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9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1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主講 2020/8/15  英國蘭彼得  檔名:18-068-0009

MP3下载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是第九次大家一起共學,前面我們談到要發菩提心,要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要扎好孝親尊師的大根大本。而我們了解到,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這些話很重要,這個含糊不得。《孝經》也告訴我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我們老祖先他是通達人情事理,他清楚怎麼開發一個人的明明德。用佛家講就是開發他的性德,就是地藏菩薩的表法,從孝親尊師,尤其是從孝親開始,婆羅門女就是這個表法。

我們大家在這幾個禮拜的學習,也有一些同仁都有感應,可能去世的父母有到夢裡來。這個都是很吉祥,也告訴我們,感應是不可思議的。老人家曾經說:「一念遍虛空法界。」大家聽過師父上人這句教誨沒有?一個念頭遍虛空法界,因為整個宇宙怎麼來的?一念頓現,就是一個念頭就現整個宇宙了。所以知一切法即一念,一切法就是整個宇宙,就是自己的一個念頭變的。所以知道這個真相,那就不可能去責怪別人了,因為是自己變的,不干別人的事,那就很自然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實在很難,不指責別人,一指責別人,瞋恚心就上來了,放不下這個瞋恚。師父上人說,看破的人一定可以放下。看破是明理,真正清楚了,那是自己的心變現的,不干別人的事,那就不會生氣了,那要做反求諸己也就不難了。

所以《勸發菩提心文》,大家應該都讀過吧?真的要多讀,雖然省庵大師這個教誨不長,他的教導是圓滿的。我跟大家可以試驗一下,你有任何煩惱,假如說《勸發菩提心文》念一遍,沒解決,成德負責,這樣就是我說的話不算數了。所以你有煩惱,念一遍,裡面沒有法藥可以解決的,直接跟我們陳居士申請一下,我們直接talk一下。不然我下錯一個字轉語,我講話講錯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那我為什麼講得這麼肯定?因為入境界的人他是性德流露,他是圓的,他講的法是圓的。

所以入境界很好!你看老法師講「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一個半小時多一點,講得多圓滿,任何問題那一個多小時都有答案。不在學得多,佛法貴行,不貴不行。那一個半小時的每一句去做了,一個禮拜,我們這個人的氣質就不一樣了。所以諸位仁者,最近你的親戚朋友,好像半個月、一個月沒見你,有沒有突然再跟你見面說:「你最近感覺不一樣了。」有的請舉手一下。沒有,沒有我要退出江湖了,我護念大家相當失敗,這個要好好檢討一下。沒關係,我跟佛菩薩請一下,戴罪立功,我再好好努力一下。假如你親戚朋友跟你說,你最近不一樣了,當然是變好了,不能變壞,氣質愈來愈好了,這個代表我們共學有一點效果了。

就好像印光祖師有一段開示,大家都很熟的,好短,才一百來個字,可是你看這麼短的話也是圓融的,「無論在家出家」,你看都包括了,「必須上敬下和」,六和敬,禮敬諸佛;「忍人所不能忍」,忍辱,「行人所不能行」,也是忍辱,也是廣修供養,「代人之勞」,這個也是廣修供養;「成人之美」,稱讚如來,隨喜功德;「靜坐常思己過」,懺悔業障;「閒談不論人非」,這個是十善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這段話告訴我們正助雙修。我們修念佛法門,正修是念這句萬德洪名,助修就是積功累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行願,這五個行門都是積功累德。那就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也是功德,都是修菩薩道。要正助雙修,助修。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真則三心圓發。」什麼是真幹?真,最重要真心。「真則三心圓發」,其實三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大乘起信論》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但是這個名詞一般人聽起來比較不能馬上體會,老法師慈悲,把這兩個經論對於真心的詮釋把它合在一起,用一般的人一聽就能了解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五心就是三心,把它展開來講,一般人能體會。一般跟我們說深心,有點抽象;你跟他說清淨,不能染著,他就比較容易體會了。

大家可不要只是在背這五心,背是要背,可是不能都是知識性的記憶。馬上看到這五心,馬上反觀,就有受用了,我跟這五心的心境相不相應?差距在哪?障礙在哪?不能只背這五個心,又不是像小學生考試,考卷發下來,把它十個字填上去,一百分。不是考知識,我們是要去體會到老人家的善巧,老人家念念都能替弟子們、替大眾們設想,我要怎麼講才能讓他理解?這個就是設身處地,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三十二應身,你應以童子身,要現童子身而為說法。你現在去對一個小朋友,跟他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可能一下子不是很能理解吧?你就要以他的童言童語去跟他溝通,「小朋友,你有沒有吹過肥皂泡?」「有有有,有吹過肥皂泡。」或者你馬上手上拿出來,就是這個,一起吹一下,他很高興,「這個泡能留多久?」二三秒鐘就不見了,夢幻泡影,你要以他能接受的去跟他講。所以這個就是佛門《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要應他的機。

我自己就回想,上大學的時候,有老師講一堂課下來,我聽不懂幾句,有聽沒有懂,老師講講中文就插英文。我現在還記得他插的英文最多叫in general(總的來說),每次英文一出來,我頭就昏了。這個教書的目的應該不是讓學生聽不懂吧,你教書的人總要看著聽的人的眼睛,他是聽懂還是不懂吧,不是講自己高興的吧。所以佛門說,「感應道交,師資道合」,上下是要連在一起的,總不能雞同鴨講,頻道都不在一起。

所以大家聽老和尚講經,能聽到他的心境,學的東西不一樣了,學到他的心,就能又把他這個心用在一切處。老人家很恭敬,你看他那個衛生紙,一張分好幾次用,你體會到那個心,很愛惜物命。請問大家,你以後就是只會愛惜衛生紙嗎?不會吧,那不學呆了嗎?舉一反三,你體會到心境了,那個心真的是相應了,把這個精神放在自己心上,從今天以後你就會用上。所以俗話說,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氣質為什麼變了?心變了,相由心生。所以這個道理真明白了,現在人真明白,可以省很多錢,現在做美容很貴,不小心做壞了更麻煩。而且老法師說,不要去整容,這叫破壞自然景觀,這個是不隨順性德。

所以我們接下來的單元是進入師道的部分。真的可以神交古人,你讀《勸發菩提心文》,就好像省庵大師親自來給我們開示、加持。智者大師就真入這個境界了,他讀《法華經》,讀到契入了,真的去參加《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兩品經才出來,然後就感嘆,《法華經》大會還沒有散。我們為什麼趕不上那個會?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那已經過去了,這個念頭就障礙住了。所以事事是無礙的,孔子心一真誠,夢到周公,在喝羹湯的時候,堯帝現在羹湯上面,在牆上看到大舜,常常見到這些古聖先王。

所以你看《十善業道經》講的,「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能這麼用功,常常可以親近諸佛如來,跟他們的頻道就接上去了。所以孔子,還有祖師大德這些境界,都是真實的。蓮池大師要往生的時候說他已經第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了。《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不是臨終。所以師父上人在講《大經科註》的時候有說,好像是近代,是最近的事情,有一個十歲的小孩念佛往生,因為她父母也學佛,非常高興送她走。十歲的小孩單純,她爸爸在念經,她就感興趣去了解,一了解,這麼好的地方,要趕快去!她十歲就往生了。

所以事事無礙,障礙在我們的念頭。事事無礙是一真法界,是真相。假如大家覺得哪一個人、哪一個事物行不通,有障礙,那本身不是境界有問題,是念頭有問題,事事是無礙的。舉個例子,我們房間都有牆壁,牆壁會不會擋住你?我們的念頭是牆壁會擋住我,所以它就擋住我了。我假如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牆壁欻我就穿過去了。講到這裡就很慚愧,又不能表演給你們看。不過是有公案的,近代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個親戚,好像是青島湛山寺,不知道有沒有記錯,那邊在辦法會,有一個人在關房,突然好像想去禮佛還是什麼,後來就去了,去了之後回房間,這門怎麼鎖著了?執事剛好經過,「這門怎麼鎖著?我進不去了」。人家問他:「你剛剛怎麼出來的?」剛剛沒有念頭,直接穿透門就出來了,他沒有礙。就像虛雲老和尚他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夜晚,都是亮的。突然迎面而來一個人,「老和尚,天黑了,你咋沒有打燈?」他起個念頭,天黑了,就黑了。

所以障礙都在我們的念頭。所以大家假如有遇到什麼人,什麼事、物,覺得很苦惱,沒辦法解決,可以寫出來,我們在課程當中再來探討。有佛法就有辦法,解決不了,那這句話就靠不住。佛法是圓滿的智慧,怎麼會解決不了?

老和尚說佛法是最現實的,為什麼?馬上就可以用。大家聽過老和尚講這句話沒有?聽過。你敢對別人這麼講嗎?我們不敢對別人講,那這句話我們聽了之後,心裡是什麼狀態?真的嗎?我們假如還沒有全信,我們傳達這個話能量就會受影響,我們可能就要不然你試試看好了,那個力道就有差了。你假如說I promise(我保證),那個能量就不一樣了,保證有解決的方法。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跟我們當老師、當父母、當領導,你是百分之百的信心,你才能傳遞這樣的能量。

所以老和尚講這個話,一來,我們要感覺到他的信心;二來,他很能感受現在人的心。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你要應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無有法可說,他都是應機的。當老師的人也要應機,不然契理不契機,閒言語,講了半天,他不相應,浪費他的時間,也浪費自己的時間。因為現在人都是在大都市成長的,佔滿大的比例,所以他比較要很快看到效果。人是不知不覺受環境影響的,不然你去香港住一個月,我保證你走路變快了,相不相信?當然疫情期間例外,之前的話,你看人山人海,你走路太慢了,後面的人會推著你,密密麻麻的。你看一個香港,面積不大,六百多萬人,密度很高。所以都市的人他生活節奏快,而且他面對的現實很多,柴、米、油、鹽、醬、醋、茶,我現在假如不趕快賺到什麼,我那個汽車貸款付不出來怎麼辦?

所以你看師父他應機,佛法很現實,你馬上可以用。我們認識一個演員,他很潦倒,後來遇到佛法,就聽了師父講什麼?師父最常講其中有一段:「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為什麼老法師常常講這段?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誰不要財富?誰不要聰明智慧?誰不要健康長壽?如理如法求,每個人都求得到。先講這一段,他眼睛就亮了。你不要一開始就告訴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乘佛法要先鋪墊一下,講阿含十二年,講方等八年,倫理道德這些很現實的問題,怎麼敦倫盡分、改造命運,這個可能是他現在很關注的問題。

所以師父怎麼去應機的,大家要善於觀察,內行人看門道。而且師父不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而已,更重要的什麼?他的身教,那力道就強了。師父常說,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離我們三千年,二千多年,為什麼他們教化的力量愈來愈大,人都不在了,教化的力量居然能延續超越時空這麼久?老法師說沒有別的,因為什麼?考試,因為什麼?你們知道答案嘛。老法師說因為他們做到了,就是身教的力量很重要。

我有時候在跟一些家長談話,他們常說:「我都不知道跟他講了多少遍!」那我假如跟他夠熟,我會先請他喝杯茶,因為他講這句話已經有點火氣了,先用普洱茶降降火氣,這個時候不要吃榴蓮,要降降火,然後再跟他做交流。你看他這句話裡面,他就已經突顯什麼?他把教孩子主要放在哪?講多少遍,他比較側重言教。所以假如是有主有伴,身教一定是主,言教是伴,決定不能是言教是主。所以古人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身教者從」,從就是跟從你、跟隨你做,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訟是爭訟、吵架,甚至打官司,現在父子打官司的很多。假如父母沒有先以身作則,只是要求他們,比方說孝道,對他們要求,孩子一定說,「那你對爺爺奶奶也沒做到」,那就是訟,爭訟。師父這些法語對我們很重要。

所以上一次廖同學就很可貴,她帶這些小朋友們念《無量壽經》,她自己就反思,「我得帶頭」,她就把這個念《無量壽經》變成定課,這個就是以身作則。一不一樣?不一樣的。我們假如沒有做,「諸位小朋友,每天最好把《無量壽經》念一遍」,底氣不是很夠。假如自己讀了,「小朋友,你每天能夠把《無量壽經》念一遍,就是諸佛菩薩給你灌頂一次,法喜充滿」,因為自己念得很有法喜,那透出來的能量場就不一樣了。能量場是存在的,看不到、摸不到,存在。所以達摩祖師說:「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有沒有印象這一幕?敲了那個空智大師的頭,最後給他講了這句話。

所以師父上人講的那個身教力量大,用孔子、用釋迦牟尼佛來給我們做榜樣。所以師父他在講經他在應機,這個我們都看得懂,看懂了放在心上就會用了。

剛剛是跟大家講到,聖人、入境界的人他講話是圓滿的。剛剛講到印光祖師這段話是正助雙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正修,其他這些是助修。「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所以妄想千般皆不管,不用煩,妄想,妄就是假的,你不要再跟它糾纏就好了,正念提起來,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接著,「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懺悔業障。「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都是稱讚別人,然後反省自己。一矜誇就麻煩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驕傲了、自滿了,「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他才華再好,不能調伏傲慢、吝嗇,不能利眾,這樣的人在團體裡面一定會有人際衝突,造成內耗現象,人跟人之間的內耗。所以才德,德一定是主,「德者,才之帥也」,才能是由德來領導的。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其實師父有講,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因為稱讚如來,禮敬諸佛,批評別人就沒有禮敬了。所以這句話重要,因為我們要過的關裡面有一關,就是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六祖大師的開示,很重要。因為我們只要見人過了,就不在道中,因為是往外的,不是往內,佛法是內學。「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它是往內的。「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內學。反聞聞自性,都是往內觀的。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就禮敬諸佛了,「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印光祖師給我們保證。大家念到這句話,有沒有很振奮?你們的表情都沒有振奮的感覺。祖師給你授記,你只要做到這個,我保證你去作佛。也不是很多,小小一段話,可是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都在裡面,普賢十願,圓滿了。

所以老法師他的教誨都很圓滿,每一句話其深無底、其廣無邊。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這句話很早以前就聽過了,隨著帶了不少的同仁,對這句話體會不一樣,沒有孝道的基礎,要尊重領導、尊重老師很困難,都還是要老老實實從根本修、從孝道下功夫。而「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我們這一念都感通,因為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孝子,你真發心,我要送我爺爺奶奶往生、送父母往生,這一念只要不退,得到的助力、加持力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得用願力。假如生煩惱了,沒有信心,那就隨業流轉,眾生業力亦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這一念是要感諸佛聖力加持,還是要感召業力來,都是自己的一念之間。

所以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大根大本是孝,教育就要從這裡開始。我們要培養弘護的人才,一定是從這裡開始的。進一步,雖然我們暫告一段落,事實上我們也要不斷的把孝道落實得更深、落實得更廣。大家假如有心得,也都可以再分享上來。不要說這個告一段落了,師父說要放下了,這個也放下。是放下執著,不是放下孝心,也不是放下真心。

第二,我們進入師道,尊師這個課題。因為剛好有請大家看「醫道」精華版,好不好看?好看。我們先請一位同修來分享一下他看的一個體會,大家可以相觀而善。明明看這三個多小時,怎麼這些劇情我都沒有注意到,怎麼他注意到了?就很容易生起慚愧心,那我看的心太粗了,應該細心去領會才對,這個叫相觀而善之謂摩,互相觀摩。同學跟同學之間觀摩的力量,有時候不輸給老師教。就像我們在跟學校的同學,跟他們鼓勵,你怎麼講,有時候他心裡還有一個念頭,那個是成德法師,那個是院長勝妙法師,他會覺得那是上面人要做的。就像我們聽經的時候,邊聽還邊想,那是師父上人的境界,我們做不到,他邊聽都被自己的念頭障礙住了。可是假如有一個同學做到了,分享出來,對他的刺激就很大,他會覺得,同樣我跟他也都是屬牛的,我跟他同歲,他可以做到,那我也得努力努力,他反而容易帶動他。所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都現同類身?就是這個道理,同類身容易帶動。

那我們有沒有哪一位學長想分享一下看「醫道」的感悟?知不知道為什麼我都要先說有沒有哪一位同仁願意分享?這也是有意思的,凡事要鼓勵大家主動廣修供養,普賢行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我已經給你們修普賢行的機會了,你們不珍惜,那我也不能勉強,我一勉強,我就不在普賢行,普賢行是恆順眾生。我要盯著你們,一定要揪一個人出來,這樣不好,跟你們結惡緣。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再跟你們結惡緣不划算,我不能再傻了,我這一生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才行,其他的隨緣,不強求、不要求、不控制。那我們就請一位學長,她的心得感悟挺好的,我們請李居士。

李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李居士:尊敬的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法師要分享哪一段?

成德法師:妳想怎麼分享都可以,因為我剛剛說不能有控制、不能有要求。您自己覺得很觸動妳,對妳很有啟發的都可以。

李居士:就講學生在早餐的那一段,因為就看到許大夫,裡面有一段話他說到,大夫必須保持一顆真正矜恤、憐憫和同情病人的心,要讓病人看到大夫的眼神就獲得心靈的安定,這是心醫。看見苦難的病患,不能置之不理,要主動幫助他們。所以學生就看到說,這些是看到他人有苦難的時候要感同身受,一定要想辦法幫助他,而縱使現在力量不夠,也要有這一顆心。就好像《無量壽經》裡面有講到,「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所以這讓學生感受到是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心,悲是拔苦,慈是與樂,所以這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學生看到這一幕就反觀到自己時常是不能夠體恤他人,自私自利,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這也是正在學習去調伏的地方。就在幾天前的一個早上,一般早上學生就跟先生,早餐後就一起閱讀報章。學生就有一個習慣,要快快翻完那個報章的標題,然後才做家務。最近就因為行動管制了,我大兒子已經在家裡,也上網學習,所以他也會和我們一起早餐後閱報章。就在應該是星期一的早上,學生就洗完早餐餐具過後去準備看報紙的時候,就發現大兒子就拿著報章在看,如果是這種情形的話,一般學生就會告訴兒子說,能不能夠讓我先看?兒子常常就會二話不說,就會把報章讓給媽媽先看。所以這種事情其實就上演了無數次了,而學生也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覺得自己比他們忙。

所以那天早上剛剛一坐下來看到他也在閱報紙,正想開口講這句話的時候,突然間就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警覺到,這個其實我就是在命令要求和控制的念頭,就覺得說自己原來一路來有這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我比較忙,所以我得先看,就把那個我放大,你有時間,你待會慢慢看也不遲。這種就是一個很錯誤的心態,換句話說,學生是覺得自己比較重要,自我中心,所以沒有去體恤他人,其實他們也是有自己的安排的。

所以當天就觀照到這個微細的念頭,然後很慚愧,因為學生孩子一路來對自己都愛護有加,總是很多事情都讓著自己的這種舉動,我也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就「從小微起,成大困劇」,這種要求、控制、佔有、對立、自私自利的心態就慢慢的在增長。現在才真正體會到,經過那天,體會到為什麼德師父有告訴我們說,我們一天所講的話都是面對境界,因為所講出去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內心的反照。所以善言善語就感召到好的境界,與人結善緣;如果說惡言惡語的話,就與人結惡緣,自己就得面對不好的境界。所以就比較體會到外在的境緣其實都是自己的善惡所變現,與別人無關。就感覺到境界沒有問題,關鍵是自己有沒有把心用對。所以只要念頭擺正,外在的境界自然就跟著改變,這就是依報隨著正報轉。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李居士分享。我們一直強調說觀心為要,常常觀念頭,念頭是根本,就像作夢,整個夢境是自己的心變的。同樣的,我們現在還在作夢,我們晚上作夢是夢中夢,現在是夢中夢醒了,還在夢。《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的:「不見一法,離心別有。」自己的心變現,所以一定要觀照到這個念頭。剛剛李居士講的,能從這個心上轉,依報就隨著正報轉過來。她能從自己心境比較細微的地方去觀照,我們說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當然她是從體會許浚醫生都能去體恤病患,去體恤他人,那他就是把自己放下。她是在生活當中看到,無形當中她在福報裡,別人都讓著我們,那就不知不覺會覺得很習慣了,好像變應該的了,她有這種反觀非常重要。順境當中修行的人,一定要很有警覺性。逆境磨鍊人,順境淘汰人。因為順境假如沒有警覺,就會生起理所當然,然後福報就一直花、一直花,花掉了。

順境怎麼修?常常提起感恩的心。比方說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共學,你們的另一半都是你們的護法,是吧?他假如硬要妳跟他去做什麼,妳今天就不能這麼安心在這裡共學了。這都不是應該的,都要常存感恩的心。知恩會什麼?報恩。我把學到的我要好好做,去利益到家人,去為人演說,這個報他們的恩。

所以念頭很細微,沒有一個學佛的人、沒有一個修行的人想墮落的,可是超過一半都是不進則退。而且黃念祖老居士說我們這個世間是什麼?進一退九,進一個九個會退,進一步會退九步,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就出現了。我們就不說別的,我們現在的願心跟初發心比起來怎麼樣?假如初發心勇猛,那代表我們已經退了,應該是勇猛精進,不斷提升,因為不進就退了。

所以這個體會很難得,而且我們要了解,當醫生跟從事教育工作這精神都是相通的,當醫生是治人家的病,必然是要感同身受。所以我們看,我們顏會長夫婦都是醫生,他們看起來都特別柔和,就像剛剛講的,讓病人看到大夫的眼神就獲得心靈的安定。當醫生是這樣,當老師也是這樣,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讓這些孩子一看到你的眼神他的心就定下來。尤其我們傳遞什麼?完全信任他的佛性。你用有色眼光看他,他可以感覺到。所以再調皮的孩子,你注意去觀察,十個老師他可能九個不聽,其中有一個他聽。照說他應該十個都不聽,怎麼還有一個他肯聽一些?那一定是這個老師對他是沒有有色眼鏡的,還是有信任他的。所以他面對這個老師,他感受到那個信任,他的善根就容易增長。

而且看到苦難的病患不能置之不理,要主動幫助他們。我們讀到這一段,跟我們從事弘護正法的工作有沒有關?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講到這裡,你們不要下了課之後到處找人說要度他。要發這個心,但是不用攀緣,眼前敦倫盡分,你的親戚朋友跟你緣成熟的,坦白講我們就幹不完,還是安在敦倫盡分上。那真的有一些苦難的人呢?你只要發的是真心,觀世音菩薩自然會派工作給你,到時候你推都推不掉,因為對方也很主動、也肯接受。這個時候累一點都沒關係,反正是身累一點,再給它補覺補回來就好了。

有時候是什麼?時節因緣。你跟一個人講話講了兩個小時,他本來眼神閃爍,現在有點發亮了,然後你突然想,「十一點了,我該睡覺了,收工吧」。臨門一腳沒有踢,下一次再見面重新熱身。所以你看,不熬夜是對的,但是有時候該開緣要開緣,不能學得很呆板。所以怎麼辦?看著辦。你說那這不是很模糊嗎?原理原則抓住了,最重要的,慈悲為本,利益眾生,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活學活用。

謝謝李居士分享這一段。還有沒有哪一位學長?哪一個劇情、情境給你的觸動最大?我再問具體一點,你看到哪裡有流淚的?假如三個多小時你都沒有流淚,也沒關係,再多看幾遍。還是沒人舉手,我看我還得恆順眾生。

這個時候縱使沒人舉手,你也可以考慮一點,你可以叫那個你叫他他不會記恨的人。所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

有沒有同仁要分享?我們現在是上交流課,不是上禪定的課。行,沒關係,一切隨緣。我們這個張居士,請。

張居士:阿彌陀佛,法師、諸位同修,學生在看「醫道」的時候,真的是有一幕觸動到學生流眼淚。就是許醫師他在學習的時候,他雖然是很勤奮、很努力的去學,但是他學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有一次犯了錯,師父就趕他出去了。趕他出去了之後,他過了一段時間,他才領悟到師父的用心,雖然師父是很嚴格,很用心的教導他的徒弟。後來他就知道這個師父的用心,他就真心的向師父懺悔,跟師父說明他領悟到師父的用心。在他跪下去的那一刻我就非常的感動,領悟到師父的用心。我們在跟著一個師父學習的時候,如果是我們就看錯了師父的用心,自己也學不到東西,就這樣。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張居士。這一個情節,其實對我們,不管我們自己修學,我們當師父上人的弟子,以至於我們之後、我們當下在從事教學工作,都給我們很深的啟發。

大家有沒有看過老法師講《太上感應篇》?這套光碟,大家真的有時間,好好去學習。大家有沒有觀察到老人家在這一套光碟教誨的時候比較嚴肅?一來,《太上感應篇》是講因果的,因果不能僥倖,要很嚴肅對待,因小果大,不能掉以輕心。還有,這套光碟老人家是現場誰在聽課的?跟在身邊的四眾弟子,很多都是跟了十幾年、二十幾年,都是很長時間的常隨眾。所以這套光碟是老人家不是對大眾的,對身邊的人,教了特別多人情世故,做人做事講得特別細,而且都很有針對性,很可能都是昨天、前幾天發生的事情,老人家就機會教育了。

我們剛剛又說了,時空是假的,智者大師他至誠心,就到佛陀的《法華經》大會裡面去了。我們很誠心聽老人家這套光碟,那就等於是老法師手把手在帶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老人家嚴肅,這個是身邊的人,都具體給他們指導。有時候還會呵斥,為什麼?讓我們印象深刻。就像這個許浚大夫他的老師柳義泰,他期許許浚是做「心醫」,心醫是全然為病患,全然,能不能夾雜財色名利?一夾雜就完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不是許浚大夫要這麼謹慎,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我們在弘護正法的過程,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慢慢就偏掉了。諸位仁者,老法師講到,現在道場是修羅、羅剎當道。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講的我們這個時代。羅剎,貪,他要握權;修羅,脾氣特別大,強勢。弘護的人搞到最後變成這樣,多可憐!你說每一個人來不都是希望弘護正法,甚至都告訴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怎麼慢慢慢慢變成這樣?都是不知不覺的。警覺性要非常非常的高,而且要有善友為依,「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要形成這樣的氛圍,志同道合的好。

印光大師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道場。人多了,你沒有用心帶,他啥時候偏掉了自己不知道。就好像你要生幾個孩子,你不能生太多,你顧不上。當老師也是一樣,你不能收一堆學生你又管不了,那不是不負責任了嗎?所以老法師說:我能帶五個。大家聽過沒有?那也是老和尚在教我們,教我們你面對境界,你的時間、精力能帶幾個人,你自己心裡要有數,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所以師父講的每一句話都能學到做人做事,我們要去體會。因為老人家的心是真心,他一講出來,要不是跟做人有關,要不是跟做事有關,你又體會到了,不就學到了嗎?尤其我們這個時代,末法的底谷,現在這些魔子魔孫就怕佛法復興起來。所以佛菩薩跟魔都在搶人,搶誰?搶那個發心要弘護正法的人,他念頭一不對,魔就加持上去了;他念頭一對,佛菩薩就加持上去了。所以我們的念頭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記住,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今天一起念頭思惟,一定是跟著經教,不是跟著世間的這些思惟走,絕對不能用權謀,絕對不能有對立,絕對不能是去控制,絕對不是用這些懷疑。要用信任、要用柔軟,柔和質直攝生德;常常思惟我要先以身作則,不是先要求別人,威儀住持有則德,就是身教;隨緣妙用,隨緣,妙用為什麼妙得起來?無私無我,很自在,一有得失在裡面,就不自在了;普代眾生受苦德,不怕承擔,有耐性,不能起情緒,要理智,你看都是在經教當中思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身口意都要依照經典,這樣就佛菩薩隨時護念、感應,魔不得其便。可是我們得要警覺到,一個念頭都不能放縱,都要提醒自己要在道中,在道中就不在劫難當中。

尤其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最多,華人對自己老祖宗文化認同度很高。「南方世界湧香雲」,大家在北半球的南方,南方是表智慧,南方屬火,表智慧。所以我們好好學,要用這個智慧之光去照亮這個世界,你看現在世界天災人禍太多了。所以念頭一定要把持得好,克念作聖。

那柳義泰為什麼這麼嚴格對許浚?關鍵就在不能夾雜,因地要真,所以一看他已經動了,其實他動這個念頭也不是惡念,他就是希望能夠讓他的媽媽、太太不用再這樣畏畏縮縮在那裡躲藏,因為沒有身分,讓人瞧不起。他一有這個推薦函,因為他去幫人家那個丞相,左右大臣其中一位大臣看病,幫這個大臣的太太把她治好了,人家感謝他,給他寫了個推薦函,他可能那個地位就能提升了。被他師父知道了,他師父就把它燒了。這在《禮記.學記》裡面講叫「禁於未發之謂豫」,不能讓他名聞利養的心起來,一起來,形成以後要再調伏難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就像看病一樣,稍微有症狀要趕快治。他已經變得很嚴重,像癌症,那你沒有幾年時間調不回來他。可是你一有症狀,幾帖藥就沒問題了。所以真正高明的老師、真正高明的醫生,他都是禁於未發,治未病,不治已病。

現在為什麼處理事那麼難?因為都是病很重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問題都已經拖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了,他才覺得要重視。所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現在能不能解決?還是能解決。可是二十幾年的問題,你能用一年把它解決,你已經是神了,已經很厲害的醫生了。同樣的,身體的問題是如此,人與人的問題,那還是要時間慢慢去轉化,也沒有問題。是因為我們急於求成,求不到才有障礙、才有煩惱,是自己的強求,是自己的控制、要求,要馬上立竿見影,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這個是屬於老師禁於未發,從許浚的角度可貴在哪?這麼嚴厲了,他只是不理解,可是他還是信任他的老師,只是還沒搞清楚。然後很可貴,他老師不接受他,但是他把老師的教誨怎麼樣?放心上。一般的人一不舒服了,老師罵他幾句他生氣了,老師教的全部都把它丟垃圾桶裡面去了。他去趕考,看到病人他就留下來了,病人愈來愈多,最後他趕不上了。趕不上,你看那個也是高潮迭起。去不了了,那個阿石:「我幫你找頭馬。」結果去把牠偷來,害他又被關到監獄裡面去了。大家注意,這個時候什麼?這個境界考驗,你看他一被關進去,他說:「我不能後悔,我不能後悔。」他也在掙扎,我這麼為人家好,怎麼是這樣?很多人學佛,在這個地方會退轉,我明明付出那麼多了,怎麼我還生病?怎麼我家裡還遇到這個情況?佛法不靈了,就完蛋了。

玄奘大師是榜樣,他為佛門的貢獻,歷朝歷代他數一數二,奉獻那麼多,他晚年生重病。他起的念頭是什麼?「是不是我把經翻錯了?」付出那麼多,人假如付出,真的有留在心上,會怎麼樣?留在心上就會求回報。我做了那麼多,怎麼現在生那麼重的病?怎麼會這樣?他疑心就上來了。所以為什麼老和尚叫我們要扎三根?「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沒有這個根基,很難無求,一有求就有求不到的煩惱,甚至於求不到,對佛法不相信,就退轉了。大家不要小看這三根,「不彰人短,不衒己長」,不彰人短,不見世間過;不炫己長,就是不驕傲、炫耀。

成德曾經知道的,有一個人師父讚歎他,師父上人讚歎他,他就把讚歎他的那一集錄下來,然後見到人就把這一集送給人家。諸位仁者,你一拿到這個東西,你會有什麼判斷?師父讚歎他,他不簡單。師父為什麼讚歎他?因為他跟師父說他是怎麼做怎麼做,師父當然都是信任人,師父不會去懷疑人。師父一讚歎他,他又把它錄下來、抓下來,然後到處送人,那就有問題了。大家看劉素雲老師,師父讚歎她,她都是說:「師父是鼓勵我的,我沒有那麼好。」都是謙退,不好意思,哪有說拿著去送人家的?但是我們注意,我們人還是很容易著相,沒有做人做事的判斷能力。你真的把這些教誨都放在心上,他那個動作一出來,你馬上感覺不對勁。那請問大家,現在師父上人讚歎你,你會不會把那一集刻下來到處送別人?很不好意思了。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師父上人他們都是慈悲、鼓勵我們。所以面對境界要清楚,學佛說面對境界要清楚。

成德也曾經遇到一個,講課,人家聽了就很佩服他,講課、講起課來真是天花亂墜,口才一級棒的,口才真的好。我知道這一位老師,沒見過他。後來在哪裡見到?湯池,剛好那時候成德在湯池學習。結果他一見到我,第一個動作要跟我拍照,我就覺得不對勁了。他假如第一次見到我,他說:蔡老師,我們來討論一下《金剛經》這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樣才有點像道友,是吧?或者見見面,「你們家老人還好吧?」互相關心一下。一見面就拍一張照,感覺說不上來,還有點怪怪的。拍照要幹嘛?所以這個世間名聞利養很厲害的。

然後被成德害的人也不少,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跟他拍一張照片,他拿回去,到時候變成名聞利養的東西,那我不是害他了嗎?

成德也曾經看到一個同修見到我,「這個是我跟老和尚照的相」,拿來給我看,我也搞不清楚他拿這個給我看要幹嘛。你拍一張照片,跟師父上人拍一張照片,拿回去放在房間裡面,每天看就提起老人家的教誨,對了;拿出去炫耀就用錯地方了,都隨時要護念自己的念頭才行。

這個許浚,你看他關進監獄裡面,那也是他的境界考驗。其實我們看下來,許浚應該是佛菩薩再來的。佛菩薩在哪?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他是在醫學界的佛菩薩;堯舜禹湯,那是在國家層面,國家領導人的佛菩薩;孔老夫子,那是在教育界的佛菩薩;范蠡陶朱公,那是在商業界的佛菩薩。都有,他們都表演得非常精彩,所以我們是內行人看門道,要看得懂。

但是縱使他是佛菩薩再來,他也是應機,他也會有考驗,他也在突破。所以他就一直提醒自己,「我不能後悔,我不能後悔,我選擇這條心醫的路」。

諸位仁者,我們到學會來協助工作,有沒有累得半死的時候?這個時候會不會起一個念頭,「早知道就不來了,早知道就不幹了」?那不行,這個念頭一起,火燒功德林。所以這個福德,福德不會燒,功德很容易燒掉了。

所以這個雖然是三個多小時的片子,每一個鏡頭我們懂得去反觀,自己的受用就很大。不管老師怎麼對他,他還是信任老師,縱使是自己很難過了,還是提起老師教我要走心醫的路。

所以老法師說,他這一生弘法一輩子,現在世間誘惑是很多的,老人家說不被誘惑,都是因為念念不離孝親尊師。這樣的教誨,老人家在九十歲之後講得最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都有講,可是一直強調念念不能離開孝親尊師是這幾年。我們說有感而發,感受到什麼?感受到太多學生跟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時間這麼長,在財色名利面前還是過不了關,所以才感嘆。

所以我們聽師父這一句話,要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師父是在護念我們這一生的道業,孝親尊師不能忘。而且感觸很深,進一步興辦一條龍。為什麼抵不過財色名利?根基不夠,少成若天性。所以老人家也是因為他一生經歷了很多事情,但老人家首先他有智慧,他看到一些問題,他知道怎麼解決,他都會想方法去。就像他到聯合國去參加那麼多會議,把老祖宗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教誨都給這些和平專家講,這和平專家說是理想,做不到。這是人生的閱歷,老人家體會到最大的危機是什麼?信心危機。「信為道元功德母」,沒有榜樣,大家的信心立不住。所以現在修身的榜樣要有,齊家的榜樣要有,女德的榜樣要有,弘法團體的榜樣要有。榜樣在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們要直下承擔,要有這個氣概。這個也是我們這一會的目的。

我講到這裡你們要點頭,你們怎麼還在禪定當中?你們要日行一善,你要不點頭,我今天就睡不著覺了,雖然我不能被境界影響。

說個笑話給大家聽。老法師說:「四個人見和同解,就能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我聽了就很激動,因為我的性格就是激動型的。有一年,二OO二年,我到澳洲淨宗學院學習,見到一位年輕人,跟我年齡差不多,他也不認識我。我容易激動,剛好我們住的地方差不多,走路回去的時候我就跟他說:「我們來組僧團,四個人見和同解」。然後我看他的表情,他也不忍心拒絕我,但是他對我這個人又不夠認識,就還是點點頭,但是沒有說好或不好。大家就看得出來,我是激動型的,等於是二十年前就到處找人。我也常常跟同修們共勉,我說四個人見和同解,其他三個人是誰不管,這四個人其中有一個人是誰?我們不能聽師父說「四個人見和同解」,聽了以後馬上往旁邊看,都是看別人,這個心態就不對了,這個教誨就沒有直下承擔。

記得成德當時候初學佛,我記得當時候還在高雄淨宗學會,因為晚上悟道法師要來講經,我們要留下來聽經,結果用藥石,邊用聽師父講經,剛好講到普賢十願「請佛住世」。老和尚就說,「你看這個世間能遇到佛法的有多少?遇到佛法,還遇到正法的有多少?遇到正法,還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的又有多少?你都遇到了,你不請自己住世,你請誰住世?」那段開示終身難忘,當頭一棒。所以我們聽經的心態是什麼?自己就是當機者,就是講給我一個人聽的,直下把它承擔下來。

所以我們要了解會長他們辦這個班的用意,弘護人才扎根班,我們就是要很好的把正法弘護好,給這個世間信心。所以我們看到師父上人他經歷事情,「知土如影像」,這些事都是因緣聚散,可是他「恆發弘誓心」。他說我辦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那就是他遇到這件事情,他發願,我得做個實驗給世間人信心,「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們一般的人沒有這種隨事菩提心,遇到事馬上可以提起菩提心。我們變成容易遇到事情,「很難、不容易、算了吧」,容易退縮,容易預設,事情還沒做,想一大堆困難。

再來,老人家遇到事,你看他發菩提心,他都有對策。我們從師父上人他所強調的這些理念,都是他一生經歷事之後,怎麼繼續能讓正法眾生受益,他就有具體的做法。比方說道德講堂,現在人浮躁,你不讓他七天把手機收掉,他的心靜不下來,他感受不到老祖宗的智慧。心浮躁,法入不進。包含辦這個一條龍,深刻體會,人才不從胎教、不從小不行。所以師父上人說,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能修到君子算不錯了。

這個就是《禮記.學記》告訴我們的:「當其可之謂時。」「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就是柳義泰為什麼對許浚這麼嚴格?就是不讓他的名聞利養心起來。「當其可之謂時」,就是及時抓住了他教育的黃金時段。三歲看八十,最單純的時候,你讓他一污染了,再教就累了。就好像你一滴墨汁滴下去,這一杯清水,滴下去不到一秒鐘,要把這個墨汁濾出來,那得花十分鐘都不止。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老和尚。

諸位同仁,我們現在所遇到所有的人事的問題,你轉個念頭,煩惱就變菩提心了。所以佛法特別強調這個轉念,要會轉。大家相不相信煩惱都可以轉成菩提?相信應該會露出法喜的微笑,可以轉的。其實你換一個角度看,讓你覺得很煩的事情是因為你站在你自己,「好煩,別來煩我」,那還是我。所以《了凡四訓》說:「如斬毒樹,直斷其根」,貪瞋痴慢,情緒從哪裡來的?從我延伸出來的,沒有我就沒有貪瞋痴慢了。所以師父的妙法,「念念為他人著想」,慢慢習慣了,都是為人想,貪瞋痴慢就沒有地方著陸,生不了根。

你比方說,一個人向你發脾氣,我們為什麼不高興?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有個我。假如沒有我了,妳先生對妳生氣,妳是站在他的立場,生氣,暴怒傷肝,「對不起,對不起,你就別氣了,我給你倒杯水」,妳只想著讓他的氣下來。妳愈這樣,等他氣過去了,「對不起,我剛剛不應該跟妳發脾氣的」。人有良心,那也是一陣一陣的。可是妳被他轉了,妳也生氣了,「我又沒有怎麼樣,我招誰惹誰?」兩個人就一個巴掌拍不響,就吵起來了。所以這個要會轉,甚至於《華嚴經》裡面說:芥子納須彌,說一個毛孔裡面有重重無盡的世界。大家聽過吧?很難想像吧?你不想像就看得到了,因為我們有念頭,沒有念頭就很容易進去了。所以老和尚在《妄盡還源觀》說三種周遍,含容空有。你看一個眼球裡面,整個大千世界就在裡面,我們兩個的眼神互相看,那你看那個眼睛不是重重無盡嗎?大家注意,你假如會觀察的人,一個人的身上有沒有這個時代的所有訊息在他身上?這個時代的家庭教育是啥狀況,這個時代的學校教育是啥狀況,這個時代的社會教育是啥狀況,有沒有?馬來西亞的種種訊息,會不會在你們身上展現出來?會觀察的人,不就觀察到這個時代的情況嗎?不就看到了這個時代的需要嗎?那我們就要見義勇為,那不是見每個人、見每個事隨事菩提心嗎?就發出來了。

而且大家不要怕發心,有些人又說了:「我到時候一發,到時候我又做不到怎麼辦?」你看未來煩惱又來了,信心不夠。「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是老法師教給我們的。你看他老人家,他要恢復佛陀佛教的本來面目,佛教是佛陀教育,很難!講經說法效法佛菩薩、效法釋迦牟尼佛,幾乎只有兩條路走,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也很難,可是就是考驗我們是不是真正的道心。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考過了,不退心,韓鍈館長就護持了。你看老人家都不攀緣的,自自然然就送到聯合國,然後給很多國家領導人、很多大使講這些宗教團結,宗教回歸經典、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甚至於把唯一承傳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介紹給他們。這樣的因緣也很特殊的,一個出家法師最後走到聯合國去做和平大使。這都是老人家在給我們表演、給我們信心,有求必應,他有利益眾生的心,你看佛菩薩、護法神把他安排到教科文,等於是最高的教育科學文化的單位。

許浚他的老師柳義泰,他也有反思,他晚年有反思什麼?對他兒子太苛了,可能也是反思到對學生有點太苛了,他也有他的反思。我們不是說一做上老師什麼都懂了,也都要不斷對照經典去反省、去改正自己。所以老法師有一個墨寶,教導我們:聖人之所以成聖,無他,勤於講學,勇於改過;其教化大眾、貢獻社會亦無他,也是勤於教學,勇於改過。而且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甚至於我們都得要冷靜,不能執著,住在我是老師。就像孟子提醒,人皆好為人師。我們坐在這個位置,就很容易調動我們的傲慢心。所以老法師教導我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其實很可能我們現在在學會教這些小朋友,他們的分別執著還比我們輕。我們指導他,他犯錯了我們教訓他,教訓完了我們的氣還沒下去,他已經沒事了,「老師,吃飯了」。都不知道怎麼回應他,我們氣還沒有下去,人家已經啥事都沒有了,他放下的功夫還比我們好。

像成德自己就深刻感覺,自己帶的同仁,甚至於現在學校的同學,每個人身上的優點都很多,每一個人我都有比不上他們的地方,確確實實是這樣。自己也是成人才學,有很多不足。像有一些同仁人家定力很夠,每天定課都沒有斷,這個我就不如他;有一些同仁人家內務整理得很好,真的很用心,禮敬諸佛,這個我就不如他。但是我們不如人家,還得要提醒自己要效法,不能得過且過,那也不行。「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站在老師的角度也要反思,就像柳義泰他後面也反思自己這些態度太嚴苛了。對我們,老師有老師的學處,當學生有當學生的學處。我們要當一個真正的善知識都罵不走的學生,遇到任何事我們都不會起懷疑,對善知識百分之百信任。

所以佛門有一個公案,有一個老和尚,他面對一個弟子,就常常罵他,有時候還把水倒在他頭上,後來把他趕出山門,就叫他離開。後來又過了幾年,老和尚老了,要交代傳人,然後就對大眾說:你們去把窗戶底下那個人給我叫過來,就躲在那個門外窗戶底下那個人給我叫過來。怎麼趕趕不走,都躲在那裡聽,其實老和尚心裡有數。所以我們看「十年因緣」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老和尚說:「傳人,什麼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你看這個老和尚拿著水倒在他頭上,我們一般看了,這老和尚修養怎麼這樣?但是老和尚有老和尚他那個時候的應他的機。但是大家不能著相,看到老和尚做這個動作,就對他沒信心了。善於觀察的人你就會去看,他是對這個人特別,那是特別調教,他對其他的人也沒有這樣。就像你看人家李炳南老師面對師父說:「你能守這三個條件,你就留下來;不行,另請高明。」這個都是特殊的因緣,我們都不能用情執來看事情,不能用情感,有時候會看錯。

我們假如不是那麼冷靜,大部分的人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還是情執作用。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今年老和尚到馬來西亞馬六甲精舍過年。我請問大家,你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好高興,老和尚到馬來西亞過年。」有沒有人起一個念頭,「老和尚都九十四歲了,這樣會不會太辛苦?」有沒有人起這個念頭?可能每個人念頭不一樣,都要觀照。所以當時候我們淨宗的會長們,還有幹部們,到馬六甲去拜見師父上人。當時候在會議室,成德有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就問大家,老人家九十四歲,飛機坐了五個小時,下了飛機又坐了兩個小時的汽車,七個小時,一般年輕人都會累,他九十四歲了,我說:「請問大家,老和尚為什麼九十四歲還到馬來西亞來過年?」這個問題重不重要?可是我們很可能都是什麼感覺?「太好了,老和尚來過年,好高興」,沒了。現在已經過了七個月了,六七個月了,我請問大家,我們這個弘護人才扎根班,老人家不到馬六甲過年,這個緣會成嗎?對。

很抱歉,成德是屬於後知後覺的,看不懂。但是走過一段路再回頭看,師父有師父的考慮。所以我就問大家:師父九十四歲,為什麼到馬來西亞來過年?難道是老人家喜歡吃榴蓮嗎?不是吧。可是為什麼我會問這個問題?因為我有把黃念祖老居士的一句話聽進去,真的這些祖師都是大慈大悲,他們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珍惜,他們是過來人,黃念老說:大修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尤其在他的晚年,就那麼多時間。他年齡愈長,他的威望愈高,很多事是別人做不了的。可是他時間又有限,他為什麼會做這些事?他鐵定有他的考量,甚至都考量得非常深、非常遠。

我們看夏蓮居老居士晚年他編了一本《淨修捷要》,十五分鐘就念完了。黃念老說:我的老師有一個特殊能力,就是把很多經典裡面重要的教誨,他把它並在一起念起來就特別自然。你看《淨修捷要》就五經一論精華在裡面,顯教、密教、禪宗、大小乘這些教誨都在裡面。夏蓮居老居士那個時代的人,生活還不是那麼緊張的,但是這一本《淨修捷要》十五分鐘就念完了。那成德自己在想,夏老都已經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狀態了。「如來定慧,究暢無極」,他入境界的人,時空是沒有障礙的。可是我們要體會到,他們在幾十年前就在護著我們,我們才能夠如貧得寶,珍惜他們留下來的東西。還有一本是夏老最後編到還沒有最後定稿,他就走了,叫《寶王三昧懺》,以念佛為主來懺悔業障。我們這個時代,懺悔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我們都是成人才學,尤其我們這個時代,這個財色名利的誘惑,比起以前的人多太多了,而沒學佛以前做錯了這些都得懺,都得認知到,都得靠懺悔的力量把業力消掉。所以這個是祖師的良苦。

弘一大師晚年還編了《格言別錄》,為什麼?還有一個《佩玉篇》。都是儒家的東西,他一個佛門的高僧為什麼要編這個?印光祖師說,世有大儒,才有高僧。因為儒家、道家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基礎,怎麼蓋第二樓、第三樓?我們說神交古人,這些祖師都是大慈大悲,我們體會他的用心,他這些法寶對我們的幫助就非常大了。黃念祖老居士最後還講了《淨修捷要報恩談》,非常精彩,把這個《淨修捷要》開解得很圓滿。而且老法師還怕我們不夠重視,他老人家重複聽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成德可以做證明。一年我們去不了幾次香港,可是去了好幾次,老人家都是手上就拿著那個《報恩談》,播經的,一直聽一直聽。所以老人家他那個身教讓我們非常感動,他都帶動我們去重視最重要的東西。這些良苦的用心,我們都要體會到。就好像他老人家九十幾歲還這麼奔波,這個都是帶動我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

今天時間到了,我想我們一定不辜負老和尚這六十一年的講學,不辜負老人家九十四歲還到馬來西亞過年,護持我們的因緣。我們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成為我們勇猛精進的動力,也成為我們請佛住世的供養。

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3月3日04:21: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