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种性(第1集)

admin 开示讲经评论阅读模式

 

下面对于这个「住」,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他说「住处」这是中文的翻译,梵本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华严经》梵本的原文,原文叫「俱罗」。这是印度话的音译,俱罗,我们现在翻作住处。如果照原本的意思,它是家的意思,家也是住处,住家就是住处,所以中国人翻经的时候把它翻作住处,这是家。「家即家族,是以旧译」,旧译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现在用的是《八十华严》,唐朝时候翻译的,唐朝那时候称以前六十卷的《华严》称为旧译。六十卷《华严经》翻的,它翻为「种性」,《八十华严》翻为住处,《六十华严》翻为种性。种性,「即四种性中习种性也」,习种性是我们佛学的一个名词,我们在这里也要把它解释一下,大家能够理解。种性,种是种子,种子有能生的意思,像花草树木的种子,它将来会生长成果实,种有这个意思。性是性分,性分是什么意思?有不改的意思。瓜的种子种下去,决定生出来是瓜,西瓜的种子种下去,它不会生出南瓜来,它一定是西瓜;稻的种子种下去,一定生成稻米,不会生成麦子,这就叫性,各自有各自的性分。这个性不是本性,这是什么?这是习性,这是习种性。

 

佛经里面有很多种讲法,有二种性、有五种性、有六种性。二种讲法,《地持经》里头有说,这二种第一种叫「性种性」。性是本性,「谓自无始以来,法尔」,法尔就是自然,自然「六处殊胜,而未种解脱分之善也」。譬如我们人,人有六根,眼根的根性是见,耳根的根性是听,鼻根的根性是嗅,六根的根性叫六处,六处殊胜。这是自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自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未种解脱分之善也」,这个意思是说,这是本性,自然是这样的,与善恶没有关系。确实我们六根的根性与善恶没有关系,与善恶有关系的是什么?第六意识有关系,第六意识分别;与第七识的关系最大,末那识是执著。末那识是我们这个六根(六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意),讲到意根。真正执著善恶,严重的分别善恶,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不是性种性,而是第二个,习种性。六根的根性是自性,《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它原本有这个功能,眼能见、耳能听,这是六根的根性,所以在佛法讲它是了别,它不是分别,它没有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没有,不但没有执著,它也没有分别,它传递给第六识,第六识分别,传给第七识,第七识执著,所以六、七是习种性。习种性,「习为修习」,学习,「闻法界等流教法,习修众善,而成之种性也」,这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上面那个性是本性,大家是一样的,你看每个人眼不都是见,耳不都是听吗?为什么你看到欢喜,他看到讨厌?那是第七识的事情,六、七识,绝对不是眼耳的事情,眼耳没有。眼耳是本性,六、七、八里头都有习性,我们讲八个识。所以,他听到法界等流的教法,这就多了,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要是接触到,我们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讲习性。所以习性关系太大了,他要跟好人在一起,他就变好,他跟恶人在一起,他自然就变恶。所以你就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们中国在千万年之前,老祖宗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最注重的是什么?就是教育。而且知道,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那天开始。这真不得了,真的不可思议!母亲怀孕的那一天,立刻就能注意到,自己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随便乱动,为什么?影响胎儿。像古籍里面所记载的,周文王的母亲怀他的时候,目(眼睛)不视恶色,与伦理道德相背的这些相不看,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你就想到,他母亲在怀孕这十个月当中她多谨慎,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都如理如法。标准是什么?现在我们学的《弟子规》,我们学的《十善业》,我们学的《太上感应篇》,那是她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会违犯,真正做到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影响胎儿。所以这个小孩还没有出世,在坐胎的时候就受这么好的教育,圣贤教育。出生之后,你要晓得,他就会看、会听了,虽然他还不会说,他很聪明,周边的这些人言行举止,他看到、听到、接触到,他在那里模仿,他在那里学习。我们现在很多人误会,以为小孩不懂事,他什么都不懂,不必顾虑他,错了!他比谁都敏感,他真在学。所以中国扎根教育是三岁之前,根就扎好了,一千天。这一千天的学习,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叫「三岁看八十」,三岁他学成的,他到八十岁不会改变。他要学得善,他一生是善人;他要学得不善,问题严重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母亲不管认识字不认识字,都受过这个教育,世代相传,祖祖相传,她都懂。乡下人明白,她受过这个教育,但她没有念过书,她不认识字,这种人很多,很会教小孩,她懂得伦理道德,她相信因果报应。

 

中国古时候的社会教育,在形式上有三种设施,第一个是祠堂,家家都有祠堂,每个姓氏都有个祠堂。祠堂教什么?祠堂教孝悌、教伦理、辈分,九族关系不能够错乱,教伦理。第二个是孔庙,孔庙教什么?传统的道德。第三个是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道家的因果报应。你看就这么三样东西,祠堂、孔庙、城隍庙,就把这一方人教得规规矩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靠教育!读书人常常在这些地方讲学,一般祠堂都会办成学校,就是家学,就是家族的子弟学校,叫私塾。私塾在哪里教学?在祠堂,这个很有意义,让小孩进入祠堂,知道有老祖宗。从小就教慎终追远,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连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都念念不忘,都有恭敬心,所以对于现前祖父母、父母这些长辈懂得孝顺。这种教育在古时候都有的。祠堂里面还珍藏着一份好东西,家谱。家谱是什么?家庭历史,你可以一代一代往上面去追溯,这个人爱家。他不了解,对家的爱生不起来;他了解,爱家的情比什么都深。这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没有,唯独中国有,有家庭历史,记载着你世世代代的承传,你们家的家道、家规、家训、家学、家业。所以,五伦里面有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说你后代你有子孙很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子孙里面有贤人,有圣贤君子,能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学、继承你的家业,这是大事。

 

因为有这么一个理念,家规、家学就非常重视,我要让我们这个族群底下这一代的怎样把他教好。四、五岁之前,这个教学的使命主要是母亲,母亲带头,身教,不是言教;换句话说,《弟子规》在那个时候不是教小孩,是父母做出来给婴儿看。让他从小就看成习惯,他就学会了,将来他完全跟你一样。你怎样孝顺你的父母、孝顺你的公婆,怎样对你的兄弟姊妹,他全学会了。所以《弟子规》是母亲用身教婴儿的。到小孩长大,进学堂了,就是进私塾,这是家族的子弟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说,由老师继续再教。老师是讲解,因为他都学会了,给他讲解,譬如「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前只是学,学会了,现在要讲给他听,让他懂得,又不能讲深,讲得很浅,他就晓得。深入的讲解那是大学的事情,古时候叫太学,私塾的童蒙养正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到大学是研究讨论。家学里面只是教背书,只是教伦理道德,着重这个,品德的修养一定是在童蒙养正完成。

 

小学除了品德的修养之外,就是读书,把应该要读的这些书都要把它背诵,不要讲解,专门背,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像四书五经重要的典籍,家里的老人指导,老师来教小孩背书。因为小孩理解力还没有开,但记忆力非常好,利用他最好的这个阶段,把该记得的东西全记住,大概是十二岁以前,该记的东西全记住。以后上太学,中国以前没有中学,上太学,太学里面去读书,老师是讲解,那不是背书,是讲解。讲解,老师不要用书本,为什么?背过了,都能背,学生也不要用书本,所以读书真快乐。哪有像现在,背了一大堆书包,没这种事情,背书包到学校,人家笑话你,你来学什么?你所学的全背过的。太学里面的老师教学,多半带着学生去旅游,旅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学是行万里路,旅游是到实地上去看。譬如在古文里面讲到「赤壁赋」,真的到赤壁那里去看,去怀古。老师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同学再互相研究讨论分享,真开智慧!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学法,现在的学校没有了。我们想想那个时候的教学好,那个方法真好,带着简单的行李,学生对老师孝顺,跟孝顺父母一样,到处都准备好酒菜,把老师照顾好,一路旅行一路讲学,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书本上讲到这些地理,你看到了,这个地方过去发生的事情、典故你明白了,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法多么活泼,所以古人读书乐,现在读书很苦,太苦,太辛苦。我看到现在小学生背了个大书包,我提都提不动,想到不能再做人,下辈子不可以到这个世间来,太辛苦了!我这个年龄还不错,我上小学的时候,书包只有几本书,很薄,三、四本书,书包很轻松。哪有像现在!所以看到现在孩子很可怜,所学的东西真叫垃圾,好东西,古圣先贤这些宝贝、好东西一样也没有,你说这个问题多么严重。

 

所以习种性,这个习性就是习气。下面,《楞伽经》里头有两种说法,第一个讲「圣种性」,第二个讲「愚夫种性」。实际上,圣种性就是《地持经》里面讲的性种性,圣种性就是性种性,讲愚夫种性就是习种性,名称不一样,意思还是一样。圣种性,「三乘圣者证涅槃之种也」,种是生的意思,它能生,三乘圣者就是阿罗汉、菩萨、佛,都是讲十法界的。他怎么能证阿罗汉?他怎样证菩萨?怎样证佛果,十法界的佛果?那个因就是种子。我们现在很清楚,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他怎么能证到阿罗汉?他能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执著放下了,不再执著,这就证阿罗汉果,成正觉。阿罗汉有分别,阿罗汉再能把分别放下,他就升级,他就变成菩萨。可是菩萨还有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他要能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证佛果。这就是圣种性。凡夫种性,就是愚夫种性,「愚痴凡夫,迷执诸法之性也」,迷执诸法之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一般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就是愚痴凡夫的种性。为什么?他搞六道轮回。「是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数是多次,习就是学习,就是习性,我们现在讲习气,就是这个东西,「非理性之性也」,这句话很重要,不是本性那个性。此地讲的性,圣种性、愚夫种性都不是本性的性,这个一定要知道。这是讲三界六道,顶多讲到声闻、缘觉,讲到十法界,是这个种性。今天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没讲圆,下一堂课我们接着再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2月15日11:11: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65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