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主講 2020/12/1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24
成德法師:尊敬的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有些同修,我們有兩個禮拜沒見了,上個禮拜是全國聯誼會。我們弘護人才扎根班也有五個多月的時間,這時間很快,每個禮拜一次,眼看也快過了半年了,不知道大家在這五個多月,對於弘護人才,大家覺得最重要是要扎什麼根?因為我們畢竟經過了五個多月,我們互相切磋、互相學習。因為佛門很強調自我勘驗,自我勘驗就是要檢查,我們以前在學校叫月考、期末考,這段時間學習情況怎麼樣。老法師也說,修行是要當個明白人。那等於是我們這五個多月,我們明白了弘護人才應該具備什麼根基嗎?我們清楚這五個多月來,我們是進還是退?到底我們收穫了什麼?
「當信佛經語深」,其實佛法的每句話它義理都很深、很廣,它是要用心去領悟的。但是很可能我們的學習慣性還是當知識來學,好像這句話我沒聽過,抄下來心裡很安,我有學新的東西了。抄了那麼多,到底哪一句從那個當下就跟著我們?跟著我們就有受用;沒跟著我們,很可能就變成「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就像我們常常講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實這句話是跟我們非常非常貼切,我們修行,昨天是進還是退?二O二O年眼看就要過去了,現在又是十二月份了,這個數字二O二O好像還有點陌生,它就要離開我們了。所以不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而已,我們真的有去體會了,是月已過。好像每次跟大家見面,一個禮拜又過去了,我們還剩幾個禮拜?一個月四個禮拜,一年也差不多五十個禮拜,我們日子不是很多了。不然《無量壽經》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我們:「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佛所行處,亦應隨行,那我們得照經教來做,虧負經戒,就在人後也。「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往生並不難。印光祖師還說,往生比下輩子當人還容易,易往,可是為什麼說無人?又說萬修萬人去,又說易往而無人,這有沒有矛盾?沒有矛盾,萬修萬人去,那個重點在那個「修」字,有修,真修了,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那就萬修萬人去了。
所以這個精進在《無量壽經》提了好多次,我們有沒有把這兩個字放在心上?我們有沒有把老和尚常常講的哪一句話放在心上?諸位仁者,你現在腦海裡有沒有浮現一句話,老和尚的教導?我看顏居士點頭,請她分享一下她想到哪一句話。
顏居士:尊敬的成德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吉祥,請問聽得見學生說話嗎?
成德法師:可以的,謝謝。
顏居士:剛才法師問到的這個問題,學生腦中就浮現了一句話,是這次在觀看淨空老法師開示的跟隨雪廬上人學習「十年因緣」,裡面想到一句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想到這一句話。感謝師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顏居士的分享。為往聖繼絕學是修大行,為萬世開太平是證大果,為萬世開太平利益的是後世的子子孫孫。假如我們心上放這句話,首先我們要學而不厭,才能把它傳承下來。師父說,當傳人要三個條件,第一個尊師重道。所以剛剛請教大家,師父哪一句話你馬上提起來了,那其實就是師父的話我們都有放在心上,這個才是尊師重道。「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敬於佛者,是為大善」,這個敬一定表現在把教誨放心上,然後盡力的去把它落實。就像子路,「子路有聞」,他聽到好的教誨,他聞到好的教誨了,「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他聽到一個好的教誨,他就全身心的要去落實,然後他說,你先不要跟我再講,我先把這句落實了。就是他那個一聽到之後馬上要去貫徹的心境,特別可貴。其實跟著佛陀的這些大弟子,還有跟著孔子的這些大弟子,統統是佛菩薩再來的,來度我們的,他們是來演戲的。我們得會看戲,不然就白白辜負他們表演得這麼圓滿,講得圓滿又做得圓滿,我們得要會看。
所以為什麼讓大家重複學習這個「十年因緣」?我們也得看得懂李炳老的表演、師父的表演是什麼。你看我們俗話講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所以看門道,經歷過了一定有所領悟,不是拍手,好好好,過去就過去了。所以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一定落實在學而不厭,一有時間就趕緊聽經,甚至於反思、沉澱,總結總結今天、昨天、這個禮拜,有哪些可以再提升的部分,真的是要經一事長一智,也不簡單。成德有一些感觸,為什麼跟大家有講到說,老法師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因為他老人家講出來每句話都是他一生的智慧跟閱歷,我們假如不重重的聽,就會把它滑過去了。同樣的,佛法裡面老法師常常提的教誨,其實都是最重要的,要不我們把它滑過去了,要不我們把它選擇性的去聽。比方說,師父說「直下承擔」,這句我們有沒有放在心上?可是當我們退縮的性格沒有突破,這句直下承擔不會放在心上,他會自己有選擇性。
所以為什麼說學習的態度要先建立起來?不然我們都會隨自己的習慣,不是學正確的學習態度了。所以師父說學習態度是什麼?當機者,講給我聽的;什麼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那就不能選擇性聽了。所以這個念頭我們要觀照得到自己,所謂觀心為要。我們努力的要去落實,這個態度不能沒有;不是說要求我們馬上要契入,可是我們不能沒有當下去落實的態度。所以妙叶(音協)禪師說的,「聞教便行」,聞到這個教誨便要去做,「奚待更勸」。這樣的人不需要人家去督促了,因為他很主動,聽了就去做。所以我們得要體會,老法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可是事實上我們比較習慣重形式,我們有很多習慣都要在這個學習的過程把它轉過來。但這個都需要我們觀照自己的心念,要觀照得很深入,所謂「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因為自己的念頭很細,假如不仔細看,囫圇就過去了。這個得過且過對於修學障礙是相當大,就是了凡先生說的,「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就是因循苟且,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所以「當信佛經語深」,這每一句都要用心體會,重實質不重形式。你看我們一談到,你皈依了沒有?我皈依了,我十年前就皈依了,我很早就皈依了。那這是實質皈依還是形式皈依?皈依叫皈依自性覺、正、淨。我們每天還有染著,這個是迷、邪、染,那不是實質的皈依。
我們常掛在口上:「我是老法師的學生」,其實講這個話的時候,我們已經對自己看不清楚了。真正想落實老法師的教誨,落實之後自然生慚愧心,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老法師的學生,這都是一種心境。就好像真正的孝子,你一稱讚他孝順,他馬上誠惶誠恐。為什麼?他的內心裡面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雖然別人看起來都覺得做到他那個程度不可能,可是在他的內心,他覺得那是應該做的,自己還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可是當一個人他會去講自己孝順的時候,他不一定知道他的心態已經有不足的地方了。所以等於是觀心為要也不簡單,觀照自己的念頭。
比方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當我們經歷過一些事情,做過一些工作了,我們見到人是一直在談我做了哪些事,這樣有時候有標榜的意思,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為什麼要扎根?不衒己長,不彰人短,這個都是做人的基礎。所以老法師為什麼這麼強調扎三根?就是假如我們的基礎不夠,我們很難達到不再造新殃,每天身、口、意違背君子的心境很難避免。我們是易行道,念佛法門,可是不能因為這個易行道,我們產生了覺得它容易的一種輕忽了,產生不夠謹慎、不夠戰兢惕厲。所以這個連文字,聽一個文字、聽一個名詞,也不能產生錯誤的心態。所以易行道是什麼?比其他法門容易,不是說這個法門很容易就成就。所以隨時都要觀照自己這個心態要擺正,不能掉以輕心。所以老法師其實講得很清楚,但是就怕我們沒有把它聽完全,聽成自己的感受了。老法師說這個容易,是比其他法門容易,不是說它很容易,你要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韋提希夫人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陀是先跟她講淨業三福。師父很明確的說,你要往生,這個第一福要好好做,這個就符合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不是容易。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真的能夠經一事長一智,才能算是歷事練心,不然歷事練心也很難達到。可是我們都是中年人了,我們真的清楚我們這幾十年過來,在我們每一個角色當中,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事業上,在我們的弘護正法上,我們有做錯什麼?不足在哪?哪一些需要突破?我們都是很清楚,然後去對治它、去突破它。所以佛門叫對治,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所以經歷的事愈多,愈覺得師父講的、佛法講的每一句,那得要深入去領悟它,不能囫圇吞棗、走馬看花。
這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真的不簡單。假如我們經歷過的事情,我們沒有從中檢討問題在哪,以後一定又會再發生,這是必然的,因為強者先牽。我們會犯這個錯,那它也是強者先牽;我們以後要不再犯,除非對它有很深的認知,警覺性很高了,不能再犯這個問題了。比方說,我們很可能這個資源浪費掉了。我每天也在提醒自己隨手關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粒米是須彌山,一度電也是須彌山,都是,可是已經這樣提醒自己了,還是常犯。所以這個修行一放鬆自己,要依教奉行就不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叫大家很緊張,要很慎重、要很謹慎,但是不能緊張,還是要中道。最近我們英國的疫情,一天飆到兩萬了,所以我也跟同學們說,我們要非常非常謹慎,但是不要緊張。所以了凡先生說:「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我們要有這個態度,才能夠警覺性高,才不容易放縱。
現在也是覺得經歷一些事情還是很有必要,就是說人要勇於去鍛鍊、去承擔責任。我們現在領悟力不高,往往在做事當中比較有體會。那為什麼我們領悟力不高?因為我們不是在大家庭裡面成長的。你看在大家庭,他從小就習慣得要為一二百人著想。人假如從小就為一二百人著想,他容不容易小鼻子小眼睛鬧情緒、任性?不可能的。可是我們冷靜看看,我們現在生的孩子沒那麼多,就跟父母住在一起,這種成長環境,女眾就是爸爸的掌上明珠,結果又嫁個先生,又把妳捧得很好、很疼愛,那不知不覺怎麼樣?就任性了,都順著妳。所以這個順境實在是很難修。
我最近因為帶的這些同仁都跟我年紀差不多,也都是四五十歲的人,每次一提到自己的習氣痛哭流涕,這個我要改,真的一做事還是一樣。實在講,他也不是故意的。所以就覺得,《禮記.學記》講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他已經養成那個習慣了,不是那麼好改,要「禁於未發之謂豫」。當然,我這個話大家要會聽,你們不要聽完之後說,成德法師說的,很難改的、很難改的,那我這個話變成你的台階了,你隨時可以下台階。所以聽話難!聽話要有什麼心境?忠恕之道。所以「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說的。所以一聽,人上了年紀要改真的很難,所以寬以待人,不苛刻要求別人,這是恕;但忠,嚴以律己,既然成年之後很難改,我得做個表率,讓他知道五十歲要改還來得及,這表率我得做出來,這就是一個心態。可是我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有很多慣性,學知識的慣性,不是習慣一聽一個什麼,馬上像子路一樣好好去幹。還有一個慣性是什麼?容易往下比,不容易往上比,「我這樣不錯了,張三李四比我還差」。自己想懈怠一點,腦子裡馬上冒「誰也一樣」,這個習慣就把我們拉下去了。所以要「德比於上則知恥」,德行跟誰比?老法師一句法語講得好,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學道就要學老子,學儒就要學孔子。這個話我們假如會聽,這叫會聽,不是又當一句話背起來而已,老和尚講上句我們可以接下句。然後呢?背起來了,然後呢?「還有然後嗎?我已經背起來了。」然後就是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要想佛陀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做,這一句話才有受用,不然還是當知識學。
所以用心領悟很重要,然後我們真的要精進,「宜各勤精進」。我不知道我現在說要精進,大家腦海裡有沒有浮現哪一句教誨,要怎麼精進?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其實我們想想,我們一起共學,有兩個會長指導,這麼多淨宗學會的幹部大家來一起切磋,善友為依,大家用computer(電腦)算一下,這個要什麼福報才可以這樣?那這個過去生也得要跟幾十個人結善緣,是吧?這不簡單吧。畢竟已經五個多月過去了,我調伏了哪個習氣了?我減少了哪個習氣了?假如想不起來,那請問我們這五個多月在下什麼功夫?所以佛法這一句重實質不重形式,學佛是當個明白人,看自己要明白,看別人要明白,事情經過之後問題在哪要明白;再來,我們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也要很明白我這段學習學到什麼、受用什麼,不能人家一問,好像也答不上來。
最近我的教學任務比較重,結果連續差不多帶了三門課,一門課差不多兩個月。我上完這個課,我就會問同學們,你學了這門課,你覺得你有什麼改變?讀書貴在變化氣質,這個才是重要的,重實質,我們有什麼收穫沒有?有什麼改變?有沒有哪些心境會從此伴我們一生?我跟同學們又說了,我說你們要交口試、要交論文的時候,時間掌握得特別緊湊,甚至還熬點夜,可是不是交論文、口試之前,就比較放鬆、比較浪費掉時間,那你們在精進準備論文跟口試用的是真心嗎?你在那裡懈怠的時候用的是妄心,那口試、論文的時候就是真心嗎?這個很值得觀察。
剛剛跟大家談到的,我們得勘驗、得檢查,不能稀里糊塗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我們個人。這個佛門也有很多都是提醒我們要勘驗,比方師父講經的時候,我們每天照鏡子要勘驗,我們臉上有沒有憂愁?有沒有殺氣?這個都要勘驗。師父還說,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這個也是可以勘驗。結果我們一伸出來達不到,那我這三世還是有妄語,我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妄語。師父講到,不妄語,「口常清淨,優缽花香」。那我講話的口氣也是讓我自己檢查自己,假如口氣比較重,那可能是我的口業要更精進。包含你走到公園,所有的鳥都飛走了,這個也要勘驗,自己有殺氣。你看老法師在美國的時候,人家那個鴿子飛過來找他,老人家一看,牠腳上被綁住東西了,把它解掉。隔天又來了,還帶了幾個同伴,統統都是被人家綁住的,都來讓老人家幫牠解掉。所以我們看印光祖師,他晚年,旁邊的侍者要去幫他清理,有一些昆蟲,結果印祖說不要去干擾牠們,牠們也是提醒我,代表我修學不夠,後來這些昆蟲統統自己搬家了。印祖德行高,那個磁場小昆蟲都禮敬,搬家了。我們聽這些事例,事實上什麼時候可以勘驗自己?從我們的音聲、口氣,從我們臉部的表情,甚至我們的動作,甚至從我們的親人,都可以勘驗到自己。親人、朋友是我們的依報,是隨我們正報轉的。我們有沒有親朋好友要跟我們講話還有壓力?這個我們就要反思了,我們無形當中給人家壓力,自己不知道。
我跟同學們講到勘驗,提到《華嚴》有一句話勘驗特別好,「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今天有對一個人有對立,這個是妄心,我們對其他人的好也是妄心。說可是我對我父母很好,那是愛緣慈悲。真心,一真一切真,你對一切的人都會真誠慈悲對待,雖然緣分有不同,但不可能跟任何一個人有對立,有看他不順眼。所以慈悲一般我們是落在愛緣慈悲,這種愛緣慈悲會起變化的,真心不會變。愛緣慈悲起變化是什麼?跟他關係好的時候很愛護他,他惹你不高興了,看他很不順眼。《論語》裡面講的,「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個人迷惑了,隨順自己什麼?愛恨情仇,愛憎的心,這個不是真心。
所以我就問同學了,那你們是要交作業以前這麼精進,沒有這種急迫性的時候就懈怠的話,那你們那個精進也叫應付,應付考試、應付成績,應付是妄心,懈怠也是妄心。假如我們在口試、在寫論文,我寫這篇論文就是為了像《涅槃經》說的:「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我這一篇論文寫下來,比方說,我這一篇論文是「透過平等心來談如何化解種族歧視」,我寫這篇論文,你真的寫下來了,哪一個國家的官員他就管這個事的,看到你這篇論文,他把你這個理論用在他的國家,那多少人受益!那我們會不會起一個念頭,可能嗎?不可能吧?那我們的念頭就障礙住了。其實我們人生的際遇是什麼?是自己的念頭感召的。
我們看看老法師,他隻身一人到台灣,身邊沒有親人,可是他的人生可以發展到利益到全世界的人民,這也是他慈悲為懷的心感召的。那我們看了說四個字:不可思議。請問這樣殊勝的人生價值,只會在他老人家一個人身上證明嗎?不會的,會在每一個人身上,那才叫真理。誰一心為佛法、為眾生,都有這樣殊勝的人生際遇,怕的是我們這個心發不出來而已。因為諸佛菩薩無量無邊,他們都是同體大悲,我們肯把身體借給他用,他就加持了。重點是信不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念頭、分別執著就給預設起來了。信了,發了這個願,安住當下,好好提升自己。我跟大家講這個,可不是讓你們待會一下課就衝啊,衝出去了。不要太激動,弘法利生可不能靠一時激動,更不能夾雜絲毫名聞利養在裡面,它會發酵的,幹著幹著都變成要別人肯定,就麻煩了。
所以我跟同學們講,你要檢查,你應該是所有的時間都很認真,你不會在臨時才抱佛腳。那抱佛腳也不是真的,抱佛腳其實不是要依教奉行了,抱佛腳是有求於佛。所以這是什麼慣性?我們太習慣把事情應付過去了,而不是隨時用真心。所以《華嚴經》這句話很關鍵:「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不能失,只要我們不是菩提心保持、不是菩提心增長,我們的悟性不能開發出來。因為不用菩提心就造業,一造業,業力會愈來愈大,人會愈來愈不敏銳,經歷過的事情稀里糊塗的,也沒有辦法總結經驗,一樣的錯每一年都會出現。所以為什麼修行首重發菩提心,我們想想還是很有道理。因為我們知識性的學習會障礙我們的悟性,一直記一直記,都沒有去領悟的人,慢慢慢慢就變書呆子了。再來我們習慣應付事了,就不是用真心,悟性也會堵住,就是在應付事情,然後就在做的當下,趕快,這個事趕快過去吧。所以重要的不是那個結果,是整個過程,我們是不是很真誠慈悲、很有領悟、很有收穫?可是人都是看什麼?看那個結果,在那個結果當中得失很重。所以我跟同學們勉勵,不能應付,這種應付的慣性不去掉,你學什麼東西,學完一個月全忘了。有時候我還會問他們,一個月、二個月了,突然問他們,這一門課你們現在有哪一句用在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答不上來了。所以十二月又過了十二天了,二O二O年又要say goodbye了,「是日已過」要變成什麼?是年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所以剛剛不好意思,好像跟大家發了點牢騷,最近發生一些事滿有觸動的,覺得我們中年人真的走過的路要看到問題不容易。當然這個也是我沒智慧,我深刻感覺,帶人、用人也要很敏銳、很有智慧才行。他根基不夠,一把他放在講台上,就沒法再提醒他了,因為那個講台變成他傲慢起來的增上緣。這個不能怪他,是我安排的。所以佛菩薩慈悲,我犯那麼多錯,還沒有把我三振出局,還讓我繼續有學習的機會,但是我得記取教訓,痛定思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句話從十七年前,我接海口第一個任務,我就這麼提醒自己,現在覺得好難。但是這個十七年不能白經歷、白鍛鍊,這不行,現在看人、看事得要真正有所長進才行。
而且我們確實這二三代人沒有大家庭的鍛鍊,真的差很多,太自我了,很難去替人設想,然後一接觸到佛法,好像自己我很想精進了,就體會不到這麼做人家是什麼感受。比方說他很精進,他要把工作辭掉,我就勸他,我說你現在要考量你的家庭狀況,還有你這個單位,你的校長對你很支持,你要讓他一個過渡,你是他單位這麼重要的人,你在每一個當下要能體恤人心,而且你在學的過程,你的校長對你特別支持。我勸他了,他也不聽,一下子就把工作辭了,他的校長一下要面對還要去找老師什麼的。就是想怎麼幹,我勸也勸不動。後來我又勸,你要學《了凡四訓》,他也不聽,他就要聽老法師講經,他要聽大經、要聽《無量壽經》。後來有一天他作夢,夢到老法師告訴他要學《了凡四訓》,他才開始學。你看我講沒有用,所以我這個被人家叫老師,我也要看破放下,我不能著相,我一著相,我這個內心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不過我很年輕的時候,還沒學佛以前,我就聽過一句話,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是吧?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人能進入你的內心吧?那請問,那個傷害你的人是誰?沒有人可以進去,那誰傷害你?可是我怎麼有這麼多傷害的感覺?是自己。這個忍辱仙人也可以很恨歌利王,「你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那就傷害了。但是忍辱仙人把它當考驗,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成就了,不止沒傷害,還讓他快速提升。
所以佛法有一句話,這句話真的我們要用心體會,「萬法因緣生」,所有的法,一切法都是因緣然後呈現結果。而在因緣裡面有四個因素在裡面,第一個親因緣,第二個所緣緣,第三無間緣,第四增上緣。這四個因素裡面其中有三個是我們,只有一個是外在的人事物,就是增上緣。親因緣就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所緣,所緣就是你去接觸它;無間就是不暫停的一直接觸,無間,沒有間斷。所以《弟子規》說「能親仁」,那個「親仁」就是所緣。我們親近老和尚了,結果我們播經機隨時帶在身上,一有空就聽,這叫無間緣。但是大家注意,你不要帶著播經機,跟人在談話的時候播經機還在響,那就聽出執著來了,體恤不到人家的狀況了。你比方說,我們跟人家打電話,結果我們房間裡放著老法師的佛號,佛號又很大聲,「阿彌陀佛」,對方在跟你講電話,你佛號又很大,他聽你講話就很吃力了,這還是我們沒有觀照到。我們有時候開會,其中有一個同事這個佛號也放很大聲,他那個聲音大家溝通起來就受到影響。所以這個佛法,一句話都遍一切處,隨時要替人家設想,哪怕是一個打電話,也要觀照到當前的境界,會不會影響到對方?我們一句萬法因緣生,它在哪?這句話在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有悟性了就能感受到了。感受到的人,絕不怨天、絕不尤人,統統是自求多福,怎麼可以怪人?
我們的親因緣裡面具足十法界的因,我們所緣,我們每天讀經、聽經,所緣。為什麼孟母要三遷,就是這個道理,他去接觸學校,還是接觸菜市場,那小孩的收穫完全不一樣。所以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上。再來,增上緣也跟我們的心態有關,我們把它當逆增上緣,它也幫我們;我們跟它對立、跟它衝突,我們就墮落了。可是我們能跟它對立、衝突嗎?也不應該,因為我們沒有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的人應該是逆來順受。你看深信因果什麼時候用?Anytime,anywhere,從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所以師父很多話我也是後知後覺,十年、十五年,慢慢才知道師父講這些話,「沒人教他,你不能怪他」,「我們不是從小學的,我們沒有在大家族中鍛鍊」,師父這些教誨真的都有人生閱歷。我們剛好還有三次,我們這一會告一段落。所以尤其我們最後學習的「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看起來是老人家很平實的一些言談,但是都是飽含智慧跟人生的閱歷。
剛剛問大家,假如說我們心上放師父教誨,首先會想到哪一句?其實成德的目的就是,我們有沒有隨時把老和尚的教誨放在心上,假如這麼一問一句都沒有,這個我們自己就要反觀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十年因緣」,要把師父對待老師的心境,我們也要效法。你看老法師,「章嘉大師勸我出家,學釋迦牟尼佛」,他答應了,遇到再大的困難不退縮。李炳南老師把會集本傳給師父,弘揚這部經得到的毀謗、陷害很多很多,你看老人家說,「全世界沒有人弘揚,我一定弘揚,這老師親手交給我的」。這個心境我們要體會到,當下就去效法。
所以這次我們這個全國的聯誼會,開完會之後,有很多單位、很多弘護的人特別關心這個一條龍。成德也是覺得特別隨喜我們馬來西亞同修,一聽到老人家要幹的,就很重視。這個是可貴的,是有福報的,能把師父的話放在心上是有福報的人,因為老人家讓幹的事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因為老人家教我們的,人家能幹的我們就別幹了,隨喜功德就好了,我們又不多事,讓人家幹也很好,幹嘛跟人家搶著幹?但人家不幹,重要的事,再難我們都要承擔起來。李炳南老師說的,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我們要把這種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態度培養出來,要不計成敗、不顧生死,不然要把一個習氣突破不簡單。
剛剛跟大家提到要重實質,今年又要過去了。其實我們冷靜想想,父母最不放心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都中年了,還有哪個點讓父母放不下心,這不叫修行人。不然要從哪裡修?我們在性格上、在習慣上,還有什麼還要讓父母操心,那我們還談什麼度眾生?連對我們恩德最大的,他們在操心的事,我們都視若無睹,那去弘法利生都是激動的,甚至於都是有名的,做了人家讚歎的。「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我們能夠去感覺到眾生的需要,感覺不到父母的操心,這也說不過去了。所以心地寶藏,開發心地寶藏,有道理,為什麼?地藏菩薩他表的是孝親尊師,要從這裡。「父母最不放心的,我覺得好難改」,那個是把我放在前面,把父母放在前面就不難改了。其實再怎麼難改都是個念頭的問題,跟這個事的外相不相干。怎麼會跟外面的人事、境界相干?外面的人事境界一點問題都沒有,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怎麼會有問題?現什麼?一真法界,沒問題。唯識所變,我們的分別執著把它扭曲成十法界,現在變六道輪迴,現在變五濁惡世,現在變冠狀病毒,影響面很大,是我們把它扭曲的。所以境緣也沒有好醜,境緣也沒有難易,是我們分別執著它了,把父母排前面就不難了,把人家的恩德排前面就不難。
當然我也做得很差,我最近覺得老實、聽話、真幹,不只要對師父上人是這樣,對醫生也是這樣,要聽醫生的話,人家建議了。因為護持的醫生很用心,所以真的不能再辜負人家了,好好運動,睡眠正常,按時調理、按時吃藥,慢慢緩過來了。所以醫生也是很柔軟,這個也是個增上緣。就像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要和顏愛語、勸諭策進。師父不是敘述跟章嘉大師學習過程嗎,有時候剛好老人家沒去。章嘉大師可是清朝的國師,好像從順治皇帝就冊封,皇族都是皈依他,向他學習,傳了那麼多世。你看這四大活佛之一,這麼柔軟,師父上人那時候剛好沒去,章嘉大師打電話,「你怎麼沒來?有什麼不舒服沒有?」我不知道大家聽這一段有什麼感受?師父說,下次不敢不去了。你看章嘉大師有沒有在給我們表演《無量壽經》「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而且我們要注意,老法師有講過,李炳南老師告訴他,「我們這一代人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到你們這一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諸位同修,你們跪過了沒有?所以老法師有很多話都給我們做心理建設。老和尚那一代就要跪著送出來了,到我們這一代不趴著就不錯了,要更有耐心對大眾,不能有太多要求,他能來聽,不錯了,還要循循善誘,肯定他,我們得有耐性。其實我們這二三代人這個耐性是必考題,所以不止不能跟他生氣,還得感謝他,他是來發考卷的。總不能我們考試寫不出來,跑去打那個監考老師吧,那我們就顛倒了,人家是監考老師,我們是來應考的。而事實上,我們在不管是做領導,還是做老師,甚至是做父母,一來氣,就是有要求、有控制了,「你怎麼可以這樣?我都跟你講幾次了!」這個氣就上來了。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它只是個增上緣而已,親因緣是我們內在的瞋恚心,被這個緣調出來了。所以這個真正萬法因緣生,把這四個因緣搞清楚了,從此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師父為什麼講經的時候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這些法語很可貴、很難得到,這是師父真正修學的心得,真實功夫,和盤托出給我們,我們肯受持、肯依教奉行,得大受用。其實《了凡四訓》也教了,「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明明這些親朋好友都是我愛護的對象,我怎麼會對他生氣?有一毫憤世,那就代表我們雖然在行善,善裡面夾雜著控制、夾雜著要求,所以我們才會被這個境界調動出我們的情緒出來。這樣我們才能歷事練心,練出來,我這個心念錯了,我這個態度不對了,知道錯了,我決定不能再犯。不貳過的態度要出來,沒有這個心境,很容易得過且過的。
剛剛顏居士說「為往聖繼絕學」,我們要學而不厭,「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教而不倦,我們弘護正法不疲倦,愈做愈歡喜,愈做愈肯承擔,因緣成熟的,還願意「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次聯誼會完,我們弘護扎根班裡面的同修就有發心了,我聽到這個我們周老師她明年四月就退休了,她就可以來做這個一條龍,她的教學經驗也很豐富。注意,老法師說,我們中華民族沒有退休兩個字,退休是外來語。我們看這個讀書人從朝廷退下來了,回去都是當教書先生。為什麼?他一生這麼豐富的智慧跟閱歷,他來帶後代了,帶這個地方的小孩,把這個智慧經驗傳承下去。所以當老師的人應該要發個願,全心全意為佛法、為眾生,教到時間差不多了,能夠在講台上坐化是挺好的,「今天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我也該走了」,然後馬上就坐在那走了,這個就很圓滿。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對於師父上人的教導,我們要很有體會,那一定是有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個領會就會愈深愈廣。像這次我們何仁者她的母親往生了,不少同修都很用心來護持,這個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而且相信她自己在這個過程必然有很多的境界考驗,她也會有很多的領悟,我們也請她給我們分享一下,她整個照顧母親,到把母親很好送往生這個過程她的收穫,有請何居士。
何居士:尊敬的德師父、同修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師父,要從哪裡開始?從母親生病的時候開始講嗎?還是……
成德法師:妳自己比較有體會的,尤其是說在這個過程,師父的哪個教誨對妳在面對境界特別受用。
何居士:好,學生照顧母親的這段時期其實是很短,三個星期而已。第一個星期的體悟就是,因為在十一月十號的時候學生知道母親病重,然後就決定自己照顧母親,因為白天跟黑夜也是要不停的去照顧母親。白天除了家裡的東西要處理,學生還要弄點吃的、還要洗、還要幫媽媽抹身,幫媽媽做好多的東西,每一天都是好忙碌的。晚上因為媽媽是骨癌,尤其是晚上那種疼痛是非常劇烈的,所以學生晚上也是睡不好的,當母親一叫的時候都是立即的上來陪伴母親、安慰母親的。在第一個星期的體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沒有想過自己的,就是念念為母親著想。所以學生就是體悟到,用平常心面對所有一切東西,我們的身心都不會覺得累,雖然是晚上只是睡兩個小時,可能三個小時而已,有一晚幾乎都沒有睡覺的,所以就不會感覺累,可能就是說我們的念頭都是沒有在自己,都是在母親的那邊。
過後因為星期五的時候,在第一個星期的星期五,母親出了狀況,然後進了醫院,星期六學生的身體就開始覺得有一點真的是累了,身體會告訴自己說「妳一定要休息休息」的那一種。所以當自己的身體放下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是這麼的累,那時候母親在住院,學生就好好的休息。當中學生也是跟先生一直在討論如何照顧母親照顧得更好,因為如果自己累壞了,那就不能夠照顧母親,那就不太好。所以就想了一個辦法,晚上我們請護士來照顧母親,白天自己可以照顧。在母親住院的那段時期,很多東西都很順利的完成,在討論的過程,然後要去實行的時候都很順利的,找護士,媽媽喜歡些什麼東西我們都去做,譬如說媽媽喜歡看電視劇,等媽媽出院我們一定有電視機,電視機一定準備好給媽媽,讓媽媽去解悶。所以當我們的身心處處為母親著想的時候,其實我們也覺得很多東西都很順利的,媽媽出院的時候,護士有了、電視機有了,很多東西都已經安排好了。出院的那天晚上也來了一個護士,那個護士也是一個大護士,滿有經驗的大護士,她晚上的時候就照顧母親,也照顧得很好。因為她是大護士,媽媽也很開心,因為這個大護士她很有經驗,她能夠逗老人家開心。所以媽媽在晚上能夠得到這個護士照顧,她也是覺得很好,滿開心的,也就是說不要女兒這麼操勞。
從中也是有很多事情的發生,兄弟之間,還有親戚朋友之間很多事情的發生。第二個星期的時候,我們也是看媽媽的狀況,在媽媽嚴重的時候,可能白天也是要請護士來照顧的。可是最重要的事就是我們面對我們的親戚朋友,面對我們的兄弟的那種情景,我們就是要特別的小心,因為面對親戚朋友,我們照顧母親的時候,當然親戚朋友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很多不同的理論。一開始學生也是有一點比較執著,過後就想到,因為照顧母親還是我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一個抉擇,自己比任何人更了解母親的狀況,所以不要聽太多周邊人所說的那些理論、那些提議,不要去聽太多,然後自己就決定,覺得如何照顧母親是最好的,我們就去做。
面對弟弟,弟弟哥哥他們一開始可以說是沒有什麼付出的,就是旁觀者清,學生能夠看到他們是怎麼樣去對母親的。講哥哥先,哥哥就是當晚一出院的時候,哥哥就買了一些保健品給母親吃,哥哥也是一分孝心,也是為了母親買保健品給母親吃,每一次過來的時候都是提到叫媽媽一定要吃這個保健品。其實學生就是觀察到,為什麼哥哥沒有問母親,沒有認真的去關心母親?為什麼來了你只是關心這個保健品,沒有去問媽媽疼嗎?吃得下嗎?妳白天黑夜是怎麼過的?就是這類的,沒有認真的去關心母親。就是每次來都是這樣說一二句話保健品,然後就坐在一旁看手機,一會就離開了,每次都是這樣。然後第二個星期的時候學生也發覺到,保健品其實它的使用方法,它的說明書使用方法是寫著拿來擦在皮膚的,它不是拿來吃的。當哥哥要給的時候,學生也是有問哥哥,為什麼使用方法其實是說明是拿來擦在外面的,擦在皮膚的,不是拿來吃的,那為什麼你要給母親去吃?但是哥哥說:「可以,可以的,這個是可以吃的,很多人都可以吃」,學生也沒有去跟他對立。
有第二件事,第一個星期的時候,當哥哥給了母親吃這個保健品,給了三天,然後學生就發覺到媽媽肚子不舒服,瀉肚子,學生也跟哥哥說,也不懂是不是因為這個保健品弄到媽媽瀉肚子,因為媽媽一直以來都是沒什麼胃口吃東西,除了這個保健品,媽媽只是吃一點粥、吃一點奶而已,那要給時間學生觀察到底母親是為了什麼而瀉肚子。可是哥哥就是說:「不會的,不會的,這個保健品對母親很好的,還是給母親吃。」當時學生也是想到這句,每個事情的發生都離不開這個因果,事不出因果,所以就只好恆順眾生,不然的話,如果學生跟哥哥對立的話事情就不好了,所以就放下,就覺得如果哥哥真的是要給,那就給吧,真的是恆順眾生。
還有就是弟弟,弟弟他也是來到學生的家,也是這樣一二句話,忙著看手機,然後坐一會就離開了,就是這樣。學生就覺得平時可能你們大家都很忙,沒時間來看母親,那就沒事,週末你們可以多一點時間來陪伴母親嗎?可是學生看到的不是這樣,學生看到的也是週末這段時間,做兒子的也是最多兩個小時他們就離開,就是來學生的家兩個小時後就離開。
過後又聽到成德法師提到要幫助家庭、兄弟們一起積德行善,學生也是一直把這句放在腦海裡,一直想到如何如何去做。因為學生跟先生每天晚上都是有討論,就是媽媽的事情,還有兄弟的事情,因為我們就是照顧母親的,我們知道媽媽的病情如何,媽媽還有多少時間,其實我們也有感覺到的,就等不及了,一定要幫助哥哥他們,勸他們一起積德行善。有一次先生就說到從弟弟下手,因為弟弟他不會那麼執著,他是性格比較懶散,可是也不會很執著的那一種,而且這個弟弟就是一向以來都很尊重他的姐夫。談完了之後,第二天弟弟來了探望母親,我先生就在外面攔著他,就是一說跟他說了半個小時。進來之後這個弟弟就不一樣了,弟弟就坐在母親的旁邊,跟母親開始說話了、開始關心母親。學生也是泡一杯飲料,讓弟弟餵母親,然後還叫弟弟幫媽媽按摩,因為媽媽很痛。幫媽媽按摩,讓弟弟去感受這種母子的那種親情。可能弟弟一直以來都沒有做過這些東西,就是有點感觸。
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平時學生照顧母親都是經常有跟母親談天、聊天,一談到這兩個兒子的時候母親就會流淚,所以學生知道母親她的心境是怎麼樣的,也是一心要解開母親的這個心結。當我們從弟弟下手,讓弟弟去親近母親的時候,母親一開始也不太理會兒子過來看她的。怎麼樣?每一次兩個兒子來看望母親的時候,母親都是閉著眼睛,如果兒子問吃飯了嗎?問一些問題,母親只是搖頭、點頭而已,不會跟他們說話的,所以學生也是感覺到母親她對兒子的那種心情也是滿重。所以當我們教了弟弟,給了弟弟方法怎麼樣去關心母親,弟弟就照著辦、照著做,過了差不多三四次,然後媽媽就開始跟弟弟說話了,所以看到有改變。
接下來就是哥哥,哥哥因為他的性格是比較剛強的,比較自我,成見很重的那一種,所以學生也是一直在想如何能夠幫助哥哥一家人。學生也知道時間也不是很多了,所以上個星期四的時候,本來說學生是約了弟弟跟哥哥上個星期五的時候來談一談,如何幫媽媽解開這個心結的,讓哥哥弟弟知道母親的心聲,可是因為上個星期四母親一下子就昏迷不醒了,學生一早就叫了哥哥弟弟他們過來陪伴母親,然後也是跟他們說了一些母親的心聲。可是也許是因緣不足,也許是道不合、志不同,所以就弄到哥哥弟弟他們開始動情緒。當學生發覺到他們動情緒的時候,學生就停止勸導他們了,就是因為學生也不想讓母親聽到這些她的兒女在爭吵的那種狀況,所以就停止勸導了,就是讓哥哥弟弟們繼續再去陪伴母親。就覺得很多東西其實還不能解開母親的這個心結,又見到母親星期四的時候昏迷不醒,可是她總是皺著眉頭,所以就一直想方法如何解開媽媽這個心結,可是哥哥弟弟他們還在生氣,要如何解開?
星期五的時候,弟弟先來到學生的家,學生就叫弟弟,「你可以不可以跟媽媽說最後幾句話?」弟弟說可以,可是弟弟說:「不懂說些什麼,我沒有話說。」學生就給一些提議弟弟,讓他自己去思考,「你想一想,然後你才跟母親說吧」,弟弟不久就出去了。過後哥哥就過來,同樣的學生就是勸哥哥,您可以不可以跟媽媽說最後幾句話?哥哥說:「好,可以。」過後學生就引導哥哥一家人握著母親的手,然後在母親的耳邊開始說話。哥哥說完了之後不久弟弟就回來,學生也是一樣的去引導弟弟,握著母親的手在媽媽耳邊說話。
學生從中一有時間也是在母親的身邊念佛而已,不要去想太多東西,就是念佛而已。哥哥弟弟跟媽媽說完了話之後,學生還是感覺到哥哥弟弟他們的那一種怒氣,因為就是星期四的事情他們還在生氣,所以就決定放下身段告訴他們,解開他們對學生的那種誤解。當時候因為不會想到我自己,就是為了母親,因為學生知道在怒氣的磁場,母親能夠感覺到,母親一定很不安、很不舒服,所以學生就決定解開這樣的那種怒氣的磁場,跟哥哥弟弟,「我們來談一談,有什麼誤會我們大家都能夠好好的坐下來談」。結果過後哥哥跟嫂嫂就是毫無保留的把他們自己的那種成見全部都說出來了,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那種見解全部都說出來。學生就是有想到這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無論哥哥嫂嫂在說些什麼東西,學生都向大家認錯道歉,都是說都是學生的錯。所以當時候學生覺得能夠真正的去感覺到,這個就是真正的叫做恆順眾生,這個就是無我的感覺,這個就是所謂的放下身段的那一種自由、那一種輕鬆,就是感覺到很好很好的那一種,一點也不會吃虧,反而內心就會感到提升,內心就是很踏實、很穩定的、很自在的。就是因為這個情景,自己的身心根本都沒有我,所以當時就很順利的解開哥哥弟弟他們的那一種憤怒,過後磁場就不一樣了。
然後過了不久,哥哥弟弟他們也是出去吃晚餐,學生也是一直在母親的身旁念佛,也有跟媽媽說了一些話,就是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在媽媽的耳邊說的最後那幾句話了。最後也是勸告媽媽放下一切,跟隨學生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晚上八點十分,星期五晚上八點十分,媽媽就很安詳的往生了。往生了之後,學生也是在旁一直在念佛。因為疫情,所以就沒有助念團到學生的家,所以學生只好自己幫母親念佛。念睏了就去睡一會,然後就起身繼續念,睏了就去睡一會,然後繼續念。到了十二個小時後,學生覺得整個磁場好像都很不一樣,心裡面好像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很好的感覺。
還有一件事情,當媽媽在昏迷的時候,很多的長輩提議哥哥是否要把母親送回她老人家的家,就是母親的家。其實當時候學生也是有想到,如果真的哥哥願意讓母親回到她自己的家,哥哥能夠照顧她,母親真的是會感到很欣慰的,可是哥哥是不願意,然後哥哥就決定往生後才送母親回家。學生也是恆順眾生,因為其實很多長輩他們都很不贊同這個,可是我們還是聽哥哥的意見。所以母親往生後過了十二個小時,一會就有人來把媽媽帶走,帶回她自己的家了。因為哥哥是道教,所以過後的事情學生只是恆順眾生而已,因為學生覺得該做的事學生已經做完了,所以就不會感到有什麼遺憾。因為學生的兩個兒子在國外,當他們聽到婆婆離開往生了,他們就痛哭。對不起。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何居士:所以學生也是勸他們,其實他們也是很愛婆婆,幾天都睡不好,因為他們疫情也不能夠回來,所以他們也是很傷心的。好,學生的分享到這裡為止,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何居士分享。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必然會遇到家中的長輩、老人要離開的這些因緣,尤其我們都是中年人,爺爺奶奶輩那可能已經經歷過了,或者即將要經歷,甚至是父母這一輩,所以剛剛這段分享對我們會很有啟發。師父上人講到《妄盡還源觀》有菩薩四德,其實這個四德也包含了一切菩薩行。我們是學佛的,要行菩薩道,應該也不離這些精神。隨緣妙用無方德,要隨緣、善用,善用這個因緣,啟發每一個人的善根。那要怎麼妙?沒有私心就能妙。還有一點,要沒有情執,不要動感情,動感情就妙不起來了,要用理智。那當然不容易了,不容易。
比方說,我們感覺何居士兩個孩子很有情義,對自己的外婆,這是可貴的,但這個時候不只要有情義,還要情覺,因為畢竟我們接觸佛法了,藉這個機會,當然這個在引導自己的家人,甚至是他人的時候,「調劑人情,發明事理」,這八個字很重要,調劑人情,之後再把重要的道理供養給家人。這個調劑人情,就是我們的心很柔軟,很能理解他。比方面對妳的孩子痛哭,幾天睡不好覺,我們當然不能說一個佛法的道理就壓過去了,這個就不夠柔軟。所以菩薩四德裡面有柔和質直攝生德,我們做護法、做弘法的人,這一點特別重要。我們會不知不覺體恤不到人的心,然後直接用道理就過去了,對方也覺得我們講得很對,但是他心上就感覺有點氣不是很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過?面對家裡人、單位的人也學佛,講的也是佛理,但是我們聽的時候,好像心上就有點卡卡的,不是很舒服。那個就是缺乏先理解對方,這叫調劑人情,這個理解可重要了。就像何居士在處理家庭的這些情況,妳要理解母親,妳也要理解妳哥哥跟弟弟。妳只理解母親,妳看,妳第一次勸的時候變成他們都不是很能接受,是吧?有沒有錯?他確實有錯的地方,他也有委屈的地方。我們能理解他的委屈,肯定他的不容易,有時候他自己的錯是他自己講出來的。因為他有錯妳又不講,他好妳又肯定,人有時候不好意思,或者良心就會出來。
我們要知道,我剛剛跟大家共勉,老法師說到李炳南老師告訴我們,到他那一代是跪著把佛法送出去的,我們要調柔再調柔。《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句話我們都讀過了,但這句話對我們的自受用是什麼?他受用是什麼?自受用,我一定不能剛強難化,我不能是一個固執的人,我現在首先要把我自己調柔。我們看到兒子對母親,你看調柔不了,低不下頭,在滑手機。說實實在在話,他也很難過,父子有親是天性,不能夠這樣誰都難過。可是他卡住了,他心裡有一些不痛快,曾經發生過的事他耿耿於懷。所以他那滑手機,其實就是他等於是心也是浮躁,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他的心也安不下來。所以這個我們都要有善巧方便。所以對他人,我們要理解人家剛強難化,也是在這種大時代的環境,「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所以這個時候,何居士她老和尚的教導起作用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她就能把這個我放下來了,身段放下來了。她那分享到,她覺得在那一刻她反而很舒服。其實把執著的東西放下的時候,身心是很輕鬆的,所以這個恭喜她嘗到法味了。法味不止是讀經的時候有法味,你真放下的時候,個中的味道,原來放下才是輕鬆的。《增廣賢文》說的,「賢人爭罪,愚人爭理」,這個有味道,賢人爭罪,都是我錯;愚人,給他爭個高下不可,爭個對錯不可。尤其是家人,一爭對錯就傷情了,傷了情,理還在嗎?道理就不在了。而且眾生很執著的那個點也是假的,你何必當真?順著他不就好了。
何居士分享過程講了幾次「恆順眾生」這個詞。現在知不知道老法師的慈悲了?為什麼他在國際間走,人家給他填資料填到那個興趣,他老人家想都沒想,填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看連填資料都在加持我們,老人家沒這麼做,我們就沒這個故事可以講了。所以真的我最近特別體會,老人家不只是講得圓滿,六十年,該講的都講了,講得好細,一部《無量壽經》講了一千二百個小時。我們真的會體會老人家苦心的,光看到一千二百個小時,頭就頂禮下去了,感激。還不是講一次,講了四次。不是講圓滿而已,做得圓滿,《華嚴》的境界表演給我們看,把世界最複雜的宗教問題,那麼短的時間團結起來,其他國度都打仗。老人家官員問他:「你是怎麼做到的?」「釋迦牟尼佛教的。」聽這個話很有味道,真的是給佛法爭光,把佛法表演出來了,釋迦牟尼佛教的四攝法。所以師父他所做的其實都在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
剛剛何居士的分享,我們聽起來每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有照顧過的人就知道她的不簡單,那個一天二天都不簡單,那她照顧了三個禮拜。有些人還照顧過一年的,我還遇過八年的,我看到他我肅然起敬。因為我也照顧過我爺爺,結果我搬去跟我爺爺住,住了一晚,隔天他就走了。結果那一晚上我幫他洗澡,我那天沒有幫他洗澡,我就沒機會了。所以何居士是很有福報的人,陪母親這一段這個修了大福報,而且對她的修行幫助非常大。她可以從這個領悟時時去體恤母親的心,再延伸到對一切眾生,那她母親就成就她的菩薩道了。藉這個緣,她體會到了怎麼樣時時去感受母親的心,她再想起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她用這樣的心境就是行菩薩道了,她的母親就是成就她菩薩道最重要的增上緣。可是人不能恢復父子有親,這個要開發自性挺難的。
所以剛剛她那些敘述,假如我們聽著聽著都反過我們自己身上來反省、來感悟,會很有收穫。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一見到父親、母親,有沒有距離感?會不會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那這個都代表我們父子有親的天性沒有恢復。你看那些敘述,都顯得我們雖然是當兒子都不柔軟,也是很強勢,這個很好,讓母親吃。都不是先體恤父母的感受,也不會很自然的問,飯吃了沒有?舒不舒服?這麼自然的東西為什麼我們現在有障礙?聽著聽著我覺得,我們這個得了男眾身應該是福報,怎麼搞到最後都不柔軟了?反而……我聽到這裡都想到現在人說,生女兒比生兒子好。你們覺得怎麼樣?諸位男士,你們聽到這個話做何感想?不能不舒服,我們要生慚愧心。
所以這真的是實際狀況,跟家人這種相處,我們要隨緣妙用。所以何居士要隨緣妙用,對妳兩個孩子妳要首先,你們對外婆這種情義,母親甚感欣慰。你們不要那麼難過,人沒有死,身體是機器。妳又順勢的理解他們以後,讓他們了解沒有死,靈魂不會死,現在對婆婆最重要的四十九天是關鍵,你們以這一分恩義,念著外婆小時候多照顧我的這一分恩義,執持名號,你們的孝心會感通阿彌陀佛來加持外婆,會消很多業障,可以去作佛。就把人這種情義把他轉到菩提心上去了,這樣對亡者最有幫助,這不就是隨緣妙用嗎?
我們對哥哥、弟弟,對自己的孩子,我們都是威儀住持有則德,就是以身作則帶動他們,不用去計較,統統自己承擔都沒關係。可不能起一個念頭,你們也是媽媽的孩子,你們怎麼都不承擔?我們的情緒又被調動起來了,自己就安不下來了,就不能很好照顧母親了。所以剛剛何居士講到的,就是安在當下,也不要去想什麼。講起來很簡單,真的我們遇到的時候,會不會思緒紛飛?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念佛,「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念佛是這樣,應對事情也是這樣,物來而順應,事已過勿留滯,事未至勿將迎。你看這個都是真正的歷練,為什麼?妳面對母親病這麼重,她隨時會出現什麼狀況都說不準,可是妳只要擔心會不會怎樣,妳的心就定不下來了。所以完全不能有未來的煩惱,完全要相信佛菩薩的加持,也要相信自己可以應對,不能自己亂了陣腳。包含這個孝順都要順母親的心意,妳說都我自己照顧吧,可是我們有沒有體恤到母親也在擔心妳?所以這裡面都不能有執著,妳全照顧當然是好,可是母親在擔心妳的身體,能不能感覺到?我不是說全妳照顧不好,大家不要聽錯我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修行人不是善惡的問題,是不要執著,因為一有執著就會執著在自己的角度,自己角度也沒有錯,但是有可能因為這個執著,妳就感受不到這件事裡面相關人他的感覺,他的感受跟他的角度,這樣妳去處理事情,可能就會有人不歡喜。所以何居士有提到說,她這麼安排母親也特別安心,因為也怕自己的女兒累壞了。
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處理事的什麼時候,情理法考慮到,事情都給它處理到比較妥當,千萬不要處理得太壯烈、太逞強,這個都是把中道在做事當中表現出來。所以威儀住持,你首先帶動付出,什麼都帶動,慢慢慢慢人家感動了,他的善根就會出來。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他本來自私的人就會被你慢慢帶動出來。但是我們心裡面不是說,好,我一定做到你慚愧,不是這樣,你不能有這種心念。是你做得特別自然、特別真心,人家也是自然,「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然後柔和質直攝生德,去體恤每個人,體恤他的不容易,包容他的不足,然後去讚歎他的可貴,這樣慢慢人就會化掉了,這叫柔和質直。然後普代眾生受苦德。
何居士假如藉由這一次她對孝道很有領悟,然後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現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孝道的弘揚,所以妳這個經歷過來,以後對妳弘護正法特別重要。我們也在妳的分享當中得到啟發,所以菩薩四德就在當下,沒有離開我們。
好,時間已經超過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明天見。當然,你的時間太忙的,就不要勉強,不要勉強,你不要有什麼罣礙,「我假如沒有來,成德法師會不會不高興?」你們不要有這個罣礙。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