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51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七面,第六行,從註解第十八段看起。
【學佛人能見及此者,曰開道眼。此時急當養其道心,當令心如虛空,超然塵表。必須生空、法空、而後心空。復於此際,提起一句萬德洪名,一心而念。但念阿彌陀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矣。】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教導我們真正修行用功的方法。凡是用功不得力,一定是與此地所講的相違背,如果能與這幾句相應,功夫必然得力。「學佛人能見及此者」,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知道一切法是相對而生的,也就是因緣生法;有即非有,非有即有。這是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我們所謂是看破了,看破就是佛門裡所說的開道眼。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你的見解,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與諸佛菩薩相同,是一個看法。開道眼,也就是一般所講開悟,真正開悟了。這個悟是解悟,他所悟的沒有錯,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可是並沒有放下。沒有放下,雖然是開悟了,換句話說,依舊免不了生死輪迴,你還是受業力的支配。要怎麼辦?一定要放下。底下講,「此時急當養其道心」,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最急的一樁大事,是培養道心。培養道心就是放下,放下之後那個心就是道心;沒有放下,那個心叫凡夫心,我們有的時候稱之為輪迴心,只要有一絲毫沒有放下,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叫輪迴心,就不是道心。所以,一定要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這個標準。「要令心如虛空」,心地要清淨,一塵不染。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就行了,到本來無一物就可以了,心就清淨了。清淨的標準也要清楚,如果不清楚,心裡頭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了,很容易誤入無想定,誤入無色界天,那就又錯了。
這個心如虛空,要有一個標準在,這個標準是什麼?「必須生空、法空、空空」,這就是心如虛空的標準。生空,不執著我、有情眾生,不再執著了。法空,不執著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佛法也是因緣所生的。人空、法空,生空就是人空,人法俱空;空也要空,空也不能夠執著,執著空亦錯了。人空、法空、空空,前面講的大三空三昧,這是標準。這個時候不但解悟,證也悟了,確確實實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境界不僅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大士,這個時候可以生到一真法界。
一切諸佛剎土都有一真法界,為什麼要我們再念阿彌陀佛?這裡面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你有能力入一真法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得大三空三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到這個地位。假如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從這個時候起,要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你必須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裡開始,不是從我們現在開始,這個諸位要知道。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你證什麼樣的果位?等覺菩薩。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因為生到西方淨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很快!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過,《彌陀經》裡面講過,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依照經裡面所說的,我們仔細觀察,大概三、四劫就成功了。三、四劫跟那個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不能比!阿僧祇,一般講叫無央數,這個數量太大太大了。《華嚴經》上講的,無量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成就。講無量劫,都是說的圓教初住到成就圓滿的佛果,所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在西方世界,那個時間縮短,縮得太短太短了。如果照這個標準,這個人已經大徹大悟,已經萬緣放下,真正證得初住菩薩的地位,初住在大乘法裡面是屬於見道位。十住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的人,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一生到西方世界就花開見佛悟無生。到那個地方就花開,這不論佛加持;論佛加持,那大家平等。不論佛加持,憑自己的功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悟無生。要是依照淨宗經典來說,他的地位已經到七地以上。他本來是個初住位的菩薩,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自己的本事,不是憑佛加持,就提升到七地。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於一念之間超過了兩個阿僧祇劫,這個便宜佔大了。何況又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他在西方世界成就圓滿的佛果,絕不可能要一劫的時間,不需要。這就是說明,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太快了,所以連文殊、普賢都要求往生。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修行成就,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成佛的快速。我們在經裡面常常讀到,《彌陀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是指等覺菩薩,法雲地的菩薩還不能算上善,等覺菩薩是上善。西方世界像這種地位的人,那個數量太多太多,沒法子計算。那我們要想一想,這些都已經證到等覺位,換句話說,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這在其他的佛剎裡頭說,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才到等覺。可是西方世界,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才十劫,不長的時間,十劫的時間,他們到那裡修行,三個阿僧祇劫在十劫當中修滿,這個不可思議!我們讀經,像這些地方是非常非常要緊的地方,不能夠含糊籠統的念過。西方世界殊勝,殊勝在哪裡?單單憑這一點,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你在別的地方修行真的要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十劫。這個帳我們曾經仔細的算過,不需要!根性利的,三劫、四劫,就超過一般菩薩修行三個阿僧祇劫。這是勸我們一定要念佛。
提起一句萬德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心而念。但念阿彌陀佛,佛外無念。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沒有一個雜念,雜念就是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一天到晚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一句接著一句,雜念就不生了,這樣用功,決定往生,決定是高品位的往生。上與十方如來,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感應道交。能與十方一切諸佛,下至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起了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與一切有情起感應道交,與一切無情也起感應道交,這就是《華嚴》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有一個人,他應以一種特別因緣會叫他開悟的,或者是聽到風的聲音、雨的聲音,菩薩就變現這個境界,觸動他的我們現在人講靈感,他就大徹大悟了。所以那個風、那個雨、那個音聲、那個現象,不是普通的,佛菩薩變現的,不是偶然的。我們遇到這些聲音,為什麼不開悟?那些聲音裡頭沒有諸佛菩薩威神在加持。佛菩薩變現的,它有威神加持,它能觸動你的感應,觸動你的善根;我們佛法講善根,世間人講靈感。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現有情身、現無情身,無不自在。這就是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
【此心與佛以及眾生,無異、無相。】
這是說明其所以然。為什麼能夠與諸佛、與眾生,說諸佛、說眾生,十法界全都包括到了。這當中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有諸天人等,統統都包括到了,一直到地獄眾生。說有情,意思裡面就包括無情的生活環境,所以這個意思涵蓋了法界的全體,一樣都沒有漏掉。它的道理就是清淨心沒有相,清淨心與諸佛、眾生,與一切法性無異;無異就是不二,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他能夠與法界虛空全體相應。我們今天的心,為什麼不能夠感應道交?我們心跟佛菩薩的心不一樣,不但跟佛菩薩的心不一樣,跟一般人的心也不一樣。縱然生到一家,做了父子,兒子的心跟父親的心不一樣;兩個人相愛結了婚,先生的心跟太太的心不一樣,你說糟糕不糟糕,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就是這麼造成的。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就一樣。這個道理不難懂。尤其《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提起,我們應該明瞭。妄心是各個不相同的,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不一樣。捨棄了妄心,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哪有不一樣的?統統都一樣。譬如水,我們佛門裡面常常用水表法,我們用十個盆裝十個盆的水,使它震動,水起了波紋,起了波浪,這十盆水一定是十個樣子,決定不會是一樣的。如果讓它安靜下來,波浪沒有了,這十盆水決定是一樣的,就這麼個道理。看破是理明白了,放下是事上搞清楚了,然後你的心就能與虛空法界相應。與諸佛菩薩相應,就得諸佛護念,得龍天保佑;與一切眾生相應,我們跟一切眾生無始劫來恩恩怨怨不曉得有多少,這一相應,這些恩怨,甚至於一些債務,就從這個地方化解了。所以你要是沒有這個功夫,與一切眾生的恩怨、債務是沒完沒了的。我們把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才曉得人不能不聞佛法,人不能不修學佛法。你不修學佛法,真的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沒完沒了,苦不堪言!唯有佛法能夠幫助我們徹底解決問題。這是說明真心跟諸佛、眾生,是無異、無相。
【多讀《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以薰習長養之。則道眼益開,道心堅固。是為般若淨土同修之法。】
般若裡頭有淨土,淨土裡面有般若。要多讀《無量壽經》、多讀《金剛經》,不但要讀,要明瞭經裡面所講的意思。如果只是讀,不明瞭意思,沒有用!怎麼沒有用?境界轉不過來,也就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裡面,不能看破、不能放下,那就沒用處。經念得再多都沒用處,一定要明其義理,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起作用。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開悟,這就是看破。於一切世法上不再計較,不再執著,這就是放下,這就是功夫,這樣才有受用。以看破、放下,長時間的薰習,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那麼你的道眼,也就是你的開悟,愈悟愈深、愈悟愈廣,一直到徹底的覺悟。道心愈來愈堅固了,道心是什麼?道心是放下,愈放下愈究竟、愈徹底,徹底的放下,那就成佛了。這就是說明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互相幫助。這樣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決定是生死自在。到自在的時候,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這個功夫真得力的話,確實是如此。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不能像圓初住菩薩那樣徹底的做到,我們可以做到相似的境界。一定要叫這個功夫接近,往這個目標上接近,往這個目標上靠攏,這就對了。
淨土四土三輩九品,自在往生、隨意往生,究竟要到什麼樣的功夫?如果說理一心、事一心,確實我們這一生未必能辦得到;如果說是功夫成片,那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辦得到。這個真正生死自在、隨意往生,功夫不高,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高段的,什麼叫高段?對於世緣不再貪戀,真正能放下了。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包括這個身體,不再重視它,不再留戀它,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功夫成片就做到了,不必要一心不亂,這個法門的殊勝就在此地。所以古德講萬修萬人去,萬人裡面根性不齊,當然也有上根的,必定也有下下根器的人,萬修萬人去,下下根器也往生。由此可知,我們修淨土不能沒有智慧;般若、淨土同修,就是修淨土不能沒有智慧。什麼叫真智慧?看破、放下是智慧,這個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的,看破、放下是真實智慧。
【此法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實相相應,與空有不著、性相圓融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
此法是什麼法?就是看破放下,老實念佛,就是這個法。看破放下,老實念佛,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般若淨土同修。我們說般若淨土同修,你還不曉得怎麼個修法?我換句話來講,你就明白了,看破放下是般若,老實念佛是淨土,這個好懂,這就是般若淨土同修。實實在在講,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主題,佛在這裡教訓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看破放下是應無所住,老實念佛是而生其心,就把這兩句圓圓滿滿的都做到了,這與一真法界相應。前面說過了,所以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的境界,我們沒有證得,我們雖然沒有證得,悟得了。悟有兩種: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換句話說,也相當明瞭、很清楚,一點都不含糊,你所了解的、你所認識的,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親證,你沒有親證,你沒有到過就是了,差的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在解方面,跟一真法界相應。如果老實念,真的萬緣放下,真正肯老實念,那就是往證的功夫上走。我們常講做實證的功夫,老實念是做實證的功夫。
放下很難,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你沒有看破。什麼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沒有徹底明瞭,這個真相是什麼?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給我們要常作如是觀。觀,用最淺顯的話來說,你要常常這樣去想。想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想想昨天,昨天過去了,永遠不會再來了,說今天,今天又過去了,真的是一場夢,人生一生幾十年寒暑,好快就過去了。小孩懵懵懂懂不知事,過年很熱鬧,想到過年要等好久好久過年才來。年歲大了,辛辛苦苦工作,希望日子過得慢一點,這一年一年好快的就過去了。人生真的是一場夢,我也常常教一些同修,我教他作觀,怎麼觀法?晚上睡覺,當一覺睡醒,睡覺的時候,跟睡醒的時候,仔細去想想,睡著跟死有什麼兩樣?你想想看你睡著了,這世間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一個人你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跑掉了,你都不曉得,哪一樣是你的?真的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你什麼東西能保得住,什麼東西能藏得住?都是假的,都是冤枉操了心!我們常講,錯用了心。這一覺睡醒了,想想睡覺的時候做的夢,想想那個夢中的境界,再想想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跟那個夢中有什麼兩樣?能夠常常這樣想,天天這樣想,對於這個世間萬事萬法,自自然然你就看清,你就不會再那麼樣的執著,不會有爭執了;而後就可以隨緣度日,老實念佛。
想佛要緊!佛給我們說明,十法界的真相,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你心裡要是沒有妄想了,沒有妄想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因為有妄想,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妄想在作祟,變成這麼一個境界,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講是夢,不是真的,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佛說很短,我們凡夫不能體會,所以佛舉了兩個比喻,如電、如露,這個我們一般人能感覺到。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閃電的時間更短,比露水短得多,它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的短暫;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必要打妄想,何必要在這裡面爭名逐利?你能夠爭得到嗎?名利你能夠得到嗎?如果你真的能夠得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拜你做老師。為什麼?因為他們兩個人爭不到、得不到,你有辦法得到,你比他高明,得不到!
這幾天報紙上你們看到有很多貪污的,非法得到許許多多錢財的,這都犯法。有人來問我,他們得到的這些錢,將來在因果上講,怎麼個說法?真正明白因果的人,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做小偷,偷來的錢是他命裡有的,命裡頭沒有,你去偷,看你能不能偷得到?你偷不到。為什麼偷不到?命裡沒有。偷來的錢、搶來的錢、用任何非法手段得來的錢,全是命裡頭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命裡頭沒有,你用盡任何方法,一分錢也得不到。命裡有的,他用這些非法、不正當的手段得來,這是講緣。他如果不用這個手段,他這個錢財大概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後,他發了,他統統得到了,幾千萬、幾億萬,他會發了。他現在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想得到,是把那個一、二十年以後的那個財現在就發了,現在一發發光了,後頭沒有了,所以麻煩就來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祿盡人亡,祿是什麼?你一生當中的享受。如果說你命裡頭有一百年的享受、受用,你自己不知道節儉,把它浪費掉,可能你五十年就用光,用光了,你壽命還有,你有一百歲的壽命,但是你的生活沒有了,換句話說,你五十歲也要死,那個死不是命注定的,是祿盡人亡,是你把你的福報糟蹋掉,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所以明瞭事實真相,決定不做非分之想,決定不取非義之財,這不是命裡有的,你得不到的。既然命裡頭有的,何必用非法的手段來取得?那個就大錯特錯了!有福為什麼不曉得慢慢的享?何必一天把它享完?那叫愚痴!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決定是善法,決定是與法相應之法。
「與實相相應」,其實,實相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從兩個角度來看,說兩個不同的名詞而已。實相是事實真相。「與空有不著」相應,空有不著就是與般若相應了,空有兩邊都不著。「性相圓融」,性是體,是能生能變;相是作用,是所生、是所變。性相不二,性相圓融。相應就是不二,就是圓融的意思。怎樣相應、怎樣圓融?兩邊不著就圓融,兩邊不著就相應。為什麼?性是空寂的,我們不著有,不著有與性相應;相是性變現的,是不會斷滅的,它會變化,它不會斷滅;相是有,雖有,有即是空。我們也不執著這個有,與體相應;不執著空,與相相應;空有兩邊都不著,與性相圓融統統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這個名詞著重在第一義。一是真,二就是假,所以一叫一真法界。第一義空是什麼?第一義空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心相是第一義空,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起一個念頭,那就是第二義了,一動念就落二、三,一是什麼?一是無明,二、三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這正是前面所說的,用般若的觀照這叫智念,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叫淨念,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我們前面講過的。真正修學大乘人充滿了智慧,他是智念。念佛人好像這個智沒有他們那樣的明顯,但是他心清淨。諸位要曉得,淨裡面有智,智裡面未必有淨土,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淨土。淨裡頭決定有智,何以故?淨念相繼,那個淨念就是智,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怎麼不是智?不懷疑,破無明、破所知障;不夾雜,破煩惱障,這一句佛號能破二障,要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綿密。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破二障、破無明,所以心淨土淨這個意思更是相應了。
這是修絕待殊勝之因,絕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絕對,它不是相對的,沒有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的,絕對的殊勝之因。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因行沒有念佛殊勝,念佛是第一殊勝,知道的人確實不多。夏蓮居居士在偈子裡面所講的:億萬人中一、二知。他那個話講得非常的感慨,這樣殊勝的法門,億萬人當中一、二個知道。也許你聽了覺得奇怪,不盡然!我們這邊大家都知道,這個大家知道是好像知道,其實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一定做到,你沒有做到,證明你沒有知道。譬如,我們這邊一堆是黃金,這邊一堆是黃銅,現在讓你隨便拿一堆,不可以拿兩個,你只拿一份去。你如果知道那是黃金,你一定拿它,你不會去拿黃銅。你說「我知道那是黃金,我還拿黃銅」,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佛法,我跟諸位談過,佛法確確實實知難行易。你看念佛往生,《彌陀經》上講的,需要念多久功夫?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修行,行,一天就行了。可是你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幾十年都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教大家修行,為什麼?行太容易,用不著教。知難!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把道理講清楚,方法境界講清楚,你真的明瞭了,你真的去幹,太容易了。
特別是淨土法門,所以淨土法門,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註解《阿彌陀經》,他都承認這個法門是頓法。怎麼說它是頓法?它七天成功。一天到七天就成功,還有什麼法門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任何一個法門,七天成就,沒有遇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唯獨這個法門確確實實七天能成就。要是真正說到它的究竟殊勝之處,彌陀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就往生,那真的叫無比殊勝。所以這兩句太好了,所修的是絕對殊勝之因,所證的是絕對殊勝之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這個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證三不退的菩薩,法身大士都證得了,沒有圓滿。什麼樣的菩薩才能叫圓滿證三不退?如果嚴格的說,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才圓證三不退。要是把這個標準降低一點,最低也是七地、八地,經上講的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七地、八地,這最低的。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生則已,即使是一生當中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一念、十念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照《觀經》上講是下品下生。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本願一加持,他也是圓證三不退,一下就把他的地位提升到七地、八地,這是絕對殊勝之果。所有一切經教,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的,唯獨淨土三經。
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實在是難得;這也不是偶然,凡事都有因果,佛在經裡面要不為我們說出,我們實在是茫然,不曉得這是怎麼回事情。這個事實不清楚,就免不了有疑惑。有許多念佛人,念了幾年佛,聽說那裡參禪好,他就去參禪去了;聽說有個仁波切來灌頂,他又把阿彌陀佛丟掉了,去灌頂去了。他為什麼會去幹這些事情?他有疑惑。為什麼有疑惑?沒有搞清楚,不知道淨宗法門第一殊勝。他如果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不要說一個仁波切來灌頂,一萬個仁波切來灌頂我也不去。我為什麼不去?因為我每天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我灌頂,比他們強多了。他們那個算得了什麼,他們沒成佛。連灌頂的意思都不懂,拿一點水頭上滴兩滴,這就灌頂了!灌頂還要收費的。在美國傳授三皈、五戒、灌頂都收費的,都訂有價錢。我在邁阿密講經,同修們來問我:法師,你這個皈依價碼是多少?當然價錢愈高就愈值錢,這個不如法。我說:我這個地方沒有價錢。沒有價錢,最不值錢的,所以大家也就不來了,迷惑顛倒。
黃念祖居士,他也是密宗的傳人,他也是金剛上師的身分。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說明,什麼叫灌頂?「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最高的法門,一切法門當中這是第一高,這是頂法;大慈大悲把第一法門傳授給你,那叫做灌頂,灌頂是這個意思。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每天把《無量壽經》念一遍,豈不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來給你灌了一次頂嗎?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每天把《彌陀經》念一遍,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兩遍灌兩次頂,念三遍灌三次頂。一切諸佛如來親自給你灌頂,你不要,不相信,去找一個仁波切灌頂,把諸佛如來都不要了、丟掉了,你學的是什麼佛?你不是愚人,誰是愚人?凡是這些,理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不懂得什麼叫灌頂,也不懂得什麼叫皈依。我今天下午到此地來,有一位同修抱一個小朋友,我看大概才幾個月,問我可不可以受皈依?你們想想,他能不能受皈依?他懂得什麼叫皈?他從哪裡皈?他懂得什麼叫依?他依什麼?他現在要依靠母親。他依靠母親,說實在話,他也不懂得什麼叫依靠,可見得皈依不是隨隨便便的。
如果嚴格的來說,受三皈的條件要具足世間的善法,《觀無量壽佛經》上淨業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十六個字做到了,有資格來接受皈依。因為第二福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才可以皈依三寶,才來發願求戒。你沒有前面的基礎,那個皈依是假的,有名無實。戒經上講,受了三皈之後,一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我們今天受皈依的人很多,受戒的人很多,到底有幾個護法神保護你?一天到晚這個心裡惶惶不安,哪有護法神保佑!為什麼沒有護法神保佑?因為受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皈依,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話,佛講的話不是假話,佛沒有妄語,確實有護法神守護,有護戒神保佑你。無論你在什麼險惡的環境當中,你都不會遇到災難。所以要懂得真正真幹,不能幹假的,要幹真的。過去已經皈依,不知道皈依的意思,糊裡糊塗皈了依,現在要不要重新再做儀式?不需要。沒有儀式不要緊,今天真正懂得什麼叫皈依,你這一發心,你就真皈依了。所以形式沒有關係,要真正明瞭,從哪裡皈?依什麼?三皈傳授的時候講得很清楚。皈依佛,「佛」是覺悟,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那叫皈依法。「僧」是清淨的意思,從一切染污,我們今天講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從種種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這一皈依之後,從今之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修持,我們的方向目標是覺正淨。沒有皈依以前,我們的生活是迷邪染。從今天,我們捨棄迷邪染,我們要依覺正淨,這叫皈依。覺正淨在哪裡?《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擺明,「清淨、平等、覺」,那就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正知正見;覺是佛寶。我們依《無量壽經》那就得到,三皈就圓滿。不但這是三寶,三皈三寶,而且是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個題目裡頭意思多麼圓滿!這一部《無量壽經》講的是什麼?講的是三學、三寶,講的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所以因殊勝、果殊勝,殊勝到無比,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欲出迷途生淨土者,必須我法雙空。因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心有塵染,哪得清淨?淨心未能,淨土不生也。】
世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心不清淨。也許你聽了又起了懷疑,我們看看現前,好像不久,新加坡有些地方念佛人,他的心不清淨,為什麼臨終念佛他往生了呢?諸位要知道,這也不是偶然的,經上所講:他多生多劫的善根在那一剎那當中現前。他臨走的那一剎那,他心是清淨的,他統統放下了;如果那個時候的心不清淨,決定不能往生。凡是這樣往生的人,佛說了,這是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同時具足。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因緣?我們先講福德,他有福。福是什麼?臨終那個時候他頭腦清楚。有很多人臨終迷惑不清,那就沒有福報。神志不清,這個就糟糕!許許多多人走的時候,迷迷糊糊走的,他不清楚。這個人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福德。因緣是什麼?遇到善知識,這個時候勸他趕快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是善根?他一聽就相信,一聽就統統放下。善知識說:你不要牽掛了,你的財產、兒女親情統統放下。他一聽,馬上就放下,那是善根。所以他在一念之間,這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他往生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自己想想,能保證自己將來死的時候,頭腦會清楚嗎?敢不敢保證?你到病院裡面去參觀一下,幾個臨終的人頭腦是清楚的?一百個人當中一個都找不到,都是迷惑顛倒走的,不省人事。許多病重的人,家親眷屬都不認識了,我們見到很多。最喜歡的兒女,到那時候跟他說話,都不知道,問他什麼人?搖頭,不曉得。那樣的人,怎麼助念也沒用處。我們只能夠說盡人事而已,助念總比不助念好,能不能往生?難,太難太難!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淨土,一定要做準備的工作,準備的工作做得愈妥當愈好。怎麼個做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把世緣看淡,就要把世緣放下,專心去念佛,把念佛當作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這樣才行。世間人、現在一般人,他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是什麼?賺錢。錢賺得再多,將來到哪裡去?餓鬼道。怎麼知道是餓鬼道?餓鬼道貪心最重,他貪財。貪心變餓鬼,瞋恨墮地獄,愚痴變畜生,這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要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第一樁大事是念佛。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把世緣統統放下;世緣要放下,佛緣也要放下,八萬四千法門我統統放下。別人學,我讚歎,我歡喜我讚歎,我不學。我為什麼不學?那些法門對我來講太難了,我不是那個根性。誰能夠學,好,都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統統讚歎,不能妨害,各人有各人的因緣。這是教給我們平常要做的預備功夫。「必須我法雙空」,我、法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相要離。
「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這個法相包括佛法。「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我們今天的錯,錯在住塵生心。塵是什麼?五欲六塵。我們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周邊這些人,再想一想這個社會裡面的大眾,無論發什麼心,他這個發心是從哪裡發的?都是從塵境上發的,都是住塵生心。今天一個人,很勤奮、很努力的在工作,很認真的在工作、在拼命,他為什麼會發這個心?不是要名,就是要利。他這個心是從名利上生的;名利是塵境,住塵生心。
心有塵染,住塵,心裡面就被染污,被貪瞋痴慢染污、被煩惱染污、被無明染污,哪得清淨?他心不清淨。往生西方淨土,條件是清淨心生清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要清淨心才能夠往生。這是把往生的條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心不清淨,佛號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每天拜阿彌陀佛,每天香花水果供阿彌陀佛,每天去巴結阿彌陀佛,沒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所以不可以用感情對佛菩薩,「佛菩薩,我對你這麼好,你都不照顧我。」那還行嗎?你就把意思完全錯會了,把佛菩薩當作凡夫來看待。這樣學佛不但沒有功德,造罪業;為什麼?把佛菩薩看成凡夫。這個觀念就大錯特錯,這個就造罪業。
這個世間愚人真有,我們在台灣還遇到一樁事情,早年,這法師可能都不在了。說這個話,總有二、三十年前了。有一位法師,住在一個小廟,常常出去做佛事。有一天,他家裡遭了小偷,大概財物損失了一些,他回去就對著地藏菩薩發脾氣,「我天天供養你,我出去做佛事賺一點錢,你怎麼連家都沒有看住!」把地藏菩薩像打了一頓,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笑話都傳出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把地藏菩薩打一頓,說他沒有把家看好,為什麼小偷來偷,遭小偷。這完全是用凡夫感情的心對待佛菩薩,這個錯了。所以我們要曉得,往生淨土的條件是清淨心。我們念佛一定要念到心清淨,心清淨受用就大了。這是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說的,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就不會生病;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現在就得受用,現在就離苦得樂。這是事實不是假的,佛法真的幫助我們離苦得樂。
【《華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經曰無有定法。故不可執著。】
我們先看這一句。《華嚴經》上這兩句,都是佛法的綱領,佛門裡面所謂的總持法門,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也很不好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如果從性相上來說,「一」是講的性,是講的體,體是一個;「一切」是講的現相,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是一個體,一個體變無量無邊的法相,這是從性相上來解釋。如果從理事上解釋都講得通,理一個,事就太多了,無量無邊的事,一個理;一個理,現無量無邊的事,所以用理事來講也行。在事事上來講,也未嘗不可,都講得通。譬如《華嚴》上講的主伴圓融,釋迦牟尼佛是主,主是一個,所有一切諸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因此一不是定一,如果一說是定一,那就錯了。一不是定一,一是任一,任何一個一。諸位要曉得,任何一個一,都是一切,一切是任何一個一,這個意思你就能體會了。你要把它說成是獨一無二,那就錯了,那你就不懂如來所說義。它是任一,任何一個做為一個綱,其他的統統是目,是這個意思。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本經佛說無有定法,那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無有定法。
我們往這個地方去體會,才曉得法法平等,清淨心跟平等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為什麼會生平等心?平等心是基於這個道理生出來的。知道是法法平等、佛佛平等,不但佛佛平等,佛與眾生平等。我們佛門裡面修持的,特別像密宗裡面的表法,密宗裡面修觀音法的,觀音是本尊,觀音是第一大,一切諸佛如來都擺在觀音菩薩旁邊,本尊第一大。你才曉得那個一是任一,不是佛是第一,菩薩是第二,不是!菩薩也可以是第一。菩薩既然能夠擺在第一,眾生能不能擺在第一?能。所以密宗皈依是四皈依,還要皈依他的師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還要皈依師,這都是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才曉得,任何一法。禪宗表的,那味道就更濃,更有意思了。你說密宗上師是第一,好像就了不起,禪宗裡面那個第一表起來,那就更不可思議了。語錄公案裡頭有,這個人見了性,性在哪裡?拿了一個乾屎橛比一比,那就第一了。乾屎橛是什麼東西?說給你們,你們都不懂,現在廁所裡面用衛生紙。從前沒有衛生紙,就拿那個小樹枝,用這個,那叫乾屎橛;那個第一,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擺在第二。一即一切,諸位從這些比喻當中,你去體會這個意思。所以法法平等,平等法當中任何一法都是第一。它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要懂這個意思。
因此,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由此可知,你供養佛,不能執著佛,供養菩薩,不能執著菩薩,執著就錯了。我們供養佛菩薩的意義,是要從他那裡面得啟示。用現在的話說,用佛菩薩的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當然第一個提示的,就是提醒我們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提示不錯,能往生,這完全從事上說的。要更深一層從理上講,阿彌陀佛它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什麼是覺?讀了《金剛經》曉得了,看破、放下是覺,於世出世間法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沒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要放下,一切要看破,就是無量覺,這個意思就深一層。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樣也放不下,一樣也看不破,你口裡頭喊阿彌陀佛,實在講你念念都不覺,那不行,不能往生。口善而已,這總比罵人好,比唱流行歌曲好,你得的利益就這麼一點點。所以要懂得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身心世界一切萬法統統要看破、放下,那叫無量覺;一心稱念求生淨土,跟前面講的「般若淨土同修」一個意思。淨土裡頭,阿彌陀佛名號裡頭,哪裡沒有般若?沒有般若這個名號,翻翻中國意思看看有沒有般若?無量覺。所以不能執著,任何一法,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世法、佛法都一樣,可以用,不能執著。所有一切的病都是執著,應用沒有病,沒有事情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就怕執著,一執著就壞了。
【如布施統攝六度,忍辱亦統攝六度。】
這是舉例子:一即一切。說個布施,布施是一,布施就是一切法。菩薩萬行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所以布施就是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如果用持戒做第一,行不行?行。布施也是持戒,忍辱也是持戒,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如果說忍辱行不行?行。隨拈一法都是一切法,不要固執,隨拈一法都是一切法。所以忍辱亦統攝六度,忍名為戒、忍名為施、忍名為定、忍名般若。從這裡就看到,法法平等,無有高下。
【聽其相害與結來世緣,是布施。】
這是舉一個忍辱告訴我們,忍辱如何能夠包含其他的五度。忍辱,聽其相害,人家要來害我們,我們要忍,聽他相害,跟這個人結來世緣,這是布施波羅蜜。這個例子太明顯了,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受這個災害,他隨他去,不與他計較。不但不計較,還要發個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跟他結來世緣,這就是布施。
【不生瞋恨,是禪定。】
菩薩的心清淨,一點瞋恚心不生,心是定的,禪定。
【多劫修此是精進】
常修忍辱波羅蜜,這是精進。
【無我人等相是般若】
由此可知,忍辱確確實實也包含了其他的五度。
【推之諸度,度度皆然。】
這就說明任何一法都含攝一切法。
【是故圓人一修一切修】
圓是講圓教根性的人。圓人修法,實在講是比一般人容易。圓頓的根性是個什麼樣子?很難觀察。因為那個圓頓的樣子,有一點是放蕩不羈,像小說裡面寫的濟公活佛一樣,他沒有拘束。沒有拘束,他樣樣放得下、樣樣不執著、樣樣不計較,他是這個樣子的。但是他的心清淨,心裡頭決定不迷惑、不顛倒。雖然放蕩形骸,你仔細去觀察,他樣樣如法,沒有一樣是與佛法不相應的,那就是真正的圓頓根性。如果假借圓頓的樣子為非作歹,那就錯了,那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心不清淨、心不慈悲、不真誠;圓頓根性的人,心地一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不能被人欺騙了。
現在這個世間,正如同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所表現的這個樣子,都是圓頓根性的,都表示這個樣子。修行,飲食他不吃素,肉也照吃、酒也照喝,表示他圓頓、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真難得!真的到不分別、不執著了,盛一碗大便給他,他照吃,那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果那個拿去,他不吃,他要罵人的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這是我初學佛,喜歡看傳記,人的名字記不得了。有這麼一則公案:是一個參禪的,一個師父,他教徒弟很嚴,嚴持戒律;他自己不持戒,跟這些信徒們混在一起,酒肉都無忌的。可是徒弟一定要吃素,那個徒弟不服氣,師父,你教我們,你自己不肯幹。師父聽了也好笑,好!既然你們要想學我,明天我請你們去吃。到第二天,叫著這個徒弟拿著畚箕、拿著鋤頭,帶他們到荒野去挖那個死屍,墳墓裡掘墳墓挖死屍;挖出來之後,架火燒,叫他徒弟吃,徒弟一個個都不敢,他在那裡吃得有滋有味。告訴他們,你有我這個本事,學我,沒有我這個本事,持戒,好好的持戒。那個徒弟沒有話說了,師父真有本事,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是我們一般人吃了,那是非生病不可,那還得了。他染淨沒有了,清淨的東西、污穢的東西,他一如,染淨一如,人家真入了這個境界。這是《高僧傳》裡有、《神僧傳》裡有,你們去查,會查得到的,這人我記不得了,有這麼一個故事。像那樣的人,我們學不得的,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功夫,沒有入境界。他入境界,行!沒入境界不行,按部就班老老實實的持戒念佛,沒錯!決定要吃長素,要老實念佛。那個東西不能學的,你不入那個功夫,你要是吃眾生肉,麻煩很大,跟眾生結冤仇。所謂是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討債還債,這是討命債,沒完沒了。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個因果報應的關係,佛教導我們決定是善不是惡。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