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14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众生用的心,诸位要晓得,他要是能够用八识就相当高明了。他不但把真心忘掉、八识也忘掉,他所用的心就是心所。而且在心所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用烦恼心所,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用这个,把这个东西当作心,所以你的心多!我们昨天在《华严经》里面所读到的,连三地菩萨都有这个能力,随众生种种心,示现种种身相,所以我们有多少心?无量无边的心。百法里面二十六是归纳,展开来,经上讲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不算多,八万四千还是纲目,四弘誓愿所念的「烦恼无尽誓愿断」,可见得烦恼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经里把它归纳为八万四千。在解释的时候,这八万四千太麻烦,所以再归纳,像《瑜伽师地论》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怕初学的人受持不了,再归纳为百法,百法里面烦恼就占二十六法,一切众生拿这个东西当作心。世间人常讲心猿意马,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的心太多,一会这个心做主、一会那个心做主。贪心所做主,你喜欢了;烦恼心所做主,讨厌了,就是这回事情。由此可知,自己对自己都做不了主,这很可怜。

 

世间最恩爱的是夫妻,谈恋爱结婚的时候,贪心所做了主;结婚之后意见不对,贪心所不做主了,换了一个主人,换瞋恚心心所做了主,又要闹离婚。你问问,谁是你?你要是真正把百法念通了,就晓得没有我,确实没有我。《百法论》的宗旨,天亲菩萨在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百法是解释佛在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无我」,所以到后面说出「人无我,法无我」,的确我是主宰,你根本没有主宰。就好像一个国家一样,有众多的人民,今天这个做总统,他做了两年又换一个,你说这个国家哪个是主人?没有主人。为什么?他过几年就要换掉,几年一换、几年一换,国家还有定期的,像美国四年换一次。我们的心所剎那剎那之间在那里换,没有主宰,内随着心所奔逸外面六尘的尘境,这种现象就叫生死疲劳,经上常讲的。佛看了这种现象称之为可怜悯者,诸佛菩萨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劝导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反」就是回头,从哪里回头?要从那个心所里回头,而不是叫我们从尘境里回头,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从外面境界里回头,是对初学人说的,是初级的佛法。为什么?因为初级的佛法,外境是勾引我们、来诱惑我们。实随上外境哪里会诱惑人?不会诱惑你,境界没有诱惑的能力。你们念念蕅益大师他老人家那篇开示,你就了解,人家说得很清楚,「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什么心?就是心所。好丑是你的心所,境界里没有,但是你的根对境界的时候,你里面好丑的心它自然就出来,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定力、你自己不觉,所以这些烦恼心所往境界上奔逸,其实是不是真的向外境奔逸?又不是,诸位读唯识就了解这个事实。

 

在初学的时候是禁止,你外面境界愈少接触愈好。从前的修行人不接触社会,住在山林之中,世间一切人事他都不过问,心容易清净。眼不见、耳不听,心清净,这是初学的。重不重要?重要,因为初学的目的是在求根本智,所以很重要。我们看这一代的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不容易成就,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这个阶段的训练。我们今天修学,一开始修学就接触大众、就博学多闻,这个事情难!所以往往不管你一生怎么勤苦用功,你都不能成就。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训练,没有在根本智上用过功夫,难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同修们提起的,希望大家要注意。因为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博学多闻是后得智。《华严经》是个榜样,你要问善财童子修的是什么?他修的就是反闻闻自性,他就是修的这个东西。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萨会下建立的,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下,就像我们一般从前初出家在丛林寺院里面修学是一样的。在那个地方毕业了,所谓毕业就是得到根本智,然后才离开道场、离开老师到社会上去参学。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的社会,你要问那些善知识在哪里?那个善知识就代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像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接触的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接触大众的时候,他开智慧,他成佛,功德圆满;我们接触这些大众,天天生烦恼。接触大众心里不愉快是烦恼,生欢喜心也是烦恼,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参学那叫大修心,修什么?叫历事鍊心,在境界里鍊平等心,实际上就是佛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两句话,去鍊「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修这个。佛在《金刚经》上只有八个字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华严经》里面,《四十华严》前面三卷半是本会,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会,从三卷半往后一直到经的第四十卷完了,就是五十三参,你看看那么长的经文,学什么东西?就是学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要拿《金刚经》这两句话,好像做一个文章的题目;《四十华严》这四十卷去掉三卷半,还有三十六卷半那就是文章,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注解。那两句话你要是不懂,你去念《四十华严》去,就是那两句话的注解。理论方法都明白,我们日常生活就是修行,日常生活就是五十三参,这是把佛法的理论方法跟我们实际的生活融成一个,那就是此地讲的「妙妙闻心」。根本智是本觉,反闻的闻是始觉,始本不二,善财童子就是修这个,观世音菩萨也是修这个。

 

可是话再说回来,特别跟大家强调,没有根本智,我讲得再清楚、你听得再明白,也是没用、也是枉然。不是我在此地好像看轻了诸位,不是的,你们自己好好的想想,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你心里生不生烦恼?生烦恼就不行。你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没有根本智,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你有根本智,你二六时中待人接物不生烦恼,生智慧,就像善财童子一样生智慧。那是因为他有根本智,所以人家不生烦恼、智慧增长,智慧天天增长、时时增长,他怎么不快乐?我们自己修学检讨检讨,一天到晚都在生烦恼,生烦恼的是什么?我们不是长智慧,我们长的是邪见、长的是无明,天天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怎么得了!这些是事实,我们读经不能不晓得。

 

根本智的培养,在我们今天来讲,就好像念书一样,我们的机缘已经过去了,这在佛法里等于是小学、初中,我们现在的年龄都过去了。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补习,一方面你在此地修学,听讲大乘法;一方面你还要去恶补,去补你的根本智。根本智怎么补法?给诸位说,根本智就是修定,定是根本智的体,照就是根本智的用,你不修定怎么行?什么叫定?定就是不动心。佛门里常讲「八风吹不动」,给诸位说,八风吹不动那是小定,不是大定,那是入门,还未登堂入室。而我们今天小小的风一吹,就大大的动起来,那有什么用处?六根在境界上,眼睛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照;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这也是觉照,可是不能有分别,更不能有执着。一有分别、一有执着,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了分明,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定慧具足。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你要是能够常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定慧等学。你要是能保持得住,永远不能叫它失掉,这是我们常讲的,一个修行人的自受用;他受用的时候,别人来请教你问题、来问你,随问随答,这是从你定慧里变现出心心所为他受用。我这个话讲了很多遍。变现出的心心所可不是自受用,自受用那就坏了,是他受用;自受用永远是清净,这是自受用。他受用,就像《楞严》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应机说法,那是他受用。自己永远住在一真法界,这才叫做妙妙,耳是妙妙闻、眼是妙妙见、舌是妙妙尝、鼻是妙妙嗅,无有一法不妙。《法华经》称为《妙法莲华经》,我们讲经题的时候也跟诸位说过,无有一法不妙,这妙字很难讲。

 

我们再看底下这句,『心精遗闻』。这个「闻」是能闻与所闻,诸位要晓得,能所是相对的,相对就不是真实的,相对从哪里出来的?从分别执着出来的。「遗」是什么?遗是把它摆脱,放下、舍弃了,就是能闻所闻都没有了,这是功夫,这也是境界。初学的时候能所一定是存在的,譬如我们开始修,我们学反闻闻自性、学舍识用根,像我刚才跟诸位所讲的,二六时中六根在境界上去训练,这个时候的训练是怎么样?是有能有所。能见能闻的是六根根性,所见所闻的是六尘境界,有能有所、有根有尘,都是对立的。遗是离开、解脱、放下了,是不是能闻的根没有了,所闻的境界也没有了?不是的。到底是什么没有了?心所没有了。诸位要晓得,我从唯识里给诸位讲,能闻的是心所里面的见分,能见、能闻、能尝、能觉、能知的全是见分,所见、所闻、所嗅、所尝的是心所里面的相分,把这个离开了。这一离开就怎么样?光有八识,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没有了;不是根没有,不是外头境界没有了,是说这个没有了。更进一步、功夫再提升一级,八个识的见相两分也没有,这个功夫就高了。这是要相当时间来训练,你问究竟要多长的时间?因人而异,每个人不一样,根利的人时间短,根钝的人时间就长。什么叫根利、根钝?简单的说,分别执着轻的人,烦恼轻,他的时间就短;分别执着重的人,就是烦恼重,他的时间就长,这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2:10: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85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