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所以现在的整个灾祸根源在自私自利的心。但是我们能够把这一念转成孝心、转成仁爱的心,他就懂得互助、懂得互爱,大家都同是一颗爱人、助人的心,这个就是大同世界。一念转过来,世界就变了。我们一念转过来,我们的家庭在变,我们的社区在变。为什么?因为善心是每个人本有的,只要给他好的榜样、好的教育,人都能启发善心。所以《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在这几年传统文化的传播,企业家非常的积极。而他们还没有遇到传统文化以前,也是自私自利,也是骄奢淫逸。可是虽然有这些习气,他还是有那颗善心,遇到好的缘,他整个转变过来,带动了非常非常多的社会大众学传统文化。我们看胡小林,胡总,他自己做了,他的企业做了,成千上万的企业都因为他的榜样跟着效法、学习。所以我们看,这个时代最需要就是榜样的力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行业,只要有榜样,人都希求美好幸福的人生,他们就会效法、就会学习了。所以别人怎么样我们不管,我们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我们所在的每个行业,我们要期许自己来做一个好的带头。这也是师父常常期勉我们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事实上我们感受一下,这是一念之差。这个互助互爱的社会,离我们遥不遥远?不远吧。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条街道上的邻里乡党都很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你们刚刚在看哪里?考试卷来了,「方读此,勿慕彼」,方听蔡老师讲课,勿望人家擦黑板。你看我们都常说考试考试,什么时候考试卷来了?随时都有考试卷,是不是?对!我们都叫孩子赶快做、赶快做,我们自己要对照对照,我们有没有在一切境界按照《弟子规》做。虽然擦黑板的人长得比我帅,你们也不能伤我的心,这就是仁慈的表现。我刚刚讲到哪里?我们小时候的记忆,要出门都不用关门的。「哎呀,关什么门,我们帮你看就好了。」哪一户人家办喜事,整个街道都动起来,都不用打招呼的,赶紧去帮忙,帮忙张罗这个、张罗那个,张灯结彩。而且办婚礼还要有小朋友当花童,我曾经去当过花童,看得出来我小时候还算可爱吗?都很高兴的,婚丧喜庆都不用打招呼,都帮忙。然后邻居在那里晒稻谷,刚好他没有注意到,快下雨了,都不用讲的,很自然就去帮他收稻谷、收衣服,那个时候社会一片和谐。结果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忽略了人心的教化,一下子,三、五十年这个社会风气变得太快了,都感觉好像拉都快拉不住了。所以现在要止住,不能再沉沦下去了。

 

我们今天明白了人心才是改变这个社会民族命运的根本所在。而人心要改,最重要的要靠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今天立志,就以孔子为榜样。这也是师长期勉我们,「学儒就学孔子,学道就学老子,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记起来没有?记起来了,那不是写在考卷的。学就要学得像,这句话听到心里面去,会产生化学反应。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想,我学谁?我学孔子。遇到事情,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做,时时都以孔子为榜样来效法,那我们整个心境的转变就快了。有一句格言讲到,「德比于上则知耻」,人时时以圣贤为榜样来看齐、效法,羞耻心就起来了。「知耻近乎勇」,那个对治习气的勇气就拿起来了,「圣与贤,可驯致」。所以德行效法孔老夫子,以至于人生的志向效法孔老夫子。所以孔老夫子讲到,「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过也」。《诗》、《书》这些经典没有人宣讲,礼乐没有人去落实、去推展,都是我的错误,都是我没做好。孔子是圣人,以天下兴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们今天效法孔子,社会上种种的乱象、不足,我们都检讨,是我自己还没尽到力,是我自己还没好好的去落实、去推展,他们才不懂得《弟子规》,他们才不懂得这些经典。我们有这样的心境,看到社会种种不妥的事情,反而是不断的鞭策自己提起一个使命感,更不可能去指责任何的人。这是孔子的心境。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心就平了,不怪任何人,怪自己不够认真。

 

我们效法孔子的存心,也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以师志为己志。对我们自己来讲,以至于对我们后代子孙来讲,一个好的环境非常的重要,没有好的环境,人就容易沉沦、堕落。孔子讲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人能受好的环境影响,道德提升;环境不好,可能就受到很多的染污。孔子了解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就有讲到,在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政治社会非常的好,孔子非常向往那样的社会状况。

 

在「礼运大同篇」里面,一开始就有讲到,孔子参加了在鲁国十二月(腊月)的蜡祭活动,他是担任陪祭的贵宾。这个蜡礼结束之后,孔子刚好到了宫门上的这个观,观是指张贴国家典章法律的地方,在那里算是去参观的时候,就很感叹。这个感叹应该是感觉到,鲁国那个时候礼崩乐坏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夫子叹气了。那叹了气,刚好他的学生子游在旁边,就问到:夫子,你为什么要叹气?这个子游他很会问,因为夫子叹气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因为一定感叹这个社会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就像我们跟着师长在学习,也要了解到师长他是为天下而担忧,有时候我们在身边,也会看到师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我们体会到夫子,体会到像师长这样的智者、长者,他们都是为天下而忧。那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能安定,而天下要安定,最重要的,人心要能接受伦理道德因果这些圣贤的教化。所以师志为己志,我们要以孔子、以师长,他们为天下安危这样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好好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来落实、来推展中华文化。

 

所以我们听到圣人的感叹,也要神交古人,跟他们的心境相契合。这样,他们的教诲,我们就很容易去领受。而孔子感叹之后,就有讲到,在三皇五帝时候是「大道之行」,那个时候的领导者「天下为公」,念念都为天下人着想。以至于到了夏商周,我们禹王、汤王、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些都是三代时候的圣人,他们治理天下,也是让天下很安定。所以三皇五帝是大同之治,到夏商周他们还能保持小康的社会。所以孔子看到当前鲁国的状况,他的心里就浮现了大同、小康那个时候安定的社会。所以子游这么一问,夫子就把他体悟的、记得的,大同小康那个时候的情况,给学生子游说出来。这个内容,就是我们「礼运大同篇」的内容。在《古文读本》的三十六页,我们翻到「礼运大同篇」,我们一起来深入这一篇经文。开头就讲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这就是指先王之道,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先王,他们时时都是为了天下的子民着想,所以是完全没有私心。这样的「大道」去行出来的时候,『之行』,就是他们真正依照这个大道去做,所呈现出来社会的情况、盛况。而这大道再具体来讲,就像夫子在《易经》里面讲到的,这大道其实就是圣人他所契入的境界,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看「与天地合其德」。《三字经》当中告诉我们,「三才者,天地人」,所以人是非常可贵的,他只要能去掉人欲,去掉私心,他可以展现跟天地一样无私的德行。就像在《论语》当中,夫子赞叹尧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讲到,尧帝他是圣德,他效法了上天的无私,所以他的功业,几千年之后,人民还在赞叹,还在歌颂。我们看到天地化育万物,我们人去效法,那也是跟天地同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我们看日月,它都以光明来照万物,让万物得以生长,它们也是没有私心。当然,古圣先贤与日月合其明,这个「明」也有表示光明、智慧,也就是说,这些古圣先王他们能用智慧、德行、德风,去光照老百姓,教化老百姓。所以尧舜那个时候都很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

 

孟子就有说到,那个时候老百姓吃饱了,穿暖了,「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生活很安逸,但是没有好的教化,很可能行为就会慢慢「近于禽兽」。我们其实用现在的社会来冷静观察一下,现在物质比较丰富,不缺这些享用,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人不孝父母,人做出来的行为可能会让人家非常的汗颜、非常的感叹,以人身,可能做出来的都是畜生事。圣人能看到教化的重要,所以那个时候请契为司徒,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来推行五伦的教化。那个时候就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教化。与日月合其明,不只是无私去照顾老百姓,还要以智慧、德行来教化老百姓。

 

「与四时合其序」,我们的古圣先贤,他们很懂得取法天地万物,来成为自己修身处世的这些道理智慧。看到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体会到人生立身处世也都应该有秩序。五伦也就是秩序:怎么为人父,怎么为人子,怎么为人夫,怎么为人妇,这些都要有规矩、有秩序,才不会乱。现在的社会忽略了这些做人的规矩、秩序,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就出现了。那个时候,都是天子、都是这些先王他们带头来落实这些大道、精神,所以上行就下效了。

 

「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实这就像《左传》当中告诉我们的,「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善心感善报,恶心就感恶报,所以圣人他契入了这些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知道应该要怎么样去立身处世,才能感来善报吉祥。但是假如是行恶,那就很难不感恶报。老子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这些道理,圣人都能明白,进而去教化老百姓。这个时候人的行为就跟大道相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那个时候的天下,在大同世界里面,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某一个人,他就变家天下了,我家的天下,那个时候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且所有的天子,他们都是代上天来照顾所有的百姓。而且这个工作不好做,那得要忧国忧民。他既然称为天子,他没有代替老天好好照顾子民,他会觉得自己很失职。

 

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尧帝有一天出外,看到有百姓犯罪被抓起来了,他就非常的伤心,然后赶紧去问清楚,为什么有百姓犯罪。结果了解之后,是因为干旱不雨,那农作物收成很困难,这两个百姓家里又没有钱,最后不得已起了贪念,想要拿一些东西回来给家里的人吃,就犯法了。尧帝听完,对着这些官员讲到,这些士卒讲到:不是他们错,你把他们放了,是因为我无德,所以上天才没有降雨,才感来干旱,也是因为我没有教育好百姓,他们才会犯罪,所以是我的过失,不是他们的错。

 

这一分,确确实实就像《论语》当中讲到的,这些圣人的心境,都是「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过失,绝不推卸责任给任何的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百姓们、臣子们的过失,他都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没有好好带领他们,我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常受天下的指责,没有一丝毫责备他人的心。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这些圣人的胸怀:一个人饥饿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一个人寒冷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是我让他们饥寒的;一个人犯罪了,他会觉得是他没有教化好。由于这一分使命、这一分仁慈之心,所以那个时代的百姓都效法尧舜的德行,效法他们的心境,就没有私心,所以「天下为公」。那不只是天子为公,老百姓也有这样的胸怀。后来,到了夏商周的时候,大禹就曾经感叹到,尧舜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像尧舜的德行而感到羞耻。但他反思、自责,到他那个时候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胸怀了,都比较顺着自己的想法、私欲在做事情。

 

而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不只一生为天下操劳,尧帝二十岁就即天子位。从在位七十年,到九十岁的时候,还为了天下找一个圣德之人来接天子位,希望百姓能长久安乐的生活,得找一个好人。而把女儿嫁给大舜,把九个儿子派到大舜的身边,这样从家庭以内到家庭外,怎么去工作处事,去观察舜是不是真正有圣德。观察了二十年,才真正把帝位传给他。之后还有八年的时间,也在继续教导、辅佐大舜做好天子的工作。所以二十八年,都为了天下有下一个好的天子,呕心沥血在付出,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八岁。

 

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先谈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看古圣先王怎么具体来治理国家、社会。那下一堂课我们再把这个经文讲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8月31日09:24: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3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