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们在上一节课讲到,要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人要有德行。你再好的理想,再好的制度,人没有德,统统都是空的。这将近一个多世纪,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东方、西方,很多的学说、主义统统都出来了,可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反而没有抓到本跟根,还要先把教化德行摆在第一位。有了德,制度不是很完善,社会还是安定;没有德了,最好的制度,有可能还变成有心人玩弄权力的工具。所以我们看,美国的制度完不完备?可是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吓死人。那些美国倒掉的大企业,它的制度完不完备?那个完备程度可能都是排在世界前面的。可是为什么还是倒了?德出问题。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制度,末也。德才是本。我们既然知道德是本,那什么又是德的本?孝又是德的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化家庭,教化社会人心,一定从孝道做起。我们读《孝经》,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我们一起读一遍那一段最重要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么好的方法,就是弘扬孝道!

 

我们上一节课也跟大家讲到,孝是百善之首,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那其他的德目,根也在孝道。所以我们接着要达到礼运大同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弘扬父子有亲,弘扬孝道。有了孝心,才有仁慈之心。我们接着跟大家一起翻到《古文读本》的一百三十页。这里有个「附录」,这《德育故事》收录了七百六十八则古圣先贤展现的八德的风范,它在每二十四则后面,都会有一篇「绪余」,都把整个德行的道理彰显得非常的透彻。我们读《德育故事》的「绪余」,会对这些德行的义理更加的深入、更明白,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怎么样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个《德育故事》是很好的传家宝,我们每天给孩子讲,就是把七百六十八个圣人请到家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者蔡振绅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每天都给他们讲。后来他们把它汇集起来,这是功德无量!而且在蔡振绅先生(我愈讲愈觉得光荣,因为同姓),他在编这个《八德故事》困难到什么程度?日军侵袭上海,他在编的时候,周围都炸得零零乱乱的,他都如如不动。所以这个大德者,真正为民族的人,都得到祖先的护佑,冥冥当中的保佑。所以大家每一次翻开《德育故事》,就想起日军轰炸的场面,是这么困难才整理下来的,我们要用心读。而他的父亲不简单,为了栽培这个孩子,相当用心,四岁就陪孩子读《孝经》,十几岁,四书五经都通了,都积累好了。

 

好,我们看孝篇的「绪余」,第一篇「绪余」。这个绪余,它的意思就是蚕茧上的蚕丝,就是蚕茧上面都已经抽掉,还剩的一些残留的丝。其实这是蔡先生很谦虚,他这些见地都很有高度,然后他自谦,「就是残余的这些部分而已」,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所以我们这些古圣先贤,言语应对处处流露谦退、谦卑。这也是我们的学处。

 

【夫孝。德之本也。】

 

《说文解字》上提到:

 

【孝。善事父母者。】

 

非常用心的侍奉父母,这是孝。当然这个『善』字,包含很能体会父母生活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甚至于能理解父母的志愿,在父母错的时候又能善巧的去劝谏,都在这个「善」字里面。

 

【从老省。从子。】

 

而从这一个字当中我们去体会它的会意,『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而这个「子」,上面是「老」,好像背着父母。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很自然天性的流露,叫:

 

【子承老也。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

 

大家注意去看,古代,他要彰显一个道理,他讲那一段话,很可能《论语》出来了,《孝经》出来了,《礼记》出来了。大家待会读就有这个味道。引经据典,都是经典。而他引经据典以后,我们就能从他这一段话当中深刻了解,这个「孝」字方方面面都点到、都考虑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读完,就很清楚应该怎么样去落实。你假如讲得他也不知道怎么做,很模糊,他就很难落实。所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师长老人家他在跟我们讲一个道理,他会说,孔子说,不能骄傲。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举《论语》来告诉我们不能骄傲;可能又举《华严经》上,人家菩萨都是修谦卑。就把很多的角度,透过不同经典给我们提醒,给我们诠释这个道理的方方面面:怎么落实在父子,怎么落实在夫妻,怎么落实在兄弟,给我们讲明白了。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师长讲一部经,感觉上好像每一部经的经典都在讲这一部经的时候都来了。有没有听出这个味道?你们怎么没反应?

 

这个时候大家再去想想,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这个「博学」,我们再从这一个思考就可以体会到。颜回说,夫子「博我以文」,博我以文就是博学于这个「文」,这个文就是经典。也就是说,在讲解一个道理的时候,从不同经典的角度把这个义理完全彰显开来,让人一听,马上方方面面都能够顾及到,都能够体会到,然后就好好去落实。所以这个「博我以文」,其实就是,一个讲学的人他能掌握每一部经的精髓,然后在讲一部的时候,用其他的经来彰显义理,就让我们在学一部的时候融会贯通。所以这个博学不是说你去学一大堆经,礼拜一读这一部经,礼拜三读那一部经,礼拜五听这一部经,把脑子给听乱了。学一部的时候,老老实实听,而在这一部当中,这个讲解的善知识,他一定都是从不同的经当中,把这个义理彰显出来。这里首先举到《孝经》来彰显,『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古圣先贤很会归纳,在所有孝的行为当中,他把它归纳成五样。而怎么落实?其实大家跟《弟子规》结合起来就知道了。『居则致其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的具体表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他快乐,所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你晨昏定省,那妈妈看到你就高兴、欢喜。「亲所好,力为具」,都能尽心尽力把书读好,把事业做好,让父母不担心,看到你就感觉很安心,很光荣,很欢喜,这都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病则致其忧』,生病了,这个「忧」是感同身受,这个忧是恨不得病在自己身上,替父母承担痛苦。当然,这个忧里面更重要的,要找到好的医生、好的方法,来让父母的病能早一点康复。这个忧可不是在那里担忧、害怕,对事一点帮助都没有,那就不好了,这个忧还是要具体去解决问题。『丧则致其哀』,父母离去了,非常庄严肃穆来办丧事,更重要的是缅怀父母之德。『祭则致其严』,祭祀的时候,非常的恭敬庄重来祭祀。所以「事死者,如事生」。我们相信在这种祭祀当中,孩子一定会深深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已去的爷爷奶奶甚至曾祖父曾祖母那种恭敬的态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连看不到的爷爷奶奶,或者是曾祖父曾祖母,都念念不忘,更何况是眼前的父母,怎么可能不孝顺!

 

而说实在的,祭祀,真的要亲身去体验。大家有没有参加过祭祀万姓祖先的仪式?真的,身临其境,跟只有听不一样。你真正当下几十人、几百人,念念想着祖先的恩德,当场那个磁场非常的强。我记得我们在庐江中心,除夕第一次祭祖,一百多人,大家都很虔诚。祭祀的过程当中,不是女子流眼泪了,我们男人都有放声大哭的。就是感觉真的祖先念念都为我们想,就感觉当场祖先都来到现场。老祖宗的教化智慧太高了,制礼作乐。常常这些音乐陶冶人的性情,这些礼仪让人节制,让人守规矩,让人在这些仪式当中,时时能缅怀祖先、缅怀父母。比方说「冠礼」,成年加冠,那个礼仪当中非常庄严,就让人感觉到,「我长大了,我要有担当,我不能再让父母操心了」。包含「乡饮酒礼」,家族的人聚在一起,依照年纪大排前面,顺序代表长幼有序。连你当总理,还是要照年龄排,多有人情味,是吧?你当了总理,当初也是这个叔叔帮你换尿布的,你得时时记这个恩。哪有说你今天有地位了,坐在他前面?有那种恭敬心、良心的人做不出来。所以这都是合乎人性的礼仪,就让人提起很好的心境。包含「昏礼」,提起的都是责任,都是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另一半。所以以后大家能够在自己的家庭、团体中恢复这些礼,非常有意义,也能自己跟家里人都受用。接着又说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里提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事实上人的道德、德行,都是从孝、从悌、从家教当中延伸出来的。所以上一节课我们有画了一个图,孝顺父母,「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而且他孝顺父母了,到学校尊重老师,叫师父;到各行各业去学习,士农工商,手把手教他的师父,他也像父亲一样的对待他。你说人怎么会不安定!都是道义。他友爱兄弟,悌,到学校友爱同学,同学叫师兄弟;到不同行业一起学习的、工作的,也是师兄弟。整个社会人与人的道义,都是从孝悌的存心当中,自然延伸出来的。真的有孝悌态度的,你都觉得他跟朋友,真的就把人家当兄弟一样的关心爱护。不知道大家以前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跟同学结拜过?那个会结拜的,那都是很重视兄弟姐妹感情的人才会这么做。「桃园三结义」,为了复兴汉室,这些精神都让我们很佩服。所以这里讲到的「故忠可移于君」,也是告诉我们,要真的让团体有忠臣,还得从孝道做起。不然,伤透脑筋、想破了头,也解决不了问题,得从根上解决。

 

而这里也告诉我们,落实孝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我们是父母的延续,怎么可以糟蹋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有孝心的人绝不愿意。连头发、皮肤都很爱护。所以人真的有孝心,做事特别谨慎,不会慌慌张张。为什么?慌慌张张,铁定会受伤。走路就撞一下,这里就黑青一块、就破皮了。所以真正这一句话「身体发肤」真的融在心里面了,你举手投足都很缓和。当然我也做得不好。我记得我前几天,刚好有那个铝箔包的东西,我打开来。那个铝箔,你假如不谨慎,会被它割到,是不是?我就被割一条,割下去,流了一点血,马上想到这一句,「身体发肤」。其实我们被割伤了,就是自己还是太急躁,不柔软,不谨慎。所以人能真正保护身体很谨慎,他的心就缓和,而且很柔软,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从容应对,生怕,第一个身体受伤,第二个把事给搞砸了,父母又不知道要操多少心了。

 

当然,身体也要照顾好,睡要睡好,晚上最好十点就上床睡觉,绝对不要超过十一点。熬夜,得要花好几天都不见得补得回来。OK?这个我们学了就要做啊,要早睡。吃要均衡,「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再来,要运动,心情要好,不要胡思乱想。心情好,身体好。这个运动方面,又怕在都市生活找不出时间来锻炼锻炼身体,所以有一个简易的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叫「孙思邈十三法」。没给大家讲过吧?你们怎么表情好像知道了?因为我现在有时候要换场,我也不知道讲过没有,有时候频道会接错,在台湾讲过了,在这里没讲过,我还以为讲过了。「孙思邈十三法」,好,我们不写了,直接用脑子把它记住。常常磨炼自己的脑子,才会好用,多练它就灵光。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七岁,讲课的时候都不用带笔记的,他脑子常常用。第一个头,头发,「发常梳」。你可以拿梳子,也可以用手抓一抓,因为这个脑子上面很多穴道。发常梳。「眼常运」。运转一下,眼睛,眼球,转一转。这个就不表演了,你们自己来常常左右转一转。眼常转。「脸常洗」。脸上有很多穴道。洗得够仔细了哦。为什么我洗得这么仔细?因为我从小,我奶奶一看我,五岁,起来了,还在那儿东西南北有点搞不清楚,我奶奶赶快,脸赶快搓一搓。哦,原来是孙思邈十三法,老人讲出来的话,有时候都很有学问,很有典故的。脸常洗,整个穴道按摩,精神就容易提起来。「齿常叩」。牙齿常这样,这样叩一叩,因为这两边,淋巴腺,这个都对健康很重要,齿常叩一叩。然后,「漱玉津」。我们老祖宗很文雅,讲话都很有气质。漱玉津就是吞口水的意思。真的,很文雅,很有气质,漱玉津。因为这个口水对你的五脏六腑都很好的滋润,常喝点水,吞吞口水。再来,「耳常鼓」。耳朵常鼓一鼓。我刚刚讲是发常梳一梳。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8月31日09:34: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3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