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上谕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4集) 2004/5/20 澳洲净宗学院

admin 开示讲经评论阅读模式

 

『以其绪余土苴治天下国家』,这是入世,以我们自己修行多余的一点点,我们以百分比来说,总是以百分之九十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境界,以百分之十帮助社会,治国平天下。『岂不大哉』,「大」是大学问、大德、大智、大能。一般人讲治国、平天下是大事,对圣贤人来讲,对真正修行人来讲,他只要用十分之一就把它办得很圆满,十分之九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话讲得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真的讲到现在我们所说的多元文化:

 

【故圣人,或生于中国。】

 

中国的周公、孔子、尧舜禹汤是圣人,生在中国。

 

【或生于西方。】

 

『西方』是指印度,释迦牟尼佛生在西方。

 

【或生于东夷,西夷。】

 

东方、西方,全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族群都有圣人。

 

【生虽殊方,而其得道之真,若合符契,未始殊也。】

 

这就肯定了多元文化。圣贤人出现在世间,无论他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族群,他的生长虽然不一样,在中国,中国人的样子;在印度,印度人的肤色、形相跟中国人不一样,但是『得道之真』则完全相同。

 

『若合符契』,符契是古时候作为信用的证据,在中国以后演变为印章,这是用它来形容。「合符」,古时候用木板、竹片,劈开,一人拿一半,到时候合起来,果然是一个,凭这个来作信用,就像现在的契约章程一样。说明圣人无论出现在哪个时代,无论出现在哪个地区,他的形相虽然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他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宗旨相同,目标相同。

 

我常常跟宗教往来,宗教都承认宇宙之间有个真神。我说:真神是不是有圆满的智慧?有,肯定他;有没有神通变化?他说:一定有。我说:那就行了,我也肯定宇宙之间有一个真神,在中国就变成孔子、老子,真神化身,变化的,在印度就变成释迦牟尼,在西方就变成耶稣基督、摩西,在阿拉伯世界就变成穆罕默德,一个真神变的,他们听了觉得有道理。所以既然是一个真神所变的,他教学的方式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你仔细去看他的宗旨,看他指导的原则,完全相同,所以我才说世界上所有信仰宗教的人都是一家人。信佛的,佛门有许多不同的宗派,我们是亲兄弟,一个父母所传的;不同的宗教是我们的堂兄弟、表兄弟,我们共同一个祖先。我这个说法,很难得,许多宗教接触之后都能接受,都很欢喜。我们是一家人,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家人。后面有几句话做总结:

 

【以上八条,皆于圣贤之理,同流共贯,未见其为谬异也。】

 

『谬异』是差异、差错。说明古今中外圣贤所证之理是相同的,教化众生的宗旨相同,目标相同,没有两样。再看底下这一段:

 

【三教虽各具治心、治身、治世之道。】

 

这三桩事情,儒讲,佛也讲,道也讲。

 

【然各有所专,其各有所长。各有不及处,亦显而易见,实缺一不可者。】

 

雍正这些话说得好,我非常赞同。因此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不是在古时候那样一个时代,交通不便捷,资讯完全没有,生活在世间,许多人真的老死不相往来。不像现在交通便捷,环球之旅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接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你不能不知道。所以今天我们讲学宗教,每一个宗教我都要学,我要很认真的学。我是佛的学生,也是儒的学生,也是道的学生,也是基督的学生,也是伊斯兰的学生,我什么都学,为什么?你才能有圆满圆融贯通的智慧。你要不学就不通,你不了解它。虽然是同一个神,这个神在那个地区教化,教些什么?我也听听;他化身在另外一个地方教化那些众生,我也得要明了,于是我才能贯通,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不学怎么行!所有一切宗教就是一个宗教,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各种不同宗教共同学习的时候,你发现共同点,那是一;许多不同教化众生的方式,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善巧方便不相同,此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与一即是多是一桩事情,绝对不是两桩事情,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雍正皇帝讲,实实在在缺一不可。我们相信他是正确的,他学得很圆满,很难得。所以我相信,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雍正皇帝应当是多元文化的创始人,三教合一。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我们把文念一念:

 

【夫习释道之学,虽有偏有正;而习儒者之学,亦有真有伪。】

 

儒释道没有邪正,学的人有邪正,这是真的。我们以真诚心去学,你所得的是真的;如果我们用名利心来学,用这个来达到自己求名利的目标,那就邪了,所以邪正不在法,邪正在人心。心邪,一切法都邪;心正,一切法都正,这个道理圣人讲得很多。我们心有偏有邪,你学什么法都得不到正,所以一定要存心正,「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正法。学道先修心,心正而后没有一法不正,学儒也不例外。真心,你得到的是真的,妄心,你得到的是虚伪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接着看上谕:

 

【而习儒者之学,亦有真有伪。即如释中以狂空欺世;道中以邪术愚人,是固释道之罪人也。】

这种事情在社会上确实有发生过,愈是到近代,出现的频率愈多,对社会的伤害也愈大。这是什么原因?真正学佛、学道、学儒的人少,而被一些人用它来做工具,欺骗大众,以达到他自己个人的目的,这不是儒释道本身有过失,是学习的人有过失,我们不能不知道。他举的例子举得很好,佛法里面『以狂空欺世』,我见过;道士里『以邪术愚人』,我也曾经听说过。下面说:

 

【亦如儒中博览诗书,高谈仁义,而躬蹈乱臣贼子之行者,谓非名教之罪人乎。】

 

我们一般讲,这是蛀虫、败类,可是要知道不能以少数陷害多数,以一概全是我们看法错误。雍正贤明,他知道这里头有真修的,也有假的,你要能善于辨别。我们自己学佛,或者是学道、学儒的人,自己应当要检点,我们是怎样发心的?发的是什么心?为什么要来学佛?发心的时候有错误,觉了之后,改正还是好的。发心纯正,可是进入佛门之后,禁不起名闻利养的诱惑,而走上歧途,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佛门有一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是什么?好心发心学佛,到后来禁不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而把佛法当作满足自己欲望的一个工具,这就是佛教的罪人,佛如是,其他宗教里也有。下面一段尤其值得我们深深反省:

 

【若掩人之长,而斥其短。】

 

别人有长处、有善处,你根本不提;别人有缺点,大大的宣扬,这种存心不善。古圣先贤教导我们隐恶扬善,看到人家缺点,我们绝口不提;人家有好的地方、善的地方,我们应当极力的赞扬,这个社会风气就好了。人人都能知道表扬别人的善,原谅别人的过失,你说这个人心多厚道,人心纯厚,社会风气善良,决定是太平盛世。「掩人之长,斥人之短」,社会风气决定败坏。

 

【隐己之短,而夸其长。】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自赞毁他,自己的缺点尽量的掩饰;自己有一点点好的长处就极力表扬,唯恐别人不知道,现在所谓是打自己的知名度,这个心地都不够厚道。

 

【互相肆口诋排者。】

 

『诋』是毁谤,『排』是排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两个人都不能同住。在现前社会的一些道场里面,我们见到、听到,争权夺利。《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他们念这些经文,笑笑,认为佛所说的不切实际。这个东西拿来教别人,别人要破四相,自己四相坚固执著,真的叫自欺欺人,自赞毁他,目的在争信徒、争利养、争名位、争权势。

 

【皆私诈小人形态,非仁人君子,怀德抱道之所为,亦徒见其不自量耳。】

 

这一段是雍正责备这些不是真正修道的人,内心不真、不诚、不实在,混进宗教,拿宗教破坏宗教。以佛法来说,破坏佛法的形象,这个罪过很大,这种现象在末法时期太多了。世尊在《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一定要学古人所讲的「听其言而观其行」,你听他所说的,再仔细观察他所行的,他的言行一不一致?言行一致,可以信;言行不一致,你要小心、要提防,古圣先贤有这样的教诲。

 

我们学佛为什么?我常常讲,学佛第一个目标是提升自己的灵性,用佛法的术语来说,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我要向佛菩萨看齐,这是我修学真实的目的。现在社会动乱,我们希望能用一点点时间,分一点力量来帮助社会化解突冲,促进安定和平。前面说过,我们修学的十分之九是提升自己的灵性,十分之一用来帮助社会达到安定和平,雍正肯定,很难得。凡是心术不正,自赞毁他,损人利己,都是小人,都不是仁人君子,也不是真正修养道德的人,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一定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些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这一段文虽然长,但是很容易懂,举了许多例子:

 

【数年来。】

 

这雍正自己说的,这些年来。

 

【有请严禁私自剃度者。】

 

有人建议皇上严厉的禁止私自剃度。

 

【有请将寺观改为书院者。】

 

这大概都是儒家的,『寺』是佛教,『观』是道教,排斥佛、道,把寺院、道观改成『书院』,书院是儒家的。雍正前面说出这些道理,接着举例子来讲,真有这个事情。

 

【有县令无故毁庙逐僧者。】

 

这些都是他在做皇帝时发生过的事情。『无故』,没有正当理由,毁寺庙,把出家人赶走。

 

【甚至有请。】

 

皇帝下达命令,叫:

 

【僧尼悉行配合夫妇,可广增人丁者。】

 

出家人不结婚,和尚跟尼姑都配成对,这样子可以增加人口。他做皇帝就遇到有人建议这些事情。后面这两句是他的论断:

 

【悖理妄言,惑乱国是。】

 

这是个明主、明君,有智慧、有德行。这些建议他看了,笑笑而已。皇帝有度量,没有治他们的罪。『悖』,违背道理,不了解儒释道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轻举妄言,『惑乱国是』,「惑」是迷惑,「国是」就是国家的政策。你在这个地方迷乱国家的政策,一个不明理的皇帝听了这些话,照这样去做,社会就不安定,就动乱了。大概还不到半个世纪之前,越南吴廷琰,他是天主教徒,越南佛教很多,他灭佛,引起社会动乱,动乱的结果把他的政权推翻,这就是不明理。雍正是明白人,不会听这些话的,所以他后头说:

 

【不思鳏寡孤独,为国家所矜恤。】

 

你有没有想到?『鳏寡孤独』是社会上孤苦伶仃,可怜之人,国家有义务、有责任怜恤他们、救济他们、养他们,这是国家的政策。

 

【彼既立愿出家,其意亦为国家、苍生修福田耳。】

 

这个话只有雍正能说得出来,为什么?他内行,他对于儒释道都贯通,他才能说得出来,真的是修福。你要问他,他修什么福?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前面雍正举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那就更明显,你能够看到其中之理,其中之事。

 

我年轻时喜欢读历史,台湾在复兴文化运动期间翻印不少古籍,最初是艺文印书馆出版十三经、二十五史、《资治通鉴》,我很不容易得到一套。可是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有「隐逸传」,当时我迷惑不解,这些人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不出来为社会做事情,隐居了,作为隐士固然是很清高,他对社会没贡献,为什么史学家还要给他立传?我想不通,疑惑了好多年,以后学佛才晓得。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的贡献很大,他的贡献在不争、退让,这就不得了。他不是不能争,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有很好的身体,都不是很衰老,二、三十岁,三、四十岁,隐居了,所以他这种行为是教天下人不争。人人都不争,天下就太平了。「隐逸传」最重要的精神是教我们不争。

 

诸葛亮也是二十多岁的人,真有才华,隐居在隆中,耕读自立,自己耕田、读书非常快乐,没有意思出来做官。刘备三顾茅庐,受他的真诚心邀请所感动才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的隐士很多,曹操、刘备都想尽方法交结这些隐居的人,但是大多数都回避。如果社会上有能力的人都不争,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好,身心清净,社会安宁。所以懂得退让就是为国家、为苍生修福。隐士已经对社会有这么大的贡献,何况这些出家人、修道人,每天早晚课都为国家修行功德,在那个时候为皇帝、为文武百官、为一切人民祈祷回向,天天都在为国家、为人民祈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7月12日19:53: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42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