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5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0/6/2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15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大家午安,大家好。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勤俭为持家之本」。勤的部分,我们谈到李文炤先生的一篇「勤训」,里面有讲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际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劳非常重要,所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勤俭、勤劳的人,他一定可以积累财富、积累学问,积累他的本事、人生的经验。财富由勤劳而积累,也由节俭才能够保存下来。而这个勤俭,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先生的「训俭示康」,他教导他的孩子要懂得节俭。而俭才能够养廉。而且所有有道德的人都节俭。所以文中有一段话讲到,「俭,德之共也」,所有有道德的人共同的一个德行、一个美德;「侈,恶之大也」,奢侈是很大的罪过。奢侈以后,对个人来讲,他奢侈了,他就放纵,他不感恩,他养成很会花钱的习惯,这个对他一生都是很大的障碍。

 

而现在这个社会发现很多种种的乱象,跟奢侈有关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过诈骗集团的电话?马来西亚也这样,我还以为只有台湾这样。原来这个还会传染。所以大家了解,好的意念会传染,不好的意念也会传染。所以我们每起一念,都要是利益世界的善念。这个诈骗集团我们看了是觉得很痛心,怎么人现在都变得这么狡诈、这么贪人家的便宜?甚至是用人家的善心来赚钱,这个是糟蹋别人的善,这个行为都是让人家很难接受的。但问题,这个情况根源出在哪里?其实跟奢侈有关系。骗人怎么跟奢侈有关系?

 

管子是很著名的政治家,很能够教化人民,管子就讲到,「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穷。古人对于事物的发展都能够推断得很准确,整个他懂得去防微杜渐。国家奢侈了,大家花费都非常的凶,花费非常奢侈之后,人民就会贫穷,他没钱了,都花光了。但是他虽然花光了,可是他的欲望止不住,他还想花钱,这个时候就会动歪脑筋了,「民贫则奸智生」,闽南话讲,想洞想缝,就开始动歪脑筋了,「奸智生则邪巧作」。大家有没有感觉,几十年前民风淳朴,虽然大家生活比较安贫,可是人都很老实,有没有?现在那个虚荣奢华的风气一起来,没钱都要装有钱,没钱都要去动歪脑筋赚那个黑心钱。所以「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就是非常奢侈;「侈之所生,生于无度」,他从小花钱就没有节度。

 

我们看现在小孩拿着手机,一个月打几百块钱都有。钱不是他赚的,他奢侈习惯了。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奸巧的现象产生?都从奢侈、都从挥霍无度造成的。一个人会养成挥霍无度的习惯,跟他的家教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我们都在抱怨,这个社会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得冷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小他有没有养成好的德行、好的习惯是关键。

 

我们家三个孩子赚钱以后都不怎么花钱。我母亲就说了,你们三个人怎么比我们还省?结果我跟我母亲讲,妈,因为我们家的掌门人是奶奶。我奶奶很节省,一张卫生纸最少要用两到三次,把它撕开来用。小时候看到奶奶一张卫生纸用那么多次,心里还想,省成这个样子干什么。不过很奇妙,只要跟本善相应的行为,烙在人的脑海里,迟早会起作用,虽然你口头上是觉得太省了,可是内心里面还是挺佩服的。后来自己赚钱了,才知道钱不好赚。我记得我刚出社会第一份薪水,领的是一万八千块台币,挺少的,大陆的同仁不要跟我比,两地的物价指数差很多,那时候算很少的。结果我就想,我假如拿我这个薪水来供我自己读大学都读不起。这个时候就觉得父亲很不容易,父母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扛了多少家庭的重担,可是眉头都没皱一下给我们看过,让我们快乐的、无忧的成长学习,这背后都有父母长辈的血汗在其中。

 

所以,我们指责社会的这些乱象,更重要的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管子分析了这整个事物发展,到最后乱象频传的根源在奢侈。所以,「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一个国家最紧急的、危急的要去下功夫的在哪里?在量入为出。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现在很多借钱在享受,这个在几十年前真的会让人笑掉大门牙,让人家看了觉得很可耻,没钱就没钱,还打肿脸充胖子去享受。所以很多功利主义的社会,一辈子都是负债,到死还是负债。我们老祖宗讲的,「无债一身轻」,都不欠人家最好了。虽然没有住什么大房子,没有开什么大车子,不过不欠人家钱,生活也很自在,晚上还可以搬个凉椅出去看着月亮,十五看月亮。这个是我们很难得的一个人生态度,量入为出。人只要不量入为出了,最后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消费了。我们看这个时代有信用卡,结果年轻人皮包里面好几张信用卡,然后每一张轮流刷卡,都怕把它给刷爆掉了。那你说他还忍得住欲望、忍得住消费吗?

 

而一个国家亦如是,现在很多国家的开销都用到后代子孙的钱,很多的国债,那可能都用到第二代人、第三代人了。这样对不对?现在很多做法事实上是不对的,尤其还打着「民主社会」,这个名称都很响亮,可是做法都是违背道理的。这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哪一代人用了下一代的钱?是吧?中华民族五千年,从来没有哪一代的人用下一代的钱,整个社会觉得无耻,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的行为?祖先都想着怎么样造福后代,哪有给后代添麻烦的?可是现在却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已经欠了很多钱,结果还继续在用后代的钱,这个是全世界都值得省思的地方。量入为出,节俭,节衣服,减财用,还有禁侈泰,禁止这个奢侈的风气,这国家很重要的工作。国如是,家亦如是。所以「训俭示康」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奢侈了要再节俭就很困难了。

 

我们请出《德育古鉴》,两百零一页。我们一个人提升道德学问一定要从孝道做起,孝道要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做起。所以我感冒了就是不孝,我绕这么一大圈就是为了讲这个。尤其这几天我们马来西亚特别凉爽,晚上可以拿个薄被放在旁边,睡得实在太冷了赶紧再铺上来。都在这些很生活的细节把孝道落实,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我们举几个故事来体会到节俭这个美德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范文正公」,范仲淹先生,他曾经讲过,他说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每一天睡觉就思考,我今天领了多少俸禄,而且「及所为之事」,就是我今天做了多少工作。「若相称,则熟寐」,觉得今天为国家做的事情配领国家的俸禄,他就很心安,他今天尽忠了,尽一日的本分,熟寐就是睡得很安心。「不然」,觉得今天为国家做的事不足以领今天的俸禄,「终夜不能安枕」,那天晚上就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就睡不着。「明日必求以称之者」,明天赶紧起来多做一些工作,把前一天觉得不足的把它补回来,心里才踏实。所以这个是非常尽忠职守。「勋名德业,卓越古今」,所以范公的德行、他的学问,以及他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成就的功业,古今都是非常卓越的成就。这个尽忠也离不开廉洁,一个人廉洁有守,他就不会贪污,他就能尽忠。所以,「人君恭俭,率下移风」,一个领导者恭敬节俭,可以上行下效,带好团队的风气;为人臣的恭敬节俭,能彰显他的忠诚廉洁。当然这个恭敬就表现在他尽心尽力尽他的本分,还有节俭。

 

好,我们接着看文章讲到,「嗟乎!尽如公所云」,就像范公所讲的一样,尤其这一段指的是领国家俸禄的公务员。「吾人盏粥亦岂能消也耶?」就是我们今天领国家的俸禄,假如没有尽心尽力,那一盏灯,或者一碗粥,我们也消受不了。这个于良心不安,甚至于说的「冤有头债有主」,请问没有尽忠职守的公务员,他欠多少人?你们怎么没反应?要勇于面对现实。像我在台湾当小学老师,那领的是公家的俸禄,我假如没有尽心尽力,我的债主就有两千三百多万人,那都不是小事情。所以「岂能消也耶?」幸好不是在大陆工作,大陆公务员没干好,那不得了。所以有一句俗话说,「一世为官九世牛」,欠了全国人民,那做牛做马都很难还。

 

「天下农工商贾之子」,这个农人、工人、从商这一些不同的职业,「无不自食其力」,人家都是凭著自己的力量去谋生、去付出、去服务社会。「而我辈泛泛一编」,泛泛一编就是考上功名了,当公务员了,参加高考、普考,当公务员工作了。「饱食终日」,每天吃得很饱,「劳心劳力,两无所居」,就是每天吃得很饱,花国家的俸禄,可是又没出到力,又没用到心,这两无所居了。「外既不能有益于时」,对于整个社会不能够利益大众。「内断不可有歉于己」,这个字它有不同的读法,我们一般看到这个字会读成抱「歉」,这个歉是指遗憾、憾恨,就是觉得很抱歉,这个歉就是有遗憾。另外一个读法叫「切」,我没读错吧?不然你们笑什么?歉,这个是指满足。

 

同一个字有不同读法,第一种情况,是它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意思;第二种状况,为什么读法不同?是因为有读音跟语音。读音就是古代的读法,语音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每一个朝代交谈,语音。比方举个例子,《大学》里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治」(念持)就是读音,治(念至)国,语音。有念法不同,就是语音读音。另外一种就是意义不同,像这个地方有读「欠」,有读「切」。大家去查《形音义大字典》,就慢慢可以发现这个情况。因为读法会常变的,不要说上一个时代了,有可能五年前是一个读法,五年后又修订另一个读法了。

 

所以这一句话就是讲到,我们假如不能尽心尽力去付出,对外不能利益到社会国家,对内不可能,有歉于己就是良心很安,还觉得自己坦坦荡荡,没欠谁了,尽力了,就没有办法达到问心无愧的状况。「端修清操」,端修清操最重要的就是清廉、节操要好好的来修养。「质之衾影而无惭」,这个衾影就是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或者是夜阑人静的时候,都能够觉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古代人他们特别强调慎独,因为人这一生假如做了昧著良心的事,他这一生再有钱、再有地位,他也不可能有这种无愧天地的痛快。心里老是有一个疙瘩在那里,常常还担心,会不会让人家知道了?会不会东窗事发?从那一天开始就不会真正快乐了。

 

所以孟子才说,「人生有三乐」,其中有一乐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诸位学长,我们希不希望过这么痛快的日子?什么时候开始过?Right now,是吧?以前还没学,有做一些错事,忏悔、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对了。但从今以后绝不做昧良心的事情。就像我们刚读完司马光先生的「训俭示康」,也效法他的人格,他说的,「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我们就从今天开始,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告诉别人的。我们有这样的气概,古圣先贤冥冥当中都在护佑我们,因为我们精神跟他们的精神相互呼应了。「古道照颜色」,他们的精神像一道阳光一样,照在我们的脸庞。大家有没有觉得脸开始发光了?

 

所以,能够真正清廉有节操,能够慎独,「庶几亦是一种消食方法」,这样我们领国家的俸禄才真的能够消受得了。「先辈格言云,受享知惭愧」,不管是接受国家的俸禄,还是接受老板、领导的薪资,我们都要想到,要对得起这个俸禄才是。「能知惭愧者,差可受享矣,自不敢厚享矣!」当然也不敢,这个厚享就是太奢侈了,或者是这个享用都超过自己的付出,或者超过自己的收入,这个都是不恰当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每一天尽心尽力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付出,这是我们做人的本分。因为「一日之所需」,一个人一天要用到的东西、需要的服务,「百工斯为备」,是所有各行各业来成就我们这一天的需要。我们不管在哪一个行业,我们的本分、职责都要尽到。我站在我这个行业,我就要尽力服务好他人,尽我的一分力,这个才是社会重要的一分子。所以「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我们是在一个互助的群体生活,我们假如今天不认真工作,那我们就对不起所有人对我们的服务了。所以我今天是小学老师,我没有好好教,那各行各业给我的照顾我就对不起他。

 

接下来又讲到,范公在杭州,「子弟知其有退志」,他要告老还乡了。「乘间请治第洛阳」,孩子还是非常体恤父亲,父亲都还没开口,了解到父亲可能要告老还乡,希望帮他在洛阳盖个房子,让他养老。「树园圃」,种很多树木,还有园林。「为逸老计」,希望父亲老了能够过上这些悠闲安逸的日子。「公曰」,范仲淹先生说了,「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哉!」人假如尝到了道义的快乐,这个道义当中,对国家尽道义,对家庭尽道义,甚至于助人为快乐之本,对陌生人都能尽道义。比方说我们坐公车的时候,看到老爷爷、老奶奶,赶紧「事诸父」,这个就是道义之乐。大家有没有经验,今天让了个老爷爷,让他座位,好像那一天觉得特别愉悦。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都没有这个经验吗?原来你们都是有轿车的这个族群。所以,有这种道义之乐了,连这个身体都不执著了,连这个身体都可以奉献出来了,还去想计较有个大房子住干什么?已经尝到了良心的快乐、道义的快乐了,世间这种物质的快乐早就放下了。

 

「吾今年踰六十」,我都已经超过六十岁了,「乃谋治第」,还想着要盖个房子,「顾何时而居乎?」那我到底是何时才能住?「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在他那个时代,很多人在洛阳这个地方盖了大房子,还有园林。「为主人者莫得常游」,主人一年回来不到几次。反正他们都已经盖好了,我去那走走不就好了吗,干嘛还盖?所以范公讲到,「而谁独障吾游者?」他去人家这些园林走一走,也没有人会阻止他。「岂有诸己而后为乐耶?」难道,这个岂就是难道,一定要有自己的园林、房子,然后才会觉得快乐吗?其实我们走到公园去,每天都去,那公园不就是我的吗?你干嘛自己去用个公园?「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福的是能用的人才是有福,不是盖的人有福。盖完以后都留给别人用,他是没福的人。

 

你比方盖一个别墅,我曾经听有一个人买了一栋房子,多少钱我不知道,每一年这个房子的管理费加起来要二十万人民币,就管理费、装修这些开销,二十万。我在想,住这个房子,一定要拼命赚钱。所以他买了这个房子,可能是在跟人家在那里吃饭吃完,「我有别墅,你没有」,他气死了,「好,我买给你看!」结果一买,变成房奴,被房子给绑住了,就得赚钱,当房子的奴隶。所以,年轻的时候没时间住,要赚钱;老的时候没能力住,老了没赚那么多钱,没办法住了,付不起了。只有过年、中秋节去住两晚,还得请两个佣人在那里帮他看房子。这两个佣人一年住三百六十天左右,他只能住两天。请问大家谁有福?他的佣人比较有福。所以人现在事情都看不清楚,谁是主人、谁是仆人,谁是有福、谁是没福,看不清楚了。瞎忙,为了这个虚荣心,人生不知道蹉跎了多少光阴,蹉跎了多少金钱。

 

所以接下来讲到,「人俱以有诸己为乐,应只乐有诸己耳,未必能实享其乐」,就是真的,只是说这个是我的,快乐一下,他也不一定能够去享用。所以,「白乐天诗云」,白居易先生说道,「多少朱门锁空宅」,很多那个大房子都没人住,锁起来了,「主人到老未曾归」,他没时间住,到老了都没有回来过。「公言」,范仲淹先生说的,「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谁障吾游者」,这个话里面很有味道,「正笑尽此辈」,就是盖了一大堆房子、园林的,统统没办法回来的人,就是也提醒他们,这样做好像没什么意义。「而公之园林,直无边无界矣!」范仲淹先生的园林是没有边界的,怎么走都是他的园林,天下之大,岂没有我容身之处?「本分俭啬中,煞甚潇洒快活也」,他很节俭,其实过的日子还是挺潇洒的。

 

「赵普将营西第」,赵普是宰相,他也是在西都洛阳盖房子,而且派人到秦岭陇山这个地方「买良材数万」,就盖一个房子。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叫做让温室效应恶化,这个树是地球的肺,这个时候绝不能干这样的事。「及第成」,真的盖完了,「赵普时为西京留守」,他的职位是西京留守,「已病矣」,房子才盖好,他生病了。「诏诣阙」,就是皇帝下诏,这个诣阙就是前往朝廷拜见皇帝。「将行」,将走的时候就坐个小车,到他的房子绕了一圈就走了。良材数万,就去看过一次,「不再来矣!」后来就死了。

 

「陈升之治宅润州」,在润州这个地方建房子,「极宏壮」,建得非常宏伟。「宅成,疾甚」,病得很重。或许,他那个房子不盖,还可以多活两年。花得太凶了,禄尽人亡,把福报给花光了就死了。所以愈节俭的人命愈长。待会儿我们举实际的故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了。「惟肩舆」,这个肩与就是轿子,轿子都是用肩扛的,肩与是轿子。你看多可怜,自己盖的房子,已经病到上不去了,还得用轿子把他扛上去。「一登西楼而已。极力经营,何用哉?」住那么大的房子还得整理,把自己搞得累得半死。

 

我们看下一个故事,有一个读书人叫胡九韶,金谿这个地方的人。「造诣洁修」,这个人很有修养,对人生很有见地。「家甚贫」,家里挺穷的。「课儿力耕」,督促他的孩子们、家人要很勤奋的耕田工作。「仅给衣食」,仅可以衣食无缺。「每日晡时」,这个字念「�」,晡就是指下午三点到五点,就是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焚香九顿首」,每天傍晚的时候点香九叩首,这个叫三跪九叩。「谢天赐一日清福」,感谢上苍赐他这一天的福报。「妻笑曰」,他的妻子看他每天都这么做,就在旁边笑了。她说,「一日三餐菜粥」,每天就清粥小菜,小菜清粥,豆腐青菜,青菜豆腐。「何名清福?」这哪是什么清福?

 

结果,「九韶曰」,他对他太太讲。他说我这一生很幸运生到太平之世,「无兵祸」,没打仗。我们冷静看看,从清朝末年一直动乱,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你看那一百年左右的岁月都是战争频传。其实说实在的,现在世界的战争多不多?也挺多的,我们刚好没有。假如有了,那就真的是流离失所。所以,这个胡九韶先生讲得非常好,他说第一个,怎么不是清福,没有兵祸。「又幸一家骨肉不至饥寒」,一家人也没冻著,也没饿著,这不是福吗?第三,「幸榻无病人」,床上没人生病。有一个人生病了,长期卧床,全家都要担忧、都要照顾。「狱无囚人」,也没有人犯法,关在监狱里面。「非清福而何?」大家想想,是不是清福?是。

 

那请教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你们家族里面,没人离婚的,没人夫妻吵架的,没人搞外遇的,没人吸毒的,没人赌博的,没人得忧郁症的,没人自杀的,没人得癌症的,请问你们家族都没有这些事的请举手。这个都是世界有大福之人,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祖上有德。大家想一想,现在几个人能享清福?我刚刚忘了念了,没人在监狱里面,没人生病的,这个都是清福。

 

所以接下来,这个邵尧夫先生说到了,人都是在福中不知福,有福还在那里抱怨一大堆,等福没有了才在那里抱怨、哀叹。「无疾之安」,没有疾病的轻安,「无灾之福」,没有灾难的福气,「举天下人不为之足」,在享这个福的时候,没人会珍惜。「至哉言也」,真有道理。「布衣粝食,妻子相保」,生活比较没有那么富裕,但是妻子都很和乐的住在一起。还是「恨不富贵」,还在那里想什么时候可以买BMW、吃大餐这一些。「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回想布衣粝食、妻子相保时」,就像在天上的日子一样。所以我们现在想一想,现在不是战争,那我们常常这么想,珍惜这个没有兵祸,现在就是过天上的日子了。我看你们都露出灿烂的微笑。幸不幸福在一念之间,知足就常乐了。

 

「聪明强健」,没有生病的时候,「恨欲不称心」,想要的没有满足我们,还是不高兴。「一朝疾病淹缠,呻吟痛苦,回想聪明强健时,天上矣!」这个假如生病的人就可以体会得很深。所以「语云:上方不足,下方有余」,这个翻译一下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我们一直跟大家交流到,「德比于上」,德行要跟圣贤人比,「则知耻」;「欲比于下」,生活的所需跟中下阶层的人比就好了,「则知足」。「谚曰」,有一个谚语讲得特别有这个味道,我们看一下。它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百不如」,一直看着人家那匹马,心里就很不平;「回头只一看,又有赤脚汉!」有驴骑不错了,还有人走路赤着脚,没鞋子穿,「欲比于下,则知足」。「人能常作如是观,则无入而不自得矣!」这确实对知足常乐诠释得非常好。

 

我们接着来看两百零六页。有几句话我们常常要体会,刚刚讲到的「知足常乐」,「福生于清俭」,清廉节俭的人有大福。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杨震,他非常清廉。他提拔的一个人叫王密,晚上扛了黄金要来送给他,感谢他。结果他看到了就对王密讲,我是觉得你挺有能力的才推荐你,我是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还拿东西来贿赂我?然后王密就说了,没有人看到,没关系。杨震先生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所以后来后世杨家的子孙,杨氏,就叫「四知堂」,所以杨震给杨家留下了最好的家风!以前的堂号都是在房子正门进去刻在门上的。孩子从小每天进门就是四知堂、四知堂,你说他还能贪污吗?从小就把这个清廉扎在心田里面了。所以杨震,后来他的儿子秉、孙子赐、曾孙彪,四代都做到皇帝的老师,四代三公,福报到了极处了,可是他是清廉节俭。所以福生于清俭。

 

还有「禄尽人亡」,这一生的福分花光了,本来可以活八十岁,花得太凶,六十岁就花光了,那六十岁就say goodbye,就得走了,没命了,「禄尽人亡」。但是假如本来是活到六十岁,可是非常节俭,要八十五岁才把福花完,这一生的福,那就多活二十五年。我的奶奶从四十几岁身体就不好,但是她特别节俭,活到八十四岁,所以真的节俭会长寿。然后很有意思,我奶奶四十几岁就吃药,结果六、七十岁的时候去检查,器官都没问题。所以人有福还是很重要。

 

我们看这一个实际的故事就可以体会这些道理了。「昔太学生二人」,在国家的太学里面读书。这两个同学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八字都一样,「又同年发解」。「过省」,他们考上以后要分发工作,结果两个人相约分到比较近的地方,可以互相支援一下,互相照料一下。「庶彼此得知祸福」,因为他们两个觉得两个人的命很接近,所以假如有一个人快怎么样了,另外一个人也好准备准备了。所以,「一人授鄂州教授,一人授黄州教授」,都去管教育的工作。「未几」,没多久,「授黄州者死,鄂州为治其后事」,以前的人很重朋友,赶紧来帮他来办后事。「祝柩前曰」,他在朋友的灵柩前面说到,「我与公年月日时同,出处又同」,命相同,然后连分派工作什么都一样。时间,「公先我去」,你已经走了。「使我今即死,又后七日矣」,我假如今天就死了,我已经多活七天了。「若有灵,宜梦以告」,你有在天之灵给我讲一下,我还能活几天。

 

「其夜果梦告云」,他的朋友来告诉他,「我生于富贵」,从小日子就过得好,很会花钱,「享用过了,故死」,我的福已经花光了。「公生微寒」,你从小贫寒,非常节俭,「未曾享用,故生」,你的福还很多,你还可以多活很久。「以此知人之享用,须留有余」。所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节俭有三个益处,可以养廉;可以广德,节俭下来去帮助最贫困的人,德行就愈来愈高了;还可以福厚,留有余于将来,可以造福自己、造福后代。「后鄂州教授历官至典郡」,当官也当到比较高的官阶了。「岂非闻此儆悟修省而然耶?」也很可能是因为他的朋友来告诉他这段话,他更加勤奋节俭,后来福报更大了。

 

所以下一段里面,「崇修录」里面写到,「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简约不贪,可得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花费太过了,享用完了,命也没有了。「譬如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日用五十,则可二十日。若纵恣奢侈,一千之数,一日用尽矣!或难之曰:世亦有廉俭而命促」,就是他很清廉节俭还是短命,还有贪心奢侈的人很长寿,「何故?」大家有没有这个疑惑?接着说,「曰:贪侈而寿,当生之数多也」,贪心奢侈还长寿,你说他活到八十岁很长寿,他本来可以活一百二的,是吧?结果他花光了,才折了三、四十年,我们没看到了。「若更廉俭,必愈寿矣」,就更长寿了。「廉俭而促,当生之寿少也」,他本来是更短命的,因为清廉节俭,已经有延寿了。假如他,「若更贪侈,必愈促矣」,那就更短命。

 

所以世间这些道理我们得看清楚,才不会自己遇到了忿忿不平,看到别人也不甘心。所以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为善必昌」,为善的人一定会昌盛。现在大家的文言文实力都比较高了,我有时候就不写了,大家一听就明白了,OK?「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其祖上及自身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他这么有德行,怎么没有福报?可能他的祖上有做不好,积不善之家必有什么?余殃。可是他又断恶修善,就能把它转过来,但是不是马上转,这个殃尽必昌。所以大家对真理要有信心,这个很重要。

 

在孔子那个时代,刚好有一个人家里,他们家的大黑牛生了一只小白牛。人家去请教,「孔子,这是怎么情况?」孔子说,「吉兆」,很吉祥的预兆。结果没多久,这一户人家的爸爸眼睛瞎掉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这只黑牛又生了一只小白牛,人家又跑去问孔子,「孔子,这是怎么情况?」「吉兆。」结果又没多久,他儿子的眼睛也瞎了。你还相不相信孔子讲的?这个时候可能就开始晃了,「眼睛都瞎了还吉兆?」结果没过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是宋国人,楚国跟宋国发生战争,宋国是小国,男人一大半都征召去当兵。结果那一场战争,宋朝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死了一大半,都没回来。结果战争结束了,因为他们两个瞎了眼没办法打仗,结束完,眼睛都恢复了。所以,善有善报,这个我们要不管面对什么境界,哪怕眼睛瞎了,都不要怀疑,善有善报,这是真理。所以这个是刚刚跟大家讲的殃尽必昌。

 

「为恶必殃。为恶不殃,其祖上及自身必有余昌,昌尽必殃。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其祖上及自身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我好像在绕口令。好,这一段就告诉我们,确实愈节俭愈有福报,花光了,禄尽就人亡了。

 

再来我们看两百零八页,这个节俭还可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修养。我们看第四行。「雪峰、岩头、钦山,至吴山下,濯足涧侧」,他们在这个小溪边洗洗手、洗洗脚。「钦山见菜叶而喜」,看到那个菜叶想,山上有住人,一定有住大修行人,就很高兴。然后「指谓二人」,对他们两个说,「此山必有道人,可沿流寻之」,他们可能想去寻师访道,跟人家切磋切磋,沿着这个河或许就找到这个人了。结果「雪峰恚曰」,雪峰就跟他讲了,你智慧没开,「智眼太浊」,看不清楚,「他日如何辨人」,怎么分辨人?这个山上的人还让菜叶流下来,「彼不惜福如此」,他都不爱惜这个菜叶了,他怎么会有修养?「住山何为哉!」都不会惜福的人,哪怕住山住一辈子,也不会成就道德。结果「入山,果无名衲」,真正没有大修行人、很有修养的人。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人讲话很多都不实在,一跟你见面,「昨天我才跟首相喝过咖啡了,我才跟哪一个苏丹出去打高尔夫球。」不要只听他讲,要从他的言谈举止这些细节去看。假如他花钱很凶,绝对不是真正有德、有福之人。往往那个你看他穿得很朴实,头发白了也没有用染发剂,那可能有钱得不得了。你看现在很多的人,你看他公司很大,那个都给银行借来的;你看那个老头头发都没有梳好,穿个短裤,悠哉悠哉,人家可能很有钱。人不可貌相。反而人,他不张扬的人,他有德,他的福守得住;一张扬,福守不住,钱财很快就漏光了。

 

我们看两百零九页这一段。这一个故事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好来省思,因为这个牵扯到不是个人的福报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祸福。「楝塘陈良谟」,楝塘这个地方,陈良谟先生曰,「正德三年」,这是明朝,应该是武宗这个时候的年号。「州中大旱」,这一个州这个地方没下雨,大旱。「各乡无收」,收成就很差劲。「吾乡赖堰水大收」,刚好他们那一个村,乡村,有水利工程,虽然大旱,他们还有水可以灌溉。但是因为它那个州是大旱,所以那个州都不用缴税,免税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受灾。看起来是好事,祸福相倚,我们接着看。「明年又大水」,明年这个州变大水来了。「吾乡颇高阜」,刚好他们那个乡地理位置比较高,又没有淹到水,「又独收」,又丰收。「两次州官概申灾」,两次他们州政府都申请这个灾难,统统不用缴税,「俱得免粮」。所以他们这一个乡两年都没受灾了,其他的地方受了旱灾,又受了水灾,很穷。结果他们「得买各乡所鬻田产及器皿诸物」,他们乡很有钱,其他的乡变卖的东西他们都把它买过来。「价廉而所值三倍」,捡到大便宜了。「于是诸家奢侈相高」,互相攀比,愈来愈奢侈。「旧时朴素之风尽变」,整个朴素的风气转成奢侈了。

 

结果这个读书人就说了,「予告叔兄曰」,告诉这些叔叔、这些堂兄,讲了,「吾村当有奇祸」,我们村要有大灾难了。「问:何也?予曰:无福消受耳」,这么样挥霍,没几个人受得了的。「吾家与都与张,根基稍厚」,就是他们陈家、都家、张家算家风还比较稳固,稍微还没有这么嚣张,「犹或小可」,这个小可就是受一点比较小的灾。「彼」,另外的,「俞、费、芮、李」这四个小姓,「恐不免也」,恐很难避免大灾。结果「叔兄不谓然」,他的这些亲人觉得他讲的无稽之谈,不相信。「未几」,过没有多久,「村大疫」,瘟疫来了。「四姓男妇,几无孑遗」,就是这四个姓的人全死光了。「叔兄稍动念,曰」,他的这些亲人一看到这个现象,他讲的还真应验了,赶紧问他,「吾三家毕竟何如」,那我们三家会怎么样?结果陈良谟说的,「虽无彼四家之甚」,没有像他们四家这么惨,「耗损恐终有之」,但因为还是奢侈了,还是会受灾殃的。「果陆续俱遭回禄」,就是火灾,回禄是火灾。现在这个时代,谁家里失火了会反省自己太奢侈了?现在人都不明这些事理,上天有很多警告,人不懂,还一样造恶、奢侈。

 

所以接下来,「姚若候曰:嗟呼!」哎呀,「奢侈之为祸若此」。其实我们很冷静来看,我们这个世界上现在奢侈之风几乎已经全世界都是这样了,难怪家庭、社会种种乱象都出来了。而且已经福报花得太凶了,所以现在天灾人祸的频率每一年都在增高。人不从德行下手,灾难恐难减少。所以这个时代,明理之后,绝对不随波逐流了,不人云亦云,我们不能跟着世间人走错误的人生方向。所以「雪窦大师每云:人无寿夭,禄尽则死」,就是福报享完了,寿命就没了。「独尽为灾」,一个人享用完了,他灾难来了。「众尽为劫」,就是假如是整个地区的人都奢侈,这个叫劫难。「天以其所甚惜之福与人」,上天有好生之德,降福于人,给人有福分。「人不知惜而天自为惜」,人不珍惜上天给的福分,「则兵、荒、疫三劫生焉」,人不惜福,那老天爷这个自然法则就得把人的福分收回去了,兵灾来了、饥荒来了、瘟疫来了,三劫生焉。

 

这里做了一个比喻,「有父于此,以其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授之于子」,那他把这么珍贵的宝物送给他的儿子,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子不知惜」,儿子不知道珍惜,「而抵掷之泥秽之中」,把这样的宝物丢在那个污泥里面。请问他爸爸会怎么做?「其父见之,必夺珠收璧而去」,是吧?他爸爸就把它没收了,还让他这么糟蹋。接着,教训一顿,是吧?「加以楚挞乃已」。这是一个譬喻。

 

其实我们很冷静来看,我这一代人是最明显的,没吃过苦。我父亲那一个时代,从小都很刻苦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吃苦,物质生活都比较优渥,可是又没学会节俭,所以都非常奢侈。那就像这个故事里讲的,我们算是福报很大的,结果现在花得太凶了,老天爷要找我们了。所以我最近特别谨慎,赶紧要断恶修善,「改往修来,洗心易行」,要洗心革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自己都不依照这些天理去经营人生,祸患就要来了。

 

大家想一想,这个父亲教训他的儿子,慈不慈悲?慈悲,不然他不明事理。所以老天爷现在也在教育我们人类,我们还继续这样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廉无俭无耻,那人就不像人了,老天爷就要把我们给收回去了。所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是亘古不变的天理、法则。所以面对现在错误的社会风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要拨乱反正。拨乱反正不是去骂人,是自己要坚持做到,做到孝悌,做到勤俭,做到礼义廉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从我们自己做起。而我们真正做到,「人之初,性本善」,现在是缺乏榜样,有这样的人,有这样好的团体、企业,甚至是国家出现,都能让世界反思,都能让人类效法。

 

我曾经看了一篇文章,全世界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我想喜马拉雅山想了半天,可能是因为我没去爬过。在那个附近有一个国家叫不丹,他们的国民生产毛额不是很高,可是他们活得很快乐、很节俭,他们的幸福指数特别高。台湾的收入是它的二十倍,可是幸福指数远远不如它。人家都笑得很灿烂,反而这个收入很高的都笑不出来,还得吃安眠药,所以这个很值得我们省思。

 

好,所以这一段话提醒了我们,节俭才有真正的福。我们多读这些经典,多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才能为家族、为社会、为民族转变劫难,才能够化解这些危难,进而造福于家族、造福于社会民族,那我们这一生就是君子知命,就是没有白来这个世间。

 

好,那这一节课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15:58: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5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