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94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四集)  2014/8/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094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二十一页第一行,科题「文殊智德」,分两段。第一段「示相无得」,这里头分三小段,第一段「示」,第二段比「喻」,第三段「合」。请看经文:

 

【诸佛剎中。皆能示现。】

 

上面这一段经文继续说明转法轮的第七相,「本品名为德遵普贤,正表经中普贤位列上首之义。盖本经为圆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而次文殊。普贤表行,文殊表智。无智则不能起行,故复当标显文殊」,这排名顺序它有个道理,道理解释清楚了。本经是属于圆教,圆是圆满没有欠缺,与前面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华严》是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都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成佛之道,也就是成佛这个法门,这条修行的道路。从果起因,阿弥陀佛是已经证果的佛,用他来做我们因地修行的方法,就是信愿持名,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普贤代表行门,第二排名的是文殊,文殊代表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起行,所以普贤之后一定是文殊。

 

「如《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彭居士乾隆年间人,这也是个再来人,也不是普通人,十八岁就考取了功名,家庭环境好,所以没有去做官,一生没做官,对于儒释道都有很深厚的根基,一生学佛,最后也是念佛往生净土。《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的著作,他著作很多。这部《无量寿经》是康僧铠翻译的,他先把经做了删节,使读的人更方便,然后又把这个本子做了注解,这个注解叫做《起信论》。这里头有这么一段文,「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一定要开悟,文殊智海是代表开悟,没有开悟普贤行做不到。为什么?普贤行是法身菩萨修的,也就是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普贤行,这些人个个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不见性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普贤行确实是,第一个条件就是心量大,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时候一切行都叫做普贤行。普就是普遍,贤是圣贤,圣贤人心量是普遍的清净平等觉。

 

为什么不开悟不能修普贤行?「以不能了知自心」,了知自心就是明心见性,不能明心见性,不能「一念顿圆」。一念就是一切念,一切念就是一念,一念顿是顿超,没有阶级的,没有分别的,究竟圆满,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平等正性」,经题上所讲的平等觉,「凡圣共有,一际无差」。这个四句,「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这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的,佛有,文殊普贤有,我们个个人都有,跟佛、跟菩萨没有丝毫差别。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凡夫,过的是六道轮回的生活?我们的平等正性到哪里去了?下面说了,「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了是明了,我们迷了,不知道有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发愿修行都不具足,不具足一念顿圆,不具足平等正性,不具足一际无差。这是真理,必须要知道。我们要修行,修行第一个条件要开悟,要证得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头一桩大事,然后所行的自然与普贤行愿完全相应。如何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就要修戒定慧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悟,开悟之后就是普贤行。

 

我们现在在凡夫位,迷失自性,发愿修行,与性德不相应。「何以故」,为什么?「心外起修,即成有漏」。我们修真的就是这样的,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以外的妄心,用妄心起修。那结果?结果是烦恼,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烦恼,染污烦恼。「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这些话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上说的,黄念老把它引用在此地,话不多,说得很清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2月13日21:00: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028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