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余尝西至空峒。】

 

『余』是司马迁自称,『尝』是曾经,走西边到了崆峒山。

 

【北过涿鹿。】

 

『涿鹿』是指涿鹿山。这个都跟黄帝的历史很有关系。包含黄帝跟蚩尤战争,涿鹿中原,这些都有典故。

 

【东渐于海。】

 

这个『渐』就是入,就是到达,到达了海滨、大海边。这是记载大禹巡视九州、治水这些事情,都曾经走到海边。当地的人可能还流传着大禹那个时候的历史,他要去蒐集。

 

【南浮江淮。】

 

向南,这个『浮』就是坐着船,舟,泛著舟,泛著船,乘船去游历,游历长江淮河一带。大家看这本《史记》容不容易?司马迁先生都不知道走了多远的路。所以当我们捧著中华文化的这些瑰宝,要生难遭难遇想,不容易!

 

【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

 

刚好走到这些地方的时候,遇到一些年纪很长的老者,这些耆老,他们都有讲到。『往往称』,就是都有谈到黄帝、尧、舜,他们这些曾经走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

 

【风教固殊焉。】

 

这些地方,他们的风俗教化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为什么风俗文化差异这么大的地方,传颂五帝的事蹟却这么相近?这就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了解到这些情况,蒐集到这些讯息:

 

【总之。】

 

总而言之,得到的这些消息,得到的这些事蹟:

 

【不离古文者近是。】

 

就是这些事蹟对照古籍的记载,还是很多相应的地方,既然有这么多相应处,觉得这些历史事蹟是很正确的,假如不把它留下来,那我们后世不就学不到五帝的圣德、跟他们的功绩了吗?所以基于这个考虑,接着司马迁先生说到:

 

【予观《春秋》《国语》。】

 

这是开始从这些经典当中去考据、考信,《春秋》、《国语》都是春秋时代的经典,古籍。《春秋》是孔子所作,《国语》是左丘明先生作的。

 

【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就是在这些古籍当中,也是有谈到『五帝德』、『帝系姓』里面的这些内容,是很明显。这个『章』就是彰明,是很明显。

 

【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这个『顾』是但的意思,『弟』是只是的意思。其实《春秋》、《国语》这些古籍,跟「五帝德」、「帝系姓」这些内容,它是很彰明,是相关的、相应的。但只是我们没有,『弗』就是没有,没有很深入的去考信、考察,然后就怀疑了,没有深思考察而疑惑。这些内容,『其所表见皆不虚』,它整个这些古籍里面所表现叙述的内容,确实都不是虚妄的。虽然,接着讲:

 

【书缺有间矣。】

 

很多书,这个『间』就是间隙,就是有缺漏。在谈到《尚书》的时候也都有提到,《尚书》有很多内容都遗漏掉了,不见了、缺失掉了,确实是都有说到这个事实。《尚书》本来就有残缺脱落很多的内容,不能说《尚书》从尧帝记,那就代表尧帝以前没有这些历史,那就不妥当,所以「书缺有间矣」。

 

【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比方《尚书》里没有记载这些内容,可能是不见了。这个『轶』通逸文的「逸」。可是《尚书》里面很多没有的逸文轶事,却在其他的古籍当中都有看到,可能这些内容都散于其他的种种古籍里面。不只儒家在记这些历史,孔子以前两千多年的历史不是儒家记而己,诸子百家都记。孔子他是把整个中华文化集大成,不是只集儒家大成,所以他是至圣,因为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最大。尧舜禹汤没有说哪个家的了,都是共祖。司马迁先生发现这个情况,确实这些历史在很多古籍当中都见得到。所以: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就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个『非』就是假如不是很好学、非常深思熟虑的人,而且还是『心知其意』,就是心能领悟圣人的道理的,有这样「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他才能悟通这些情况。进而把这些好的历史资料,把它蒐集起来,编撰很有系统,不是下这种功夫的人办不到。所以『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一个人他假如不是下功夫,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司马迁先生「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这个字念一声间,「南孚江淮」,这些下的功夫。本来就很难,「固」是本来,本来就很难和,这个「浅见」就是见识浅薄,「寡闻」就是孤陋寡闻,像这样的人你是很难跟他说清楚的。说到这里,也给我们一个人生提醒,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者是一篇道理,我们要是真正清楚了、深入了、研究了才能去发表。所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下功夫研究了才有发言权,不能遇到事情乱批评、乱下定论,这样的态度就不妥当,甚至于还会误导别人,就麻烦了。

 

我曾经看报纸看到,某个教授说《弟子规》不能学。他是教授,但问题是他看过《弟子规》没有?他为什么说不能学?他说有愚孝。我跟他缘分不够,不然我就直接问他哪一句,是不?我没找到,他怎么找到的?可是很有意思,现在的人从小有个错误的习染,傲慢,自己有身份地位,不懂的东西也在那里批评,这是不妥当的。真的有机会了,我一定「怡吾色,柔吾声」跟他讲,因为这一句就是没有愚孝,「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见」、「过不规,道两亏」。《孝经》里面讲,学生问孔子,做到了这一些事就是孝顺了吗?孔子强调了一点,还要懂得劝父母,父母有不对了要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不对的时候,你还顺着他去做错的事情,这样哪叫是孝顺?所以我们自己在处事当中也要守好这些分寸,不然人的一些习性很容易就浮起来。

 

请问大家,我们什么时候学会贪心?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发脾气?是不是我们有一天说,贪心过来一下,是不是?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傲慢的?不知不觉,就学了。古代很多父母懂得护念好孩子的清净善心,胎教做得好,所以出圣人。文王的母亲太任,「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为假如这么做了,孩子就在学不好的。这个启示,大家一听完说,「我儿子都生完了」。学东西不要这么死板,举一要怎么样?反三。你自己生完孩子了,这么没爱心,旁边还有人还没生,你赶紧把你惨痛的经验告诉他,那你也是功德无量。再来,不只要护念胎儿的清净心,还要护念谁?要护念自己。一个人连爱护自己、帮助自己都不会了,他还能帮助谁?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人的观照能力能看到自己的习气,一起来赶紧调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有这样的觉照能力,才有能力把这个本事传给孩子、传给你身边有缘的人。哪有我们自己每天不明不白,然后还能让人觉悟!儒家的圣哲人说,「先觉觉后觉」,我们自己得先觉悟才能觉悟别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就恢复自己的本性本善,恢复了再亲民,才能去利益人。这个是知所先后,我们时时有这个观照、护念自己的态度。这一段提醒我们,处事不可傲慢,不可不懂的东西乱评判。

 

【余并论次。】

 

这个『并』就是综合这么多的史料。『论次』就是依次,依照一些次序、规矩来把它编纂论述出来。而且是:

 

【择其言尤雅者。】

 

选择这些文章非常雅驯可信的、雅正可信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5日21:28: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72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