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7集)蔡礼旭老师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错估自己的境界。我们说勘验,有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现出来的是心平气和。其实我们常常会动气,主要的就是强势,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头,「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控制的念头一起来,人的脾气就容易控制不住了。所以修学首先我们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别人。不控制别人,心就柔软。我们勘验自己,跟孔老夫子效法,处事待人,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这个善良包含宽恕别人、善解别人的意思,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都觉得他也是一分善心。人家是恶意,你都理解成善心,三次、五次以后,对方都生惭愧心了,人都有良心的。我们修学,学儒就学孔子,常常以孔子的风范来砥砺自己。「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道德都跟孔老夫子比,羞耻心就上来了,德比于上则知耻。再来,我们求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修学很重要的态度,不知道不能装知道。不知道了,我们主动学习,「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第三个是勇于改过,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宿善不祥」,懂得道理我们马上就去做。第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再来,我们不自欺之后就要开始真干。真干,要主动找到改过的方法,要对治自己的习气。当然这个对治就是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实质就是抓根本。我们《大学》开篇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是很宏大的目标,能够让天下和平、天下的人都觉悟,要从哪里下手?最后是「致知在格物」。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最后,下手处还在格物上。「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烦恼轻了,致知,智慧就增长了,而且烦恼少了,人的良知就往外透出来。大家有没有经验,自己流下忏悔的眼泪,流完以后好像觉得世界变光明了一点,看谁都可爱,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受?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看谁都可爱,隔天又不行了,那你得要找到原因,是我们又起了什么念头,这种感觉才不见了。这些念头往往就是又见人家过了、又有怨了、又有烦恼了,把自己这种真诚又给障住了。所以,实质的用功还在对治习气上面,而且要靠自己。人家给我们方法了,我们就得要自己下功夫。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我们各人,不能去依赖。我们刚刚说主动,孔子的一句话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都不会去主动的想方法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克服。「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当中祖先都会保佑;你自暴自弃了,谁都帮不上忙。要主动去突破,主动去克服。

 

「天赐之福,先开其慧」,上天要赐福给这个人,而且它是真正的福,先开他的智慧。因为有智慧,你福来了才不会堕落。「天降之罚」,这个人要遭大难了,「先夺其魄」。怎么看一个人是要有福、要开智慧了?惭愧,他每天都能反省,都能找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找到以后,是奋发、改过的态度。「皆天开其慧」,这样的心境都是自求多福,而且也会得到冥冥当中的保佑,天开其慧。我们看,觉得惭愧了,奋发图强,然后勇于去改正自己,甚至于是从根本的起心动念去克服。人没有恶念了,他就不可能有恶的言语行为。这个是下功夫了。所以很多修养很好的人都说到,「修学要真干」。什么是真干?不自欺才是真。这个真干,「真」的表现是不自欺,不夹杂邪念,这个才是「真」的表现。什么是「干」的表现?不懈怠,确确实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干的人不懈怠。还有不自恕,这个自恕就是自我宽恕,得过且过,那就很难提升上去了。我们从这里去观照我们是不是真干。真干的人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记正念。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态度了,这个是真奋发,真勇于从根本去改正自己了。您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他们是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可是命运愈来愈不好,像俞公家里这么糟糕。有没有惭愧?没有。有没有奋发,有没有改过?没有。所以读的书再多,也利益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后来经过点化,他是真正奋发、真正改过。我们看那个奋发的态度,他说「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丝毫的自宽自恕,「永堕地狱」,他奋发改过的心出来了。而且他是真惭愧了,为什么?他发觉自己的问题在「意恶太重」。

 

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提醒我们。卫仲达先生,他那时候也是当官的,刚好有机缘,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了。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好不好?(听众答:不好。)好!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忆才深刻。阎罗王说,「来,把他这一生的善跟恶都拿出来」。结果那个恶等于要装满一间房子了,他就很惊讶。因为他是读书人,他说,「我才四十来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呢?」阎罗老爷的话对我们都很有帮助,「一念不正即是」,一个念头不对了,就是造恶,「不待犯也」,不待你变成恶行恶言,就已经是造恶了。这些经典都是提醒我们,也一定要从意念来修学。后来把他的善拿出来,善才像筷子这么粗的一个卷宗而已。到秤(天平)去称,结果反而这么小的善录重,装满一屋子的恶录轻。他就很惊讶,「给我看一下,那一卷到底里面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是卫仲达先生劝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桥,那个三山石桥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就很惊讶,「我虽然劝了,皇帝没有听我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善力呢?」阎罗王讲,「君之一念,已在万民」,你这一念是为万民着想,「向使听从」,假如皇帝真的接受了,那善就更大。没有采行,但是他这一念已在千千万万的人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前几天说,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考虑什么事情都以天下为重,这样的人后福无穷,念念都是为人着想,而且心胸非常宽广。量大,福就大了,福田是靠我们心去耕。故事听完了,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影响?有,我们听完真入心了,念头就很谨慎,不能再造业了。再来要造福,扩宽心量,时时起心动念为天下人着想,给天下人一个好的榜样,从我们自己做起。

 

这个是天开其慧,一个人智慧要增长了,从他这些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而「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我们常说这个人魂不守舍,这个就是天在夺他的魄了。为什么?因为,比方说一个人常常要找借口,他心神不宁,都在为很多事情担心,因为人要掩盖一件事情,得要用好多理由去搪塞,这个是饰非。甚至于我们饰非已经变成一个不自觉的反应,人家一说我们什么,我们马上解释,马上找借口了,这是饰非。自欺,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些都是自欺的状态。再来,很容易懈怠,这是惰。很容易昏沉,好像悠悠放任,一天过一天,都不是很专心在每一个事物当中,混日子,这个就麻烦了。我们其实写了这一段话,也都是要勘验自己,是往开智慧的路上走,还是慢慢的都往浑浑噩噩去走了。我们肯真下功夫了,就能得到祖宗、圣贤的庇荫。

 

接下来,怎么对治这些习气?有格言就提到了,「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躁当矫之以静,褊当矫之以宽,暴当矫之以和,粗当矫之以细」。这些是我们可能发生的问题、习气。轻浮怎么来矫正?稳重。我们看,现在的孩子都很轻浮,轻浮的人成不了大事的,稳重才成得了事。所以我们整个传统文化从小就教稳重,我们说「小大人」,走路吃饭都有他的威仪,不浮动。稳重才有定力,处理事情才能不乱;轻浮,就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心境了,思考事情也是比较短浅。急当矫之以缓,我们比较容易急躁起来,要用缓慢来对治,所以吃饭要缓、走路要缓、说话要缓。诸位学长,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一阵子讲话缓慢多了?尤其你在讲话的时候,假如对方愈听眉头愈皱起来,那就是我们速度太快了,要调整一下,缓和下来。有朋友就讲,「听师长讲经,怎么讲这么慢,我心脏都跳得很快了,都受不了(音了)了」。不是师长讲得太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我以前讲话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人急躁了就吃不胖。可是,因为常常听师长讲经,潜移默化,自己讲话也就慢下来了。急当矫之以缓。

 

躁当矫之以静,很容易烦躁,常常提醒自己静下来、静下来,不要乱了阵脚。褊当矫之以宽,这个褊就是心胸太狭隘,要扩宽自己的心量。暴当矫之以和,暴躁要转成太和之气,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人难堪,要给人台阶下。粗当矫之以细,粗心,我们慢慢的借由一些方法,让自己细心一点。比方说,怕东忘西忘,常常身上带一本小册子,随时可以记,就不会忘。「凡出言,信为先」,还得要透过工具才容易做到,有一句话叫做「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时候多记一下会比较稳当。这个格言也提到我们种种这些习气。不去掉习气,说实在的,我们是根本不改习气,连门(圣贤的门)我们都进不去。所以师长常常说,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而最核心的,事实上还是意念上的贪瞋痴慢,才会做出损人的事情出来,所以我们要去贪、去瞋、去痴、去慢、去怀疑。这个贪,所谓贪著财、色,好名、好吃、好睡。我不要念完,大家又不敢吃、又不敢睡,这个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到自己有没有贪著,有没有「不吃不行」。假如不吃不行,嘴巴都在抖了,那就是贪了。你有什么吃什么,边吃,怀着感恩的心,就很好了。这个贪财,其实人假如明理,他就不会去贪财了。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强求不得。而且不是我们的财,我们去贪了,这叫横财。道家讲,横取人财者,就好像喝毒酒要解渴,拿在手上,他的祸就跟着来了;就好像吃腐败的肉,吃下去想要止饥,可是一会儿就死掉了。所以不能贪财。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月27日19:25: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70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