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们一个人修福还是造孽,言语占了很大的部分,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我们很熟悉「子曰、子曰」,我们看这个「曰」字怎么写?「曰」是这么写的,一个嘴巴中间那一横是什么?舌头。舌头一动,祸福就跟着动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无门,惟舌头自召,是吧?口上所造的福跟造的业是最快的。所以这个谨慎是必要的。

 

而这个谨慎,孔老夫子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孔子这么有修养,是圣人,他讲话都谨慎,「述而不作」,他所讲的话都是古圣先王的教诲,不是他自己的创作。其实这个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因为古圣先王的德行、智慧很高。其实我们比古代人差远了。讲到这句话大家服不服气?可是我觉得我在读书的过程当中,都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是最发达的,科技、文明最高的,以前的人都比不上我们,好像有这种感觉。但是读经典以后就觉得,我们差以前的人差多了。我们这个时代落入了一个思考的误区,就是物质享受就叫进步,好像物质的文明就代表了大部分的文明。可是我们看,虽然物质文明这么进步了,可是人的痛苦却愈来愈多了,人的欲望却没有办法休止了。所以我们现在冷静看看,以前没有出现的状况,现在一大堆。比方忧郁症,诸位朋友,三十年前您听过忧郁症吗?现在很多。比方说离婚,五十年前我好像没听过,但是这些现象都出来了。犯罪率愈来愈高。吸毒。这些种种现象都是心灵空虚产生的一些乱象。所以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讲,人确实退步得非常非常大。所以古代的人他清心寡欲,人愈清心寡欲,心地清净,他愈有智慧,看得很深远。所以我们的智慧是比不上这几千年的古人的。

 

孔子很佩服古圣先王,所以他自己讲话都是依据这些教诲来讲。我们自己顺着我们的意思讲话了,这个话是正确的吗?假如不正确了,很可能就误导别人了。现在的人讲话,一开口就是,我觉得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样怎么样。讲话要负责任,我们自己觉得怎样,假如不对了,我们有负责任吗?有没有人讲话说,「我告诉你们,我讲的话有不对我都负责任」,有没有人这么讲话的?没有。所以你看,人讲话都不负责任,「我想讲我就讲,讲错了你们倒楣,这个不干我的事。」所以从这个言语来讲,我们就看得出来古代人那种慎重,一言一行都要负责任的。

 

所以以前的皇帝不好当,左史记言,右史记行,他讲的每一句话左史就把它记下来了,右史记他的行为。让你们去当皇帝好不好?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而说实实在在话,「天地有司过之神」,举头三尺有神明。虽然我们没有左史记言,右史记行,我们每一句话老天爷都记住。到时候我们去报到的时候,全部档案要调出来。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有一句格言讲到,「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灾,皆须慎之」,一念、一言、一行都应该谨慎才好。所以人明白这个道理了,「三尸神在人身中」,很多的天地神明都在鉴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念头。

 

有一个读书人叫李生,他要去考功名。然后走走走,经过了一个客栈,他在那儿休息,准备接着去赶考。结果他到的时候,那一个老板对他非常的热情,招待他。他有点受宠若惊,就问他,你怎么对我这么好?这个老板讲,你来到店里的前一天,土地公跟我说,你今年会考中进士,叫我好好接待你,你命中有这个官位。这个读书人听了很欣慰、欢喜。当天晚上他就在想一个问题,我要考上以后,我那个糟糠之妻长得又不够漂亮,我看我当了老爷了,官老爷了,应该把她换掉。当天晚上这么在想,隔天就赶考去了。结果考了,没考上。回来的路上又经过那个客栈,但是垂头丧气。结果那个老板又跟他讲,他说你离开之后,土地公又给我讲,说你还没考上就要换太太,你的功名已经被老天爷给削掉了,考不上了。他一听更惭愧了。所以「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这夫妻情义道义是很深的,还没有得到功名就要舍弃太太了,这一念就折掉了半生的福分都有可能。所以人要积福还得从一言一行、起心动念下功夫。我们曾经还看到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小叔就对他的婶婶有非分之想,他的功名也会被削掉的。所以以前古代人很重视慎独的功夫,慎独。

 

好,这个是言语要负责任。言语,开口要是正确的知见才好,不能误导他人。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言语,「凡出言」要「信为先」,所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个也是提醒我们言语要谨慎。《弟子规》当中讲到,「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我们假如在这一点上没有谨慎,往往轻易答应别人,后来可能又有其他情况了,去不了,然后还要解释半天,然后对方还觉得你失信了,「好了好了好了,每次都这样」,我们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很无奈。这个都是我们要答应前要先思考清楚再答应。话到口边留半句,「我考虑一下,我了解一下情况再回答你」,这样好。所以言语也不可以太轻诺随便。

 

再来,言语也是要「见未真,勿轻言」。很多时候我们言语不谨慎,太随便了,事情都还没有确定就开始传话了。所以很多误会都是来自于我们「见未真」就传,传到最后就造成很多误解,都没办法收拾了。所以我们一听到什么话,尤其一些人与人的一些情况,我们一听就很容易情绪就起来了,「不得了了」,然后就开始打电话了。这种情况就会把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什么?大事。所以,一觉得一些事情很严重的,首先还是要先冷静下来了解情况。纵使这个事情严重,我们知道了,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让这个事情能够大事化小。不要再因为我们传话让事愈搞愈复杂,对立愈严重,那就是言语不谨慎,也是没有大局的态度了。言语是要让人与人更和气才是目标,而不是因为言语让人与人之间冲突更大,就不妥了。

 

而另外有一句也提醒我们,「凡人丧身亡家,言语占了八分」,这个在历史当中都是这样的。包含我们熟悉的,「家丑不可外扬」。我们言语不慎重、不谨慎,都会给自己的人生造成很多的障碍。比方这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这个人生态度,自己家里面有一些冲突摩擦了,我们还到处自己去宣扬,「你看我那婆婆怎么样」,「我那先生,真……」我怎么不大会讲?对不起,我没有当过人家的太太,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批评。这么讲了,第一个,我们把家丑讲出去,人家听了以后,有没有说,「听完你这一席话,我实在是愈来愈尊重你了」?人家听完以后,一定是愈来愈瞧不起我们,瞧不起自己,甚至瞧不起谁?瞧不起你整家的人!那不是自取其辱吗?为什么?那是你家人,你有责任帮助他、劝导他,哪有还把过失到处往外讲?这个我们在道义上就已经说不过去了。「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他有不对,我们也有不对,我们没劝他,结果还出去扬自己家人的恶,那就更要不得了。在自己的本分上这样是不对的,而且是自取其辱。

 

再来,讲出去的家丑会传。批评先生的话传、传,最后传到全世界,都知道了,只有一个人还不知道,谁?先生。他是最后知道的。大家想想这个局面的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他的丑事了,就是他太太传出去的,你说这个夫妻关系还能好吗?这种情况只要有一次,我看这个先生就说,「我这一辈子就跟妳没完了」。因为他在人群当中已经很难立足了,他面子挂不住了。所以言语总要谨慎,还要加厚道,不能给人没后路走,不能讲得让人家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这个就苛刻了。

 

所以,要隐恶扬善才对。家里的亲人有哪些不好,不讲;哪些好,要赞叹。你跟朋友在谈话的时候,「我婆婆哪里好、哪里好」,这个一传出去,婆婆一听到了,「她还这么肯定我,还这么欣赏我,我前几天才凶过她而已,她都没放在心上。」一次、二次、三次,这婆婆也觉得,这媳妇都是把我的好放在心上,慢慢的人心就被感化了,这关系就会愈来愈好了。你都讲先生的好,传出去了,先生会想,我就这一些好而已了,我太太都这么肯定,那一些不好她都没讲。那先生就很受鼓励了,「人之初,性本善」,他好的就愈来愈发挥了。好的愈发挥,坏的呢?坏的不就渐渐的就少了,没了?

 

诸位学长,坏习惯有没有?坏脾气是不是习惯?是。你把坏脾气拿来我看看。坏脾气真的还是假的?真的?真的,你拿给我。没有,拿不出来的东西怎么会是真的呢?是不?你们没有看过「达摩祖师传」吗?是吧?「来,你心不安,来,我帮你安。」这个慧可大师一看,「觅心了不可得」。那个不安的心也是虚妄的,拿不出来,没有!我们把假的当真的,就被它控制住了。把坏脾气当作真的,就被它控制住了。我们假如觉得坏脾气是假的、坏脾气是假的,你每一次要发脾气的时候你就想,假的、假的!讲几次你就笑出来了,还有得发脾气?所以,以后我们学长之间,假如看一个人快要发起脾气来了,你跟他有默契,「拿来、拿来,你的坏脾气拿来我看看」,他就发不起来了。不过前提是他要看过「达摩祖师传」。这个片子很值得大家去看。

 

人生是无常的,你要活在每个当下。所以很多人生道理要靠自己用心去感悟、去推断,你的体会就会愈深。就像刚刚讲的说,「家丑不可外扬」,到底这个家丑讲出去会怎么样?人就是逞一时之痛快,都不会去想以后会怎么样。人往往都是在不谨慎的一言一行出去之后,最后在那里收拾残局,浪费一大堆时间。所以有一句话又讲到,「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一大发脾气之后,亲人、朋友,甚至是生意的伙伴关系,都很难再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有的三年、五年交情,就一句生气的话讲出来,交情就泡汤了。所以这个言语是很需要谨慎的。

 

还有也提醒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很多事情要低调的去做,不要太张扬。后来因为低调了,不张扬去做,阻力才小,嫉妒障碍才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处理重要的事情,尤其一些核心的人,就要守住,不要张扬,不要去把这些机密的事情到处去跟人讲,等事情做起来了,人家想障碍他就障碍不了了。因为这个时代,也不能怪这些人,因为人现在见不得人好,嫉妒心比较重。那今天我们做事会被人障碍,这个时候也不要去批评别人,还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分寸上没有遵守这些原则。所以事以密成,还是要谨慎,语以泄败。

 

另外还有一句是在《易经》当中提到的,「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以不谨慎吗?这一段是《易经》里面提到的,在这一段的前面是叙述到一个君子,他在家里面讲一句好的话,千里之外的人都会相应,更何况很近的人,就更受他言行的影响;他这一句话不好,千里之外都有人会反对他,更何况是最近的亲人。我们举个例子,周朝,他开国的王季,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周公,他们家都是孝悌传家。文王对待王季,他的父王,非常的孝敬。武王对待文王也是。而他只是一个家庭里面的亲人,但是他们的言行风范就传遍整个社会,「千里之外应之」。而他假如讲的话是不善的,比方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他旁边的大臣劝他,「你再这样骄奢淫逸下去,你会亡国。」结果这个夏桀就说了,「太阳哪有灭亡的?」他把自己比喻作太阳了。结果这个话传出去,老百姓就应回来了。老百姓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掉?我们跟他拼了!」应回来是这样。所以人的一言一行是动天地,甚至于是一个念头都遍虚空法界,一念、一言、一行都遍虚空法界的,所以需要谨慎。

 

而且这个言语不只会影响到很远的空间的人,甚至会影响到很远的以后时间的人。我们看《德育故事》常常都看到流眼泪,大家想一想,那个都是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所以他的一言一行,几百年、几千年之后都应之,更何况是他当时候身边的人,怎么会不受他影响?大家熟悉的闵子骞的故事,「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有没有感觉到,这一句话,两千多年,谁读了谁都感应?我们每一次听这个闵子骞的故事,听到这一句的时候,都忍不住眼眶泛著泪水了,是吧?不过现在学传统文化都比较喜欢哭,容易感动。不过要练一个功夫,只在眼圈打转就好了。不然我们男人假如哭得「呜、呜」,有点不好看。可以哭,不过要练点功夫。女性就没关系,哭个痛快,可以。男性就练一下,打两圈,把它吸回去。所以这个是让我们很感动的。

 

但是假如是错误的思想,也会误导很多人。比方说,「人不为己」,这个就是错误的。可是很多人一听,这句话我很喜欢。包含曹操讲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那这个铁定是错误的。可是很多人一做错事,马上就把它搬出来了。还有一句话叫「英雄难过美人关」,是吧?这一句话大家知不知道是谁讲的?我知道,就是那个过不了关的人讲的。而且这个人他还有一点很严重,他没学过《弟子规》,因为他这一句话叫「倘揜饰,增一辜」。错了就错了,承认就只有一个错,再解释,再找借口,那叫增一辜,这是第二个错。他还有第三个错,叫「名不符实」,他还把自己推到「英雄」去了。所以大家看,一个言语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他假如是英雄他就过得了关了,怎么会英雄难过美人关?过不了美人关就不叫英雄了,OK?是吧?所以人,不要找借口,要记住《弟子规》那一句,「圣与贤,可驯致」,一言一行对照经典来做、来说。假如是错误的思想,确确实实动天地,甚至影响到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让他们误导了,就不理想了。这个是讲到谨慎的部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9月12日19:03: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3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