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第4集)悟道法师 华藏净宗学会

admin 沙弥律仪要略评论阅读模式

 

『若信施物』,「信施」是信众布施的财物,信众布施的财物如果没有跟负责的人讲就取了,这个也有罪。当然没有十方常住那麽重,因为十方常住那是十方常住的道场,那个结罪就重。现在要找十方常住的道场也很不容易遇到,在古时候的确有,寺院道场只要他是出家人都可以来挂单,都可以来使用这个寺院的东西,只要他有出示戒牒,他要来挂单都可以,要来住多久都可以,这是十方常住。以前大丛林都是属于十方常住。现在十方常住的道场很少了,大部分都是子孙庙比较多。你说出家人你不认识他的,到他那个寺院要去挂单,人家不一定要接受,如果你不认识他,跟他没有关係,他不接受的,那是子孙庙。子孙庙,偷盗也是有罪,只不过没有那麽严重,因为他那不是属于十方常住的道场。十方常住的道场,那不得了,真的,一针一草都要堕地狱的,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这是讲第二个信施物,信众布施的财物。信众布施的财物,常住还没有分配,你就先把它使用了,这个就偷盗。

 

『若僧众物』,「僧众」就是出家僧众,有十方僧跟现前僧,譬如说有的居士拿一些东西来道场供养,供养你们道场的出家众,这个就是现前僧众物。要供养僧众,如果自己把它拿来就使用了,也没有跟现前僧众讲一声,大家同意,自己就拿来使用就犯了偷盗僧众物。譬如说有人送一些用的东西,吃的东西到道场来,供养你们道场出家众,或者供养道场四众,供养大众的,我们就私自把它留下来自己用,也不拿出来跟大家讲,给大家使用,这个就犯了偷盗现前僧众物。这条戒也很容易犯,有意、无意的,容易犯。所以我们道场有人拿红包说要供养你们出家众,我的做法都是要发给大家,因为我不要去背这个因果。我是最怕人家说交给我的钱供养你们大众,我要一个一个去分,如果没有分,我就犯了偷盗戒;我如果没有跟你们讲,我拿来布施,也是犯了偷盗戒,没有经过你同意,我就给你处理了,这个也犯了偷盗戒。所以人家发红包叫我去发,我都要一个一个去发,发了要怎麽做是你的事情,是你的因果,跟我就不相关。所以这方面,我都是这麽处理。所以人家给我指定说要供养大众,就希望给大家。有时候他也没讲清楚,没讲清楚,如理如法的做法就是说,反正现前住在我们道场的出家众,大家都有,这样才如法。现场住的又有分地点不一样,譬如说现在台北市也有住几个出家众,双溪山上也有住几个出家众,如果人家布施这个东西,我供养山上道场的出家众,那就是山上道场出家众他们的。如果他讲供养你们道场所有的出家众,现在住在山上、山下的都有分,离开的就不算。所以这个盗戒,不偷盗这条戒很不好持,你看弘一大师他都没把握,何况我们?但是我们学了这个戒,要认真努力来学习、来受持。

 

下面讲,『若官物,民物,一切物』。上面讲的是三宝,道场裡面的财物。这裡讲的是一般社会,「官物」就是官方的财物,「民物」就是一般人民的财物,「一切物」就是所有一切众生的财物。『或夺取,或窃取』,「夺」的是明的把它抢过来,夺取;「窃取」是偷窃,暗中的把它取过来。『诈取』是用一些手段欺骗来取得这些财物,这个都属于偷盗罪。『乃至偷税冒渡等』,「偷税」现在社会也非常普遍,想尽办法逃税,这个也犯偷盗国家政府的;「冒渡」就是我们现在讲偷渡、走私这一类的。『皆为偷盗』,这个都是叫偷盗。

 

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当然这条戒也是有开遮持犯。你看,我们淨老和尚讲经,也常常引用淨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在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在官府裡面当财务官,他把国库的钱统统拿去买生物去放生。他不是自己拿去享用,他是拿去放生。后来这个事情被查出来,他偷国库的钱。后来皇帝下了一个命令,要把他处死刑,这个罪犯得太重。皇帝就交代,看他临死的时候他是什麽表现,如果他显得很恐惧,证明他作贼心虚就把他给杀了;如果他觉得若无其事,可能他偷了国库的钱,不是他私人享用,他去为国家做好事,再把他带来见我。他要处死那天,他很自在、很开心,他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一条命换取无数的生命,我死了,这也值得!他觉得很自在,很开心。后来监斩官就把这个事情向皇帝报告。皇帝说好,再带他来见我。皇帝就问他:你到底想要干什麽?他说:我只想要出家。他想要出家,皇帝就满他的愿。他为国家修福。

 

像他这个盗,他是开戒,因为国家不懂得修福,他不懂得修福,不懂得修福,他替他修,他不但没罪过,他还有功德。同样的道理,我们出家众钱很多给你,也不是好事,所谓积财伤道,后面有一条戒是不持金钱戒。所以常住如果有这个规定,你为常住修福,这也是开戒。如果负责修福的人他不如法,是他犯戒,你修福,他犯戒。所以负责的人,要特别的留意戒经讲的事情,公私要分明,不能溷在一起,如果溷在一起就很容易犯了偷盗戒。所以在道场裡面,最理想的就是不持金钱戒,你有红包统交常住,你要用再给你,这最如理、最如法的。弘一大师讲,这个后面我们讲到这条戒,再来讲。

 

此地这裡讲偷盗罪非常之重,但是还是有开遮持犯,因为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我们学这个戒,主要就是学懂得开遮持犯,在什麽情况之下,可以开这个戒;在什麽情况之下,你就不可以开,要保持,要持这个戒;在什麽情况你要去遮,就是预防;什麽情况,就犯戒了。这些都要搞清楚,你才有办法持戒。不然受戒,到底自己是在持戒还是犯戒,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就得不到持戒的功德利益。下面讲的这三个公桉,在《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弘赞律师有讲得很详细,我们也讲过一遍,大家可以参考那个资料,我们这裡就简单的跟大家讲到此地。

 

下面讲,『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宁愿手断了,也不取非分之财,不义之财。这个不但佛家,连儒家、道家,你看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讲,「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飢,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不如理不如法的财物得来,好像喝有毒的酒,不但不能解渴,马上被毒死了,真的是得不偿失,没有智慧的人才会干这种傻事。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犯偷盗罪得贫穷苦楚报,这个在《地藏经》讲得很清楚。犯了偷盗,偷盗别人的财物,自己的财物也常常会被人家偷盗,这是因果报应,果报都是贫穷苦楚。你偷盗想要佔一点便宜,得到的果报是贫穷苦楚,真的是得不偿失,不明瞭这个因果才会去干偷盗的事情。明瞭这个因果,大家不但不偷盗,他还布施;不但不佔人家便宜,还帮助别人,他就会得财富常满的果报,这在《十善业道经》讲「常富财宝」,没有人会给你夺取。如果财物常常会被人家夺取、骗取,这些都是因果报应,我们得到的财物不如理不如法,从偷盗当中得来的,这个财物保不住。《太上感应篇》也讲得非常详细,你取得非义之财,不然你身体就生病,不然家庭就会出事情,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把你所得的非义之财,这些财物给你消耗掉,真是得不偿失。所以「不取非财」。

 

『噫,可不戒欤』,「噫」是一个惊叹的话,怎麽可以不戒除!盗戒,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我们这节课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9:37: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52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