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5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孔老夫子在这裡讲了一句戏言,「前言戏之耳」,说我前面说的那句话,说杀鸡不用牛刀,那是一句戏言,开玩笑的。实际上这句戏言裡头既表现了圣人轻鬆的一面,跟弟子们谈话不要老那麽严肃,有板有眼,道貌岸然,让大家觉得压力挺重的。有时候得说点活泼的话,轻轻鬆鬆的。孔老夫子他教学都是非常的自如,没有任何的拘谨,所以弟子跟他很亲,在一起真的是一家人一样,师徒如父子。同时,这裡也体现出孔老夫子言笑之间就能够说出大道,在这裡是肯定了子游的观点是正确的,肯定了子游治国平天下的为政之道是符合圣贤的理念,要用礼乐之教。

 

在《礼记.学记》篇上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庠就是学校,塾也是学校,一家裡的私人学校,私塾,那叫塾。党是乡党,一个乡里的学校,就属于庠。所以在古代,你看非常重视教育,这只是办民间教育。国家教育的制度,等于说政策下放给民间,民间来推行教育,所以民间担负的教育就很重要,用什麽做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圣哲教育、礼乐的教育。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古风就衰落了,这种私塾、学校的教育慢慢就废除了,因此就出现乱世。人不受教育,他的思想行为就没有标准,就会乱来。孟子讲的,「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跟禽兽无异。吃得饱、穿得暖,没有受圣贤教育,那就是禽兽,衣冠禽兽。所以孔老夫子当年办教育,他这个私塾教育人数很多,记载裡面讲弟子三千,那是很大规模的一个学校了,在古代来讲。真正杰出的有七十二贤,子路、子贡、子游这些都属于七十二贤之一。所以孔老夫子提倡教育,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教育当中以伦理道德教育为重,礼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乐也是教人回归自己的本性。

 

孔老夫子来到武城游览,看到自己的弟子子游把武城县治理得这麽好,很高兴。你看他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可是我们能体会到他当时高兴的情形,这个欢喜溢于言表。他的理想就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构建和谐社会,现在居然在子游这个武城县看到了,子游做试点,他做试验成功了,人民老百姓都懂得礼乐了,孔老夫子就听到弦歌之声。这个弦歌应该不是子游他自己弹奏的,是那裡的老百姓。所以伦理道德深入人心,人们都好善好德,你看这社会多和谐!子游也得到了孔老夫子的真传,在这个为政之道上面,他得到真传了。人家不是只说说道理,他真做成功了,他在一个小武城邑裡头能实现和谐社会,当然,如果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国、全天下,一样也成。本来这种礼乐的治理方式就是来治理天下的,天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世界,和谐世界的。现在子游没办法,他只有武城邑,他只能用在武城邑裡头。所以孔老夫子讲,杀鸡焉用牛刀?牛刀是比喻大道,大道用在小地方上,小的这个地区,但是有效。如果用在天下,效果就更加明显,那就是大同盛世的到来。

 

问题是有没有用他这样的统治者?国家领导人能不能重视这方面,有没有这种觉悟和智慧用这样的贤才?古人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是很会看千里马的。千里马是良驹、骏马,牠埋没在马堆裡面,你看不出牠是不是千里马。谁能看出来?伯乐能看出来。他把这个千里马从马群裡面挑出来,给牠以大用,牠能施展才华。子游就是一匹千里马,可是当时没遇到伯乐。鲁国国君没权力,当时季氏家族把持朝政,专权。季氏家也是只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他自己都是做出违礼的事情,你让他恢复礼乐,他就不肯了。所以还是因为私心作祟,不能够推行礼乐之治。这是前面讲到的,不是不可能做到,是不肯去做,非不可移,是不肯移,你肯,一定做到。

 

夫子在《论语》当中已经好多次好多次的强调这一点,你只要能够用这种教育、这种方法,一定能实现和谐社会。你不肯用就没办法了。不肯用的原因没别的,就是自私自利,当国君的考虑到自己的权力,当官的都考虑自己的乌纱帽,他就不敢去用。孔老夫子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得到重用,没别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各自都想着自己的利害,不敢用他。这就是什麽?人民没有福报。所以只要能够回归到礼乐教化,回归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推广儒释道为主的圣贤文化,社会有救,国家有福,苍生有福。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8: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2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