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的传承——“天地君亲师”

admin 圣贤教育评论1阅读模式
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正体现出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正使得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汉字流传时间最久,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的它有其深刻的含义。汉字书法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声誉,在这里对“天地君亲师”字的写法也极为之讲究,比如“‘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親)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这种写法形象地体现出中国汉字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这种象征意义也表露出儒家伦理对其深刻影响,对君王威严的敬畏,对亲上长寿的祝愿,对教师角色的重视,对天地自然的感激,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孝”观念。
  

很显然,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崇奉,体现出人们的精神信仰,即仁孝观念,积极上进、尊重规律的入世心态。人们的这种焚香祭拜“天地君亲师”牌位的现象有别于宗教祭拜,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为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产生根源于儒家思想。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梓先生认为: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国语》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的所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这里左丘明没有提到“天”和“地”,却是着重说明了“君”、“亲”、“师”三者的意义,正所谓“民性于三,事之如一”。后来的荀子在《荀子》中有讲到“天”和“地”,并且对“天地君亲师”五者做了阐述,正如《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国语》、《荀子》都是儒学经典,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下面将对 “天地”、“君”、“亲”、“师”做逐一分析以及它们与儒家思想的渊源联系。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亲”之说。人们是天地所生所养,天姓父地姓母,天无日月,就无昼夜、四季的交替,没有阴阳的交替,大地上的万物又怎能生长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国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国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国家之存亡”。这足以说明古人概念中的“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在易经中,乾主要是说天,有天父的含义;坤则主要说地,有地母的含义。在我们的实际感觉中,天就象一位严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这位无比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泽,却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一丝回报。因此,中国民间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以表达对大地的敬仰。土地神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还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国大陆,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凡有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现代祭祀土地神,多属于祈福、求财、保平安、保农业收成之意。

  


  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把人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引导至人类文明时代,发明了各种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质量,奠定了人伦大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据说伏羲女娲制定人伦夫妻大纲,成为人伦之祖;炎帝尝百草,一天能遇上五十种毒,神而化之,从而发明了中草药,直到今天人们都在使用;黄帝所著的真宗修身养性之道,发明的医理和针灸流传世界使用到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正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周文王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周公之礼,国与国交,大礼三百,人与人交,威仪三千,成为社会稳步发展的保障”,现代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着国家之间的交往。

  


  进入人伦者为亲,旁系的不说,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划分,它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对长辈要孝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容,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有礼遇。在这里不说血亲,只说朋友。朋友虽不是血亲,但胜似血亲。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层次的,有刎颈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神交、至交等等,还有酒肉之交。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朋友讲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亲,如同男女相爱,爱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说,对朋友要讲仁义,要相互宽容、谅解、忠信、尊重。还有诤友,是说还要相互批评帮助。古人的论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学习。
  人的至亲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教育为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以至于《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正说明中国传统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孝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他的传承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播。

  


  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这个师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而且也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然而在古代这个“师”更多的指历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因为他们的德服众人,功绩使得后人受益,比如人们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体力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孔子也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给人们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这些道理都是社会繁荣,国家稳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2月10日21:08: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