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纲要 (第8集 视频)jingkong法师 讲于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admin 大般若经纲要评论阅读模式
摘要大般若经纲要 (第八集) 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档名:09-028-0005

大般若经纲要 (第八集) 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档名:09-028-0005

play-sharp-fill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八面,看下面阿拉伯的数字八十八面,从第六行看起,第六行当中有一个空字,这是一个段落,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

【有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六种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一切相智道。由毕竟空无去来故。】

从这一段看起。『菩萨』上面加一个『有』字,意思就是说有一些菩萨。如果我们以天台家的讲法,天台将世尊一代时教判为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菩萨。虽然菩萨这个名义相同,而实际上他们的境界浅深广狭差别很大。四教的菩萨都修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的名字相同,里面浅深也不相同。这种情形就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譬如在台湾我们念国文,初中有国文课,高中也有国文课,大学还有国文课,国文两个字没有两样,也是一样讲法,可是里面程度相差就大了。四教菩萨所修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就像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必须要能够体会的,也正是大乘经上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譬如我们在此地,这是《般若经》上,我们听到佛在这一会里面所说的,藏、通、别、圆四种菩萨,他们听佛说法领悟的浅深不一样,随类各得解。这个情形我想一般同修都能够理解的。就以我们现前来说,我们这里坐下来看看恐怕也有一、二百人,这一个半钟点讲下来之后,大家听了每个人领悟的也不相同,这是一定的道理。什么原因?当然这里面原因就非常复杂,牵涉到过去无始劫来的根性,种种不同,所以有种种差别。

这段经文上最要紧的是说,『安住六种波罗蜜多』,关键在「安住」这两个字,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也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修学时间也不算少,同修当中也有学了二、三十年的,甚至于比这个时间还长,为什么我们功夫不得力,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没有享受到,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没有安住。安住两个字的意思,说通俗一点大家好懂,就是专精、专一,这才叫安住。「安」是你心里面没有疑惑;「住」,住在一个境界里头,正是所谓一门深入,你才能有成就。通常在念佛法门里面,我们常讲不怀疑、不夹杂,安就是不怀疑,住就是不夹杂。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是重要的原则,只要你把心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这两个字很重要、很重要。

这些菩萨安住在六种波罗蜜多,这正是菩萨的正行。过去在讲席里面曾经跟诸位同修介绍过,大乘经上常讲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现象,十法界是属于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十法界人心不同,所以显示出境界就有差别。我们从上面来说,这是佛在一切经上常讲的,佛是平等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个心平等了,佛境界就现前。换句话说,你什么时候平等心现前,你就什么时候成佛,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此地讲,他安住六波罗蜜。所以这是菩萨的正行,非常难得,也非常殊胜。再往下去,缘觉是十二因缘,因缘心;声闻四谛心。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心,人道是五戒心,这里面还有一个阿修罗,阿修罗是五戒、十善里面夹杂着贡高我慢,这就变成阿修罗;三恶道,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狱。当然这个里面的业因非常复杂,世尊这种说法,只是在复杂的因缘里面,给我们说出最重要的一个因缘。

菩萨是六度,修六度才『严净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般若经》上这些名相,跟古时候翻译的稍稍有一点差别。我们学佛的人每天做课诵都念回向偈,「庄严佛净土」,严就是庄严,净是清净,这两个字合起来就很明显的教给我们,什么样子才算是庄严?清净。心清净,国土就清净,身心清净这是真正的庄严。无量的光寿,无量的庄严具,都是从清净身心里面自自然然生出来的。所以菩萨修行六波罗蜜,「严净一切智」。通常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般若经》上讲,『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相智」就是一切种智,当中道种智省略了,省略并不是没有,这三种智,说一个前,说一个后,当中的一定包括在其中。这就是庄严,如来果地上的真实智慧。

在一般解释,「一切智」是指空,也就是指一切法的本体,本体是空寂的,所谓是万法皆空,这个说法是一切智,阿罗汉、辟支佛也曾经证得。虽然一切法体是空的,可是相有,不能说相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相。这种种不同的森罗万象怎么变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明了这桩事情,他的智慧就叫做道种智。道是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什么个道理变现出来的,这个道里面包含着理论、方法、因果,包括这三方面。十法界都不出理事因果,都不出这个范围。因为它多,所以叫种,种是种种,这一类的智慧就是通达明了一切法的现象,这个智慧叫道种智,在我们这部经里面叫「相智道」。第三种就是体用,他能够圆融过来,知道体用不二,理事一如,这个智慧才圆满,这叫一切种智,就是此地讲的「一切相智道」。这是通常讲,我们解释佛陀,佛这个字,它这个字的含义有智、有觉,智就是这三种智,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是体,觉是用,有体有用。

后面这一句话重要,『由毕竟空无去来故』,这才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所以这一部《大般若》,我们今天读它的纲要,它的内容是六百卷经,六百卷经里头有一个总纲领,诸位要能够掌握住了,这个六百卷就不难懂。总纲领就是三个字,「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我们要问:这三种智有没有?三种觉有没有?有。虽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因为有智、有觉,这个没有落空,不著空;因为毕竟空、不可得,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一切法事实真相就是这个样子的,通达明了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在这个世间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怎样生活、怎样工作与一切智不可得相应。要是相应,你过的就是佛菩萨的生活,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究竟圆满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你的生活里面没有丝毫缺陷,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所显示的都是大圆满。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分开来说,六波罗蜜一条一条分开来讲。第一个:

【无布施。无悭贪。唯假施设故。】

《般若经》最难讲的地方,就是这些文字。你如果执著文字,没有布施,没有悭贪,我什么事也不要做,这叫什么?叫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你看人家「安住六种波罗蜜多」,你要懂得安住这两个字的味道。如果你修布施,你布施着相,我今天布施多少财物,做了哪些好事情,哪些人受到我的利益,你就著了相,著了相就不是安住。安住是做了又不着相,你才得到安;你做了着相,不安,你的身心不安。安是什么?要完全空掉才会安。心里头有东西,你怎么会安?所以大家的心都不安。你要知道,你为什么不安?因为你有忧虑,还有牵挂,你有思前思后,你就不会安。你要果然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像《心经》到最后「无智亦无得」,那你怎么不安?你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安。有丝毫牵挂,有丝毫的念头,你就不得其安。但是有一个念头除外,念阿弥陀佛。行,念阿弥陀佛没有问题,除念阿弥陀佛之外,任何念头你都得不到安稳,念阿弥陀佛可以,这是一个特别的例子,一个特别法门。

『无布施』是告诉你不著布施的相。经上常讲「三轮体空」,这才是安住布施波罗蜜。布施是手段、是方法,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破除我们无始劫来最严重的一个烦恼,『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贪」是贪求。布施这个手段就是对付悭贪的,比如有悭贪烦恼,悭贪烦恼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假如悭贪烦恼断掉、没有了,你还著了一个布施的相,你这个波罗蜜不圆满,你还著了相。后面这一句就更妙了,『唯假施设故』。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为什么?我们烦恼没断,真的要吃药,来对付我们的烦恼,用布施对治悭贪。这一位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是高级的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他们的境界。他们烦恼断了,布施波罗蜜圆满了,还要不要修布施波罗蜜?他还修,还继续不断的修。他为什么修?他不是为自己,为利益一切众生,就是说给众生做个榜样。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所作所为、种种表现,「假施设故」,是来帮助初学的,他自己已经达到圆满了。前面两句是自利圆满了,后面这一句是利他圆满了。所以一样还是勤修布施波罗蜜,做样子给人看。第二句:

【无净戒。无犯戒。唯假施设故。】

持戒是手段,目的是破恶。凡夫无始劫来迷惑颠倒,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执著我,起心动念都想到我,这是毛病。为什么说想到我是毛病?诸位必须要知道,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六道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有我执,才无缘无故变现个六道轮回;因为有法执,所以才变现出十法界。原来我这个念头是六道轮回的根源。所以佛说,我执破了,六道就没有了。这通常是讲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本事就是把我破除了,换句话说,起心动念不再有我这个念头六道就没有了。如果法执再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就是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与大菩萨他们修行的处所,他们活动的空间,跟十法界这里面不一样。

因此,六道凡夫起心动念都是恶,我们不能不承认。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而言语造作,念头是总指挥,念恶,身口怎么会善?佛教导我们用持戒这个方法来破恶,佛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我们应当要做的,哪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做的,佛说应当去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说不应当去做的我们决定不去做,这就是持戒。应不应当的标准在哪里?实际上诸位仔细去观察不难体会,我们把它结归起来答案显现出来了,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佛都叫我们去做;凡是利益自己的,佛给我们讲不可以去做。利益自己是什么?增长我执,增长贪瞋痴慢,所以这个东西不能做。这在戒律里头,我们找出这个标准。所以佛与菩萨们,他们给我们作了示范,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他们的心平等、清净、广大,心一动就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说是为我家里几个众生,为我们这个团体几个众生,没有。你看那个心量多大,尽虚空遍法界。

说『无净戒』,一定是『无犯戒』。「无犯戒,无净戒」,持戒波罗蜜圆满了。这两句是自度,跟前面意思完全一样。无净戒,无犯戒,清净、犯戒这是二边,二边的相都不可得。可是他还有没有持犯的样子?有。持犯的样子,『唯假施设故』,他表演给我们看,有表演持戒的,有表演犯戒的,两种人都是善知识,两种人都是佛菩萨。诸位在大乘经上看到,小乘经上也有。佛当年在世,有一些弟子像目犍连、舍利弗、迦叶尊者,这个是给我们表演,像唱戏一样,他唱正派的,他表演的是持戒,戒律很清净;像提婆达多、六群比丘,他们唱反派的,完全搞破戒,这些都是菩萨,都是佛与大菩萨,让释迦牟尼佛在当中来评判,对持戒的赞叹,对犯戒的喝斥,其实是什么?做给我们看的。他们有没有持戒、有没有犯戒?没有,他们真的没有。所以我们不可以把他们当做凡夫来看待,那你就错了,这些都是诸佛如来、大菩萨示现,像唱一台戏一样,他们都是表演某一个角色,表演得很逼真,让我们在这个里面觉悟。所以他有表演,这个表演就是假施设故。为什么说个假?表演也不执著,换句话说,他的心依旧是清净平等觉,他没有迷,只是舞台上表演这个角色而已,表演得再逼真、再像,也是若无其事,那就是假施设。第三:

【无安忍。无忿恚。唯假施设故。】

这是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这是玄奘大师翻的,按照梵文原文多半是直译『安忍』,六度里面的忍波罗蜜是「安忍」。古德译经没有照这样翻,他把这一条翻作忍辱,这个是有特别的用意,因为在古时候的中国人,对侮辱看得非常严重。我们在古书里头常读过,「士可杀,不可辱」,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样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可以。所以把这个辱看得这么重,古德翻经的时候就翻作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这是个特别的译法,实际上的意思是安忍。

「忍」,在菩萨修学六个原则当中(我们称为六度)非常重要。佛在《金刚般若》上,《金刚般若经》大家都念过,它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其他的《般若经》,我们不见得念过,《金刚经》念过。你看佛在《金刚经》上,将这六大纲领有说得很详细的,有说得很简单的,轻描淡写带过就完了,唯独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这个道理就是说,这六条纲领中,这两条最重要!布施能修福修慧,你要想修福修慧、积功累德,你怎么修?修布施;而忍辱正是成就。你虽修,如果你不能忍,你的成就很有限。所以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一切法是说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你要想成就,安忍就太重要了,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所以忍是一个人修学成就关键的所在,愈是大的成就,愈要大的忍耐。

特别是对于瞋恚,这个地方讲『忿恚』,更要忍。这个就是遇到心里面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一般人就要发脾气,动了瞋恚心,这个境界现前。而实际上忍辱的范围非常广大,顺境也要忍,不能单看逆境,顺境也要忍,顺境不生贪恋,这个世间人遇到顺境贪爱、留恋,舍不得放下,也错了。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忍。一切境界当中你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动,实际上如如不动是底下禅定波罗蜜,但是你要晓得,禅定是以忍辱为前方便,忍辱是禅定前面的功夫,不能忍哪来的定?所以一定要能忍,顺逆境界,什么样的境界都要忍,然后才有底下的精进、禅定、般若。我们现在处的这个世间,这一段的时间与空间是乱世,众生的生活很苦,天灾人祸非常频繁,我们处在这么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菩萨这六条纲领就显得格外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才真正能够平平安安度过这一生?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这六条纲领。

布施教我们放下,后面般若是教我们看破。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不要挂在心上,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是守法,佛在经上许许多多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但是经论太多了,如果每一部经论都涉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而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能够受持一部经,我们一生就受用不尽。不但是一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成佛,无量劫都受用不尽,这是真的。一定要守法。除佛教诫我们之外,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还没有离开世间,还要跟世间这么多人在一起相处,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他有组织,所以国家有宪法、有法律,每个地区有它的风俗、有它的习惯、有它道德的观念,我们都应当遵守,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持戒波罗蜜,我们守法,不犯法。安忍,我们有耐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绝不急躁,有耐心、有步骤、有分寸的去做,做得圆圆满满。

后面这是精进,进是要进步,现代不但是科技日新月异在进步,单单这一端进步,其他的都不进步,毛病就出来了。应该怎样?要齐头并进,社会大众才真正能得到幸福。而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德行、学问,德行跟学问要有进步。怎么个进步法?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跟世间人所想出来的方法不一样。世间人的想法怎么样?我要成就学问一定要广学多闻。现在学校教育就是用这个方式,广学多闻。佛法不如是,佛教给我们是一门深入,绝对不是广学多闻,是教一门深入。可是,也许诸位在四弘誓愿里面看到,不是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吗?没错,你只看到后面,前面呢?你没看到前面,前面那一条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教人一门深入是干什么?断烦恼,佛教你是这个,烦恼断了,智慧开了,然后才可以广学多闻。

你烦恼要没有断,你广学多闻,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说得妙,它的结果是什么?「增长邪见」,这是清凉大师讲的。我们仔细去观察,烦恼没有断,那些广学多闻的,你仔细去接触,想想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你看看他是不是增长邪见?没错,确实增长邪见,邪见解决不了问题。今天社会这么复杂,谁能解决问题?没断烦恼的,那些广学多闻的人太多太多了。他们来为我们这个社会大众办事,愈办愈乱,愈办愈糟,他还自己以为有学问。所以你回过头来再看看佛经,对于佛菩萨就不能不佩服,他们是先断烦恼,断烦恼之后心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智慧现起来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广学多闻,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成就你无量智慧,你才能真的解决问题。

所以精进就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在无量法门里头,选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到什么时候,你才广学多闻?你一门深入,达到「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行了,可以了,然后你才可以广学多闻。这个则生实相,就是宗门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智慧开了。智慧开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跟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所说的,他跟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有这个本事才行。我们现在怎么样?眼见色、耳闻声,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常生烦恼,常生贪瞋痴慢,这怎么行?人家常生智慧。你要问他,他为什么常生智慧?心清净,烦恼断掉了。所以一定要晓得修学过程,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一门深入这个办法,这个精进就是断烦恼。断烦恼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所以我们先要学无知,然后起作用的时候就无所不知。

平常我们没有讲经,没有人来问问题,这个时候心永远是清净的,一个杂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无知。别人来问问题,随问随答;展开经典,里面的义理就像泉水往外涌一样,那叫无所不知。初学佛的人,特别是初讲经的人,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经文展开之后不晓得怎么讲?到处去找材料,找了一大堆,厚厚的写了多少张来注解,结果讲出来也是牛头不对马嘴。什么原因?智慧没开,蒐集再多,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你要是蒐集一个人的,从头到尾讲下来还像个样子,虽然不是自己的,它里头的脉络还能够连贯得下去。如果要搞三个人、五个人合起来的,说出来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这就完全错了。所以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理。一门深入,决定不能搞两门。

我今天下午到这边来,我三点半钟来的。四点钟有一位老太太来看我,这个老太太跟我大概有二十多年没见面。是我早年在莲友念佛团讲《弥陀经疏钞》、讲《楞严经》的时候,她常常来听经,二十多年前了。来的时候跟我讲了很多很多的话,我都在旁边听,讲完之后,她向我请教。我说妳的头脑太复杂,妄想太多了,这是大病。她今年七十八岁,跟我讲,读了很多经,现在想学一门深入,不忍心舍弃;拜很多佛菩萨,现在专门拜阿弥陀佛,她说那些佛菩萨会不会怪我?好像我跟他这么多年往来,现在跟他断交,心里好难过。我没有法子,我就引她到我房间里去,我说妳看看我供的,我的小佛堂只有一尊阿弥陀佛,我观音势至都不拜。她看呆了。我说,一门深入,七十八岁了,还有几年?她说,她做了一个梦,梦里头有人跟她讲,她还有五年。她说,我是不是预知时至?我说,妳叫胡思乱想。

这个就是没有遇到好人指点,跑的道场太多,亲近的法师太多。一个法师教她一个法门,十个法师就十个法门,这个事情就麻烦。所以修行修了这么多年,几十年了,愈来愈乱,愈来愈定不下来,这个亏吃大了。所以我就劝她,经也放下,不要听了。她还听我那些录音带,不要听了,年岁大了,有什么好听的?不要听了;也不要看了,她到这还找佛书看,还有人介绍她这个经、那个经,不要看,统统不要看,回家老实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妳要真正老实念,决定往生,这是真实话。别说年岁大了,年轻人实在讲都不能搞得太多、太杂,你要是搞多、搞杂了,准定吃亏。实在讲没有必要,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

精进这个道理,说起来好像是好懂,可是事实、效果你没有见到,所以你对于古大德的讲法、现在人这些讲法,也是姑妄听之。为什么?因为你体会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你还是放不下,还是拉拉杂杂要搞一大堆。去年年底,我在新加坡办了一个「培训班」,期限不长,只有三个月,有二十八个学生,我们只学一门功课,《无量寿经》。每个人都要学,每个人都讲一遍,换句话说,就讲二十八遍。而实际上在讲一遍之前,还要练习讲一遍,换句话说,五十六遍。三个月当中,每个人要听五十六遍,听一部经,不学净土的也相信净土了。学生的心得报告我看到了,原来有几个学禅宗的对于净土很排斥,到最后深信不疑。为什么?三个月当中是五十多次的薰习,他们明白了,才知道精进的好处,才知道什么叫做一门深入。以前虽然听到这一句话,这几个字也懂得,真正的意思不晓得。

这个道理很深,希望诸位细细去揣摩。果然能够信受奉行,这个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我常常劝人,可是有些人怀疑,怀疑什么?你这个jingkong法师不是好人,你叫我们学一样,你自己搞那么多样。其实他不知道我的苦心,我叫你搞一样,你的成就决定超过我,超过太多太多了。你要跟我一样,什么大乘经论统统都搞,你搞一辈子比不上我,你比我差远了。我今天为什么要搞这么多?给诸位说,不得已,没有法子,这些经典要有别人搞,我绝对不去搞了。我现在讲《华严经》,如果有人讲《华严》,我《华严》边都不碰它,我决定是一门深入。现在是什么?这个经教已经没有人在搞了,逼着我没办法,牺牲自己的品位,为了利益大众,把佛法传下去,这是不得已。我知道的好处,我自己为什么不干?我当然会干的。但是我今天指给大家的路子,绝对正确。精,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

【无精进。无懈怠。】

这是精进波罗蜜自学圆满了。

【唯假施设故。】

还要表现给别人看。倓虚法师《念佛论》那个小册子,我们这边有。它的分量很少,后面有一部分,大概分量跟前面差不多相等,是我们从倓老法师在香港打佛七的一个录音带里面写出来的。这个录音带里面,跟我们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很能启发人。特别是讲谛闲老和尚早年有个徒弟,锅漏匠这个徒弟,跟倓老算是同学,但是倓虚法师没有见过他。你看这个人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什么叫佛法,一窍不通,一定要赖著老和尚跟他出家。老和尚和他是从小就认识,小时在一起玩耍的,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剃度。剃度了跟他讲,也不要受戒,乡下找个小庙,叫他在那里住,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跟他讲,你就这样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这个对他很适合,这个人老实听话。你看精进,精到什么程度?六个字。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看多自在,一点压力都没有。念了四年,人家站着往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一门深入,精进波罗蜜。那个时候谛闲老法师在金山寺做知客,金山寺在镇江,他的徒弟在温州,浙江温州。送信送到那边去,老和尚坐船回到温州替他办后事,他还站在那里,死了以后还站了好几天,等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研教、讲经有什么用处?你跟他比差太远了。

我看《念佛论》已经送得差不多了,今天我通知图书馆赶快再印一万册。果然能够信受奉行,利益是无量无边,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样经也不要听了,我讲经你们都不要来,我还是希望你们来,来干什么?『唯假施设故』。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实实在在讲不需要听经,一句弥陀念到底,到这来听经是充场面,让这边人多,那个初学的人一看,大概这个法师讲经还不错,这么多人听,帮助他增长信心,这就叫「唯假施设故」。所以这是什么?来做影响众,不是做当机众,是来影响道场,是这么个意思,他是来表演的。你坐在这是不是听经?不是,你坐在这一句也没听进去,你坐在这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佛念到底。这个就对了,这就没有错了,你是戒、定、慧三学具足。这是精进。底下一条,静虑:

【无静虑。无散乱。唯假施设故。】

『静虑』是禅定。禅是梵语,从梵文音译过来的,禅那。定,这个字是中国字。印度禅那的意思跟中国的定很接近,所以译经这个名词把它合起来,这个名词叫梵华合译。名词两个字,一个字是梵语,一个字是华语,它的意思接近。而实际上禅那是「静虑」的意思,严格的来讲,跟我们中国定的意思还是有差别,因为定只有静的意思,没有虑的意思。所以当时翻的时候,有翻作止观,禅那翻成止观翻得好,它里面有止,止是定的意思;除止外,它有观。所以它那个定,它不是死的定,它是活活泼泼的,对治散乱。现在,这位菩萨静虑、散乱二边都离开了,这就是禅定波罗蜜圆满,自利圆满,他还继续不断的在修,修是给别人做样子,『唯假施设故』。禅定修学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后面有,到第二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到时候我们再详细的来研究研究。这就是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面对这个社会非常复杂,在复杂的社会里面我们如何修禅定,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般若经》上佛给我们说了几百种的方法,实在讲最简单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到后面我们再说,再看底下般若:

【无般若。无愚痴。唯假施设故。】

菩萨行门六条纲领,前面五条都是属于事,都有迹象可循;般若是理,没有迹象。理离不开事,从事上显示出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布施,布施能不着相,又肯认真的去做,做了又不着相,又若无其事,那就是智慧。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事,都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很认真、很努力去修学,虽修学都不着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身心清净。你所作所为,这是显露出大慈大悲,为众生做个好样子,给众生做模范。浅的利益是让这个社会有秩序,大家能够得到安和乐利,这是很浅显的利益。如果聪明根利的,那个利益就更大、更高。像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开端所表演的日常生活,须菩提发现了。他怎么能发现?他自己达到那个境界,他才看出来,原来世尊在日常生活表演的是真实究竟的大圆满、大自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在他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去乞食,圆圆满满显示出来,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真正不可思议。这也是我们看得浅,如果再深一层看,不仅是四十九年所说,实在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尘说、刹说,都在他着衣持钵里头表现无遗。所以一切佛法何曾离开生活?何曾离开工作?所以我们这一次讲《华严经》,我们拟了一个总题目叫「现代生活艺术系列」。你懂得诸佛菩萨他所说的、他所行的、他所表演的,就是现代生活艺术系列,真实究竟美满。你要懂得了,你从今天起过佛菩萨的生活,不是凡夫的生活,那不一样,真正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2月1日11:29: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727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