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6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一日,谒内监杨公」,他去见,内监是指宦官,太监,杨公。「杨令养子五人出拜」,这个公公他收了五个义子。「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觉得他非常面熟。「问其籍」,看他家里住哪里。「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就被船给带走了。「犹依稀记姓氏闾里」,记得他自己的姓名,住在哪里,哪一里。俞公听了,「甚讶之!命脱左足,则双痣宛然」,果然就是他儿子,左足底有两颗痣。「公大呼曰:是我儿也」,就是我儿子。而当下杨公公也非常的惊讶,「杨亦惊愕」。赶紧送孩子跟自己的父亲相聚,「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当下可能俞公也是感叹人生,赶快「奔告夫人」。他的夫人已经因为死了这么多孩子,都哭瞎了眼。所以从这里也感觉这个夫妻情深。他赶紧回家去给他夫人报告这一件事情。夫人见到自己孩子了,「抚子大恸」,当场抱着孩子痛哭。「血泪迸流」,血跟泪水一起都流出来了。「子亦啼」,儿子也非常感伤,流泪。「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就是用舌头舔他母亲的眼睛。「双瞽复明」,他母亲本来双眼失明,最后都恢复光明了。「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回到自己的家乡,从北京回来。「张高其义」,张居正先生非常推崇他的情义,「厚赠而还」,给他很厚的礼,让他带回去。

 

「公居乡」,俞公在自己的乡里面「为善益力」,行善就更加的努力。因为觉得老天非常厚爱他,他丢失的唯一的儿子找回来了,太太也复明了。后来「其子娶妇」,他的儿子娶太太了。「连生七子,皆育」,本来已经命运是断子绝孙,就转变过来,生了七个儿子。「悉嗣书香焉」,悉就是全,嗣是延续,我们说子嗣子嗣,这个就是后代,都能够承传他们读圣贤书的风气。「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俞公自己把遇灶神的事情记下来,还有他怎么改过的过程。「以训子孙」,以留给子孙,让他们成为人生的准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他也很长寿,活到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所有知道这个事的人都觉得,是因为俞公实行善事上天给他的回报。

 

从这一段我们也感觉到,俞公的行持已经受到大家的瞩目跟肯定了。其实这个就是给天下人建立信心,善有善报,行善一定会有好的果报。尤其对现在的人特别重要,现在的人你跟他讲道理讲半天,他会跟你讲,你拿证据来,有谁改造命运改造得很好的,你给我看看。你拿谁给他看?Hello?拿自己,这叫为人演说。为什么?你跟他是有缘,亲戚、朋友,你的改变,包含你习气改掉很多,人家马上有感觉,包含你整个命运的改变,就会给人建立很大的信心。而且俞净意公不只给当时候的人信心,几百年之后我们还在读他的文章,他也在给我们信心,这叫「相观而善」,古人善行也在启发我们。「同里后学罗祯记」,这个是他同乡里的罗祯记下来的文章。

 

我们回过头来看《礼记.学记》,是刚好讲到教育所以会兴,是因为教学方法、心境得当。那这四个方法,其实也要用在教导因果报应的道理,才能达到「禁于未发,当其可之谓时」的这一些效果。包含多讲这一些历史当中,甚至是现阶段人发生的善恶果报的故事,就能达到「相观而善」的效果。我们接着看下一段,上一段是教育成功的方法,下一段是教育失败的方式,刚好是反过来了。

 

【发然后禁。】

 

他这一些坏习惯已经形成了,这个『发』就是已经养成,才要禁止他。

 

【则捍格而不胜。】

 

这个『捍格』,「捍」是抵御、抵抗,「格」就是很坚固,不容易进去,坚不可入的情况。意思就是坏的习惯、习性养成了,纵使要教化,因为它太坚固了,这坏的习惯太坚固了,很难扭转,『不胜』就是很难扭转。有一句俗话讲,「江山易改,习性难移」,那个就是已经养成,要改很不容易。比方我们现在都成年了,改一个几十年的习惯容不容易?那就是很不容易了,「捍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

 

一些好的学习时机过了然后才要学。

 

【则勤苦而难成。】

 

非常勤劳刻苦的学,却很难学得好。大家现在背古文有没有这种感觉?当然我们比起七、八岁的孩子辈,可能他们的记忆力,因为他们烦恼少,心智比较清净,背得就快。所以应该要趁他年纪小的时候,记忆力特别好,把所有这些人生最重要的道理、经典都能够熟背在他的心中是最好的。那难也要学。而且告诉大家,难跟心态有关,我们觉得它很难,它就愈难。我们中心的董事主席李金友先生,他是五十岁才开始背经典的,他也背得很熟。所以「见人善,即思齐」,人家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看用心。我记得我一个长辈,他不识字,但是学经典他就很认真。因为刚好他的女儿是中文博士,他就一个字一个字问,在那里读、读,读到最后也背起来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而且告诉大家,人的记忆力为什么愈来愈差?记忆力愈来愈差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因为胡思乱想太多了,烦恼、罣碍的事愈来愈多,当然记不起来。所以我们肯放下这些执著跟烦恼,记忆力会慢慢恢复,会恢复到年轻时代的功夫。所以我们一些同仁都感觉现在的学习状况不输给高中、大学那个时候。所以人可以返老还童,最重要就是要把烦恼、执著、欲望要放下,慢慢能力会恢复,大家可以试看看。下一个提到:

 

【杂施而不孙。】

 

这个『杂施』就是所教导的这些教材杂乱无章,没有循序渐进,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就会造成:

 

【坏乱而不修。】

 

就是支离破碎了,没有系统。『不修』就是效果很不好,学得都非常杂乱,摸不著头绪,这样就『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

 

都自己单独学习,没有好的同参道友一起切磋。

 

【则孤陋而寡闻。】

 

孤单、浅陋,缺乏见识,缺乏见闻,『寡闻』就缺乏见闻。所以往往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探讨,集思广益,反而探讨一个道理,深度、广度都能够撞击出来。

 

【燕朋逆其师。】

 

这个『燕』字就是狎昵,就是去亲近不好的朋友。成年很受朋友影响,他都接近这些不好的朋友,每天都跟他们黏在一起。『逆其师』,就违背他老师的教导了。但我们也要思考,「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他会跟这些不好的朋友能很一拍即合,那也是我们之前没有把德的根,没有把判断怎么交善友,给他很好的扎下基础。比方《弟子规》讲的,「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让他去判断。他学《弟子规》他知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应该有孝悌的才是有德行的人,这个都是形成一个判断的能力。而且禁于未发里面也提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都是形成他的判断,他才不会去接近这些不好的环境。接着下面讲到:

 

【燕辟废其学。】

 

亲近,这个『辟』就是邪恶的一个方向,指的就是不好的习惯。那他都是养成这些不好的习惯,『废其学』,就会把他的学业给耽搁掉了。所以染上不好的习惯,交到不好的朋友,对他的学业都是很大的障碍。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为什么会废?这个『废』就是愈来愈失败,教不出人才,跟这六点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这个『燕辟』,假如是迷上网路了,那就麻烦了,可能都连睡觉都不睡了,都在玩这些东西了。玩物丧志,玩人丧德,都是养成这些很致命的坏习惯。就像人的身体,他的免疫力要强,邪气进不来。人也是一样,正气足,邪气就干扰不了。所以扎每一个人德行的根,确实是刻不容缓,因为外面的环境确实诱惑还是比较多。我们好几个月以来,看到很多家长带着三个孩子、四个孩子,一、三、五都到中心来上课。然后好的歌曲,从父母到四个孩子,每个都琅琅上口。父母就让孩子不断的接受这些伦理道德,善的思想、善的音乐,他的孩子就不会「燕辟废其学」。他都很习惯,很欢喜在这种教化当中,邪的东西一出现,他会很不舒服,他自己就逃开了。

 

我们看下一段,这里是提到教育要很注重启发、诱导。而且一开始,这一句说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君子他既然知道教育兴起的原因、方法,又知道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前面已经讲到「所由兴、所由废」,都明白了。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所以当老师的一定要先了解怎么教育是正确的方向、方法,什么教育的目标是错误的,方法是不妥当的,都要很清楚。不然用错误的方向跟目标去教孩子就不妥当了。所以『可以为人师』,要有这样的智慧,「可以为人师」。不是说有一个师范学院的证书就可以为人师。为人师是真正能传道,才能称人师。所以在史书里面讲,「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拿着经典这样读、这样教的,容易遇到;真正教人做人的老师,难遭!而且《韩诗外传》里面也有提到,「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他很有智慧,像泉水一样,智慧不断都能够冒出来,学问很好,而且很有德行,就是行可以为仪表,他的行为可以给人做榜样。这个在经书上,有一段《孝经》的话,就可以很能彰显这个行为仪表,就是「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等于是他一言一行,包含他做事的方法,都可以启发人,都可以让人提升,那这个就是可以做仪表了。古人留在经典这一些教诲,也是期许我们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往这个目标去迈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02:33: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5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