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复讲第二回)第16集/刘素云老师主讲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是菩薩大慈悲的行持。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他們要為眾生做些什麼?

「受」是接受,「持」是保持。

什麼是「如來甚深法藏」?有以下幾種解釋,供參考。

第一種解釋:

《淨影疏》曰:「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這就是明心,故曰「受持」。

《淨影疏》和《大乘起信論》是這種解釋:人人都有如來藏,對於如來藏性能明白學習,得到殊勝的開解,就是「如來甚深法藏」。至於「受持」,不是教你得到什麼,只是教你去掉愚痴障礙,因為你本來具足,只是多了一點髒東西。例如陰天沒有太陽,雲一去,太陽就出現。這就是受持,所以明見自心,如實知自心,作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這個解釋很高。以明心見性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是理一心不亂。

大家知道,淨土念佛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功夫成片。

這是什麼境界?一切時一切處,二六時中,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他用一句佛號把煩惱控制住了,就像石頭壓草一樣,石頭力量大,把草壓住了,讓它不起作用。

第二個層次,事一心不亂。

這是什麼境界?見思煩惱斷了,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階層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

第三個層次,理一心不亂。

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也破了一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階層的人生實報莊嚴土。

第二種解釋:

《甄解》把所聞三世一切如來法藏,這是萬法。現萬法歸一,就是我們說的殊途同歸,萬法歸一,攝多聞為一聞。

就如《華嚴》所說,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聞可以歸為一聞,一聞就是聞佛名號。

這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這話彌合淨宗,說得太好了,不是過來人說不出這個話來,說絕了。

多聞歸一聞,多門歸一門,八萬四千法門歸一門,持名念佛;這一門專修淨土,求生西方。

以上兩種解釋,概括一下:

第一種解釋是明心;

第二種解釋是聞名。

實際上兩說即是一說。

「一聲佛號一聲心」。一聲佛號,你的自心在這一聲中顯現了。妙呀!妙呀!妙呀!

第三種解釋:

上淨下空老法師對「甚深法藏」的解釋是:

「甚深法藏」就是指這部經,就是指這句萬德洪名。

還有比這個解釋更簡潔、更明瞭、更徹底的嗎?沒有了,找不到了。

如果前兩種解釋你還有點沒聽明白,那麼第三種解釋,你總該一聽就明白了吧?

你把《無量壽經》讀明白了,聽明白了;你把阿彌陀佛念明白了,你自性的「甚深法藏」就完全彰顯出來了。同修們切切記住,統統都是一句佛號,不需要其他任何法門來幫助,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

海賢老和尚給表這個法,他表演成功了,樣子已經做出來了,我們還懷疑嗎?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護」就是保護、保持、維持。

「佛種性」,《會疏》作了四種解釋,我們列舉三個供大家參考。

第一,「眾生所具佛性,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過是超過的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開發眾生本具佛性。眾生個個都有佛性,這個是本來不變的,能出生超過恆河沙那樣多的功德。現在雖然是眾生,但本有的佛性沒有變過,沒有減少過。但是現在為無明所蔽,像陰天的太陽被雲遮住了,雖有同無,可是太陽無邊的功德一絲毫也不損失。

菩薩的教化就是開發眾生的如來藏,明顯本有的佛性,這就叫做「護佛種性」。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

這個說法意思很深。

首先學佛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陀教育的立足點就是這個,這是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共同立足點。

我們的老祖宗真的不簡單,他們是聖人,不是凡人。為什麼?

他們的立足點也是這個。從哪裡知道的?《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永遠是本性本善。

既然是性本善,我們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別忘了後面還有一句「習相遠」呢。「性相近」,我們跟佛菩薩是一樣的,是平等的。「習相遠」,習性不一樣了,諸佛菩薩沒有習性,眾生有習性,而且是完全隨順自己的習性,習性遮蔽了自性,自性顯露不出來,這是事實真相。

怎樣讓眾生認識這個事實真相?教學。怎麼教?最直接、最快速、最穩當的教,就是持名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是第一法門。

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的目的,就是要開發眾生自性本具的佛種。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自性彌陀。

在《三時繫念》裡,中峰禪師開示裡頭有兩句話: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

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這話不是假的,不是比喻,不是形容,是事實真相。

你把這個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知道你學習淨宗是多麼大的幸運,多麼大的福報。要珍惜!

要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也就是他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就要啟發、幫助眾生對持名念佛深信不疑,幫助眾生一心皈命,持名念佛。

第二,以菩提心為佛種。

《華嚴經》曰:「比如無牛」。

這句話的意思是,是以菩提心作為佛種,比如無牛是一種比喻,沒有牛就沒有牛奶,沒有牛奶怎麼能做出醍醐呢?若沒有菩薩發心,就沒有佛種;若有菩薩發心,佛種就不斷。

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不發菩提心的人不稱菩薩。菩提心是什麼?《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三心:第一個,直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大悲心。三心是一體,一個心。

真心是菩提心的體,本體,其實就是自性真心。深心是自受用,有體有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

真心是清淨平等心。對自己不要求名聞利養,連邊兒都不要沾。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性德本來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他的能力能破煩惱,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這是以法性為佛種,佛種不斷。

第三,「以稱名為佛種。」

妙!太妙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種。

三種說法,第三種說法最好,統攝前兩種。前面兩種不包括念佛,念佛包括前兩種。

比如種樹,要有種子,種子種下去,照顧好,它就生芽,長成小樹,再長成大樹。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授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這個說法正合本經宗旨。

這話講得多好!怎麼就聽不懂呢?一點小微風就能颳倒一片,捲走一大批。別人說個啥就信個啥,就是不信阿彌陀佛,不信阿彌陀佛你怎麼能成佛呢?

我們接觸淨土宗也有一、二十年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一、二十年時間過去了,我們的收穫在哪裡?我們選學了淨土念佛法門,念了一、二十年阿彌陀佛,功夫怎麼樣了?檢驗一下吧,經不起檢驗啊!一檢驗就露餡了,不是死心塌地地念阿彌陀佛呀!聽了幾堂戒律課,懷疑阿彌陀佛了,你這十年二十年是什麼功夫,自己就可以想像了。

這一、二十年白學了。小風小浪一吹就受不了,你怎麼能往生?說老實話,你還是搞六道輪迴。

為什麼?你沒有出離心,你不怕輪迴苦,你對輪迴還有相當的貪戀,你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樣都沒有放下,還要跟六道眾生去爭名奪利。

一、二十年,雖然聽經,但沒聽懂,一句也沒聽懂。為什麼你聽不懂?因為你心不專,你心上的障礙沒拔掉。就是以後再十年二十年,你還是這麼懵懵懂懂的,你就完了。人一生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了。

這二十年,我們經歷了狂風巨浪,經歷了大風大浪,經歷了數不清的小風小浪。就像老君爐一樣,把孫悟空煉出個火眼金睛。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一定是真金。

我對那些在逆境中堅守受持《無量壽經》的老菩薩們深表敬意!你們是佛門中的精英!深深地感恩你們!我向你們致敬!給你們頂禮!

前幾年的拜懺之風來勢迅猛,影響面大,捲走一大批受持《無量壽經》多年的老菩薩們,他們對阿彌陀佛失去了信心,另起爐灶了,葬送了今生成就的大好機緣。

誰之錯?誰之過?誰之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誤導了成佛根熟的眾生,使他們錯失了今生成佛的良機。錯過了,就是幾千劫呀!這個因果,你能負得起嗎?

我多次說過,要依法不依人,選老師還要選「明」師呢,可沒讓你選「名師」呀!有時名氣愈大害人愈深啊!

睜開你的慧眼吧,把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看個明白。

佛種是什麼?

阿彌陀佛是佛種中的佛種,是真正的種子,沒有二話可說。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法,從阿彌陀佛成就一切諸佛。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嗎?

戒律裡頭的三聚淨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掌握了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的法門沒地方找。

要不是過去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你遇不到,就是遇到了也當面錯過。何況現在這個世間,有多少法門在勸你別念阿彌陀佛,你聽了,你接受了,你把這次機會放棄了,空過了。現在你不知道後悔,你死了以後就知道後悔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信願持名這四個字不得了。這是蕅益大師提出的,簡單到極處。

真信切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具足因緣,必得授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前面提到三聚淨戒,下面做簡單介紹:

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定聚: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

邪定聚: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

不定聚:指介於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

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

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

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學大乘佛法的應共持之。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六句經文是利益眾生的行動綱領,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的具體行動。

〖興大悲。愍有情。〗

菩薩興起大悲心,悲愍一切有情眾生。大悲是菩薩教化眾生不怕辛苦的動力。不怕辛苦就是悲心。愍是哀念,菩薩悲愍眾生,這是平等的大悲。對於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對待,沒有冤親、愛憎等等分別。(我們是愛憎分明,愛得死去活來,恨得咬牙切齒。最近,我又學會一個新名詞叫:開撕)

〖演慈辯。授法眼。〗

這是講菩薩度眾生的方法。

菩薩從慈心出發救度眾生,讓他得樂,而為說法,叫做「演慈辯」。

「辯」,是無礙的辯才。

菩薩不疲不厭地講經說法,開導眾生,動力來自於哪裡?動力來自於慈悲,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啊。因為佛菩薩對於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都捨棄了。是什麼力量推動他們這樣勤奮?就是「大慈悲心」之力。

「演慈辯」是教化眾生的手段,要為眾生表演,為眾生演說,要解答眾生的疑惑。

「授法眼」是佛把法眼傳授給你。

法眼是智慧。法眼不是肉眼,能夠認識一切諸法實相才是法眼。

法眼是五眼之一(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法眼是智慧,能抉擇一切法門。

《會疏》說對於佛道生起正見,名為「法眼」。

《淨影》說「智能照法」,也就是說智慧能了別一切法相,叫做「法眼」。

法眼就是能夠適應眾生的種種根器,選擇最善巧的方法,這樣的智慧稱法眼。

所以我們教導眾生,對於佛法生了正知見,就如同他們自己有了智慧,得到了法眼,所以就稱為「授法眼」。

尤其是淨土法門,眾生能夠抉擇、重視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這個法眼交給你,告訴你淨土法門殊勝,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但這是佛授予你的,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惡趣。開善門。〗

「杜惡趣」,「杜」就是杜絕、杜塞、堵住、止住之意。惡趣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惡趣指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惡趣苦不可言,三途(惡道)一報五千劫。若墮地獄,其苦就更不可說了。所以大士們杜塞墮落到三途的門戶。所以阿彌陀佛大願裡說:「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

第二種解釋:除佛以外都是惡道。

善惡有不同的標準:

以如來果地上的標準衡量,等覺菩薩都是惡道,只有佛是善道,除佛以外都是惡道。

為什麼這樣說?如果等覺菩薩是善道不是惡道,那就沒有必要破最後一品無明了。等覺菩薩為什麼還要斷最後一品無明?為了要成佛!

在我們六道裡,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是三善道。如果比起阿羅漢、非想非非想天還是惡道,六道皆惡。阿羅漢才是善道。阿羅漢要比起菩薩,阿羅漢是惡道,菩薩才是善道;如果菩薩比起佛,菩薩是惡道,唯有佛才是善道。

所以《無量壽經》裡講的「杜惡趣」,必須到成佛,惡趣才斷盡;沒有到成佛,惡趣就沒有斷盡。

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善惡標準。

我們是淨宗學人,《無量壽經》、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所以這個標準是絕對的標準,不是普通的標準。

「開善門」就是開菩提涅槃之門。

《無量壽經》曰:「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是開善門。

這個佛國的善門永遠為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敞開,只要你進了這個善門,你就三不退,你就壽命無量。這樣的大善門,你焉能不入?進了這個大善門,你焉能不一生成佛?

《無量壽經》裡說的「開善門」,不是善惡之善,善惡的善還是惡,有一個善的念頭在,已經是不善了。

這裡所說的「開善門」就是明心見性。這才是真正的善門。自性顯露之後,自性裡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然就現前了,這是真正的善。

哪把鑰匙能開明心見性這個大善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把許多層次的標準都突破了,都超越了,直達終點。

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是諸佛稱讚的法門。

注意!為什麼不說諸佛菩薩稱讚的法門呢?因為菩薩,包括等覺菩薩也不認識這個法門。連認識都不認識,何談讚歎呢!

唯佛與佛方能知。

佛知道這個法門微妙奇特,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

其他法門都是有層次的,淨宗這句阿彌陀佛沒有層次,初發心就可以圓成佛道,所以這是難信之法。

記住這兩句話:

除佛以外都是惡道,真正的善門是阿彌陀佛。

這兩句話有多少人能認可?前些天讀黃念祖老居士的《心聲錄》,裡面有一首偈頌,叫「深妙禪偈」,頭一句是:

「有大福德始念佛」。

這一句就像獅子咆哮,震驚百獸,就是普告一切輕視淨土的人,不要認為齋公齋婆愚夫愚婦都能修淨土,就輕視淨土。修淨土的人更不可認為自己根器低下,沒有水平修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只好修淨土。

應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門,你才會念佛呀。

《無量壽經》曰:「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你如果不是多生多劫修了福修了慧,這個法門你想暫時聽到一點點都不可能,你現在能遇到這個法門,你不覺得你是有大福德之人嗎?要相信!要珍重自己,要珍惜這個法門。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

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我們把這句話分解一下:

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禪;

佛說念阿彌陀佛是妙禪;

佛說念阿彌陀佛是深妙禪;

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你看明白了嗎?你聽明白了嗎?佛說念阿彌陀佛是深妙禪,前面還有「無上」二字。而有些人恰恰與佛相反,偏說念佛是淺法,瞧不起念佛法門,甚至排斥念佛法門,誹謗念佛人,造下了無邊罪業。

念佛法門是淺法嗎?絕對不是。到底什麼是淺呢?正是這個認為念佛是淺法的人,是他淺,他是淺人,自然看得淺。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深人看得深,淺人看得淺。到底是誰淺?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我們要以理服人。僅舉幾例說明。

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佛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

釋迦牟尼佛勸父王念阿彌陀佛,如果念佛法門是淺法,世尊怎麼能勸父王念佛?他介紹給父王的一定是最殊勝的法門。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他們早已成就了佛的果位,為輔助佛教化眾生,仍居菩薩之位。

馬鳴菩薩,著有《大乘起信論》,文章最後勸人求生淨土,說:

應當知道佛陀有最殊勝的法門,可以攝受護念眾生對菩提道的信心。那就是以專一心憶佛念佛的因緣,就可以隨願往生他方佛土。可以常常見得諸佛如來,永遠超離惡道的痛苦。

龍樹菩薩作《大智度論》,開示修行念佛法門: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一切煩惱,以及先世的罪業,其餘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卻不能除瞋恨;有的能除瞋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瞋恨;有的雖能同時除去貪瞋痴三毒,卻不能除掉過去世的罪業。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以及先世罪業。

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夠度脫眾生。如果有菩薩想要救度眾生,其他的三昧,沒有像念佛三昧的善根福德一樣,能夠迅速消滅一切罪惡。

又佛陀為法王,菩薩為法將,菩薩最尊仰最敬重的只有諸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常念佛。

有人問,菩薩應當度化眾生,怎麼還要常常親近諸佛呢?

這是因為有些眾生尚未進入菩薩位,尚未達到不退轉之地,還沒有被授記成佛的緣故,由於自身力量尚未具足,如果遠離諸佛,便會敗壞種種福德善根,沉沒在煩惱的大海中。

(不能自度,如何度他?一點熱水融冰,反而更快成冰。)

菩薩尚未進入佛法不退之位,尚未悟入諸法實相,如果想要遠離諸佛,以自己少許的功德,又沒有智慧方便之力,就想要度化眾生,雖然有些微少的利益,卻反而更加的墜落。

(大象陷沒在爛泥之中,不是其他小動物能救得了的。)

菩薩如果進入錯誤的道路,只有諸佛如來才能救他,因為只有諸佛才是與菩薩同一菩提大道的。

覺明妙行菩薩應眾生根機而為說法,開示宣揚淨土法門:

諸佛甚深的法要,微妙深密而不可思議,佛法究竟之處是無法用分別心去思量,不可以言語去議論,因此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窮盡地宣揚說明。釋迦牟尼佛是一切眾生的大慈父,因為憐念一切苦難眾生的大悲心,宣說了一切人所不能說的大法,導引教化今後世的眾生,趨向菩提涅槃之道。更以最殊勝特異的方便法門,顯揚開示極樂世界的安樂淨土,令所有的眾生發願往生西方世界,而橫超三界種種痛苦的惡道。

我上面說了這麼多佛、菩薩讚歎淨土念佛法門,就是讓同修們用事實驗證,念佛法門真的是淺法嗎?如果說是淺法,它淺在哪裡?如果不是淺法,它又不淺在哪裡?我們要正視現實,以理服人。

自從佛陀無上的教法東傳來華夏,除了單傳直指、見性成佛的禪宗外,以念佛法門而往生淨土度脫生死者,無論出家、在家,多的是難以計數,這是不爭的事實。《淨土聖賢錄》就是證明。

念佛法門殊勝無比,這是真正的上善之門。

這個善門要大開特開。讓無量無邊的有緣眾生,通過這個善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菩薩、作佛。

把「聽師父說」裡的一段話抄錄下來,願共同分享!

「放下多好,放下多自在!只有真正放下的人得大自在,沒牽掛了。如果他發願,還有慈悲心,多帶幾個到極樂世界去,小道場,小念佛堂,在一塊共修,就可以了。小的容易成就,大的不容易成就,大的裡面有明爭暗鬥,還是戰場,搞的還是輪迴業,那個錯了!戰場,世間法裡頭可以,跑到佛法裡頭來搞戰場,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師父老人家說這段話,他在表達什麼?是老人家閒來無事聊天嗎?絕對不是!老人家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實在看不下眼了。老人家這一輩子說過幾次這樣的話?

我真的不明白,都什麼時候了,還在爭,還在鬥,爭也好,鬥也好,你們究竟想要什麼?我不知道誰在爭,誰在鬥?我說這話,沒有任何針對性。我只想告訴大家,不管你爭什麼、鬥什麼,從火化爐出來的都是一堆白骨,平等。

萬般皆是假

唯有念佛真

還造輪迴業

真的有點傻

放下多自在

快點回家呀

開船不等客

把你落下啦

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无量寿经(复讲第二回)第16集/刘素云老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2月1日10:48: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