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诸位想想这个味道,大乘经里面佛所讲,从无生法忍的境界再往上提升,寂灭忍,这里头就有点极清净寂灭的意味,这个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殊胜、最真实的境界。意思就是说,根尘都已经寂静,妄识不生,不但动而无生之相了然不生,就是分别心也是静而无生之相,也了然不生,所以才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功夫继续的提升,从入流亡所又提升一级,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境界在《楞严经》里面,讲到后头五阴来说,这是破色阴的境界。诸位要记住,色阴就是代表六尘,因为佛法把色法跟心法归纳为两大类,展开来说五阴,色受想行识。我们今天说五阴,是色阴破了,色阴里头要是把五阴合百法来说,色阴里包括了十一类,五根六尘这都是色法,这个关突破了。突破这一关,像《弥陀经》里面讲超越劫浊,五浊里头超越劫浊,功夫到这个境界。我们修定,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尽管不一样,目的决定是相同,那就统统修的禅定,都是修定。而修定的目的,就是要破五阴、超越五浊恶世,超越五浊。再往底下看: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这个境界就往上再提升,功夫是愈来愈深了。第一句『如是』两个字,就是指前面「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到这个境界。在佛法一般说来功夫渐进,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有究竟,像天台大师所讲的,这都是大的层次。我们现在姑且从观行上来说,观行是要用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就不得其门而入。而智慧之产生,一定要清净心。诸位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只要把经多读、多听、多来学习就开智慧,那你就错了。你这个办法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对于你开智慧是构成障碍,八难之一,遭了难,遭什么难?智慧不开。诸位要想开智慧,你又去自找麻烦自作障碍,那就无可奈何,你所走的路线完全是背道而驰。学佛人特别要留意,心地要清净,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逆境、顺境,染境或者是清净境界,全无染着,我们这个心才能清净。像前面讲的「入流亡所」,这是第一步,入流一定亡所,亡所才能入流。亡所,拿现在话讲,是放下万缘,五欲六尘你要是放不下,你怎么能入得进去?你不能入流。能所不亡,你怎么能到寂静?所以观智,我们有没有?那就要问我们自己,我们五欲六尘染不染?五欲六尘根尘相接触的时候还动不动心?动心就是染,染就没有观智的本钱,没有观智。

 

我们修行,像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六个位次上那个理即佛不必说,是理体上的,那是一切众生人人有分,这是理。可是事上,搞来搞去还落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修行,有修行之名无修行之实,多少人搞了一生都是搞的假名、都是搞的名字。名字这个范围之内,完全是凡夫,包括世智辩聪,无论他有多大名气,无论他的经教讲得怎么好,定功怎么深,只要境界现前他还起心动念,那就是名字即中,他出不了六道,甚至他还逃不出三恶道,这个东西麻烦大了。真正有功夫,要从观行讲起,智者大师当年在世他圆寂的时候,他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们《净土圣贤录》里头都有他的传记,这是天台宗创始的第一代祖师。他圆寂的时候,学生们问他,你老人家在什么位次上?大家都很希望知道。他非常谦虚,他是一个宗派的创始人,是一代祖师,果位当然是相当之高,可是他自己很谦虚,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他说,如果他要不领众,不管一切事,自己修行的话,他可以证得一心。一心那是属于相似、分证,事一心是相似位,理一心是分证位,他说我可以能够到一心。因为我领众,在寺院里做住持,要管很多事,要分心,不能够专修,所以我证得的位次只是五品观行,观行位。诸位要知道,观行位最起码的,就是我们在净土里面讲功夫成片。从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以下这是观行位,事一心到理一心以下这是相似位,理一心以上是分证位,这六即佛里头,我这样一说大家可以明了。这个观行位,就是预知时至,带业往生。你自己要是再修福,知道修福的话,这个福报就能叫你预知时至,临命终时没有病苦,如入禅定。

 

这是跟大家说明如何真正的修行,若不真修,到临命终时后悔就太晚了。你要想真修,你就要记住,前面我提出灌顶大师讲的话,一门,一生就守一门,守一个方法。守一门在行门里面,如果你一门没有成就,最好不要涉猎其余的法门。譬如像我现在修念佛,我念佛没有到功夫成片,不要三心二意去学禅、又去学密,不要,一门都没成就。你要在一门上有成就,你看智者大师到观行位,这是有成就,到观行位就是功夫成片。再给诸位说明,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一心不乱更不必说,功夫成片就能做得到,就自在往生。这功夫成片里面的程度,当然也有浅深差别不等,功夫深的可以自在往生。

 

研教亦复如是,初学的人解门比行门更重要,你们看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初学的人解比行重要。也正是说明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天天在那里讲解,这就说明解比行重要。我们去找《大藏经》,找遍《大藏经》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领导大众去打过佛七,你们去找能不能找到?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交代这些弟子们集合起来打个禅七,有没有?没有。或是我们来做个法会、打个普佛,有没有?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在《藏经》里面发现,就是天天在讲经说法,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大家,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从前修行,都是各人干各人的,没有大家集体在一块的。集体在一块共修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提倡的人,一说你们就晓得,百丈禅师、马祖道一和尚,「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个人提倡的,这就建丛林大家共住在一起,在一块共修。所以共修的制度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六祖大师在世的时候都没有共修。到六祖的徒孙,他们是第八代的,我们在《坛经》里都读到,马祖的师父是怀让,怀让的师父就是六祖。所以到那个时候才有共修,共修在佛法里头很晚,这就说明解门的重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1:59: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849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