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四讲)蔡礼旭老师

 

接着引了《诗经》的一句话,“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不匮”就是没有穷尽,孝子的孝行没有穷尽。他至孝的行为,这一生都是这样保持下去,甚至于这个孝行又为后世所效法。我们现在看“二十四孝”,一看大舜,一看闵子骞,都被感动,孝心都被他们启发了。“永锡”,“锡”就是赐给,“类”就是族群,赐福给了他的这些族群。其实福从哪里来?福田心耕,孝行教化感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这个国家哪有没福的道理?“其是之谓乎!”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故事讲完了,请问大家,你们觉得谁错了?(答:妈妈。)还有没有?(答:两个都错了。) 还有没有?大家注意,这篇文章,三个主人公是一家人,一家人假如论的都是对错,解不解决问题?家里是讲对错的地方吗?家里不是说理的地方,说理气死你,说理就顾及不到情。伤情,请问说的还是道理吗?伤了情就跟道理不相应了。讲的话是道理,心态不对。有情绪、有指责了,道理讲得再好,没用。所以我们面对亲人讲话,首先不能有情绪,带着情绪讲道理,对方只记得谁脾气很大,谁不高兴,道理听不进去。所以一家人,要“怡吾色,柔吾声”。

 

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经文,来感受感受,怎么样让这件事不发生,不恶化成这样,那我们就从这个历史当中得到智慧了。其实世间很多事情,大家有没有觉得很无奈?这个家,那个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难念?第一,都是到了严重的时候才处理。大家看看现在的人到什么时候才知道爱惜身体?癌症了、高血压了。现在人很迟钝,都很严重了才有反应。为什么会迟钝?不读圣贤书,没有判断力了。假如大家都背过《黄帝内经》,就不是这样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微杜渐,事情就好处理。所以春秋时候很乱,“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两天变成这个局面,“其所由来者渐矣”,是渐渐形成的。“由辩之不早辩”,早就发现问题,却不早一点处理,才会造成礼崩乐坏的情况。

 

诸位学长,现在的下一代乱不乱?不要说下一代了,我们这一代乱不乱?为什么?我们的上一代、上两代没有“辩”。我们这几代人,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把利、把钱放第一位!《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君子明白自己的道义本分,“小人喻于利”,假如父母都是考虑怎么样对自己有利,怎么样多赚点钱,请问大家,教出来的都是什么人?小人。小人知道犯法要被关,他很聪明,他不犯法,但做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事,不犯法可以把父母气死,没有道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要分辨出来。

 

我们看这篇文章,一开始的错误到底在哪里?郑武公娶了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庄公寤生”,难产,“惊姜氏,故名曰寤生”。看起来是母子冲突,请问爸爸有没有责任?爸爸看不到吗?看到了,该做什么?父亲假如时时告诉他的儿子:“儿子,你这条命,是你母亲在生死边缘给你救过来的,你要念念不忘。”还会有后面的事吗?家里面,至亲有些不愉快,要当和事佬,赶紧把它化掉,你不化掉还增加对立,那不就颠倒了吗?

 

现在很多大人教育孩子的时候很爱搞分别。比方说孩子回奶奶家,一回来,奶奶就问孙子,奶奶好,还是外婆好?把好恶的心就这么传给了孩子。郑武公就是这样,没关系,妈对你不好,爸对你好。这是雪上加霜!不好好把孩子的本性、天性保护好,还给他添乱。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假如不正,假如偏了,这个家的灾难就要来了。请问大家,庄公恨什么?都对弟弟好,对我不好。共叔段很猖狂,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什么?他被宠坏了,愈来愈嚣张。所以“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要负责任。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15日07:30: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49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