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种性(第1集)

admin 开示讲经评论阅读模式

 

我们接着看下面,「是以论云」,这个地方的「论」他没有讲什么论,多半都是指《十地经论》,「愿善决定者,如初地中发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初地菩萨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圆满的菩提心。初住菩萨,我们现在学这个经是十住,是初住,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里头的真心,直心,这个我们要记住。清凉大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菩提心有一必定兼二,就是这三心有一个,其他两个都有。为什么说一个?偏重在这里,十行菩萨偏重在深心,十回向菩萨偏重在大悲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到登地,十地以上,这三心是平等的,圆满具足,我们通常也叫大菩提心,就是此地所讲本分当中的愿。愿,愿度众生,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到此地圆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大愿圆满。这一句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他的德行圆满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断了,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放下,他断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今天讲他学问成就了。德行圆满,学问也圆满,不但学问圆满,末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也成了。这三个成就,烦恼断了,法门学了,佛道成了,回过头来,大慈大悲,要把第一个愿兑现,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要兑现。所以这是本分当中的大愿。

 

「十信通信此三」,这是讲到最前面,十信,信什么?就是信这三桩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信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菩提心是我们的本善,我们中国老祖宗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解、行、愿,佛法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中国古圣先贤虽然没有讲解行愿,他讲德,我们佛法讲解,中国人讲道、讲德、讲伦理,一个意思。在行门里面讲,他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不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要度众生先度自己,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度自己,自度而后才能度人。度人也有次第,先度自己家庭,自己度了肯定度一家,你一家没有度,你怎么能度别人?没有这个道理,肯定你一家得度。我们看到现在各地方学《弟子规》,听到许多同学来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都是自己学了之后影响全家。自己知道错了,知道过错,改过自新,一家和睦,然后推展到社会,推展到公司,和谐社会看到了。这个不是假的,是真的。

 

「等觉此三等佛」,你看说一个十信,这是最初的,等觉是最后的。十信信什么?信解行愿。等觉解行愿等于佛,跟佛还差一等,等于佛。「故知菩提心,是诸位通依」,这就晓得,菩提心从初发心,初发心是初信位,初信位开始学习,没有得到,开始学习。能在这个地方生起坚定的信心,然后逐步提升,初信才真正有信。我们现在连初信都没得到,为什么?他有退转。我们学了,学了这个经文不错,很欢喜,可是下课之后就忘掉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还是习气做主,还是要造罪业。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我们现前的事情,我们不能不留意。我们怎样突破这个瓶颈,要跨越这一大步,这是佛在经教里常常教导我们,要发心!发什么心?发信佛的心,你对于佛陀要相信,不能怀疑,对经教要相信;对这个有怀疑的话,问题就严重了。这个信心很不容易建立。

 

我在过去也曾经讲过我的故事,我是学佛七年出家的,我学佛第五年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那个时候没出家。出家之后,感觉到我的经教基础太薄弱,我以出家身分又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习,我前后跟他老人家十年。前面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是以居士身分,在家的身分,跟他学的,学了十三部经。所以我一出家就讲经,就教佛学院,我讲经教学的生涯就开始,那个时候我三十三岁。佛学院教了一年多,觉得自己不够,还要回到老师身边,要学几部大经。那时候预备的是《法华经》,我找了有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带到台中向老师报告。老师正在开讲《楞严经》,他就告诉我,《楞严》的分量跟《法华》差不多是相等,我现在正在讲《楞严》,你学《楞严》我不费力,如果学《法华》,我要另外特别找时间来教你一个人。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就劝我学《楞严经》。我也很喜欢,所以我就临时找《楞严经》的注解,大概不到一年也找了二十多种,认真学习。跟他老人家修学,我是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完全用复讲。老师一个星期讲经一次,星期三,《楞严经》讲了三年,每个星期星期三他讲经,我是星期四复讲。复讲的人不多,只有七个同学,包括我,我们七个人是一个小组。在台中十年,每个星期一次,我们同学轮流复讲,十年如一日,也相当不容易,徐醒民、周家麟都是我们一起学习的。复讲完了之后,我们同学大家们来分享,这样的学习很有受用。我们遇到困难,同学能解答的,给我们答复,不能解答的,我们向老师请教。我们向老师请教的次数很少,不多,一年有那么几次,通常都不会超过十次,这说明我们的修学确实是有一点心得。

 

这一部经,真的,古人说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以后跟老师学《华严》,《华严经》是我们八个同学联名向老师启请,请老师讲这部经。目的何在?是希望老师长住世间,目的在此地,找一部大经让他讲,他没讲完总不好意思走。八个人当中就有我,我们联名请老师讲《华严经》,老师答应了。我听他讲第一卷,《华严经》很困难,最困难的是前面十一卷半,诸位看看你就晓得,很不好讲,怎么讲法?在当时,许多老法师碰到我都问,李老师《华严经》开头这十一卷半他怎么讲的?我听一卷,一卷我听懂了,第一个开头带起来之后,这《华严经》全部我就能讲。李老师也是用清凉大师《疏钞》做参考资料,我也用这个,我只要听一卷就行了,所以我在台北就讲起《华严》。我讲的进度比他快,他一个星期只讲一次,一次讲两个小时,实际只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是一个小时,所以他的速度很慢。我在台北是一次讲一个半小时,一个星期讲三次,我的进度,两年就超过他老人家,就赶上他了。而且我讲得还挺活泼的,大家听了都很欢喜。不过那个时候没有记录下来,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录音,那时候我们连录音机都没有。所以第一次,我想也讲了不少年,断断续续,因为常常出国。这是说明往年学习的经过。

 

最初学习的时候就是学建立信心,而且佛法里面的信心,头一个是信自己,它不是信别人,第一个是相信自己。第二个才是相信佛陀,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对经典有信心,对现前传法的老师有信心,你才会有心得。你要没有信心的话,你虽然跟着一道学,学不到东西,那真叫耳边风,这边听到,那边出去,不得利益。所以对自己的信心是比什么都重要。我有一次在美国达拉斯,曾经有三位基督教的牧师来看我,跟我谈基督教讲的信跟你们净土宗是一样,我们讲信上帝,你们讲信释迦牟尼佛。我告诉他,我说不一样。他说怎么不一样?我说佛教教我们信心,第一个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佛陀;你们是第一个就相信上帝,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个不一样。他们才明白。所以佛法一点迷信都没有。佛法讲信,信自己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不相信自己是佛,你怎么能成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是佛。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就这么回事情。我们是疏忽了圣贤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这一生业障太重,没有缘分接触佛陀教育,真的,这一点不假。

 

李老师的会下有经教,我们在台中是以经教为主修的,念佛是附带。在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从后汉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是正式被中国朝廷迎请到中国,而且皇帝很难得,拜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大德为老师,他们到中国来是国师的身分,它是师道。早年寺院庵堂是讲学的道场,跟现在这个宗教不相干。佛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叫它做三家,儒家、道家、佛家,是属于学派,是属于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确实是教学,从来没有领导大家去坐禅、去做法会,没有过,经典上都没有这种记载,也没有搞个念佛堂,领众在一起念佛,都没有。那个时候是以讲堂为第一,你只要信解,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那个佛不讲,修行在各人。你有疑惑,你提出来,佛会给你解答,佛会教导你。这种佛教一直到前清的早期,康熙、雍正、乾隆还都是这个样子,以后慢慢的变质,变成宗教,服务的对象改变了。从前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一改变,是为饿鬼道去服务,这错了,佛教在人间,怎么会跑去为饿鬼道服务?但是现在这种情形就很普遍,为人道好像慢慢的就没有了。如果佛法里头没有后继人才,我想三十年之后,佛教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掉,这是我们真正顾虑的一桩大事情。所以李老师当年在台中,鼓励年轻人发心学讲经,很有道理。他老人家只办了个经学班,而且经学班只办了两年,以后就没有继续再办。经学班培训出来的一些学生,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佛学讲座里面担任教学的这些老师,几乎都是我们经学班学习的同学。这桩事情也是因缘生法,缘不足。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2月15日11:11: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65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