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2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殁之日。】

 

他去世的那一天:

 

【身无以为敛。】

 

『敛』有大敛、小敛,这里是指大敛。小敛是去世了穿衣服,叫小敛,大敛就是入棺。等于是买不起棺木办他的后事,因为他不留钱,有钱就全部都布施掉,所以连收敛身子的棺木都没有。

 

【子无以为丧。】

 

儿子没有钱帮他办丧事。范公的德行风范能影响千年之后的人心,不是偶然的,他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落实了。他自己自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他齐家,他的四个孩子都很有成就,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在政治上的成就高过他,是正宰相,他自己是当到副宰相。而且他四个孩子也很节俭,在记载的资料里面,他四个孩子没有很完整整套的衣服,就是哪一个出门,就给那个人穿,省吃俭用,不忍心看亲戚朋友贫困。后来好像还是国家,还有这些大臣一起协助,帮范公办后事。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因为都没有留下什么财物,『遗其子』就是留给孩子的只是,这个『惟』是只是,济助贫人、养活族人的高尚的道义,这份精神留给了、传承给了他的孩子。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范公年幼就有这样的志向,而且经历了三十年不改其志。你看我们有时候发了一个志向,三天就变了,三个月就撑不住了。三十年!志向如金刚一样的坚定。而且后面又讲到范公去世之后,「惟以施贫活族」的精神传给了他的后人。这一段也让我们思考到,我们到底传什么给后代?

 

《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传圣贤的智慧下去,传自己的道义风范下去。所以司马光先生说到,「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他不只福荫后代,他的风范让后代效法,这是最有智慧的。因为福的根源在心地,量大福大,他后代子孙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哪有可能他的后代会没有福?我见过范公的后代好几个,当老师的、当副县长的、当校长的都有。很奇特,那个行业都很好,可能他们的家训里面是很讲究行业的。只要这个行业对社会没有大帮助不可以做,一定对社会很有帮助的才做。所以这个家道的承传、范公的风范很值得我们效法。

 

【昔晏平仲。】

 

这一段引出了晏子的风范,这一段我们前面有讲过,我们再看一下,复习一下。『昔晏平仲』:

 

【敝车羸马。】

 

「昔」是过往,过去的历史当中,在春秋时代,晏婴(晏子)他经历了三个君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当宰相好像是四十七年左右,而且他是以节俭力行为世人所称叹,非常佩服他。勤俭,而且为国家、人民,他是尽心尽力做事情。刚好景公邀请晏子坐着他的『敝车羸马』,「羸马」是很瘦弱的马,「弊车」是很破的车,他坐着瘦弱的马拉的破车去赴会。结果景公跟陈桓子看到这个情境,陈桓子就对着景公说到,也是对着晏子讲:

 

【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你怎么这么寒酸,你这么样做是不是隐藏了君上对你的赏赐?君上给你的俸禄这么多,你这么寒酸、这么可怜,人家会不会误会说,齐景公是不是亏待了晏子?这有一点挑拨离间的味道。

 

【晏子曰。】

 

晏子说到:

 

【自臣之贵。】

 

臣富贵之后:

 

【父之族。无不乘车者。】

 

我父亲那一边的族人,没有没车乘坐的。而且我想可能他族人的车还比他高级,可能他的叔叔伯伯坐的车,他也不忍心比他差。这个仁人志士,都在这些地方体现出他孝悌的精神在其中。这样他爸爸是最欢喜的,父亲那边的亲戚都照顾得好了,他爸爸每天都笑呵呵的,不然老人家会挂心这些亲人。这些其实都是孝道的落实。

 

【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

 

母亲那边的亲人没有不是吃得饱、穿得暖的。

 

【妻之族。】

 

他妻子的亲人、亲族:

 

【无冻馁者。】

 

『冻』是受冻,没有受冻的,就是穿得可以,『馁』是吃不饱,所以没有受冻吃不饱的。

 

【齐国之士。】

 

在齐国的士人,就是读书的人家:

 

【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等着我供给粮食做饭的,这个『举火』就是生火烹饪,就有三百多人。所以他照顾的亲人相当多。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

 

假如由此看来,我该是隐藏国君的赏赐,还是显扬国君的赏赐?这个问很值得思考。今天一个国君任用了大臣,那这个臣子不是抓着这个机会去享乐,是珍惜这一分信任去利国利民、去给人民做表率,怎么变成自己在那里享乐而不顾及人民、不顾及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糟蹋了君王的信任跟君王给他的俸禄了吗?所以谈到这里,我相信齐君、桓子听了都会打从内心很佩服,为什么?他们自己都做不到。

 

【于是齐侯。】

 

这个齐王,也是景公:

 

【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这个『觞』,第一个「觞」是名词,指酒杯,第二个「觞」是动词,指斟酒给别人喝。晏子讲完这段话,本来桓子是要藉这个机会说晏子「隐君之赐」,打算罚他喝酒。结果反而最后国君罚桓子喝酒:你看,你讲错了,人家是「彰君之赐」。所以一个人绝对不要有恶意向人,恶意向人最后会回到谁的身上?可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齐君就拿着本来要罚晏子的酒杯,盛了酒反而回来:你该罚,桓子该喝。

 

【予尝爱晏子好仁。】

 

作者他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他是特别感受到,他特别欢喜、佩服晏子的『好仁』,他很仁慈,爱护这么多人。

 

【齐侯知贤。】

 

齐侯能用晏子,而且在听完晏子这一段话,齐侯马上表示认同,所以他也肯定齐侯的知贤任贤。

 

【而桓子服义也。】

 

陈桓子也难得,他听完之后也没有辩驳、没有狡辩,马上说:我该罚,该喝。『服义』就是真诚服从义理,听完就接受,受教了。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在这个公案当中,觉得晏子的仁慈,他是有亲疏远近的等级。因为人与人当中有缘分不同,亲人那就是比较亲近的,有些没有血缘关系,相对关系比较没有那么密切。但他主要还是缘,一个人这一生跟不同的人缘分还是有差异,他的仁慈也是循着亲疏关系去尽这个力量。

 

【而言有次也。】

 

晏子的言语讲得很有层次,父之族、母之族、妻之族。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及其』是推广到比较没有血缘关系的,比较疏远的贤才之士。这个其实是为国家栽培人才的角度,为国家这个大家庭有后、有贤人出现来努力。所以: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这分爱心随着缘分能爱所有有缘的人,由爱人再推衍到爱万物。这分爱心内化了,应该对一切人、对一切生命都能提得起爱心。

 

【晏子为近之。】

 

晏子的做法,跟孟子这句教诲的精神,是非常接近了,做得很好了。而:

 

【观文正之义。】

 

他观察文正公的义行:

 

【贤于平仲。】

 

做得比晏子还要贤德。

 

【其规模远举。】

 

他接济整个族人,他建立的规模制度很完善。前面讲到的,他推举族中有德行还有年长的长辈来管这些事情,他的制度算是很完整。『远举』是代表他这个义田的做法,他的整个形成的规模制度可以行之久远,所以到清朝都还做得很好,到四千亩。我们看钱公辅先生不简单,他在宋朝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样做下去能「远举」。晏子的后人有没有这么做?就比较没有像他这么贯彻。所以这是范公他超过晏子的地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6日10:25: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7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