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103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不管是同仁,还是下一代晚辈,比较自我在思考事情。有时候他的自我还不是自私,自私都是想自己,自我是他没有大局的思考习惯。他也是为对方好,但是他没有顾及团体的规矩,或者团体的感受、他人的感受,这个成熟度,他就相对比较低。成熟的人考虑事情方方面面,他能为这个团体的领导人着想,他能够为负责一些工作的人着想,他甚至于能为一个,比方说他住在寝室裡面,他可以为这个寝室的负责人着想,他会守这个规矩,不要增加人家寝室长的困扰。这个都是设身处地,这都为公。你为公先不要谈到为整个国家社会,你首先在你当前的本分,当前的生活环境、团体当中,能不能为公,能不能为大局着想。我们现在观察到,很多年轻人心地也很好,但是他不习惯为大局着想。你还不能否定他心地不好,他确实也是想为人好。比方,他为对方好,很用心的跟他谈传统文化心得分享,结果一谈,谈到十点半、十一点,没有注意到整个团体生活的规矩,那这个就要提醒。他为对方好,尽心尽力要帮助他、供养他,可是为什麽在这个当下,没有办法为大局想?所以大家这些都要能够冷静的去思考。

 

人的爱心有几个层次,一开始最低的层次叫「爱缘慈悲」。他不是自私,他不自私,爱缘慈悲就是跟对方有情感,为对方好。但这个情裡面没有大局的敏感度,他什麽?好恶,喜欢了,他很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但是这种帮助要冷静,因为假如顾及不到大局的时候,其实对方虽然我们在帮助他,但是因为我们顾及不了大局,我们也没有办法把顾全大局示范给对方看,那这个爱缘的慈悲很可能造成对方的情执,他就愈来愈贪着跟你在一起,最后产生情感,那就不好割捨。你本来是要教他理智,最后他情执愈来愈重,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为什麽讲得出来?我有太多惨痛的经验。真的,好心!我记得我到海口去得时候,听到人家想听《弟子规》,半夜跟她谈电话谈到一、二点,不疲不厌。现在老了办不到;真的,那时候不知道怎麽来这个劲。你看她想学传统文化,我每天跟她打电话,打到一、二点。还不是一天、二天,持续好几个月,最后发现完蛋了,她对我情执很深。大家要了解,对方是异性,她对你产生情执,这个拿捏不好爱会变成恨,她本来很喜爱你的,最后变成,麻烦了。所以我还帮不到人,就造了不少罪孽。所以人生太需要阅历了,不然都干蠢事。空有一个冲动的热情,没有这些人生的阅历,所以做了太多蠢事,怎麽吃都吃不胖,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都是因果道理。

 

所以要冷静,长善救失。你帮一个人,他的整个心境是不断的有理智,你的行为是不断示范给他看大局为重,还是他对你的情感已经愈来愈重?你要会分辨。真的,你跟道友探讨圣教,探讨到好像没看到他会难过,就是情执;探讨到看他跟别人讲话,讲得很高兴你很吃醋,搞错了。学圣教要觉正淨,我们现在变迷邪染。不是换对象,执着不是换对象。有一个朋友跟我讲:我感情的执着澹了,不过没有去看看师长老人家,很痛苦。我说那你不是换对象吗?所以什麽才是见到师长、见到孔子?他们时时在你的心中,就是这句「天下为公」。你是实质上与圣贤人时时在一起,而不要执着在这个相上。接着,我们看:

 

【选贤与能。】

 

这个对整个天下的风气影响非常大。我们複习一下上一次,我们在《管子》当中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关键在哪?「德不当其位」,他的德行跟他的爵位不符合。大家假如文言文原文背不出来,把意思讲清楚就好,这样也没错。假如你知道要告诉我,我觉得好像是德行跟他的爵位不符合。再来,「功不当其禄」,他的功劳跟他的俸禄不相符合。「能不当其官」,就是他的德行不能坐那个尊位。他的功劳不足以享这麽厚的俸禄,他的能力不足以坐这个位子。大家要了解,这个不当之后,人心离散:这麽尊贵的位子为什麽给小人坐?太不公平了;他根本没有功劳,领部长的俸禄,这还有天理吗?他这麽差的能力,都没有好好去尽职,搞得天下这麽乱。天下治乱,天子、君王有没有封爵,把最有德行的人一封,让天下人效法他的德行。你把一个为天下人谋福利的人给他俸禄,天下人振奋:「对,这个对国家最有功劳。」这个人特别有管理能力,你一封给他去当县长,整个县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鼓掌。

 

所以大家看到,『选贤与能』,它关键到从中央到地方能不能治理得安定。所以,你去推举每一个人才都要慎重,他会影响一个国,或者影响一个团体的治乱、兴衰,推荐人要负责任的。所以以前的人推荐人很慎重,包含老师,大学老师要写评语,「品学兼优」,这四个字都不可以乱写的,都有责任的。自己最亲的孩子,姪子、外甥没有那个德,也不能推荐去人家的单位,这样有失自己的信誉,对自己的孩子、晚辈没有好处。看起来好像给他一个福报,却是折他的福。第一个,失去公平;第二个,他没有这个德行、能力,他又享那个福,特别容易堕落。反而是他自己慢慢提升,自己去争取来的,他会珍惜。所以这个都是人性。我们这些事理都没有想清楚,看起来在帮人,事实上是在害人。所以人不够冷静,都要透过自己的关係给后代、给关係好的人开一条方便之路,反而造成他们的障碍,他不珍惜,他消福了。一个人做的事不公平,就是折自己的福。

 

当然,理是圆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天下为公。这个跟你关係特别好的人,你完全确定了,你一定要给他开方便之路,这样这个贤德之人才能起作用。所以大家看,鲍叔牙举管仲,直接到哪裡?到宰相位。他本来是公子小白,齐桓公的仇敌,确定这个人好,鲍叔牙直接把他推荐到自己上面去。其实法无定法,根本是什麽?利天下就对了。不能在相上去比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你愈学愈绑手绑脚。你要把根本找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判断「选贤与能」,还要够客观。人很难达到客观,为什麽?好恶的心没去掉以前,人看人不客观。我跟你缘分很好,你怎麽看他怎麽顺,就不一定客观。有一句俗话,「情人眼裡出西施」,这个情人不单只是男女而已,只要你跟对方情很重,哪怕是同性之间,你也看不清楚。所以《大学》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以这些处世的智慧功夫不到,我们真的想帮人,都不见得能真的出到力。我们看人不仁,可能是添麻烦。接着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为《大学》也讲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尧舜他们胸怀天下,教出来的老百姓心量都大。所以大禹那个时候就感叹,他带领的老百姓比不上尧舜那个时代。因为尧舜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觉得,比不上尧帝、舜帝是一种耻辱,他们都效法。所以他们上位者表演,尧帝把天下禅让给舜,这个就天下为公,没给儿子。舜帝都有孩子的,没有给自己孩子,给大禹。而且舜给大禹真是公。大家看整个历史,大禹的父亲治水没有治好,害了很多百姓,所以被处罪判死,没有认真做好工作。父亲犯错被判死,但他的儿子有功照封,都很公正的来对待每一个人的功过。而且他还把天下传给大禹,你说这给天下人看了佩不佩服!父亲犯错,但儿子确实有能力,不能否定他儿子,最后还把天下让给大禹。所以古人他处世,他的态度都是给天下人一个公心的榜样。这裡讲到,有这样的上位者,人民的心量很大,不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当然,天下为公,他是有基础的,这个都要了解,因为圣人通达人情事理。所以《大学》裡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没有说,修身、平天下、治国、齐家?没有。这个就是通达人性。

 

孟子也做了很好的注解,「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物。」大家有没有看过,对小动物爱得不得了,对父母讲话很大声,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父母都不去探望,带小狗去洗spa(温泉)。你说他有没有爱心?他的行为违反人性,那个就是私欲,那不是爱心。爱心有一个原点,爱的原点,叫「父子有亲」。所以古人对人性很了解,他从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现在教育不教他孝道,一直教他爱人民、爱国家,那个都很不正常,爱不出来的,那个没有符合人性。所以现在我们假如学习传统文化,对外面的人亲热得不得了,回到家裡马上脸色一变,就变脸变得太快了,那还是好恶。外面的人都给他讚歎,他就高兴;家裡的人不给他讚歎,他回到家裡就不笑了,这个就不妥当。所以,虽然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但还是从亲其亲、子其子下手,进而对父母的那分孝,推衍到对一切人的父母。他那分爱从对父母延伸到对家族,再来对邻里乡党,最后对国人,以至于「凡是人,皆须爱」、「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变成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以至于「泛爱众」,是一切有灵性的众生都要爱护,跟我们都是一体。他这个爱就到一体的「同体大悲」,这很圆满。但他的源头是「父子有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5日10:35: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178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