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烦恼障和所知障/成德法师主讲

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煩惱障和所知障   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2020/7/11 英國蘭彼得 檔名:19-002-0001

MP3下载

有同學問到:解行不相應,解多過行,有嚴重的所知障兼煩惱障,師父上人的教誨聽得多了,理上也會跟人說,頭頭是道,事上落實卻不夠精進,是小人之學。請問,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煩惱障?

首先問這個問題是非常可貴的,為什麼?有自知之明。很多人跟人家講道理頭頭是道,他還很沉醉在那個境界當中,覺得感覺非常良好。所以會問這個問題,代表有慚愧心,心虛,覺得雖然說很多,但是好像跟說的距離太大。這是我們修道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恥心,羞恥心。《了凡四訓》講的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個就是恥心,再來是畏心,再來是勇心。沒有羞恥心,我們就自欺欺人,不承認。所以夏老說,「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問這個問題,就是在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進一步知過,然後改過。所以修行就這兩件事情,知過、改過,不是很複雜。

《弟子規》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學了很多道理,但沒有去力行,「長浮華,成何人」,我們的我慢,甚至是虛榮、好名之心,就會隨著增長了。傲慢就是所知障,知道得愈多,反而習氣愈來愈增長,障礙了自己的真心。這個煩惱障最主要是貪瞋痴慢疑,這是煩惱障。

所以剛剛提到李炳南老師說的:「處世不忘菩提」,菩提心不能離開,「要在行解相應」,老人家說最重要的行解相應。一般都說解行相應,李老為了讓我們更重視這個「行」字,他這句法語說「要在行解相應」。所以《大智度論》說到:「佛法貴行」,佛法貴在能落實、能實踐,「不貴不行。但能勤行」,就是很勤奮的去落實,「縱復寡聞」,縱然聽的經教比較少,「亦先入道」,這個人還是可以先入境界。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就要自己勘驗自己,我有沒有真正下功夫去落實一句老法師教導的?這個只能自己檢查,別人不可能幫我們檢查。別人幫我們檢查,我們面子拉不下,還給人家臉色看,人家下次都不敢講了。所以我們不能走解行不相應的路,這個解跟行就像鳥的雙翼、就像車的雙輪,這樣才能夠平衡。

如何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煩惱障?其實解行相應了就能夠突破,但是這個快速是很積極去落實解行相應,這個快速不能是急於求成。所以自己的心態自己要觀照得清楚,因為這個急躁也是我們要克服的。大家記不記得,老法師說到,傳統的教育,小孩十幾歲就像個小大人,大家有沒有印象?十幾歲像個小大人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教出來的,《聖學根之根》就是教學的內容。《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一本經本《小兒語》,第一句說到:「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們做什麼事都很急,一急就容易上火,一急就容易不理智,一急就容易慌張出錯了,就沒有定力。所以求學第一個要下的功夫,要把自己的浮躁之氣可以定下來。所以《弟子規》重要,「步從容,立端正」,走路不能慌張;「緩揭簾,勿有聲」,連拉個窗簾都不能慌張;「寬轉彎,勿觸棱」;「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所以隨時隨地這個心都要是安定從容,不能慌張。

我們這個問題,用到我們自己身上,那我們就要下定決心好好的來落實師長的教誨。我這一個月就挑這一句來做,你不能今天想做這一句、明天想做那一句,然後好幾年前想做的那一句現在也還沒做。那挑什麼句子?挑總持法門。慈悲心是總持法門,《了凡四訓》行善當中有提到「愛敬存心」,這總持法門。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隨時告訴自己,我要落實愛敬存心,對人愛護、對人恭敬,念念為人想。這樣能真正下個一個月、兩個月的功夫,一定變化氣質,I promise(我保證)。所以大家可以下下功夫。然後怎麼檢查?你的親戚朋友有一天突然告訴你說:「我覺得你最近變了。」當然是變好了,「你最近變了」。這個是人家自己說的,你不要自己去問別人,「你覺得我最近有沒有變?」還讓人家很為難,這不對。讀書貴在變化氣質,為什麼氣質會變?他有落實,解行相應了。

當然,我們聽經也要解得深,把道理解得深、解得圓,不能解偏,那都變所知障,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那就解偏了。所以為什麼要跟大家交流「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修行首重發菩提心,菩提心就像元帥一樣,帶領我們修行,但是知見,隨時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有沒有偏掉。所以八正道這是修學的標準,第一個正見,看法不能錯。從因推果推錯了,從果推因也推錯了,那不是盲修瞎練了嗎?所以正確的看法,正見;正確的想法,正思惟。我們自我感覺很強,常常落在多愁善感,比較消極退縮,那都是自我感覺的習氣。正思惟,那應該都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去思惟,用現在的話講,每一個念頭都是正能量,愈想愈有正氣、愈有動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5月26日04:27: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