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分享 2021/3/2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5B
成德法師:我們接著請王同學。
王同學:學生就是剛剛在聽法師開解的過程當中,想到了自己這幾天應對事情的一些過程。首先是因為現在網上的幼兒園這個因緣開啟了,然後有涉及到說,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負責做這個主班的老師。但是自己思量了一下,覺得在很多方面自己還是不能衝到最前鋒,所以就想著,那自己可以做一個很好的配合,所以就沒有選擇做主班老師。但是法師的開解裡面有講到,不是說你能不能帶動得了別人,而是你到底發心是什麼。那我就想,要以身作則的話,不在於說你是主班還是配班,而是在於你不管是在任何位置上,都應該是要做到這個以身作則,盡心盡力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要守護好一個班的話,應該是要全心全意的去做,然後站的位置應該是要更高一些,不是說我在配班配合上,那我就只做配合的這些工作、這些事宜,而是也要站到主班的位置上去考慮一些比較周全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自己也就明白了。
班程開啟了,在應對家長的過程當中,因為有很多的家長們都報了名,但是他們沒有來上課,就是都在請假。學生因為想得比較少,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因為他們這些家長們在外面有給孩子報了培訓班,所以基本上週六、週日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孩子去上培訓班,就會來請假;或者是因為還有其他的比方說「家長坊」,家長坊也有課程,所以他們也會請假要去上課,這些也會請假;還有家長們會請假,說想陪孩子出去走一走、去玩一玩,這些也會請假;或者有些家長們,孩子他在上幼兒園的午休時間是一點到三點,所以孩子這個習慣他一下子改不過來,也不能去要求他改。但是不知道這個情況的時候,自己在應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要求的心,既然是報了名,怎麼就不來上課?就會有這種想法。後來也是實際的去了解這個情況。還有就是因為自己也正好週六、週日要上課,所以就跟我們的葉家長請假。然後我一請假,人家家長馬上就批准了,然後就說那妳自己工作的時候注意身體,然後工作愉快,就發了,這樣子。自己就感受到說,其實我也很想參加共修,但是因為這個緣分起來了,我也應該要盡我的本分。所以我就體會到,自己也有很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那家長們也是,因為這個一條龍的因緣起來了之後,他們也是希望能夠加入進來,但是因為我們這個因緣剛剛起來,所以他們很多事情還沒有排開。這是一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是家長們他們也會在思考,這個因緣到底能不能穩定下來?就是這些問題他們會跟學生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也在反思,確實如果這個因緣起來了,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發心去做,或者是各方面的能力、德行不能護好這個因緣,斷了的話,可能就是讓家長們、讓大家都會有失信心。所以說自己也是要多去體恤家長們他們的思考,也是站到他們的位置上去思考這些問題;然後自己這一方面就是要盡心盡力的去做,還有就是要不斷的去提升自己,真正的就是發心圓滿,但是能力、德行一定要更精進的去提升,來護好這個因緣。
學生就分享這麼多,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的分享,我們感覺到她在歷事練心。老人家常常講這四個字。什麼時候我們是在歷事練心?應該是一切時一切處。最近我們剛好碩士生他的論文要口試,這是他們最後的一個功課了,這個論文順利交了,他就畢業了,這最後一個大關,論文沒過就沒辦法畢業。成德藉由這一個參與他們口試,跟他們探討,你有沒有在這個寫論文的過程更了解你自己,你的做人做事有哪一些不足沒有?你不要執著在那個論文的結果上,整個過程都沒有在善用自己的心,統統被一個得失心給你鎖住了,當你交出去的時候,你也身心俱疲。但是你假如在每個當下都是在練心,你整個過程你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然後交出去也是水到渠成。所以不要小看一個寫論文,它可以整個總結我們做人做事的問題,都可以找出來的。一葉一如來,一葉可以知秋。
剛剛王同學很多的思考都非常可貴,都是做事當中最重要的環節。這個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首先她要很清楚她的職責所在,她是主班還是副班,「君子思不出其位」,她要清楚。再來,她一個心態很難得,我縱使是副班,但是我要是主班的心態在這個因緣當中學習、成長,她才能提升。我們在辦課的過程,甚至於是我自己講課的過程,我跟同學們講,有沒有人的志向就是這一堂課聽完,比方說《太上感應篇》,有沒有人是聽完之後,你的定位就是我就能講;還是你來上課是因為沒辦法,漢學院安排的,就上吧。這樣的兩種心境,收穫會一樣嗎?假如我們來參加一個共學班,定位就是我要提升自己,而且我下一次我也能辦這樣的課程,那你就不是盯著成德法師說什麼而已了。只盯著成德法師說什麼,又變成一種執著點了,你就沒有很敏銳的去觀照其他的。其實剛剛王同學講的都是重點,假如我們生分別了,她是個年輕人,還比我女兒小,那我們自己又生這種我慢心了,分別執著,你就不得受用了。所以普賢行第一個「禮敬諸佛」,它有道理的,你一禮敬了,人家的善根你就能觀察到,所以稱讚如來。
當然,她在講的過程,我也要提醒一點,首先她分析自己,人貴自知,自知者明,有自知之明。但雖然我們在反思自己的狀況,可是我們畢竟在團體裡面,所以妳跟領導講,我覺得我現在程度做什麼比較好,這是妳身為下屬,把自己的情況或者把事情的情況客觀的跟領導講,但是假如這個時候領導跟妳說:「妳還是當主班。」王同學那怎麼辦?假如這個領導跟妳說,妳還是做主班吧。
王同學:那我就聽領導的了。
成德法師:對,沒錯,因為領導他是掌控全局的,你假如每個人都順著他的意思,那他就沒有辦法整合大家的力量來做事情。所以君有君的本分,臣有臣的本分;君有君的權力,臣有臣的義務,這些五倫關係理我們要搞清楚,我們進退才不會失了分寸。
她的另外一個領悟也很難得,其實把副班做好了,也會影響主班,你正己化人了。所以不是說你在高位才能做事情,我們可能覺得我不是那個位置,我不是老師,我不是領導,所以我不能怎麼樣,這又會產生自己的預設立場。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最早成立漢學系的是一個叫丁龍的中國人。他等於是被賣到美國去做苦工,去修鐵路。結果在一個很有名望的人底下做事情,但是這個人脾氣壞得不得了,所有的僕人統統被他罵,被他趕走了,連丁龍也不能倖免。結果過沒幾天,他的主人家裡失火了,丁龍回來幫他滅火,其他的人都不回來,有可能其他的人說,蒼天有眼,這麼凶的人應該遭惡報,是吧?結果丁龍回來了,他的主人非常驚訝,「你怎麼回來?我對你這麼不好。」他就是那種心態,「我當過你一天僕人,你就是我的主人」。其實就是很理智的,不感情用事,別人對不對那是別人的事,我自己有沒有做對?你領導錯了,那不能影響我們做對,那叫利害關係,不是道義了。要領導對我才能對,那談條件了,那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才是我們處在臣位下屬的心態。那可能我們講了,我要做多久他才會變?你看我們的未來煩惱又來了,都不能安住當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說那他真的沒辦法變呢?那你假如真做到了,佛菩薩會安排你一個更好的領導者,你去輔助他弘法利生。「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莫向外求,絕對不是說你向外去指責了,然後境界變好了。
結果他的主人就很感動,他又陪伴這個主人很長的時間。後來他實在年紀太大了,然後他就跟他的主人說:「我可不可以求你幫忙一件事情?」他盡忠了一輩子,有個要求。他主人:「你說吧。」結果他就把他一生的積蓄全部拿出來,他說:「我想要成立一個漢學系,因為我覺得我老祖宗的教誨很好。」
他當時候回來救火,他的主人也很感動說:「你不識字,可是你德行這麼好,你的父親一定是讀書人。」他說:「我的父親不識字。」他又說:「那你爺爺一定是讀書人。」他說:「我爺爺也不識字。」我們聽到這裡很感動什麼?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不識字的人都懂做人。結果現在我們沒有承傳老祖宗的這些教化的精神,以前不識字的人他光看戲劇他就知道忠孝節義了,這麼好的社會教育方式,結果現在是變成念到博士都不一定懂孝道,所以我們的整個民族文化的斷層太厲害了。
結果當他把錢拿出來,他的這個主人非常感動,就要盡力幫他,幫他找很多關係,然後他的錢根本不夠,大部分是他主人幫他出的,然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了漢學系。
所以老法師給我們講經講得非常的圓融,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在任何一個角色都能做,這個才圓融。不是說你要是領導了,你才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是說你要是父母了,你才能做;或者你是老師了才能做。他是一個僕人,居然能夠感動主人,甚至於這個故事讓我們中華兒女聽到,哪一個人不敬佩?所以君親師是每一個人都能做的。今年是牛年,做到君親師就能扭轉乾坤。
所以《論語》在哪?就在我們做事裡面,「君子思不出其位」。事事無礙,怎麼會有障礙?做好我的本分,慢慢都會改變。再來,起一個因緣要慎於始,要考慮周全。我們今天要開班,孩子的家庭狀況是怎樣?父母的狀況是怎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慎於始。然後要能體恤到人家的情況,不然假如我們的一些做法讓他生煩惱了。所以「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我們雖然都是做的是好事,但是要讓大眾他能循序漸進,我們不能一下標準很高,讓他覺得那我做不了。像我們漢學院也一直在調整,要錄取考試,我們一直在調整,不然一下子定太高了,很多很發心的人也被嚇回去了。我們也在調整,我們也是有很多不足。我剛剛看我們放的這首曲子,大家都聽到了,都有緣分,歡迎以後有機會,疫情過後大家有機會,可以來給我們參觀指導一下,這個地方確實挺漂亮的,尤其春天那個百花盛開。
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能不能放下要求的念頭,老法師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其實就是放下要求的念頭,設身處地體恤他們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在做這件事當中提升上去了。包含還提到了,他們有時候一家要出去走一走,這天倫很重要,也要有一些空間。我們自己回想看看,那個爸爸媽媽陪我們出去玩那個景象,常常都能浮現出來,全家和樂融融。那對一個人身心的健康特別關鍵,常常都是這一些回憶,就沒有匱乏感,就很知足,我很幸福。人一匱乏就很想去求到別人的愛,想控制、想佔有。所以給孩子一個很溫暖的家庭生活,是對他一生最大的財富,這個是成德自己的感受。因為他不缺愛,他很願意給出愛。他一缺愛,他給別人要愛了,他就有求不得的痛苦;他給出愛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已經打下他幸福人生的基礎了。
謝謝王同學。我們接下來請喬同學。
喬同學:法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喬同學:諸位家人們好。學生這邊分享一個對「一門深入」的理解和體會。一門深入之前一直老師也提,這次經過法師講解之後,感覺對這個理解得更全面一些了。一個就是這個一門,首先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師承,現在來說就是老人家的這些教誨,肯定是這個課程體系裡面的。這個就是說一個階段專攻一部經或者一門課程,而不是說只能看這一本書。檢驗我們有沒有一門深入,就想起法師課程當中講自己的例子,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講《弟子規》,所以後來再講文言文、《群書治要36O》,感覺都是在講《弟子規》。所以看自己有沒有一門深入,實際有一個勘驗的,就是看有沒有一經通一切經都能通。如果只是譬如說像我們主要在學習「幸福人生」四十集,或者在學「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其他的還不能通達,那可能就是還沒有深入到一定的功夫。
再來,怎麼樣才能夠深入下去?因為它後面還有四個字叫「長時薰修」,就是有薰習,然後也有修證,有解有行,這樣才能深入得了。譬如說這部經我讀了多少遍,或者說我複講了多少遍,那是一個相、是一個手段,真實的功夫主要看自己依據這部經它裡面的每一句教誨,有沒有去放得下自己的貪瞋痴慢的習氣、分別執著,恢復到清淨心,因為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這是第二方面。
第三個就是,這個要深入到什麼程度才算截止、才算圓滿?包括這個扎根要扎多久,扎到什麼程度?就是說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把貪瞋痴慢這些要去掉,然後把父母老師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在扎根,也就是說扎根要恢復到孝敬本有的這顆真心。
通過上面的這些,法師在好幾次課程當中講的這些,自己整理了一下,就感覺這樣的修學就變得比較簡單了。就是有很多根,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扎孝親尊師的這個根,然後恢復到孝敬之心。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觀照自己,把心用對就好。怎麼用對就好?就是自己在考慮這件事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的,還是站在父母的、老師、師長的角度去想的。這是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對一門深入的理解。
在自己所深入的這個經典上的運用,就相應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了凡四訓》,因為團隊負責人張老師期許自己先一段時間深入《了凡四訓》。然後在上上一次法師在講課的時候,我說,好不容易這次有機會見到蔡老師了,就問一下蔡老師如何繼續去深入《了凡四訓》。因為在去年假期有機緣和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還有一部分研究生,今年又有機緣和一些目前差不多有一百多位家長,和他們一起共同學習法師講的《了凡四訓》,就是第二次宣講的二十九集的那個。後來沒有大課的機會,但是通過其他課程,怎麼深入這個解決了一部分,然後也說一下,看看體悟得對不對。
一個就是上面剛剛理解了這個什麼叫深入,再來就是師長有說他當時跟著要學一部經,要達到什麼程度?要達到會講,自己這個還沒有完全達到,而且要講十遍,那這是可以自己下的一個功夫。第二個就是自己也從《了凡四訓》當中選了三句經句,其中一句經句就是法師剛剛在開解的時候說,「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這句,今天我感覺講課也感應到了,法師也說到這個了。而且今天還有一個機會,本來自己下面有一個工作,要給下面的大學去分享一堂課程,但是就在我們開課前的十分鐘,那個會議突然又取消了。所以我感覺好像確實是有加持的,也挺歡喜。就是自己落實這個經句,自己習氣改了多少?命運改了多少?這個命運改了多少,就是譬如說有沒有愈來愈慚愧、奮發、改過,還是說愈來愈悠忽、昏惰、自欺、飾非這些。
成德法師:對。
喬同學:譬如說我看到法師每次講課基本上都會提到《了凡四訓》,那自己有沒有像這樣去做到?包含底下和親戚朋友他們在講話的時候,有沒有觀照到運用自己的經句,在初期階段刻意用這個?那天就有個機緣,因為我們要組《了凡四訓》的初級班,然後有個同仁他就私下找我們,之前一起學習的同仁,說你們要不要一起來這個班?然後他給招募了五六個,我說那你這就是在做護持正法的工作,多有意義。這是先初步的這樣刻意的去做。
最近還有一個體會,就是這個教學目標非常重要,師長說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我剛開始和大家共修,我就感覺最起碼一個,讓大家知道人是有命運的,這是知命,進而能夠通過改過和行善改命。我自己就效法功過格做了一個「道德銀行」,也是善加惡減,然後算每天能夠得多少的道德積分。這段時間因為長時間的共修,聽法師講這個,我就感覺那只是一個階段,可能最終的目標還是要把大家引導到能夠了脫生死這上面去,不能說只是停留到一個我學《了凡四訓》好,我要做善事這樣,就是能夠解決他終極的這個問題。當然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也是知命、改命,然後超脫命運,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思考,請法師指導,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喬同學,他也給我們證明了,有利眾的心,冥冥中佛菩薩都加持,他有很多靈感就會冒出來了。我們在談改造命運,那也要談怎麼終極了脫生死的問題,他就有靈感了。但是我聽到了,我得補一句提醒他,你得看場合能不能講。我們要審勢,有些可以台面上講的當然就講;有些台面上不能講,不能強求,但可以台面下講,是吧?事事無礙。這個大家都不能強求、不能執著。我好像也跟大家提過了,有一些場合,來聽的人那個佛教色彩就很重,人家一下就把那個課程給停掉了,那不是善心做了惡事了嗎?
喬同學的態度也很好,他也是藉這個機會給他的老師報告一下,他這些理解對不對。那剛好成德也有談到,他也是給我一個回饋。他也很用心,要把這些最關鍵的理念、方法要搞清楚,因為理念方法沒搞清楚,努力的方向一不對,就白費掉了,所以剛剛的理解還是挺難得的。老人家的教導其實就是先扎根。我們還記不記得開學第一天老和尚講的,他們上一代高僧大德那麼多,為什麼到他們這一代鳳毛麟角?因為沒有扎傳統做人的根,縱使學一輩子,只是皮毛,只是佛學常識而已。所以我們為什麼聚在一起?我們共同來共學、來扎根。扎好根了,你再學一部,一經通一切經就可以通了。但是你也不要死板,你得看著情況,就是不能雜,以什麼為主。不然到時候可能有其他任務叫你去講個專題,講個其他的經,那我們這個喬同學說,我就是《了凡四訓》了,其他的我不管。其實你不管講哪部經,就是五倫八德,你把它深入了、通了。怎麼通?你沒有力行通不了。「不力行,但學文」,不只通不了,還「長浮華」,長傲慢了,「成何人?」
所以老法師談到六祖大師,六祖大師為什麼常生智慧?他去見五祖的時候,第一次見面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老人家說,為什麼六祖常生智慧?依教奉行。大家不要小看依教奉行,我們就不說別的,孝親尊師的心保持住,這個人每天智慧都會增長。地藏菩薩表的就是開發心地寶藏,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都是提起孝親尊師,煩惱就起不來了,煩惱一不作用了,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就慢慢透出來了。所以扎根說穿了就是孝親尊師,把孝親尊師再打開來就是五倫八德,再打開來就是一切經教談的,但是都離不開這些綱領,這個大根大本。
您剛剛還提到,那到底要扎到啥時候?扎到怎樣才是圓滿?你看我們的未來心很嚴重。所以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夠安住當下把心念守好的人才能提升,不然他這個三種煩惱就會一直作用。其實就是深信因果,就不會有這三種心了。過去為什麼會懊惱?因為埋怨,「為什麼是我?」不能接受;那假如相信「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就不埋怨了。未來煩惱,他假如知道「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他就沒有未來煩惱了。那現在呢?現在他不隨順自己的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他安住當下正念去思惟,隨順經教,不就沒有現在煩惱了?他只要按照因果去思考,他也不會有現在煩惱。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現在很擔心父母,擔心他們的身體,擔心他們能不能學佛,擔心他們能不能往生。那當然這是有孝心,可是你要盡孝,不能用你的煩惱去盡孝,擔心也是煩惱。怎麼做?你念佛迴向給父母不是更好嗎?你去自己好好落實,給他們做表法,為人演說,不是很好嗎?都比你擔心好吧?擔心是未來煩惱。你現在一心為眾生了,你種了這個善因,你的父母培養你長大,所以你的功德愈大,他們的功德也愈大。我也見過,兒子、兒媳婦盡力護持傳統文化,這個老人家臨終的時候很奇妙的,很多念佛很有經驗的人主動剛好跟他聯絡,統統趕上了。這都不是偶然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不要瞎操心,瞎操心也是性格,都要調伏,都要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你還有提到這個扎根,孝親尊師,我們到底是用自己的角度,還是體恤父母的角度?扎根都要從細節處,念頭、一言一行,有沒有考慮到父母老師?高高山頂立,要深深海底行。你說我們要孝敬師父上人,怎麼孝敬?《普賢行願品》說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第一個,「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有沒有去為眾生?「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自己要提升,不然怎麼幫別人?「不捨菩薩業供養」,我不能退心;「不離菩提心供養」,心要在道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菩提心不能離開。這要擺在第一個供養,這七個供養裡面第一個是如說修行。
老法師說的裡面,有一句我相信每個人都記得,老和尚說要放下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後面先不說了,就講第一個自私自利就好了,在哪裡放下?放下自私自利不要又變成口號哦,自私自利我們一不小心它就起現行了。比方說你發一個短信,人家一看看不懂,這個就是自私自利了。因為你沒有替他想,你站在自己角度覺得這樣就懂了,發過去人家看不懂。這個不是一般的人,你講課都講了十年以上,你自己沒有下功夫,照犯。
所以就像我給同學們,你們寫論文,你寫論文是給教授看、給其他有緣的人看,不是給你自己看,你自己看得懂,到底別人看懂不懂?都要從這裡出發去做事情、去講話,這樣你在講話當中你的自私自利在減少,你在做事當中你的自私自利在減少。你看我們成長過程,也是養尊處優,被人家照顧習慣了。拜託,連印光祖師人家都自己照顧自己。大家看過「一輪明月」沒有?弘一大師去親近印祖,你看這個「惜福水」,都要水沖一沖喝下去,把碗幾乎都要洗乾淨了;再來,很多生活都是自己做。現在我們難道是忙到都沒時間了嗎?假如你為了大眾的事,忙到都沒有其他時間,那這個還另當別論。明明沒有忙到這樣,還得長輩照顧你,這個就太自私自利了,那個還能接受,那我也服了他。都還是隨順自己的習氣。你是晚輩,你是要照顧長輩的,你還讓長輩照顧你,你還覺得很自然。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照顧習慣了,父母照顧,到了團體裡,自己不知不覺都要人家照顧。我們沒有常常先人後己的心,這個自私自利怎麼調?都在增長,現在年紀大了,人家又不好說我們了。甚至更嚴重的,你以前還在廬江工作過,人家把你奉成長老了,你更難修了。所以我們看這些祖師,他們太慈悲了,他們做的都是在提醒我們。李炳南老師九十五歲才讓人家照顧,之前都是自己,煮飯也是自己煮,這些都是自己。所以我們假如冷靜下來觀察,自私自利在哪?就在我們生活的很多地方,要善觀己心才能發現、才能放下它。真的有在十六個字下功夫的,一定會煩惱輕智慧長;假如我們沒有覺得我們的智慧有長,也沒有法喜增長,那就是我們這十六個字沒有真下過功夫。
另外可能我們在一起共學的過程,也會聽到很多同修在分享,你聽別人分享要得到啟示,不要聽了別人分享產生困擾,這就不善學習了。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索達吉堪布曾經去拜訪老人家,那剛好在拜訪的過程,老人家說:「我講經差不多六十年了。」索達吉堪布說:「你講經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接著老人家講講講,「這個手機現在特別影響人清淨心,我把手機丟了」。結果索達吉堪布聽到這裡,就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說:「哎呀,我有手機。」大家看老人家怎麼說的?老人家說:「你要辦事情,你需要。」你看老人家很圓融吧。你不要一聽手機扔掉了,你從當下就扔掉手機了,結果你的領導打電話給你都找不到你了。所以我們聽什麼也容易就產生一個執著了。但是我不是說手機好,手機根本沒有好壞,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比方說人家問你,學佛用一句話來表達,怎樣叫學佛?那我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以老人家教的一句話來講,什麼叫學佛?「面對境界清楚叫學佛。」這句話很簡單吧?誰都能接受。佛是什麼?覺。佛這個字就是覺的意思,你面對境界很清楚自己、很清楚別人、很清楚整個環境、很清楚整個時代的客觀狀況,那就是學佛、就是覺了。你現在面對一個手機,你很清楚,我是用它來辦事,不是用它來浪費時間的,你很清楚。所以再用另外一句話也可以表達什麼叫學佛,「能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就叫學佛」。其實這兩句話也是相通的,你面對境界清楚,你就不會被它轉了,那你不被它轉,它就被你轉了,所以手機就轉成積功累德的工具了;你被它轉了,手機就變成你墮落的因緣了。
所以老法師說:「你會麼?」就是你會不會修行?你會不會轉境,不被境轉?所以我們不要把責任推給手機。但是說實在的,要會用手機真的是門學問,不然你每天都牽著它,怎麼修清淨心?怎麼聽經聽得安心?怎麼深入經藏?這個都考驗我們遇到事情能不能用經教來思惟,能不能想到好的方法來調整。佛法是事事無礙的,手機也沒有礙。我現在覺得我的手機等於是我一個祕書,不然我沒有福報,我請不到祕書,是吧?這個沒有祕書不能抱怨,一切事都是水到渠成,我得好好再修,就會有感得這些因緣。但是我也曾經被手機轉得稀里糊塗的,但是我要愈挫愈勇,不能每次都被它轉,我們要屢戰屢敗,還要屢敗再屢戰,不計成敗、不顧生死,慢慢我就把它轉回來了。
當然,我現在是在前線作戰打前鋒,假如我有能力,我還是希望護持,尤其年輕人能夠多靜下來的時間,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是說我自己這樣任務很多,我就要希望身邊的人都跟我一樣,我們是不得不,因緣如此,我們不要挑境界。但是真的我們有更多的福報了,我們也會護念好年輕人,就像老法師說的,「我九十多歲了,我給大家做護法,哪個年輕人發心,我給大家做護法」。那你們聽了我這番話不要執著,就開始在那裡等,給我大把大把時間聽經吧。所以我剛剛什麼都沒講,我說而無說,你們聽而無聽,還是那句話,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比方對我來講,我就希望護持我們趙老師他有多一點時間讀書,因為我們都是老革命了,也經歷過不少事情了,讓他多讀點書,他跟這十幾年走過來的路全連上去了,所以讀書重要。但是我也觀察,有一些年輕人你就讓他啥事不幹一直聽經,我覺得聽出法執來了。所以培養現在的年輕人,我的感覺,高度的藝術。這個我還得跟我們王仁者好好商量商量,因為他是中醫師,這個藥方隨時還得調,還得三天一小調、七天一大調,都慢慢看情況,不然你用一個方式,他又著在那個方式。所以一個領導者跟一個教學的人,隨時能夠洞察到自己有沒有出現執著點,還要能隨時洞察到你帶的人有沒有出現執著點。可是實實在在講,我們假如連自己的執著點都看不到,我們真的能夠看到別人的執著點嗎?所以為什麼要內聖外王?為什麼要先格致誠正?很有道理。
所以諸位家人,你們應該要安心,因為佛菩薩是同體大悲,你真的肯學、真的肯承擔,他們隨時都在,我們不要太著相了。老人家都想盡力護持大家,老人家也代表佛菩薩的心,問題是你相不相信?我們今天的聚會一開始就是「信為道元功德母」,一不相信,煩惱就來了;煩惱一來了,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了。就像你父母明明為你好,但是給你講你又不聽,他只能在旁邊等待了。所以老法師的教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教導,就是相不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可是這句話前面是說你要學釋迦牟尼佛,然後你只要這個心保持了,你就歸佛菩薩管了。你自己要管,佛菩薩就管不了你了;你自己相信了,那就歸佛菩薩管了。那我們只要守好自己的念頭就好了,我們就安住當下,那每一個緣就是在突破我們最嚴重的習氣。成德感覺很明顯,每一段都是在考我的哪一個習氣,我得要耐煩、得要面對它、得要突破它。一突破了,另外的考驗就來了。可是你沒有過,五年之後還是考這一題,換湯不換藥,人不一樣了、事情不一樣了,考的是一樣的。比方說,就考我們能不能設身處地為人想,或者就考我們能不能不見人家的過,都是針對我們的習氣出的考題。
所以老法師聽了章嘉大師那句話,你學釋迦牟尼佛,不要再為自己了,為正法、為眾生去奉獻。可是不是叫你衝到前面去,從敦倫盡分開始,不要激動,安住當下,在家庭盡本分,在團體盡本分,你提升到哪,佛菩薩自有安排,不要去操心。老人家是聽了這段話,他的心就安了。你們仔細去觀察,老人家一講到這裡,「章嘉大師教導我,我這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老人家相信這句話了,從那一刻開始就不操心了。那我們相信了嗎?我們還有沒有在操心?所以理得心安,真明白了,不操心了。
今天時間超過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