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10集上)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4/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10A

MP3下载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華嚴經》有提到菩提心的重要性,「勸發菩提心文」一開始就把《華嚴經》的這段教誨引出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等於菩提心不可須臾離也。所以從初發心,我們有為往聖繼絕學的志願,就要持續護念自己這顆初發心,而且還要讓它增長,不能退失。《普賢行願品》裡面說的:「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行願品》又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我們現在面臨,不管是中華民族,還是世界各民族,從個人身心、到家庭、到整個社會團體,甚至國與國之間,問題非常的多,也都很痛苦。我們假如能「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就會見義勇為,勇於去承擔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使命了。《論語》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使命所在。

首先我們聽到「黃帝頌」,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有責任,我們是共同中華民族。那當然,好像我們貴州、雲南一帶,應該是蚩尤部落的後代不少吧,不知道我這個認知對不對?是不是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我們最好不強調是炎黃子孫?這個也是要就教於我們雲南當地的幾位同學。在這一點上也是提醒大家,為什麼入境要問俗?你得了解這個地方的風俗,甚至它的源流,比方說你要到一個人家裡拜訪,要跟他溝通,你也最好了解他的整個家庭的狀況,甚至是他的上一輩、上上一輩,這樣我們溝通比較容易產生共識,也懂得避開一些忌諱。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有時候一激動了,顧著自己的感受,沒有顧慮到現場所有人的情況。在《群書治要》裡,古聖先王有一個精神,比方說,這一個教室裡有一百個人,你在講話的時候,九十九個人都很高興,一個人在哭泣,那會去關心那一個哭泣的人。這是我們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這些聖王,他們就是這個心境。所以大家一定都唱過「禮運大同篇」的歌,「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有時候在團體裡面,誰比較認同我,我就比較喜歡誰;誰比較不認同我,或者不聽我的話,我就對他有看法、對立、排斥。我們假如當領導、當老師是這樣的心態,那造的業可不小,我們本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就沒有表好法。處在那麼高的位置還沒表好法,罪過比一般人大,為什麼?影響的面是整個團體。假如我是基層,我可能影響的人少。《孝經》都在提醒我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是天子之孝;但是假如一人暴戾了,一國就作亂了,這是天子。「諸侯章」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大家可能也感覺,成德這一次跟大家交流比較嚴肅,因為因果不空,因小果大,這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處在太特殊的年代,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這一生的習染都還沒有調伏,又處在那麼高的位置。可是天地間的因果,不會因為我們是成年才學的,我們就不用負這個因果,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警覺性要超過古人十倍、百倍都不止。所以老法師為什麼教導我們,聽經的時候自己是當機者,不是講給別人聽,講給我自己聽的。就像我們聽這一首「黃帝頌」,不是播給別人聽的,播給我聽的,我隨文入觀,就把黃帝的胸懷納在心田。「禮運大同」就是這些聖王的心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我做任何事有離開這個公嗎?還是我有私心,還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還是我太在乎我的看法,我覺得應該怎樣怎樣?有我執、我見,不是公心,會牽於感情,會激於意氣,會意氣用事,講的話讓人家聽了難受,這就是情執的言語。

我們修道路上不要要道,也不要要情,這個可不容易。什麼是要道?就是要求別人要行道,「他怎麼沒做到?他怎麼沒做到?」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左就是我們就墮落下來了,念頭已經對立傲慢了。「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長伸兩腳臥。」你常常把人家的過失放心上,睡覺不好睡;心上別人的錯都不放,也不落痕跡,每天躺下去很快就睡著了。所以假如我們睡覺不好睡,這個也是一個勘驗,要提醒我們罣礙的事太多了。其實我們最要罣礙的是我們自己的習氣放下多少了,真能放了,依報自然隨著正報轉。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自身。整個宇宙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所以不能要道,要求別人要行道。我們冷靜觀察,家庭的夫妻關係,不就是僵在這裡嗎?那他為什麼不先讓?我們自己學傳統文化的,還要別人先讓,甚至於我們還講課給別人聽。

老法師二OO五年底在淨居院對著我們說:「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所以上台講課的人自我要求那不能跟一般的人比。我們享有掌聲、享有老師的名,卻自我要求這麼低,那這個名不符實了。名亦福也,「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成德可是看了不少,一路過來,尤其最近,愈來愈頻繁。享有盛名,以公謀私的,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對老人家的理念產生質疑的,業報來得特別的快。所以我們對因果真的是要有敬畏心。所以不能要道。誰來先落實?請佛住世要請自己,別人不做我先來做。老法師遇到一個同修,他實在很難不見人家的過,老法師教導他,你現在看到誰錯了,告訴自己,「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所以他還沒被我感動」。這真是法藥,正己化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正己是先,化人這個化字,《感應篇彙編》說的,自自然然的,自然而然的,不是要求來的。《中庸》告訴我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我也觀察有一些領導者,自己情緒來了,找人開會、找人談話,談到半夜三更,都沒有體恤到身邊人的身體狀況,最後這個領導者自己身體先垮。為什麼?因果。我們讓別人身心受損,哪有我們身心不受損的道理?深信因果太重要了!我們太容易順著自己的情緒、順著自己的固執己見,去對待別人、去講話,但勸不得。成德現在感覺到,老法師不只有智慧,有人生的閱歷,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不能講了,要顧及每個人的面子了。但對修行人來講,修行人是真修行人的話,那首先一定要把面子放下才行,不然自欺一關過不去了,那學一輩子連門都入不了。夏蓮老說的,不打破自欺一關不行,能夠談玄說妙,老法師的經教都能背著講了,終是門外打之遶。我們現在的廣大老百姓很善良,你可以講幾句經句他就很佩服你了,你就可以贏得人家很多掌聲、肯定了,把你當佛菩薩再來了。你給人家發脾氣了,可能老百姓還說你是示現的,這不知不覺被人家請上神壇去了,很危險。所以老子說自知者明,一定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要道,也不要要情。給人家討人情,讓人家很難受。你確實有對人家好,但是你對人家好是有求的。我們看看五倫的相處,我們為什麼容易有情緒?「我都做那麼多了,你怎麼都沒看到?你怎麼都沒有對我好一點?」這個要情來了。人不會吃虧的,功不唐捐,人欠你,天會還你。我們去觀察一下,哪一個無私無我的人吃了虧?我們就是不肯吃虧吃到底。我見過的無私無我的,李炳南老師吃虧了嗎?往生之後四十九天二十四小時大家都在念佛,而且都是滿的,外面還有人一直在等,這麼殊勝,哪裡吃虧了?老法師從小就不為自己,也沒有吃虧。舜王遇到這樣的父親、後母,他也沒有吃虧。真的要效法他們,不要隨順自己的小心量,這麼計較。五倫之間,夫婦、兄弟,「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有時候言語忍不住,也是,「我都對你這樣了,不然你要怎麼樣?你也太過分了吧」。我們有付出,付出都落在心上了,對方的行為落差太大了,我們就受不了了。我們總得把病根找到,病根不在別人身上,在我們的小心量上,跟別人沒關係,甚至是別人來提醒我們,我們內心裡還有這些貪瞋痴慢疑。君臣之間也會,領導人,「你是我栽培的,你現在怎麼可以這樣?」付出都落痕跡了,不是三輪體空。

我們冷靜去感受感受,無求的付出,感應的就是人家很自然的報恩;有求的付出,就會給人家壓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會不知不覺在因緣裡面迷失掉了。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遇到傳統文化,都是希望報老法師的恩、報祖先的恩。「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跟著老法師,我們好好努力,讓這個世間都得到佛法的教化,「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都發這樣的願。《詩經》提醒我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都有好的發心,但是得保持。我們一付出放在心上了,就不能保持了;一學點東西,覺得自己比人家高了,不能保持了;一對財色名利動心,不能保持了;一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這個懷疑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個要護好自己的心,不忘初心。我們希望四海之內皆和諧,甚至於老法師常常說,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我們不只四海之內皆和諧,我們遇到阿彌陀佛,我們的願應該是宇宙之內皆和諧,這就是吾思吾夢吾嚮往,想的沒有別的,就希望配合阿彌陀佛,讓整個宇宙和諧,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這個心發出來會有感應。所以希望我們共同效法三皇五帝,禹湯文武周公。我們所在的地方,「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什麼是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這個才是報恩。我們的祖先跟佛菩薩不會要我們一點東西,他們是無私奉獻的。所以我們要做真菩薩,所在之處,要讓一切眾生生歡喜、生安定,不要因為我們而壓抑、擔憂、恐懼,能跟我們講一句話都要琢磨半天,怕我們不高興,怕我們鬧情緒。

「身有傷,貽親憂」,身體會讓父母、老師擔憂,我們的行為假如還不成熟,常常小心量、鬧脾氣,隨時我們的父母跟領導者都還操我們的心,我們還說「為往聖繼絕學」,那不是自欺欺人?當下還讓父母長輩領導操我什麼心,趕快下功夫對治,不然我們搞的都是「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方向去了,都在練口才,實質習氣不減反增,這叫可憐憫者。真可憐的人不是沒飯吃,沒飯吃他是在消他的罪業,業報來了,消。可憐的是,遇到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遇到了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這五千年文化遇到第一次繼絕存亡,以前的人要修這樣的功德沒法修,沒有這樣的危機,現在這個危機出現了,老法師說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我們就在其中做,我們還不好好做,還在添亂,那不就把五千年第一等好事變成五千年第一等罪業,你說自己不是冤大頭?

一念天壤之別,隨順習氣,魔得其便。現在這麼危急的時候,我們冷靜去觀察,佛菩薩跟魔王在搶人。這個人過去生有弘過法,佛菩薩加持他,可是他一有財色名利了,魔王剛好拿去障礙正法,搶人!你看老法師說的,「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從小學的」,這是老人家的恕道。所以為什麼一直要辦一條龍?深刻感覺成年才修不簡單。可是這個世間需要多少弘法利生的人?得趕緊從小,從胎教教起,我們現在亡羊補牢。聽老和尚講這個話,跟他十幾年、二十幾年,這一些已經出問題的人都比我們年長,他們的成長背景還比我們單純,他們都倒下來了,我們如何能引以為戒不倒?這可是我們最大的課題。「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佛菩薩同體大悲,佛菩薩不捨一人,我們還有接受別人勸的態度,佛菩薩會藉每一個關心我們的人來護持我們的,感應不可思議,佛菩薩有求必應。

好,那我們請上一次還沒分享的第一位家人。

趙老師:有請范學長。

范同學:尊敬的老師、班主任、班長,大家好。學生下面向老師,還有班主任、班長報告,如下有三點體會。

第一點就是,在觀看老師漢學院訪談的開始時候,班長和大家有講到,為什麼我們不能流通「十七年弘法」的這個片子?老師是覺得自己很年輕,做得不好。這點學生應該和大家都有體會,就是老師的那個謙卑,還有慈悲。班長也提醒我們大家,讓我們去效法力行的那個心,真誠的去聆聽老師如何以師志為己志。那學生就學到,老師在人生十七年的路程當中,真的是無怨無悔的人生。老師在當中有講到,做為主管,也就是負責人,言語要端正,還講到要懷著赤子之心,把每一個角色做好。學生也回想自己,有時候就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之前也是有講話的時候,就是不能柔和質直,非常生硬。老師還有講到,化掉自己的習氣,不生氣、不上火,堅持三個月,氣質會有變化。雖然學生可能堅持了三個月,但是氣質上也沒見到變化,但是學生也期許自己繼續加油努力。

老師還告誡我們,時時存著志向,不使一分鐘空過,不說一句空話,為全球的苦難眾生著想,同心協力,不挑境界,依教辦好漢學院。學生就體會到,老師這顆心就是師志為己志的心。但是也不是只是辦好漢學院,學生體會,老師雖然講到的是漢學院,其實老人家每一次提出來每一個因緣,只要老人家的願心,老師都是義無反顧、責無旁貸的挑起那個擔子,直下承擔。學生就體會到這種精神,就是孝親尊師的心、尊師重道的心。學生也是更加感受到老師雖然是做事,但是也是看當下的一個緣分,不急不躁,也是全然感受到了老師告誡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這種精神。對於因緣的可貴,老師的那種心境,博大的那種包容、耐心,還有那種像我們大家經常看到的,老師的那種真誠的笑容。學生就是體會,老師是把他自己老師的那種心法和佛菩薩的心法學到了。學生也是期許自己,在學習的時候要去學習這種心法,佛菩薩和老師的心法,讓自己落實在生活當中,自己的那個清淨心如果有了,那一定就是其他的幾種心,真誠、平等、正覺、慈悲的心都會有。

第二點,學生在觀看「達摩祖師」時,剛開始三王子就問到老伯,說道:「不知道霧什麼時候才能散?」老伯就回答:「在你眼中所見都是虛幻的景象,在我看來什麼都沒有。」學生就體會到老伯就是自己的一個真我,還體會到善知識看三千大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都是自然中自然相的那樣看到的,也都是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但是不會當真。然後再來看自己,感覺到凡夫的自己,就把一切當真的時候特別多,覺覺迷迷,一會就迷了,一會又明白了。就像一個勞改犯,今天改了明天又犯,明天又接著又開始改。也是往往著於事相上,便會產生很多妄想、分別、執著,就體會不到善知識和善友那種苦口婆心的一個教導。學生還感覺到,善知識就是讓我們去妄歸真,但是經常又被那個以假亂真的世界就給迷了。學生也是體會到,感覺世界迷了,還不如說自己有一顆自迷不覺的那個心。其實就是沒有真正去落實老師的一個教誨,沒有落實經教,也更看不懂善知識的那個心法,給自己和大家那種法藥也學不明白。學生也特別期許,通過學習能夠讓自己早日覺悟。老人家在講經中,學生記得講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明白了從前迷惑不知道,樣樣都執著,現在不執著了,不是外相上沒有,是心裡沒有,這叫真沒有。老人家還講到「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迷的時候不知道有金,從那裡還搞那種妄想分別、虛妄分別,其實統統全都是平等,並不是說覺了之後沒有這個境界了,其實境界還是有,只是隨眾生心,就像老師講的,應所知量,不再分別執著了。

還有就是,達摩祖師在蓋茅蓬,最後就給拆了,他就講到,已經蓋好了,在心中,佛法修的其實就是心法。慧可大師在郊外用火取暖,感受到慧可大師戒定的功夫那個修鍊,雖有起心,但不忘正念,體會到老師教導,關關難過關關過,過了就超越自己的罩門了,讓自己又突破了一個瓶頸,又上了一個台階。就像老師在「正知正見」十一集講到,不見一法離心別有。老師說到,壞習慣就是它已經養成了,要把它突破,那都不知道要幾百個回合的勝負才有可能把它突破過去。學生也體會,讓自己在善知識的教誨中去體會老師時時種種的教導,就在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成就自己的清淨心。老師就講到,「真幹者,向道之心過於飢渴飲食」。學生體會最多的是境緣無好醜,好醜就是起於自己這顆妄想的心。別人的優點其實自己可能都沒具備,別人的缺點自己一樣都沒少。看他人,自己學著老法師在講《十善業道經》裡有一句話,「要看本性,不要看習性」。老師也常常教導要學忠恕之道,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最後一點,就是七天班道德講堂。感覺到道德講堂接觸最多的事情就是家庭問題,夫妻不和離婚了,像婚姻三次的社會上特別的多,聽了課以後,大約復婚的機率是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還有遇到的就是生下來的孩子殘疾,這個孩子的那個腳當時是前後,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媽媽就看見他生下來以後一下子把那個腳就給撥過來,三十天以後就把這個活生生的一個孩子扔到橋下。學了七天班,進行一個懺悔,因為和她保持一個聯繫,而現在她還在學佛,也是在懺悔。另外遇到的就是協助放高利貸,最後追殺,母親學了一次學習班,就介紹兒子來學習,好多年都是這個兒子在打游擊生活,不敢回家,也是因為上七天班,對老師的課程他自己有一個重新的人生認識。還有一個像沒職上訪,上訪二十多年,今年不到五十歲,父母早已去世,學習班第五天他就放下了對政府的不滿,不再上訪,現在一直為父母讀誦《地藏經》。

另外還有就是像父子坐牢的,父親坐牢十五年,兒子坐牢五年,兒子參加學習班前四天釋放的,就穿著一個短褲、背心、拖鞋就要進課堂,睏了然後也不好好聽課,大家就商量給他出去買冰咖啡,用那一顆柔軟的心去對待他。第一天他浮躁,上不下去課,就發現這種情況,和大家馬上商量,就對課程進行調整,把老師的課程放到第一天第一節課。老師的課程一下子就把這個父親給攝受住了,本來這個兒子要帶著父親要回家,父親每天就特別認真,看到父親的變化,兒子也坐得住了。到最後兒子講到在傳統文化圈裡想找個媳婦,還認學生要做乾媽。學生就體會這是老師的那種課程的攝受力量,就感覺到我們大家都是沒根的一代,尤其是學生。

還有最後幾個就是像不孝父母,嫌棄父母,對父母起殺心的,現在這樣的年輕人也非常多。最嚴重的就是色情氾濫,亂搞情人的,一般都不是一個,像同性戀,女孩、男孩子都有。記得有一個女孩子同性戀,一進來就跟我們大家說,我是女的。到第五天她跪下來懺悔自己是同性戀,當時旁邊有立著國旗,她就給國旗頂禮。現在學佛也是專聽老人家和老師的課程,有時候過節的時候她會來這邊看望大家。還有就是夜總會做「媽咪」,現在不做了,做義工,還介紹很多夜總會小姐來學習,改過後都不做那樣的一個職業了。另外現在嚴重的還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去手淫,特別嚴重,我們這也是近期聽到的。十七八歲的男孩子不願付出勞動,去做少爺,做這個行業,很多少婦就去貸款,找這樣的一個少爺。曾經還有一個男子年輕時在大學宿舍發誓,一輩子要找一百個女子,他在懺悔時果報也是挺慘的。

但是他們的示現也更讓我們大家體會到什麼是苦難眾生,過去對這個詞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很深的一個體會,如果就感覺他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所以感受到他們一定是我們的父母,我不會看他們的過了。老師也講過,七天班是初級,學生也想啟請老師慈悲開示,七天班過後,這麼短的時間內,對於初學來說,如何保持這顆心不退,還能夠長時薰修?以上這些舉的例子都是通過七天班學習,真正改變了人生。但是我們大家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學生和大家僅盡微薄之力。以上也都是佛菩薩、祖先、老師慈悲加持護念的。我們大家也深深感覺到老人家和老師經常講到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家長和老師太重要了,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到來是責任的開始,責無旁貸。以上是學生粗淺體會,請老師批評指正,學生絕當奉行,感恩老師、班主任、班長和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范同學的分享。這個辦七天班也是老人家救度現前大眾的妙法,現在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他的善根很難出來。但是要辦七天班也不輕鬆,所以很隨喜范同學她帶領的團隊,對很多有緣來上課這些真的是在苦海裡面沉淪的大眾,能把他們拉拔上來。她更關注到怎麼讓他們持續保持提升起來,這個也是老法師的精神,好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因為七天班是播種,這種子發芽了,接著還要施肥、還要澆水,所以我們能提供給他們長期薰修的平台,不管是微信平台、網路平台,甚至於是可以有回爐班,一個月、二個月,斟酌當地的工作量。你不能,大家注意看,成德有時候講話不會講得太絕對,因為假如對人家實際的情況不夠了解,你一講,人家又很老實的聽,有時候可能就造成他們太大的負擔。所以建言者,你給人家建言要置身於利害之中,你要體會到他們實際的情況。所以這個是她可以辦回爐,就可以了解這一些上過課的人的情況。

其實說實在的,你經歷愈多人事,就愈體會到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人世間你勉強不得的,你很有心,對方不一定能體會到。所以佛菩薩一切隨緣,但是他那個門始終是開著,誰願意回來,沒有不護持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大門隨時開著,回頭就是岸,「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這個我們也要效法阿彌陀佛的精神,我們提供一個平台,願意回來的我們都真心護念他們。或者還有力量的話,其實實實在在講,力氣是愈使愈來勁,沒有說力氣愈使愈沒力氣的了。為什麼?你愈做,你會愈知道眾生苦;再來,因為你為眾生了,別人看了感動,會來幫助你的,怎麼會愈使愈沒力氣?不可能的。所以度德量力,慢慢有力量了,每個禮拜可以對外最少一次,不管是對社會大眾家長,還是對小孩。這個很多地方都在做,各地的傳統文化團體長期學老法師教誨,也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重要,也可以這麼做,他就有長期薰習的機會了。辦活動不要辦得大家都累垮,這樣也不好,度掌握好。而且辦活動的時候,讓大家修福報。而且參與進來的時候,反而互相相觀而善。所以有時候辦活動也要感謝來參與活動的人莊嚴道場,莊嚴這個因緣,讓我們在做當中福慧增長。

我們范同學她發心做七天班,所以她是主,我們是伴,我們可以隨喜,親戚朋友有願意去的,可以推薦去她那裡。假如你的團隊力量也很夠,你再辦一個也好,因為太多人需要了。大家看著辦,我什麼都沒說,大家看著辦。不然我今天這個話一講完,可能就有人說了,成德法師說一定要辦七天班,結果你們那邊緣不成熟,你又逞強。所以大家看著辦,我什麼都沒說。成就一件事不是說打著誰的旗號才能做,都是水到渠成做起來的。一定都要刻意打著誰的旗號,我覺得都有待商榷,裡面都有急於求成,都有搞名聞利養,都有好勝心在裡面。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重要的不是藉外在的力,是要靠自己的真心去感召。所以剛剛范同學她最後才提到七天班,但是她前面談的都是自己在聽了老法師經教之後,自己對自己在境界當中怎麼去修,也感覺進進退退,但是不能氣餒,要從不生氣開始、不上火開始。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白修了,息滅貪瞋痴重要。好,謝謝范同學,我們請下一位。

趙老師:有請譚學長。

譚同學:法師吉祥,大家吉祥。學生想向法師請教幾個問題,就是法師在課上一直有強調深信因果,也提到了印祖講到一切事從理上不離心性,從事上不離因果。這一次學生在觀看「達摩祖師傳」的時候,看到了達摩祖師在渡江的那一幕,那個時候孩子落水了,之前學生在看的時候也沒有想到什麼,可能那就是一個偶然現象,但是這一次就感覺應該是船夫不恭敬聖賢人,他得到的一個現世報。但是自己也只是這樣的一個想法,因為法師之前有講到戒取見跟見取見推錯,學生就反省自己之前或者跟別人在講話,或者在跟別人說東西的時候,就有類似的情況,可能類似就像這種情況就說成了一定是他的現世報。請問法師,這樣會不會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對於這樣的例子,今後是否還要講?因為《弟子規》上也說「見未真,勿輕言」,但是感覺又像,如果要講的話,怎麼樣講才能對別人取信?因為自己如果講出來也是模模糊糊的,別人再聽上去肯定在信上面就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就是在聽「正知正見」第十節課的時候,法師有講到「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法師在講的時候,講到了用因果,因果相續,還有提到了分析任何事情都不離深信因果。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前一天,我們小家庭的家長有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怎麼理解「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第二天突然在聽法師講到這一個點的時候,突然就對這個因果有關注了。在這段時間學生觀察自己,也觀察大家庭和小家庭大家的發言,大家在發言中,還包括自己,很少會用到因果來談論問題。學生最初的一個認識會想到,如果是深信因果,最後一定會生處轉熟,在自己的談話中一定會經常的談到因果,就像印祖說的一切事都不離因果。不知道學生這樣的一個想法是否著相?是不是正確?需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用因果來去思考和反省自己,如果要反省的話,學生現在想到了三個點,也請法師做指導。

第一個就是,遇到事經常問自己,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第二個就是,像看「達摩祖師傳」,二祖去拜師的時候,達摩祖師就對二祖說,你向我來求法,為什麼不先反省自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發現自己心有不安,或者是自己還有抱怨的時候,都要先告訴自己,自己還沒有深信因果,這是想到的第二個方法。第三個方法就是,要多學習和多準備因果故事,因為法師在課上也提到,就是要多記一些公案和故事。研究院也開始練習來講故事,學生也想在這裡請法師指導一下,平時該如何準備故事?講的時候如何才能講好?因為在前幾週的講故事過程中,也發現故事可能講得太平了,然後沒有什麼感覺。在講的過程中,怎麼才能做到讓人喜歡聽,又能符合我們這些經教的道理?以上是學生的幾個問題,想向法師請教,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譚同學的分享跟提問。首先,這個也是隨喜譚同學還是有利眾的心,想能夠都把故事講好,這個都是法供養。包含他在問到自己的體會對不對,也是怕自己在供養他人的時候,會不會有不妥當的地方。提到了「達摩祖師傳」裡面小孩落水,那是不是因為他的父親對達摩祖師這種也算是入了法身境界的大菩薩不恭敬,所以落水的?這個我們不敢說一定,因為因果它是交錯的,說不定他女兒本來就有那一難,是吧?那也說不定,真的他這麼無禮,那個業報馬上現前。但是不確定的話我們就不要說「他就是因為」,因為你這麼肯定了,人家其他的有一些人他可能說,那你太武斷了吧。我們可以說可能,你甚至於可以舉例子,《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一個當官的人,他輕慢一位高僧,而且還用棍子打那個高僧,給他杖刑。當天晚上他的父親來託夢,他父親已經去世了,他說你也太不恭敬了,居然這樣的高僧你都敢打,這個陰間主管用鐵鞭也打了我多少。你看當天他就感應了,所以不可以輕慢聖賢人,果報來得很快。就是其實大家注意,言語是活的,大家不要把它搞得太死板。但是大家注意,言語的表達,言語是心之聲,所以言語要靈活,首先我們自己的性情也要調整,不要太認死理,不要太鑽牛角尖,要放鬆一點。

再來,還有你剛剛提到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用這一句在這個落水的事情上,你的考量是什麼?

譚同學:是這樣的,法師,就是之前有跟別人在講的,譬如勸別人信因果,可能講的時候,就像類似這種故事,是這麼講了。這麼講了以後,別人在聽的時候,自己這個因果實際上可能也沒有,變成講的就是那樣,那就感覺會有不真的一個點,這樣別人在聽了以後,會不會就是將來他也會有一些信,或者是覺得怎樣?

成德法師:好,那我懂你的意思,你說他講的時候會不會不真?

譚同學:自己講的時候,自己可能就這麼講出去了。

成德法師:應該是說你自己講的,你心裡踏不踏實?因為一個人講話你的信心會傳遞,你的心境會傳遞,你假如信心十足,人家聽了也會比較相信;你假如心裡就虛虛的,人家聽起來也泛泛的。所以你自己的心是因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同樣一句話,兩個講課的人講出來,可能得的結果不一樣,有一個人聽眾一聽完,三天之後他講的這句話聽的人還沒忘;另外一個人講,出了教室的門人家就不記得了。那為什麼同一句話會產生這樣的差別?老法師強調的,他講的課能讓人三天還在那裡回想他講的,這是他自己是實修的,他自己是真正下功夫對治習氣,他講的話都是娓娓道來,真心講的,不是有口無心的;另外一個人講是道理懂很多,但自己沒有放下的功夫,所以那個攝受力是很有限的。

另外我也要提醒你一點,就是不要害怕講錯。你謹慎怕講錯是好的,代表你很謹慎面對你講話;你害怕講錯,那就會有恐懼了。大家注意,你愈怕講錯愈講錯。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驗?要去跟一個人溝通的時候,都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你愈這樣,去的時候自己還是這樣,因為你的心不穩定。《大學》裡面有四句話很好,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這個害怕裡面就有憂患、就有恐懼了。所以隨時都要調自己的心,心生種種法生,要把你任何事情做好,心調對了,這些慢慢都會理順了。

再來,大家對於每一句法語它要彰顯的意境要體會到。有一些法語它注重的是你對心性的觀照,有一些法語是針對你對因果的觀照,但是不管是心性還是因果,都會幫助你恢復真心,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教誨都是善巧方便。但是你不要執著了,比方說我現在就要提醒譚同學,他聽到印光祖師說,從事上講不離因果,那他現在看什麼,有沒有講因果?我有沒有講因果?他有沒有講因果?有時候人家在講因果,不見得是照我們的邏輯講因果,因為我們自己很可能也會形成一個「我覺得怎樣才是講因果」。

再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這是忠恕之道。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是一種寬恕,怪不得他會這樣,原來他的家庭是這個情況。所以對自己來講,就是不要嚴苛的去要求別人。你看這個是不是心性?但是譚同學又說了,「這一句是心性」,那你又錯了。這裡面有沒有因果?有,對自己來講,你要看自己的心性有沒有寬恕之道,可是你這個寬恕的心也是因為因果來的。這個理它是交融在一起的,你們不要當公式背。是不是?當我們在思惟,他會變成這樣,因為他的家庭忽略對他的愛,這不就是因果嗎?所以用心去體悟,每一句法語很深很廣,你不要把它定死了。你隨時是放鬆,領悟到哪就領悟到哪,有領悟的趕快去做。也不要擔心好像很多書還沒看,你在那想,這個都是妄想,要安住當下,說不定你能安下來了,聞一就知十了,舉一就反三了。

你接著說,這個因果用在你自己當下,這個是很好的,每件事情是結果,你會問自己原因在哪裡?要這樣子去觀照,你人生的路才沒有白走。但是我看有很多人也很會總結反省,但是他的總結都沒有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就反省得太表淺了。早上我們漢學院一個同學他寫論文,他都拖到最後很趕,他就覺得,他結論就是我太晚開始寫了。事實上哪怕他早點寫,他那個下筆還是會拖延的,人的拖延常常都會出現的。所以他「我太晚了」,把責任推給時間了,其實不找到自己內心深處,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因為我遇到這一個人,因為我遇到那件事了」,這樣檢討是檢討不出根本問題的。

第二個,心有不安,是不是就是不信因果了?沒有錯,信因果的人逆來順受,不會抱怨。所以要信一句法都不簡單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不怨天尤人。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不是因果?這句也是因果,可是真正把這句聽進去的人,每一時每一刻不會浪費時間,因為我現在所起的每一個念跟我的一言一行都將感召未來的果,那就會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了。不然我們都「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那每天還在打妄想,每天還在身口意控制不住,那你說我們真聽懂這句話的提醒嗎?這法得入心才能受用。所以未來跟現在沒有分開,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那你說可不可以多準備一些因果故事?很好。你要把故事講好,首先先要感動你自己,然後那故事裡面的啟示你自己也要放在心上好好去落實,你講出來不一樣的。再來,如何把故事講好?我們有求上進的心是可貴的。接著,有人建議你,你講得太平了。那恭喜你,人家願意講你是你有福報,「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再來,你應該去觀察老法師是怎麼講故事的,別人法緣很好,你也要去觀察人家是怎麼講的,是吧?我就不給你答案了,你自己觀察來的很深刻。假如是教材,推薦你可以看《實用講演術要略》,李炳南老師總結他一輩子講演的一些原理原則,裡面講得滿清楚的。你這個講課的結構、故事的結構,你講的時候臉部,還有你的肢體語言,還有你的聲調,都在裡面。好,推薦你可以去看。剛好最近還跟漢學院的同學們一起交流《內典講座》系列。謝謝譚同學的提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28: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