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23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2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主講   2020/11/2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23

MP3下载

兩位會長、諸位家人,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很高興又見到大家,我們每個禮拜大家可以這樣共聚一堂。當然大家說,一堂沒有,沒有在一個房間裡面。我們佛法講的就是要破分別執著,時間、空間都是抽象概念,不是真實的。所以佛法沒有別的,就是破執著,把我們一些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把它修正過來。所以我們看佛經一開頭:「如是我聞,一時」,大家看這個「一時」就是在破我們的執著了。怎麼一時,怎麼不記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怎麼記「一時」,是不是有點太模糊了?其實反而是提醒我們,根本沒有時間跟空間,我們至誠心現前,那個境界就現前了。所以祖師也給我們表法,智者大師念《法華經》,那真的入了境界,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華經》的大會,好像還聽了兩品才出來,然後出來就跟大眾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有散。所以這個一時是掌握在我們每個人手上的。就像我們這段時間一起學習「跟隨恩師雪廬老人學習經教十年因緣」,這是老人家將他跟著李師公學習的這些經歷,甚至是他的領悟,給我們和盤托出了。上次有跟大家提到,我們有一位長輩七十多歲了,女眾,孔子的後代,她聽這個開示,好像聽到三十遍左右,她就看到李師公送師父去火車站的情景。所以那個情景散了沒有?你看她誠心到了,現在她面前。所以我們聽經至誠就能感通,就覺得老人家這個都是講給我聽的。所以修學的心態特別重要,心生種種法生,心態對了,收穫一定大;心態不對,愈學離方向可能愈遠。

所以師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提到,剛好有同修問了一些問題,然後老人家看了之後就說:「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還以為自己是佛弟子,統統都搞錯了,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這個學一定要知見正確,修學要建立正知正見。比方說章嘉大師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觀念就很重要了。所以不能修到變成是走形式,走形式變應付。其實這些提醒有沒有?有。老和尚說,我們太狠心了,做早晚課,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大家聽過這段吧?這一段可能不知道顏居士她們這一輩的聽過沒有,我記得我當時候學的時候,可能是二十多年前,這一段老人家常講。我相信每一個人聽了都會會心一笑,但是問題是我們是不是這樣,這個很重要。

所以修不能是相上,我有讀經、我有念佛、我有聽經,這個只是一個手段,有沒有達到目的?目的是有放下分別執著、有放下習氣。不會修的話,走形式,不就增加了一個走形式的執著嗎?所以佛法是減法,這個連老子他都有悟到這一點,老子說:「為道日損」。你看人家老子還說:「吾有大患」,我有一個很大的憂患,什麼憂患?我有這個身體。假如我沒有這個身體,我很多憂患擔心就沒了。你看我們每一天最起碼擔心二到三次,什麼事情?肚子餓了,你看挺麻煩的吧,不吃飯多好。所以會餓也是病,這要認識清楚。每天不洗澡有臭味,你看沒這個身體,沒這個業力的身體,不就省事了嗎?每天還得洗澡。所以覺悟的人,每天還是吃飯、每天還是洗澡,但心態不一樣。不會修的人,每天吃飯,好吃好吃,愈吃愈貪;會修的人,「為成道業,方受此食」,愈吃,這個施主恩、眾生恩就吃出來了。五觀若存,金石可化,食存五觀。為什麼金石可化?消受得了。因為五觀若存,我們吃飯是菩提心,然後這個心境又保持,那你每天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菩提心。要保持,不能念食存五觀的時候感恩心提起來了,然後吃完飯就忘了。

所以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保任」,就是你要保持它,你不能斷了。就好像我們協會有佛七,我最喜歡參加佛七了,念啊念啊,念得很法喜,到了第六天,心裡想,明天就要回家了,回家又要面對那些人、面對那些事,又開始煩了。假如是這個樣子的話,會不會我很喜歡參加佛七,我不喜歡什麼什麼什麼,那這個參加佛七會不會增長我們的分別執著?所以要善用心,《無量壽經》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這句話就讓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要去喜歡、討厭,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執著它,事事是好事,都好,真誠慈悲去面對,人人都是好人。就像師父指導我們的,師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講到平等心的時候說,有人問師父上人,怎麼念阿彌陀佛?老人家說,「我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不是把眾生當作阿彌陀佛,眾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其實這段話不容易聽到,這是老人家真實用功的心法。如貧得寶,這個開解得太透徹了。用這樣的心,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阿彌陀佛那種供養、那種尊重,用到對一切人,這個就是普賢行了。我們每天就是處事待人接物都跟普賢行相應,那還要擔心去不了極樂世界嗎?那不就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嗎?頻道已經接上去了。所以大家的電視頻道都調好了,不要調錯了,四十八頻道。你看老和尚很善巧,他都幫我們調頻道,他說我們早課做第六品,晚課做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那你每天不是調頻道?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假如我們不善用心,「沒辦法,老和尚叫念就念吧」,用這樣的心,那鐵定你早課就變成形式了,就做啊做,「沒辦法,老人家叫做的」。

我跟我們同學上課,每一次我跟他們上一門課,比方說《太上感應篇》是我上,我第一節課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學《太上感應篇》?結果就有學生說,漢學院規定的。我差點沒有昏倒,不過他講的也對,這個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得給他解釋解釋。「學而不思則罔」,你看《論語》裡面講的,你學了你要去思惟。師父講這段話,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老人家講這個話他的心境,慕賢當慕其心。所以儒家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慎思、明辨。我們有一個學習慣性,好像都得要老師、師父上人都要講得很細,我們才知道要怎麼做。事實上,講東西有時候也不能講太細,因為講得太細,他就去背那個動作,因緣一變了,他還死背那個動作,那咋辦?所以一般是「道(音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他,但是你不要給他講透了,講透了他就不思考了,你給他都講得很細的時候,他每次就等你的答案了。

所以比方說有當領導的人,底下人說,該怎麼做?你每次都跟他講講講講,跟你講很多遍了,然後下一次他又來了,你又跟他講講講,然後累得要死。所以當領導的人以後要學會「你說呢?你看呢?」你要帶著他,慢慢慢慢讓他去思惟、去考慮事情,不然你這種方式只會讓他依賴你,他不會進步的。所以當父母不容易吧,當老師不容易,當領導也不容易,哪有那麼輕鬆的,都要很用心,言教、身教、境教都要建立起來,才能把下屬帶好,把孩子、把學生教好。不然為什麼這三個角色都立在我們傳統的祠堂上面?哪有那麼容易就立在祠堂的那個神位上?傳統的神位是「天地君親師」,因為這五個角色,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所以這不能忘本,沒有天地,哪有萬物的化育?所以你看古人拜天拜地,其實這個就是拜一切成就我們的因緣。佛門說器世間主,山有山神,這些糧食都有苗稼神,我們看山林裡面的樹,樹高過一個人就有鬼神在,那都有冥冥中的護佑。尤其我們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很能感觸了,你看好多地神,那是菩薩去化現的,包含還有每一個新生兒,他都護佑,是吧?你看這些鬼神,其實就是應以鬼神身得度,即現鬼神身而為說法,那也是觀世音菩薩。那你說我們受到天地這些神祇的恩德有多少?太多了,所以那個天地兩個字是代表,我們要懂得去體會。君,具體在古代,君王;延伸,一切讓這個國家安定的所有背後的力量,我們都應該感恩。你說一般我們放大假了,但是你說警察,警察全部放假?不可能吧;軍人,軍人全部放假?不可能。

所以其實我們說要發菩提心也不是那麼難,首先第一個那是我們本有的,這個認知很重要。我們現在是恢復,又不是從外面去拿回來一個真心,是本有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沒信心,因為它是本有的,佛菩薩不會騙我們。

那一天有同仁問成德說,你是一開始就對佛法有堅定的信心,還是慢慢慢慢才有信心?成德就回想,一開始就很有信心。為什麼?因為我覺得我自己不想騙人,那我的修養才這麼一點,我都不想騙人,怎麼可能師父上人會騙人?不可能的。那佛菩薩也不會騙人的,佛經都是佛說的,那有什麼好不相信的?而且我們看老和尚特別慈悲,我們心裡可能產生的問題,你不用問他,他自己給你講。你們沒有發現嗎?老和尚講經有時候是自問自答,他不等我們問,他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他自己問了,幫我們問。比方說老和尚說,你要騙人總有個目的吧?你為了達到什麼好處,所以你要騙人。假如又不從你身上拿任何的好處,他騙你幹啥?那佛對一切眾生同體大悲,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要東西。

再來,再來這個是我自己想的。所以說學而不思則罔,你要思,不然你自己聽一聽好像都沒有在你身上去思惟,你感觸就很淺。像成德聽到這裡,我就思惟了,佛陀的教誨已經傳了三千年,請問這三千年來有多少人學了?有多少個人成就了?那還有什麼好懷疑的,那我們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我們常給自己找麻煩,一大堆妄念,太複雜。你比方說今天假如有個外國人,他說「你們這個中藥要拿去化驗,到底吃了會不會出問題?」你就可以跟他講,我們的祖先吃了五千年了,還要化什麼驗?又不是新發現一個東西要去檢查,這個東西都吃了五千年了。所以其實說實在的,都不是境界上的問題,是我們內在的疑心太重了,遇緣就起現行。所以境界其實也在提醒我們,哪個人出現了、哪件事出現了,我開始慌張了,我的性格裡面很容易擔憂,你就要看到這個性格、這個慣性,強者先牽,就要把它放下。你遇到這些人事境緣激動了,情執又現前了。

你看老人家前一段時間示現微恙,那也是在提醒我們學生,遇到老人家身體微恙,我們是一直擔心,還是提起理智?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理智。雖然有擔憂,但是不讓擔憂相續,要轉成更有意義的念佛、放生,做功德給老人家迴向。老人家狀態挺好的。成德是觀察,這些年,這十來年,老人家也是過了好幾個關。更重要的,請佛住世,那得要依教奉行來請。所以上一次我們一起商量,我們馬來西亞大家弟子們都以師志為己志,老人家最強調的這些弘法的理念、做法都落實在馬來西亞,這個是實質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而且我們也應該這麼做。因為我們要看懂,老人家九十四歲,還飛了五個小時,到了吉隆坡機場,又坐了兩個小時到馬六甲,九十四歲,為什麼?這個弟子得看得懂,我們才能配合老人家同台演出。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說,我們的法寶都送到芬蘭去了,什麼才能讓老和尚歡喜?眾生歡喜,佛菩薩歡喜、善知識歡喜。你看老人家知道佛法的殊勝,佛法能「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所以請佛住世,大家可不要只是又著在請師父上人而已,最重要要請誰,大家體會到沒有?這個也是老和尚講經,我突然,當時候學佛好像差不多兩年的時候,被師父一震,師父剛好講這個請佛住世,還分析了好長一段,我們自己都不好好思惟,都還得老人家帶著我們思惟。老和尚說,你看這個世間能遇到佛法的有多少,遇到佛法還是遇到正法的,你遇到佛法還有六種佛教,你遇到正法,又遇到當生成就的持名念佛法門,就是這樣較量下來,是沒有多少個人。那你都遇到了,你不請自己住世,你要請誰?我感覺當頭棒喝。其實這一棒敲下去,不只敲請佛住世這個概念而已,這一棒敲下去是什麼?莫向外求,都從自己做起。你向外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向內,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向外你只能隨緣,不要攀緣,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就好了。所以大家對於這個強者先牽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性,它隨時出現。

我們講到這裡,請我們吳居士來分享一下,她在境界當中警覺性很高,包含買東西警覺性也挺高的,請她分享一下。

吳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德法師,會長,早上好,各位同修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妳不會被我叫太緊張了吧?

吳居士:有一點點。

成德法師:有一點而已。

吳居士:還是要練的。

成德法師:對。

吳居士:還是要練,真的。學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上個星期六因為學生打算做烘焙,就拿出一包烘焙皮出來,一包裡面通常是有十片的,但是由於學生算錯了,就以為裡面有十一片,可是心裡面竟然有歡喜的那個念頭起來。當時一點都不知道,沒有察覺到,直到隔了一天過後,早上一起來,我也不知道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就是腦海裡面一直浮現出那天的情景。我就察覺到,這怎麼我的內心會出現一種很歡喜的感覺?就是心裡面有佔別人便宜的那種習氣,就告訴末學還在,貪心的那種習氣還在。這個讓學生非常的慚愧,就是那種習氣做事的時候很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來,雖然學生覺得很遲,只是過了一天才知道,沒有當下知道,真的是很慚愧,對不起佛菩薩,真的是,還是要歷事練心,那個警覺性還是一直要提起來,希望練多了之後就很自然而然能做出來。這是末學跟大家分享的,阿彌陀佛,感恩大家,有什麼說錯的地方,請法師和各位大眾指點一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吳居士,那到底有沒有多一片?

吳居士:沒有。

成德法師:沒有是吧,算錯了。

吳居士:沒有,是我算錯了。

成德法師:所以我們常常會問一句話說,何處是道場?這句話你們應該有聽過吧?維摩詰居士說:直心是道場。下一句是什麼,有沒有人知道?那沒有人去翻過。你比方說,成德今天說,孔子曰,這句話你沒有聽過,今天聽到了,你今天下課了會不會去翻一下,去翻一下李炳南師公的《論語講要》、《論語講記》,這個就是主動學習,這要養成習慣。明明這個緣已經現前了,為什麼我們沒有主動去學?為什麼?責任承擔太輕了,假如明天這個扎根班是你主講,你就不會這樣了。

我記得這個人有時候要被逼,就是被境界逼出你的潛力出來,每天太寬鬆了。當然逼你的時候你不要有壓力,你還是要放鬆,但是去面對它。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其實要聽懂人家的一段話,我感覺不是很容易。比方說,我們有個同仁,當時候他在馬來西亞跟著我們一起,結果他有一陣子念佛特別精進,拜佛也很精進,一天拜一千拜,我實在打從內心敬佩他,因為人家做得到我做不到。不過他警覺性也很高,因為他都起得很早,早上四點那時候就起來在那用功念佛,然後他在外面經行,他就看所有的同事房間都是暗的,然後他就起了個念頭,「還在睡覺」。他突然說,「我這個念頭是不是傲慢?」你看,這個念頭很細,貪瞋痴慢,有時候一遇境界,精進也會有傲慢。你有優越感,傲慢就上來了,增上慢。結果他精進到,他就覺得我想要有點剋期求證,然後他就跟我說,他想辭掉了,回到大陸找個地方剋期取證。因為他到馬來西亞來還得要花工夫,辦工作證,辦好了,是吧?他又要回去剋期取證,這麼精進。諸位同修,能不能阻止人家精進?不行,我也隨喜他。現在我哪個同事說,法師,我不幹了,我現在回去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你說我要不要護持他?人家下這個決心,當然要護持。我說,好好好,你回去好好精進。結果他就說,那我就把這個工作給它結束了吧。我說你先回去,用功一段時間,可以了再說。他說不要不要不要,我現在就要把它辭掉。好像很表達他的決心,是吧?我跟他勸了三次,他還是不接受。最後我就說了,我說你還說聽我講香港那四十集,就是「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我說你還說給我聽了三十遍,你根本沒聽懂。他就愣住了,因為他一直強調,他那個聽了三十遍。

我為什麼這麼提醒他?我說你記不記得,當時候我說的,我要去海口,我的父親就給我叮嚀,「你去了不行,趕快回來」。我馬上跟父親說,「好,父親你放心,不行我趕快回來」。因為我們聽這個話,是能感受到父親的心,你很自然的就回應他了。我說我現在為什麼叫你先不要辭掉,我的考慮在哪,你能體會到嗎?你都不去體會,然後就堅持自己的意見,你怎麼會說你聽懂這一段、你聽懂這個片子在講什麼?你連講這個話的人的心境你都體會不到,你真的聽懂了嗎?他才回過神來。

你看人他一執著起來,別人的好意他都體會不到。因為我們在考慮什麼?他假如回去精進,到時候緣不成熟,或者有什麼情況了,他還可以回到團體來依眾靠眾,你現在一把他辭掉了,那就不好辦了。所以很可能父母長輩們,我們會長、一些幹部有時候在給我們提一些意見,他可能有一些經歷過來了,他會替你設想,你最起碼也要先「那您的考慮是什麼?」你先問一下。你看人有時候那個勁一來就很執著,一定要這麼做,沒得商量,固執。所以我們得練什麼?恆順眾生,自己不可以固執,但是遇到別人固執,你就恆順。那當然,因為這個同仁他跟我交情還是比較深,所以我還是,因為他又特別強調他聽了三十遍。

這個同仁還有一次,因為住在一起,有時候就生活中會發生一些事情,就有一次有一個同仁他回大陸,後來又飛回馬來西亞了。這個同仁剛好有人託他拿東西給我,結果後來這個同仁也很負責,一到馬來西亞就趕緊,人家託給我的東西,他就趕快拿過來給我了。結果他裝的東西裡面可能有一些紅棗是他的,結果跑到交給我的袋子裡面了,我看一看之後,我就把幾顆紅棗拿回去還這個同仁。剛好,這個說要去精進的同仁,他剛好在場,他就看我拿了這二三顆紅棗回去還給這個同仁。他就很納悶,這個老師跟我們這麼見外,二三顆紅棗也得拿回來,他就起了這個不解。幸好他起不解,他就私底下來問我了,說這二三顆紅棗我們又不會跟你計較,你幹嘛要把二三顆紅棗拿過來?但他沒有問,他也不知道我為什麼做這個動作。因為五戒裡面,其中第二戒就是不偷盜,不偷盜是不與取,二三顆紅棗人家又沒有說給你,你不能拿。但是可能看的人他有他的想法,他理解成很見外了,這樣就會生一個疑惑。

所以有時候我們跟善知識,跟會長、幹部們在一起,有時候你有疑惑要提出來,不然你會從一個疑惑慢慢去延伸到兩個疑惑、三個疑惑、五個疑惑。所以治家沒有祕密,為什麼?尤其我們是法眷屬,一切為眾生、為佛法,這個沒有私在裡面,沒有私在裡面還有什麼不能講?但是不要亂猜,誤會了就不好了。當然,我們處在上位的人,底下的人肯把心裡的話講出來,那是對我們的信任,要帶動這種治家沒有祕密,這樣每個人身心健康,不然都會內傷。

當然這個實在講我得非常感恩我父母,他們治家的態度確實是沒有祕密。因為那一天有個同仁就問我,說我成長過程中,覺得最大的受益在哪裡?當然家庭的受益的話,就是父母的處世態度,首先最感謝的就是能三代同堂,這個是大福報。所以處在整個社會變遷很快的時代,變得我們眼花繚亂,千萬要掌握住不變的東西,不然就被它轉走了,我們就隨波逐流了。西方廣目天王那個龍珠就是不變。所以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大家庭,他才能很自然的傳承孝道、傳承敬老敬長,都在每天當中薰習,什麼時候教的?沒有刻意。所以俗話講得很有道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所以自己是成年了,再回想這些成長,非常感激。我們不止跟爺爺奶奶住,當時候我姑姑、叔叔他們都還沒成家,我母親嫁過來的時候,他們還在念書。我母親的薪水還供養到我的叔叔,還有姑姑。但是有沒有吃虧?沒有吃虧,天底下哪有吃虧的事情,天底下更沒有佔便宜的事情。所以我母親晚年福報就大了,年輕的時候吃苦,嫁過來第二天我爸爸就去讀大學了。因為我爸爸在讀大學,是回來結婚的,第二天又回學校去了。讀大學也沒賺錢,所以我媽媽的薪水拿出來充公。一嫁過來,又要當學校老師,上又有老,下又有小,那日子可不輕鬆。所以我母親有時候說,那時候每天都很累,也不知道怎麼過來的,就過來了。但是我母親很辛苦我不知道,因為最辛苦的時候你的記憶還沒長,還沒長那個記性,反而是我爺爺跟我說的,你媽媽那個時候帶你們三個,你們都那麼小,多辛苦,我爺爺說的。所以你看一個家庭裡面,所有的成人都是互相感恩的話,你說這個孩子不健康嗎?不感恩嗎?不可能的。

所以我就跟這個同仁講,最大的受益就是這個家庭成長,治家沒有祕密,然後盡孝、敬老。還有一點,就都是講義,從不講利。我還沒見過父母哪一次說跟人家計較一個東西,從來沒有,因為從來沒有,我們也沒學到。還有一點就是滿滿的愛,自己沒有匱乏。人一有匱乏感,他就想從外面獲得安全感。所以為什麼說,假如家裡面吵吵鬧鬧的,女孩子在裡面成長,就想我趕快嫁人吧。結果就麻煩了,她一想趕快嫁人,她又不夠冷靜,可能找不到好對象了,一嫁人煩惱更多了,因為她想從外面解決問題了。所以你有滿滿的愛,就很願意去付出了。

所以大家都可以觀察,我們顏會長他們夫婦給他們的孩子都是滿滿的愛,所以你看他們的小孩都是一笑就是很開懷,都沒有歲月的滄桑。然後你看,給她安排讓她去服務,教小孩,去服務大眾,幹得樂呵呵的,幹得還感謝這麼多人給她這個機會,也感謝小孩給她的鍛鍊成長。所以家庭教育太重要了,三代同堂太重要了。現在三代同堂保持最好的地方,就是馬來西亞的華人。大家可要穩住,這個最重要的底盤你們要穩住,穩住中華民族的命根。所以老和尚是有高度的智慧,他九十四歲還要再飛一趟,必有他長遠的考慮,我們要會看。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那我們先收回來,剛剛我們這個吳居士分享的,她在境界當中警覺性很高。我剛剛跟大家敘述這個同仁,他自己產生執著了,他不知道。而且他執著產生的時候,他誰的話都不聽了。他們叫我老師,我是不敢當,但是問題是在因緣上,他已經把我當老師的話,他還不聽我的,那請問他容易聽誰的?事實上,一個講學的人,他在講的時候,其實都是他的心境,藉由一些緣分在表達。所以當我們聽老和尚講經,你一套光碟聽下來,你假如聽不到老人家是怎麼做人、怎麼做事的,那我們到底聽到什麼?真的可以問問自己,兩個小時聽經聽下來了,聽到什麼?領悟到什麼?觸動到什麼?有沒有地方流眼淚?聽兩個小時,沒有一個地方起雞皮疙瘩,沒有一個地方流一滴淚,這也很奇怪。當然,你現在沒有流淚你也不要難過,我的意思是告訴大家,兩個小時講了幾句話,每一句話都是老和尚的心,那總有一句話入我們的心吧。入了這個心,心會不會柔軟?心會不會有責任感?心會不會有慚愧?心會不會有共鳴?這些都是修行靠個人,師父領進門。

所以我們常常說,我是跟老法師學的,跟老法師學會不會愈像老法師?假如我們聽了五年、八年了,我還是我,老法師還是老法師,那我們跟他學,我們已經騙自己了,著了相。跟著他學就會愈像他,哪裡像?笑容會像、真誠會像、柔軟會像、恆順眾生會像、禮敬諸佛會像。除非你不把他的話放在心上,那沒辦法。那你不放心上,又說跟他學,那不是騙自己嗎?所以要愈來愈像老法師,那才是跟他學。不然騙了自己還騙別人,騙別人什麼?他是跟老法師學的。我們還沾老法師的光,在別人面前還贏得人家尊重。結果自己跟人家一談話,又不是老法師的教導,又把人家污染了。因為你說你是老法師的學生,他很相信你,可是我們又沒有「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還張家長李家短,那你還染污信任你的人,這個就有罪過了。甚至於你說跟老法師學,你在跟人家分享修學,你又沒有照老法師教的去講、去說,你還是你那套搞學術的,然後還帶人家走向學術的佛教,而不是教育的佛教。人家一問,你學那麼久了,請教你,你把人帶到你自己那個認知裡面去了。

成德也觀察,現在很多的人都是說跟老法師學的,其實都是跟他自己學的。然後自己堅持的這些看法,還要從老法師的經教裡面抓幾句來證明他自己做的是對的,這個特別麻煩。所以捨身容易捨見難。捨身容易,對,老法師現在身體微恙了,我願意把命捐給老法師,這個可能很多人願意做,「我把壽命捨給老人家了」;可是讓他馬上把自己所有的想法放下,從此刻開始全部隨順老法師的經教,那一般人做不到,捨見難,這個我的看法、我的感受很不容易放下來。舉個例子,今天師父在教誨我們,我們聽啊聽,師父講得很對,「但是」,你看那個但是又出來了吧,那個但是是誰的?老法師又沒講但是,我們為什麼又加但是?你看我見又來了。你跟老法師學是百分之百聽話,這是傳人的條件,你加個但是就不是百分之百了。可是你看,還不是加一個但是,好多個但是。所以你說我們都是覺得自己跟老法師學,得要勘驗勘驗,不能夾雜自己的想法、看法。因為只要夾雜自己的想法、看法,其實我們覺得聽老法師話的那個聽,也是經過自己揀擇的聽,這段我覺得可以,我聽;那段我覺得不行,我不聽。可是問題是,你覺得對那一段也是你的理解,真的是老法師的意思嗎?也不見得,除非你把你的意思都放下來,都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所以這個我們都要冷靜自我去觀察。

你們有沒有遇過,比方說三五個同修,針對老法師講的一件事情,每個人看法都不一樣?明明師父講同一段話,大家看法不一樣。當然這些看法不一定衝突,可能是相輔相成,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有不同的角度。可是當你聽到不同的角度,你能完全理解他們,你能把大家融合一起,沒問題;假如五個人看法都不同,每一個人都覺得他對,你看怎麼搞?每一個人都是打著「老法師說的」,那這個見和同解就不容易了。你能夠理解每一個人站的角度,去理解他,然後把這些意見整合起來,這個就很重要了,而不要造成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時候,變成在爭論誰對誰錯了。君子是和而不同,有不同的角度、看法,但是是很和的。你都理解他們,他們有被理解,然後你再去整合大家的意見就不難。

成德剛好在四十幾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我當時候去補習班,離考試時間還有四個多月,我請問大家,我當時候分享了我學習的狀態,有沒有哪一位家人來複講一下,或者分享一下?我用複講兩個字你們壓力就來了,你們不要太著相了,有個複講你們就有壓力;分享一下,好像壓力就沒有那麼大。其實大家現在不要去想我講了哪個字,那個不是重點,就是講課的人,他在講這一段的時候那種意境,你感觸到沒有?你感觸到了,你縱使不會原話講出來,那個意境你是講得出來的。諸位家人,你們對我的過去不是很了解。

陳仁者。

陳居士:法師好,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陳居士:學生如果沒記錯,當時法師在準備的那段期間的時候,都給很多同學給他們補習,而法師本身就沒有準備那個考試的狀況,甚至到法師的朋友還問法師,為什麼還不為自己的考試而準備,反而還去花很多時間在幫其他的朋友這一塊?

成德法師:對,有人幫我打抱不平。

陳居士:學生感覺到,法師當時就是覺得不為自己而為他人著想,反而受益更深。

成德法師:對。

陳居士:當時的考試還很順利的過關,跟之前的考試就有很大的差距。

成德法師:是的。

陳居士:學生大概理解是這樣。

成德法師:謝謝。這個還有一點,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愈教人,你自己的理解力愈提升,所以佛法講的是真的。哪有吃虧的?看起來好像我們的時間都給別人了,事實上自己的提升最大。那假如你在聽這段,能體會到成德那時候的心態,那可能你聽完這段,你就會把法布施變成習慣,有機會我就分享給人家、供養給人家。不然聽這段要聽什麼?聽完了跟自己有什麼關係?聽完了,蔡老師還是蔡老師,我還是我。

還有,我講這個補習班不止這段,還有沒有,大家有沒有記得什麼?

其實你看,我剛剛要講這段前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就是問大家,「直心是道場」,有沒有人去翻一下這句話下面是什麼?這句話在維摩詰居士經裡面,《維摩詰經》。我們前幾節課有沒有講到孔子?《論語》上說「子曰」,大家有沒有下了課去翻一下?我當時候是跟大家分享到我在補習班,因為離考試只剩四個多月了,可是我要考的科目是十幾科,所以我的時間太有限了,我給自己的一個目標就是,你聽一遍就要全部搞清楚,你沒有機會聽第二遍了,你甚至沒有機會去看書了,那你就要完全吸收。可是完全吸收,剛好聽課的時候有不了解的,一下課趕快去問老師。結果很有意思,我跑去問老師,老師跑得比我快,他要趕火車,因為他要趕場,補習班的老師很忙,他這裡一結束馬上要趕台中、趕台北,我追不上他。那怎麼辦?老法師表演給我們的,「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你得自己找辦法,你不能被境界轉,沒辦法了,算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哪有沒辦法的?老師追不上,觀察一下這個科哪個同學吸收得最好,問他,那還是有人可以問。所以就養成了這個習慣,聽一個東西就要整個把它吸收下來,變成一個習慣,因為這樣潛力才會激發出來。所以我是覺得佛菩薩慈悲,給我派了不少任務,然後特別高的智慧就是都不會把我壓扁,不只沒有把我壓扁,還把我的潛力都一點一點把它拉上來。所以老法師說:「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當時候我到海口去了,就接上任務了,一有任務,你學什麼東西就變得好像很有一個目標、很有一個動力。所以當時候就覺得,看到每個人就是《弟子規》,遇到哪件事就是《弟子規》,看到哪個場景都跟《弟子規》有關。所以什麼時候是備課?把書本打開才叫備課?也對,也不對。也對,是確實在備課;也不對,會不會產生一個執著,打開經書才叫備課,那平常呢?所以佛法是不二法,這個還是很重要。我們太容易在境界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會修的話,我們就是在境界當中把分別執著打掉,尤其從最嚴重的下功夫。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老法師講得最多的是哪些話?來,我們同修講講,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我為什麼要這樣問大家?因為老法師說了,釋迦牟尼佛重複最多次的,就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那你聽了這句話,假如沒有下一個思考說師父上人講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你沒有舉一反三,那也不行。你一聽完就,哦,是釋迦牟尼佛,那就著在釋迦牟尼佛了,那你爸爸媽媽給你講最多次的難道不重要嗎?你的會長給你講最多次的難道不重要嗎?我已經給大家爭取了兩分鐘,你們都要看懂,我是故意再講一下,不然又讓大家心跳加速,會影響你們的健康。我馬上說某某某,他就……這樣,讓人家緊張對自己身體也不好,因為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黃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黃仁者。

黃居士:成德法師早上好,各位同修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黃居士:學生時常聽到的,每天聽老法師講的,通常都會重複,老法師會說:「以清淨的心、真誠的心、恭敬的心去處事待人接物」,通常都會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時常聽到這句。

成德法師:大家看,每個人講的那句都不一樣。我們先讓大家講,講完我再分析給你們聽。來,你看這個舉手的順序都很有意思,我們黃仁者是女眾,但是她有俠氣,你們有沒有看到?她很重義氣,我還沒有跟她同事過,但是這一段時間有機會聽她的心得,就可以感覺她的人格特質。她不讓鬚眉,我們男子也汗顏,要學她的仗義。我們林仁者。

林居士:阿彌陀佛,常常聽到老法師講就是這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其實老法師的用意就告訴我們,他所講的都是真實的事情,叫我們不要去懷疑,叫我們要依教奉行。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那您有沒有常常遇到一些境界,突然師父的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突然現前?

林居士:經常都會有,每天都會遇到,所以我們一遇到境界的時候,就想到我們一定要依靠我們這個經教,講了就去做,這一去做,依報隨著正報轉,學生本身就深信不疑。就用在我們一個家庭裡面,就跟太太分享,妳就是正報,我也是正報,只要我們兩個正報一改變了,我們這個家庭一定變得更和諧,因為我們的家庭成員也會被慢慢的感化。不要做警察,好像要監視著那個長大的孩子,不需要,我們把自己這個正己做好,每天改過,然後有什麼過錯就改正。所以真的要相信這句話,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林仁者,你太太有沒有在一些境界當中說你是正報?

林居士:她本身就,學生是這樣子說,學生本身一定會改變,但是並不要求太太也改變,有時會互相提醒。譬如說昨天太太就提醒說:「你乾脆把那個房間窗打開,讓陽光進來,但是有時我看到你那個被單有點皺紋,你能不能把床單鋪得平平的?」學生開始的時候就有一點點不是很高興,但是後來想過也是有理由,所以就跟她講,就說:「謝謝老師的指導。」她也很樂意的去這樣的告訴學生,本身的什麼地方需要修正。所以學生非常感恩太太,因為她就是我的老師在家裡。就這樣分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當然,夫妻善相勸挺好的,但是每一句經句你也要看著用,法沒有定法,有善相勸的氛圍,那就可以。包含你在善相勸的時候,是要求,還是疼惜、成就,那個還是不一樣的。心生種種法生,所以我們在勸對方的時候,我們也要很清楚我們的心態。而且有一些緣是不適合用言語去提醒對方,有時候你愈提醒他愈反感,那這個時候就不能執著,不能強求要善相勸德皆建。是我們要去恆順眾生、去恆順緣分,不是要緣分來配合我想怎麼做。尤其這個時代,我剛剛跟大家說的,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比較固執的,你不能去強迫他,一強迫反而反效果。

所以我有一次跟老和尚坐在台灣高鐵,師父說:「你就是要去好好做一個好榜樣,然後自然人家去看,你不要把人家的悟門給堵住了。」其實師父這段話也是提醒成德,我們不要一直處在一個教學的位置上,然後反而都很愛講,好像都覺得要講人家才能受用。其實更重要的是,一來是要做榜樣;再來,真的是要用啟發式的教學,不能是灌輸式的教學。

這個啟發式的,那個雲谷禪師用得非常好。大家知不知道,雲谷禪師是憨山大師的善知識。憨山大師是明朝四大高僧,明清時期四大高僧,可是憨山大師有這麼高的成就,是雲谷禪師護持的。我再發一段資料給大家看一下,那個雲谷禪師真的是,教學的那種藝術、那種善巧,點到為止,就像《了凡四訓》那種應對也是很高明。你看雲谷禪師聽了了凡先生說的,他的命都被人家算定了,接著雲谷禪師怎麼引導他?他說:「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他沒有跟他講道理,他直接用設問的。了凡先生說:「余追省良久。」會讓人家追省的,有時候是一個設問,有時候是那種身教不知不覺讓人的慚愧心自然提起來。其實我們很多老人家的慈悲的這種言行,都是過一段時間我們才突然有領會到,也會很感動。所以教學,或者是說去給人好的影響,這個都是急不來的,這個都是我們每一個當下,就像剛剛黃仁者說的,就是真誠、恭敬、清淨這樣去做,自然而然,「自然中自然相」。「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公則為真,私則為假。念頭很細,有時候我們一開始是公,做著做著,有一些情境讓我們的一種感受、私心會現前,這個時候就要再調自己的心。

來,下一位仁者。現在是修禪定的時候。好,顏居士。抱歉,可能是我錯,不是你們錯了,我要看一下你們舉手的那個。那麼多人舉手了!對不起,對不起。好,顏居士,請。

顏居士: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兩位會長,還有各位同修大德們,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其實我也不是天天都有聽老法師講經,不過每次有煩惱就會去聽,聽到印象深刻的是「看破放下」,就是師父常常會提到我們講要放下,有這個感受。但是我不是天天都聽的,我沒有天天都聽師父講兩個小時,但是一有聽到的時候有這個感受,就是師父常常教我們要放下。

成德法師:你看顏居士她說,我不是天天聽,你看她這個是老實到我全部都招了。我都還沒問她,我也沒說她錯,她全部自己就招了,真的很老實。妳對於師父這個看破放下,妳在境界當中。

顏居士:其實這次看師父講,師父有分享到,法師常常講「放下便是」。其實上次我們之前有在法友學習,也是有跟周老師他們學習,他也是跟我們提到這句,就是他也是同樣有問過法師這個問題,然後法師都跟他說「放下便是」。所以我就覺得這個好像很重要,每次遇到事情的時候,像師父講的,很認真去做是很好了,但是在境界要懂得放下,就是不要處處都住在那個境界上,你就好像每做一樣東西你都會執著。師父有講「放下便是」,就還在體會,自己還沒有真正做到,但是體會到這個放下很重要。因為我也是看到媽媽,好像我的媽媽她每次跟一個人講話的時候,譬如講媽媽從來不跟人家爭,好像在跟朋友跟誰,有遇到不同意見的,她從來不爭。我有時候跟別人講話,懂道理多了,有時候很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勸人家勸明白,但是發現到,其實好像不要急,先放下,然後像師父講的,要先去了解那個人,要去理解他,要先恆順他,自己身教先做好,這樣別人才會聽你講話。如果你自己身教都一直在跟別人爭,人家一定覺得你講的道理已經是沒有道理了。所以我以前也是看到媽媽從來不跟人家爭,人家不對,她就恆順恆順,好像慢慢明白為什麼媽媽會這樣做,然後媽媽每次跟人家講話點到為止。就是還在學習,先分享到這裡,感恩師父,有講錯的地方……

成德法師:謝謝顏居士,她能夠在境界當中觀照她有沒有起哪一些煩惱、哪一些習氣了,進而把它轉過來,這個就是看破放下在生活當中的鍛鍊、受用,就在這。所以什麼時候是看破放下?Anytime, anywhere。什麼時候要真誠、清淨、恭敬?也是隨時。什麼時候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隨時不能懷疑經典的教誨,這樣你才能夠在每一個當下,佛法就是生活。但大家在聽顏居士分享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這個女德什麼時候在傳承?也是anytime、anywhere。你看孩子她慢慢慢慢觀察,她就體會到了,不會跟人家爭。所以你體會到了再去看「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表女德,「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柔弱勝剛強,你看道家很強調這個,你太剛了,適得其反。憨山大師說的,「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就是在提醒不要太剛了,不要太強求了。

老子的老師叫常樅(音聰),常樅要去世以前,老子來看他的老師,然後老子就說:老師,你還有沒有什麼要交代我的?當然老師很高興,你懂得問。然後就問,你看到很高的樹就要趕快走過去,那是對這個樹的恭敬,因為那個樹很高大,可能樹神都幾千年,所以《弟子規》說:「進必趨,退必遲」,那個也都是對長者的尊重。為什麼進要趨?長輩叫你了,趕快到面前來。沒事了,你馬上跑得很快,那長輩感覺,你好像很不願意跟我在一起是吧?跑得跟飛一樣,馬上就不見了;再來,有可能長輩跟你交代一個事,然後突然又想到什麼,哎哎,叫不了你了,你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你應該是看著長輩,慢慢緩緩退,退出去。或者,因為有時候人年紀大了,記憶沒有那麼好了,不要說年紀大了,我現在還沒五十,這種感覺就有了,他假如退得比較慢,等一下等一下,再交代一下。你看古人那個人情事理考慮得還是很細膩的。就問,這個第一個事情。

第二個事情,為什麼經過故鄉要下來?你不能坐著轎子,故鄉裡面有多少曾經抱過你的長輩,你不能現在你有地位了、有什麼了,他們那些恩德你就沒有放在心上了;你假如把這些故鄉長者的恩德都放在心上,你進入故鄉你就是走路了,你不可能坐著轎子,我們說大搖大擺,不可能的。這個人就是要敬老、敬長,不忘本。

最後,常樅就把他的嘴巴打開,把舌頭伸出來,然後就問老子說:「我的牙齒怎麼樣?」都掉光了。「我舌頭還在不在?」舌頭都還在。「那懂不懂了?」牙齒很堅硬,舌頭很軟,所以堅硬的都沒了,剩下最軟的舌頭還在。所以老子的老師也是藉這些機會在教。同樣的,母親也都在生活的潛移默化當中,把柔和都傳承下去了。

這個我最近也在觀察,真的女德太重要了,對一個家庭的安定,家安定了社會就安定了。好像我母親那一輩的,沒見過她發脾氣,就是那種疾聲厲氣,那種罵人,就沒見過她罵人。那你說這樣的女子在一個家裡面,她產生那個安定力量很大的。

我們今天一開始跟大家從「一時」談起,其實這個一時就是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很真心,不夾雜自己的這些分別執著、習氣進去。剛好也有提到,《維摩詰經》說的「直心是道場」,有沒有同修剛剛查了一下Google?

居士:尊敬的德師父早安吉祥!

成德法師:妳好,謝謝。

居士:諸位同仁午安吉祥,下午吉祥。無虛假故,「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成德法師:好,謝謝。而且是一大段,維摩詰居士提醒我們什麼是道場。所以你看下一句說「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就是你心發出來了,你真的可以辦弘法利生的事情了。這一段緣起是什麼?這一段緣起是佛陀要安排弟子去跟維摩詰居士問安,因為維摩詰居士示疾,請人家去看望他的病。結果找了好幾個人,都說我不敢去,然後其中有一個好像是,黃仁者,是光嚴童子嗎?

黃仁者:不清楚。

成德法師:不清楚,其中請到這一位,這都是菩薩,說:「你去吧。」他說這個我不能勝任,為什麼?因為我有一次要進到城裡面去,剛好維摩詰居士他就走出來,我一遇到長者了,我就說:「您從哪個道場來?」維摩詰居士就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你看馬上破我們什麼?我們可能念頭裡面道場就是一個地方。所以難怪很多人不敢去,維摩詰居士馬上都是破我們的執著的。其實應該「我去我去」,為什麼?不要怕,有這樣的善知識點化,終身難忘。所以破執特別重要。其實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在一起討論老和尚跟隨李老這十年因緣,我不知道大家在這一段時間,有沒有你在哪一些情境突然這一段開示就浮出來了?那等於這一段教誨就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了。就好像剛剛顏居士她說的,她遇到事情她會想到看破放下,這個就是受用了。

幾位仁者他們覺得老法師重複最多的,那為什麼要問大家?我們檢查一下,老法師常提的,我們多少放在我們心上?這個一問應該就有答案了。假如我一問,你腦中一片空白,這個也是一個機緣,我到底什麼裝在心裡面了?可能還是裝了不少的,主要是被成德法師嚇到了,嚇到提款卡的密碼忘記了,本來有錢,提不出來了。所以我們吳仁者就很好,她說是會怕的,但是還是要練。但是我是感覺我們馬來西亞的女同仁、女同修,還是很有傳統女性的美德,你看傳統女性就很怕太出頭,你讓她站上台上去,她就開始發抖了,她不好意思了。你看我母親教書教了一輩子,站講台站了一輩子,可是你叫她在別人面前講話她不敢。站在學生面前可以,小朋友;只要都是大人,她不敢講話了。就是這種含蓄,在傳統女性裡面看得到的,她可以付出很多,可是你一讚歎她,她臉都紅了。她做了她都覺得應該的,你一講她反而不好意思了。現在我們不一樣,現在標榜我做很多,怎樣怎樣,都自己講,不是別人講,還自己講。自己講,沒功德了,破掉了,要別人講,不能自己講。就好像梁武帝說:「朕有沒有功德?」沒了,破掉了。所以你看,我們看梁武帝,看完有沒有若有所悟?不能再犯他的錯誤,你真悟到了,放在心上,隨時跟著你。所以學貴心悟,要真的領悟到,不然我們聽了很多次,這個道理還是這個道理,我還是我。

所以跟大家這樣交流,我們隨時要勘驗自己修學的狀態。我們最近一直在學的,應該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世會很自然的用出來。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相信這個「十年因緣」,假如這句話你沒有印象,那不行。我們要知道,一段開示裡面都有最重要的那個核心的教導,甚至於你還要聽得懂弦外之音。劉素雲老師好像指導大家聽經裡面,她說你要聽懂弦外之音。成德個人覺得有一句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老師教你什麼?請問我假如這樣問大家,你們現在不用翻,你們答答看,老師最重要的教你什麼?可能一般……陳居士請。

陳居士:老師,根本智。就是這樣,成就我們的根本智,老師。

成德法師:好,陳居士你這個一講出來,這個答案很標準,但是怕像我這種程度有時候一下子會愣住了,根本智?你要鋪墊一下,再把這個根本智請出來;你一下根本智,像我這個根性,一下子我的腦子轉不過來,銜接不上。不好意思,我根性太差,請你包涵,你可不可以再開解一下?

陳居士:阿彌陀佛,老師,學生嘗試一下。

成德法師:對。

陳居士:如果學生講錯的地方,請老師指正。

成德法師:不敢不敢,您說。

陳居士:因為我們很多煩惱,基本上老師說「十年因緣」裡面,老師能夠成就一個學生,就是要他守這個戒律,守這個戒律就是使到我們在身口意打好基礎,這樣才可以得清淨心,得清淨心的時候,他就會啟發智慧。所以他那個時候有了這個所謂清淨心現前,就是我們的根本智,然後才可以啟發我們的後得智。所以我們主要要學習的,就是使到自己消除一切的煩惱,沒有煩惱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會透出來。學生就解釋到這裡,請老師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陳仁者,講得很正確。陳居士,你這段話不能對初學講。一對初學講,我們要知道講話要契理、要契機,就一定你要講到他眼睛發亮,這樣代表他有受用。你講到他看著你,然後有點不是很理解,這個時候你就要調整你的遣詞用句,還有那個表達。比方說你剛剛說的,要持戒,這個時候這個持戒就要開到守老師的教誡。大家注意,其實老法師講經的時候都講到一些key point。因為我們一談戒,一般的人都會想到什麼?五戒、菩薩戒,都是想這個。其實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教誡。當然,老師教誡裡面鐵定有五戒、鐵定有菩薩戒的精神,可是為什麼要強調老師的教誡?因為你跟他學,他替你負責任,他了解你的狀況,他才能契機的去點你。不然佛法浩如煙海,你不針對他的問題去談,有時候他就把佛法當作知識一樣學了,拿來研究了。所以你甚至於是要破他學習的慣性,知識性學習的慣性。

所以我們留心去看祖師的法語,其實都不是讓我們去聽道理、背很多道理,他更重要是破我們的執著。比方舉個例子,夏蓮居老居士說:「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你不是又去背一句話。你看你背它,沒有錯,但也沒有對。你假如背它,又是一種知識性學習的慣性繼續在加強,那就不一定受益了。所以這種句子是要觸動自己,「我有這個問題」,你就有受用了。不然蕅益大師有一段話,蕅益大師說: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盛,懂得多了,「學問愈多,我慢愈熾」,那個熾是火字旁,熾盛,愈來愈厲害了,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你看蕅益大師這些法語,實在講,我們不是去學他這些話怎麼講,我們是把這些話拿來下功夫。所以他老人家說,「惟益多聞」,我們覺得聽很多是我有收穫了,你的目的只是想多聽東西、多了解東西,你只把這個當作目標,這樣會「增長我見,可懼也」,祖師用恐懼的懼,這是很可怕的,為什麼可怕?走錯路了,走偏了。

你看師父講經的時候,不是說有個美國專家解釋「兩足尊」,人家是佛學博士,兩足尊是什麼?兩隻腳中最尊貴的,你看他都記一大堆東西。這個佛法不是靠知識學的,佛法你一定要從明師受戒,佛法是心地法,它是開發你本有的智慧德能。那智慧德能本來就有,為什麼現在沒有辦法顯現?但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老法師講了,「是以種種的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乾乾淨淨,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達到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了,你就可以出去參學了。」這段話很重要,這每句話字字珠璣。我們一般的慣性什麼?聽老師講,我可以聽很多,我可以記很多,我可以得到很多,其實善知識是幫我們把內在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憂慮牽掛徹徹底底放下,這是他對我們最大的幫助。

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一談到老和尚,老和尚講很多經教給我了解,沒有老和尚講我不知道。可是很少聽到人家說老和尚幫我放下了哪些執著,比較少聽到了吧。反而是「老和尚講得太好了,但是……」你看我們「但是」又出去了,夾雜自己的分別執著了。所以應該是老和尚講的我們就想著如何做到,從不去想做不到,這個也是老和尚教給成德的。因為老和尚說:「釋迦牟尼佛給你講的經,講完之後跟你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眾生開玩笑嗎?」你們聽過這一段嗎?那對,佛如是,老和尚亦如是,他沒有我想說什麼法,他是應我們的機的。他應我們的機了,你還說我做不到,你不是讓他老人家白費口舌,辜負他的一番用心了嗎?所以這個就是一個重要的態度。可是我們現在重點在哪?聽不懂善知識這一段話,要幫我們放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憂慮牽掛。其實我們現在,你有任何煩惱,你應該先思惟,你不要急著問人,問人也是一種執著。我不是叫你們不要問人,就是你不要把問人又搞成一種執著了。就像我剛剛跟大家說的,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有些人問我問題,他是要拿去講給別人聽的,就把這一個事交代了。

我有一個同事,他有一天就跟我說:「法師,我有什麼問題,你幫我指出來。」我給大家講過這個事例沒有?然後我就跟他提醒了。當然他一問我,我也不是馬上想起來,因為我們也沒有把別人的過放在心上。因為這也是老和尚教的,老和尚說最笨的人就是把別人的錯誤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那是最傻的。那我們聽完師父這段話,還做不做傻人?後來我定了一下,然後就告訴他了。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他見到我又問了,「法師,我有什麼問題,你幫我指出來。」後來我也頓了一下,我就跟他說,我上一次提醒了你什麼?然後他想了一下說:「我忘了。」我說我不跟你講了,上一次才跟你講過了,你居然忘了,那你這個問人家不都走形式了嗎?你看《論語》裡面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就是人家很誠意的提醒我們,義正辭嚴的,你說是是是、對對對,更重要的回去你要照著去改,不然你那個是是是、對對對也是表面功夫。

所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什麼事都不能應付的,都要真實心中作。你哪怕是請教別人,你也是很誠心的,不是說老法師說這個得要知過,多問別人錯在哪。問完,你不是問那個動作而已,問完更重要的珍惜人家給我們講。所以這個同事,我說我不跟你講了。結果後來他又有一天又來找我了,他說:「法師,我新加坡有個朋友問我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就是他一講話,他的心的狀態就呈現出來,我就感覺到什麼?他是想把我的答案拿去回答人家,那我就交差了。我感覺到這個磁場,我就不跟他講,我說:「你說呢?」他就愣住了。接著我跟他說:「這是人家問你的問題,不是問我,人家信任你才問你,你應該認真對待人家問你的問題,你要對得起人家的信任,你不是從我這裡搬個答案給他就應付過去了。你應該是思考過了,然後說:『法師,我這樣回答我這個朋友,你覺得妥不妥?』」不然我就變成他的執著點了,反正有人可以問,什麼事情他都不思考了。我們不能變成別人的執著點,那我就變冤大頭了。

結果後來我就提醒他了,我說,你就是太浮躁了,什麼事情都是囫圇應付過去了,所以我第一次就告訴你,你的問題是太浮躁了,第二次問你你就忘了,浮躁就不容易記東西了。後來又過幾天,我幫他處理個事,我說你的郵箱是多少,他就寫給我發過來;我又給他打電話,我說我現在幫你傳資料,你郵箱寫好傳過來,你只寫了郵箱,你自己的名字也不寫上去,那還得我幫你寫名字。我說你做事情就是好像都沒有定下心來,你定下心你就想到了,法師還代我幫我處理事情,那我得寫清楚了,讓他一傳就好了。還得給我派任務,那我不變你的祕書了?我已經夠忙了,還要幫你當祕書。不過這個是很熟了,他很信任我,罵完之後還會感謝的。

所以對這一句說,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很重要。你看維摩詰居士這個話不就是破我們的執嗎?其實老和尚哪一段話不是在幫我們把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掉?

我講一段一定你們都聽過的,老法師說的,講經不要中斷,哪怕都沒有人聽了,我拿著錄音機講。你說這段有沒有破我們的執著?連一個人聽都沒有,老人家對著錄音機講,他講經不中斷,鍛鍊。今天我們容易著相,這個緣沒有了,好,沒緣了,不要講了,那老和尚這句話我們沒聽進去。國民服務營,國民服務營不能講《認識佛教》,好,沒緣了,不講了,那可以對著錄音機講吧。再來,你的親戚朋友一有機緣,你不能講《認識佛教》?一定要有個台你才能上,那不著相?你看老人家都給我們教了,他不是要境界去順他,是他要能順著境界,不是去要求境界怎樣我才能怎樣,這個都是一種心境態度。所以人要找藉口可以找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但是要幹就一個態度就好了,你那個態度有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個障礙都能夠去除掉,因為你會想辦法,你會突破它。那當然,有助緣還是好,我就要很感謝我旁邊兩個大護法,王居士、楊居士,每天一看我開口了,就把錄音筆給我別上了,讓我練,練每天都要講經,不要中斷。現在慢慢覺得,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歌不可以一天不唱,經不可以一天不講,要這樣練。你「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那什麼時候不是講經?就是個習慣。就把壞的習慣都放下,好的習慣就養成了,隨時在用。

所以老法師說你先把經念三千遍,它是一個手段,結果有人念了三千遍再來,師父,我已經念了三千遍,接下來怎麼辦?師父說再念三千遍。他著相了,他著在那裡算數字,快三千了,快三千了。你每一遍都是真實心隨文入觀,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你都看著阿彌陀佛表演了三千遍,而且還教你怎麼做,「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他怎麼做的他都給你講了,你還在三千遍以後說那接下來要幹啥,那老法師當然叫你再念三千遍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不能執著,你一聽三千遍,就著在三千遍上面了,你身體都沒有放空,就是很誠心的去做這個事情。

包含有同修又問說,老法師說念佛的人,無論看見什麼,阿彌陀佛;無論聽到什麼,阿彌陀佛,他只起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即是自然中自然相,感恩阿彌陀佛讓我們藉他的力伏住起心動念的妄念。師父已經點出來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對我們的善巧方便達到什麼?極處了。佛法叫你不能執著,你看他老人家慈悲到他開一個可以執著的法門給你,執著什麼?執持名號。而且他在你執持名號當中,他又發的願,十方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你看他這一願,諸佛稱歎願。「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你這句佛號還能感得一切諸佛加持你。所以老法師說,你知道念佛法門,你中了佛門第一特獎,真的睡覺都要偷笑了,「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而且他老人家慈悲到,這句佛號就是你的性德,「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你恢復性德最快的方法,「始本不離,直趨覺路」。

其實我們很多煩惱,說穿了沒有老實念佛,你真的有老實念佛,多念一點佛,你心一清淨,很多問題你自己就想通了。屢試不爽,要不你自己念佛想通了,要不你專注聽老和尚講經,聽個十五分鐘,他只要有一句法你入心了,你的問題就解了。為什麼?所有的問題就是迷,你一覺了就沒事了。因為就是有分別執著,老和尚那句法就破你的分別執著,你肯放下就沒事了。

這個同修講了,「老和尚這段話就是教我們要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凡事念念不離佛號就自然了。那我現在假如寫心得,好像又製造自己機會多想。」那就別寫心得了。「這一想就不自然了,就是起心動念,又錯了,不是嗎?」這個他是說以後要直接寫,「我手寫我口,不能用想的」。那寫這一篇心得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厲害厲害,不簡單。「不用想能寫出心得」,這個功夫很高,不想、不起念頭就法身大士了。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還不能說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現在是雖然有起心動念,把它用得正,但是也不要常常去想,確實有機會多念佛、多讀經。其實老法師有說,你工作的時候就認真工作,該思考問題就思考問題,工作處理完了,佛號提起來。你看老法師假如告訴我們,你做事的時候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一聽很難受,幹不了。

所以老人家也是很善巧,你該想要想,可是該想要想,怎麼想?不能胡思亂想,不能隨著自己的想法去想,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去正思惟。其實你在正思惟的時候,它裡面也沒有什麼分別執著在其中。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以不忘正念為禪定」,你在思惟事情的時候都是隨順經典。我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現在來開會,開得大家精疲力竭,那那個思惟是不是按照經典?不是,那這樣開會當然累了。假如我們所有開會的人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這個會開下去跟開法會差不多,而且是什麼?不是理論,統統是實戰經驗,因為談的都是事情,你怎麼用佛法來觀照、怎麼用佛法來考量。你開這個會,對,我怎麼沒想到?每個人開得法喜充滿。所以是可以正思惟的。

最後時間已經超過了,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句話很好,「隨處安閒,自然合轍」,你在家庭裡面、你在工作,在我們學會當中、道場裡面,你身心都是很放鬆的,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隨處安閒,自然合轍。「顛倒想滅,肯心自許」,這個顛倒想滅,你隨處安閒,就不會有很多煩惱的念頭。人很難安住當下,安住當下的人歡歡喜喜,今天要見誰很歡喜,要做什麼事很歡喜。今天我們要見這個人,「哎呀」,嘆了一口氣,就不是隨處安閒了;今天叫我們做一件事,「哎呀」,你看又沒有隨緣了。那我們的身心就不放鬆了,身心一不放鬆,就很容易起煩惱、起妄念。大家觀察一下,你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念頭是不是比較煩惱?或者你對這個人、這個事不是很歡喜的時候,你去應對的時候一定有很多煩惱。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不是境界的問題,是我們的分別執著起現行了,不能不挑境界。要隨處安閒,「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什麼是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這樣多好,這樣的日子不就是老和尚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我們聽了,可不要好日子不過,在那裡折騰自己,自討苦吃。遇到了這麼好的師父上人,道理都給我們講清楚了,我們還不照做,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好,所以今天最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3月17日04:42: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