,他喜欢那个「名」,很有名气的人,他很有名,好像能亲近他就沾了光,这还是好名之心,还是迷。明白人是过来人,有学、有修、有证的人,这才是明白人。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从清朝末年断层到这个时代,差不多一百年,清朝后面的一百年忽略了传统文化。整个清朝的兴衰,关键在哪?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就复兴了,我们都可以印证给大家看。《四库全书》,乾隆皇帝编的,他如果不重视,怎么会能成就这么大的功业?他的父亲在《雍正皇帝上谕》提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都是用三教的教诲来教育老百姓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这一次回台湾,台湾有故宫博物院展览,很多商朝、周朝的这些国宝,平常都没有展的,刚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年纪念,全部展出来了,很难得,我去看。其中就看到一个古物,清朝的古物,好像是康熙皇帝戴的帽子,那个帽子前面是一尊佛。大家看到什么?他是佛陀虔诚的学生,戴的帽子还时时要不忘佛陀的教诲,就在他的眉间,戴在这里。从这些文物就可以看到,历代对文化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到什么程度,看了以后印象很深。你们也不要羡慕我,我会让你们看到,因为我把一本纪念册带回来,你们可以看照片,这些文物你可以得到证明。包含大理国,他们画出来的,国王带著文武百官,全部去学习圣教。佛法在整个大理国的盛况,大理国好像有七个还是几个皇帝,最后都是出家修行。从这些文物当中就可以知道当时鼎盛的状态。

 

满清末期一百年忽略了传统文化,民国以后一百年,慢慢的连讲都没有讲了,所以这一、二百年文化的断层很大。师长小时候还接到整个道统的最末尾,还上过私塾。师长说到,他的弟弟小他没几岁。因为我们在台上,有时候一句话,比方三岁讲成五岁,有些人听了之后心里会犯毛,会有点嘀咕,「怎么讲错了?」所以我们假如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说「小没几岁」就好了。我也曾经在澳洲遇到一位大陆的同修,他拿给我一张纸条,眼睛瞪得很大说,「你一定要看!」我把它打开来,「重蹈覆『辙』,这个要念『哲』,蔡老师你念错了」。你看,一个字念错了,人家这么在乎。其实台湾念重蹈覆辙(音彻),海峡两岸有些念法不一样。我就感觉到,有时候一个字他就这么在乎,所以讲课的时候精准度要很高。可是我发现,有时候我们在台上讲一个故事,我上次刚好有跟上一届的学长讲了个故事,讲完,下一节课,我说:「我们上一节课讲了个故事,请我们学长马上复讲一下。」结果一讲,男生变女生,差异就很大了。那个精准度,一下子东北人就变深圳人。所以人有时候在听的时候,自己有些印象都加进去了,不知不觉。所以有时候一句话传了三个人,面目全非。大家冷静去看,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都是传话造成的,传得不准,最后就误解了。讲话要精准,要「信、达、雅」。信,信实,没有加自己的意思,传话当然要传精准;达,表达要通畅;雅,要文雅、要柔和。比方对方叫你传的时候,他带点情绪,你传过去的时候,不要把情绪也传过去,你可以把它缓和一下,意思全部把它传达就好。

 

师长从小有这个根基。老人家常讲,他这一辈子面对人生很多的境界诱惑,都能没有任何的动摇,归功于小时候上私塾扎下的根基。所以老人家一生竭尽全力承传老祖宗的教诲、文化,报恩,他深刻感觉到文化对自己生命当中的长远影响。我们看师长老人家,光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印了好几百套,给祖国大陆各地分送,要感觉到老人家那一分知恩报恩的心。包含章嘉大师、方东美教授、李炳南老师,他们的故乡,师长都建纪念馆、建计算机教室,都要回报祖宗之恩、回报老师之恩。师长有了这个基础,年轻的时候又接受了三位当时台湾在儒家、佛家、传统文化当中造诣最高的高僧大德的教诲。所以师父是承传道统,是有整个传统文化根基的最后一代。我们这几代人都是没有根基的,我们现在算是补课。可是我们很幸运,遇到师长这样的明师。我们多么感受到,明师像人生的一盏光明的灯,照亮我们的前程,不然我们是非、善恶、方向都分不清楚。

 

感悟到这一点,我们有没有感觉到,其他还没有遇到明师的人的痛苦?要感同身受。首先,我们要全心全意把明师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人生不再黑暗。怎么接?我们首先要学得好,人家觉得,「你学了以后改变这么大,你的老师是谁?」「jingkong老教授」,他就很有信心。要为人演说,我们要先做好,才能把当代这么殊胜的道统介绍给他。师长又是从三位老师那里把道统接下来,方东美教授,方苞夫子的后人;章嘉大师,四大活佛之一;李炳南老师,是儒、佛的通家,整个台湾的传统文化都靠李炳南老师把它发扬光大起来,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做好,才能给别人介绍这么殊胜的法缘。

 

再来,要期许自己真学、真干、真下功夫,以后也能当一个明师。就像《无量寿经》上说的,「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法藏菩萨在因地当学生发的愿,我们也要有志气发。《无量寿经》,还有一切儒道释的经典,最重要的不是读而已,读诵接着受持。怎么受持?变成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变成我们人生的思想观念,这叫「转经」,转经典为我们的人生,这个非常重要。不然念了老半天,经典还是经典,我们的分别执着还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体会到一句,要用心去做一句。定位自己真学、真干,以后是明师,这也是学贵立志。我们自己不明、不觉,怎么去帮别人觉悟?我们很幸运遇到明师,要加紧努力,因为我们毕竟是成年以后才学,所以都有很多习气要调伏才行。学贵自知,师长老人家很谦虚,其实也是在爱护我们所有的弟子。老人家说,他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的时候,台下的都是老师,只有他是学生。这给我们护念,让我们纵使有机会跟大众分享,常居学位,决定不能以师自居。而且愈讲愈诚惶诚恐,因为自己讲的,自己都差得很远,都没有做到,变成鞭策自己的力量,要言行一致,赶紧努力,契合经典的教诲。这是我们遇到明师。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27: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