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27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27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們繼續前面所說的。上一次經文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我們這個本子第六十七面。

  因為眾生有執著,所以才有六道輪迴;因為眾生有妄想,所以才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六道十界都是從眾生妄想當中所生出來的現象。而它的事實真相,就是世尊在經中為我們說明的,一彈指有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現象,這種現象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又因為這個現象,雖然它是剎那生滅,實在上說它是剎那在轉變,因此佛教給我們要生心。由此可知,無住生心不僅是般若的中心,實實在在說,它與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相應就叫做隨順法性。這是佛在經上,尤其是在《金剛般若》上,自始至終不厭其煩,多次的教導我們要無住、要生心,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知道理論,明瞭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世尊教導我們的苦心,教導我們的真實,使我們充分的理解到如經所說信心不逆,我們在佛法修學才有成就,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滿。這幾句是總結前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意。接著我們看今天的經文,第五十二段,證以報身不住。佛教我們無住生心,他自己當然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請看這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請翻開六十八面看小註:

  【有人,指發大道心之人。】

  正是開經,尊者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有人就是指這些人,也就是發無上菩提之人。「大身」,就是無上菩提所證得的報身。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常常念到,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就是形容佛的報身之大。如果不讀讚佛偈,單單看到經文上的大身,我們不曉得大到什麼程度才叫大。從讚佛偈裡面我們細心去體會,佛的這個身相實在是太偉大,大到我們無法想像,也顯示出我們眾生太渺小了。大身是果報,證得無上菩提的果報。我們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應化身是所現之相。報身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身,一種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說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於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薩所示現的。從初地到等覺,菩薩所證的程度不相同,因此見到佛的報身也不一樣。初地跟二地所見的就不一樣,二地跟三地見的又不一樣,應化身就更不必說了。總而言之,不出《楞嚴》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菩薩還算是眾生,所謂是九界有情眾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薩。

  【世尊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

  我們在一般經典上看到,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這是說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應身。三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示現的世間壽命八十歲,世尊八十歲圓寂的,這是屬於應化身。而佛的自受用報身,像《華嚴》所說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無量無邊。這種說法是稱讚的話,還是實在的?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必須要理解,佛門裡面沒有妄語,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五語裡面是以如語為主。「如」是完全與事實相應,所謂是不增不減,所說的跟事實決定是相當。這就是說明,無量的相好是事實,這不是稱讚,也決定沒有誇張。哪來的那麼多的相好?我們凡夫聽起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甚至於初學的人根本就無法接受,這是我們完全不了解究竟圓滿大覺人的事實真相。我們知道,自受用報身是性德圓滿的顯示;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所顯示的德相自然也是無量無邊。於大乘了義的經論,稍稍能夠涉入、能夠體會,對於這樁事情自然就不會懷疑。

  因此,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薩地位上,圓滿的大覺在最初也像我們現前相彷彿,雖然性德裡面本來具足,但是性德無量劫來,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所遮蓋,性德不能現前,必須要靠修德來開發。因此多劫勤修六度,這一句就是講修德,在因位修德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說的而生其心,雖生心要無住,與性德就相應。如果生心有住,與性德就不相應,縱然累劫勤修,依舊不能見性。為什麼不能見性?因為他不能斷煩惱,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無明。他有煩惱障,他有所知障,這就不能見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煩惱障尚且不能破,換句話說,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破無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說的是說我們每個人,說我們自己。我們的學佛修行不只是在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也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為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是我們應當要反省的,應當要覺悟的。那就是我們雖然勤修六度,沒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們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們這一生聞到佛法,對於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念頭有沒有?懇不懇切?是不是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顯然的說明,我們這個念頭不懇切,我們對於世緣依舊看得很重,所以無明煩惱習氣不能斷,縱然這一生勤修六度,也不過是帶來六道裡面的福報而已,佛法所謂是有漏的痴福,修的是這個。這是我們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覺悟,一定要學菩薩。

  「福慧雙嚴」,嚴是莊嚴,我們迴向偈天天念莊嚴佛淨土,我們拿什麼去莊嚴?要修福慧。什麼是福、什麼是慧?這在《金剛經》上我們有更深入一層的認識。菩薩所修的慧是無住;應無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那就有福沒有慧;無住不生心,有慧沒有福,都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六道十界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金剛經》上所講的福慧雙嚴,一定要以本經所說的標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前面已經跟諸位詳細說明過,無住生心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點點滴滴上來下手,這叫真功夫。功行圓滿,功是功夫,這個行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行為,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像世尊在本經開端為我們所示現的穿衣吃飯。世尊入舍衛大城托缽,這是出家人的工作,我們要把它看作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每一樁事情都是圓滿的功行,也就是說每一樁事情都具足無住生心,這才叫修行,這個才叫學佛,這才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些句子跟無住生心是異曲同工,實在是妙極了!無住就是一,生心是多,再多都離不開一。一是什麼?無住。無住就是自性圓滿顯示,生心是自性無量德能的隨緣顯現,所以宗門常講「萬法歸一」;萬法是生心,歸一是無住。所以合大乘經論,體會世尊這一句究竟圓滿徹底的開示,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也就是說要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我們來過日子,你就是過諸佛菩薩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所謂是轉凡成聖,那個樞紐關鍵就在此地,這樣的生活才叫福慧雙嚴,才叫功行圓滿,方能證得。

  世尊是圓滿證得,我們開始學的時候是分證的證入,天台所講的六即佛,我們從分證慢慢再證到圓滿。實在說,分證恐怕我們功夫還不夠,我們現在開始學,道理明白了,方法懂得了,怎樣在生活當中去做,真的去做,我們能做到這個功夫,這在六即當中叫觀行即佛。觀是觀念,我們的觀念轉過來了。從前凡夫的觀念,生心有住,生心有住是凡夫的觀念,現在我們曉得,生心要無住,無住要生心,這是諸佛菩薩的觀念。把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叫行、觀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你工作之中,落實在你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叫行、觀行。如果說連這個做不到,觀念轉不過來,生活上做不到,你再降低一層,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有名無實是決定不得受用,你的佛法再通達,甚至於你講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你絲毫受用都得不到。諸位要知道,現前得不到受用,將來我們生命報終的時候,依舊要搞六道輪迴,這是一樁非常可怕之事。觀行的功夫得力,拿這個功夫念佛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淨宗所說的功夫成片,就是這個境界。相似位是淨宗的事一心不亂,分證位是淨宗的理一心不亂,這些我們必須要知道。

  【無論果位因地,相與非相,皆不可取。】

  世尊在這裡為我們做證明,他是以究竟圓滿的果位,自受用的報身,現的這個大身,他不住。不住,雖得這個身,心裡面若無其事,我們一般講沒在意。沒在意就是心裡面沒有這個事情,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執著,甚至於念頭都沒有,這叫真的無住。果位層次很多,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薩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往後面看,它是因,往前面看,它是果。譬如初地,初地向前看,三賢位,那它是果,往後面看,二地、三地,那它是因,因地、果地也要把它辨別清楚。證到究竟圓滿佛,那是圓滿的果位,那個沒有因了,等覺菩薩往佛看,它是因位,往法雲地菩薩看,它是果位,這個地方的果位、因地,要這樣子看法。

  相與非相,相是現相,是事相;非相是講的心性,或者說空相。相是有,非相是空,空有兩邊都不住,所以無住是兩邊都不住,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能認為這個無住大概叫我們不住一切有,有可以不住,能不能住空?不能!凡夫修行如果住空,果報在無想天,四禪的無想天,他什麼都不想了,他住空,在無想天,這是功夫淺的。功夫深的到四空天去了,他因為住空才有四空天,他要是不住空,哪來的四空天?凡夫空有不能住,住有那是四禪以下的,這都是住有,住空就變成四空天。總而言之,住空、住有都出不了三界。修行人,菩薩呢?菩薩空有也不能住。修行證果的人要一住空,小乘阿羅漢住空、辟支佛也住空,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喝斥他,稱他們墮無為坑,無為就是空,墮無為坑。有什麼不好處?在修學證果上,他終止了,停住在那裡,不能往前進。小乘阿羅漢證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兩萬劫才知道迴小向大。諸位要知道,他終止兩萬劫,兩萬劫這麼長的時間空過了,這多可惜。辟支佛比阿羅漢聰明,一萬劫,要耽誤一萬劫的時間。這是修行人,真的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住空」有這個害處。住有呢?住有是決定不能出三界的,那就不必說了,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住。這是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這才明瞭世尊為什麼叫我們空有兩邊都不住。應無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生心,生什麼心?生心一定要依佛的教誨。前面跟諸位說過,因為剎那的相,相在轉變,我們生的心善,變出來的相就善,生的心不善,變的相就不善。因此如何生心,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可以說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認真去接受學習。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則修因時,便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

  這話說得有道理。理論上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金剛經》的文不多,讀《金剛經》的人很多,《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懂得的人可不多。這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實真相,他沒搞清楚。過去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這兩句,就明心見性,後面都不講了。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就圓滿,就結束了。我們這個經聽上一百遍、一千遍,還是這個樣子。什麼原因?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我們還不是少有,我們是多有未明,所以對於這兩句經文,我們聽了不會開悟。能大師一聽他就悟入,他是真的明白。他怎麼明白的?做到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的心,用心要這樣才行。換句話說,不但是世法一切分別執著我們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分別執著,也要放下。這是佛在本經裡頭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佛說的。佛在此地舉比喻給我們說,佛說法如筏喻者。筏喻是世尊早期講經常常用的比喻,在小乘經《阿含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這個句子。《金剛經》上雖然出現同樣的句子,用意不相同。小乘人著相,所以世尊取這個比喻,佛說法就像筏喻一樣,我們沒得度的時候,要依靠佛法,證果之後那佛法就不要了。像過渡,沒有過去我們要船,過去之後登上那個彼岸,船就不要了。這個意思好懂,這小乘經上說的,《金剛經》上不是這個意思。《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正坐在船上就不能對那個船有絲毫的執著,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就不是小乘的境界。小乘離跟即不同時,大乘法離即同時,就是無住跟生心是同時,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宗門所謂「識得一,萬事畢」,那個畢就圓滿、沒事了。這個一是什麼?一是同時。我們在這裡說的,離相跟即相同時,無住跟生心同時。同時就見性了,異時不見性,同時就見性,這一點要知道。

  同時是一切都同時,性相同時、理事同時、因果同時、真妄同時、邪正同時、善惡同時、利害也同時,沒有一法不同時。同時就是一,宗門講的識得一,意思在此地。所有一切經,你們打開經本,「如是我聞,一時」,一時就是同時,不是異時。一時就是一真法界,如果不同時呢?那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六道,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這個觀念要能轉過來,那你修行的功夫就得力了。今天我們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也很認真的幹,每天有不少同修告訴我,一天《無量壽經》有人念十遍、念十二遍,但是他境界轉不過來,他不曉得同時,不知道是一時。《金剛經》念得很熟,從頭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鐘,很了不起!我都做不到,我不能不佩服他。他這個境界還是轉不過來,為什麼轉不過來?依舊是分別執著,心不清淨、心不平等,不清淨就不平等,所以他境界轉不過來。換句話說,他依舊是名字位中人,你說可惜不可惜!沒有辦法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諸位要知道,我們念佛,觀行位才能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是不能往生,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原因?名字位中。名字位是有口無心,你沒真修,真修就是觀行位。真修剛才講了,兩樁事情,一個是把觀念轉變過來,觀;一個是行為轉變過來,這是觀行。行為是什麼?六度。觀念是什麼?無住,這很要緊。無住就是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一定要心清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行嗎?決定不行!為什麼不行?因為那是妄想。妄想障礙了心性,你怎能不放下?這樣我們才認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的是無量法門修行的中樞,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念阿彌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帶著往生。帶業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此佛舉問之微意」,舉什麼問?舉報身不住。問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佛舉這句話問的意思你要懂。讓須菩提來答覆,這一問一答,我們在這當中領會他的意思,領會到無住生心的深義,然後我們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會過日子了,你會生活了,你能夠把輪迴心改成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心是無住,輪迴心是有住,有住就是你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有牽掛,那是輪迴心。諸佛菩薩一切憂慮牽掛、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那叫覺心。雖然一絲毫的分別、妄想、憂慮、牽掛統統都沒有,而行布施。布施包括六度萬行,這個意思前面都細講過,不要再重複。不是單單修一個布施,布施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包括我們全部的活動。這把意思懂得了,他為什麼要問這個,然後你才懂得佛這個問真有味道,這經文才真有味道。

  【非身,有二意。】

  《金剛經》上即非、是名,這個句子用得很多,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細心去體會。

  【一約證果,所證乃清淨法身之體,非此報身之相。則非身指報身言。】

  佛法的確是圓融,玲瓏剔透。不會的,那你是句句都說錯了,要是會的,句句都圓融,妙就妙在此地。第一個意思證果,證的是什麼?證的是清淨法身,這是講圓滿的果位。如果從分證的果位上來說,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分證的果位就是證的無住,不但是大乘菩薩五十一個果位,小乘四果都不例外,證的是什麼?無住。換句話說,無住功夫淺深不同,才分出菩薩這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統統都是證的無住,有人證得淺,有人證得深。證得淺的,果位就下一點,證得深的,果位就高一點,如此而已。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心還有住,你證什麼果?這是我剛才說了,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修行,連個初果都沒證到。什麼原因?就是你心總是有住,你有牽掛,你有分別執著,這害慘了。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你有住。由此可知,凡是念佛往生的人,我問你:他為什麼會往生?他心無住,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了。除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他心裡頭統統沒有了,這樣人能往生。還有掛念到你的親情,掛念到你的財產,那就完了,還搞六道輪迴。徹底放下,放下之後,身心放下之後是什麼?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在生活當中一切隨緣,順境享福,逆境也享福。也許同修們聽到就不懂了,順境享福,逆境享什麼福?飯都沒得吃,還享什麼福?享清福,心清淨,心平等。他在順境裡面、富貴裡面,沒有樂受;這裡很快樂,那完了,你就又墮落。逆境、困境裡面,他沒有苦受,他始終保持清淨心,保持他的平等心,那叫真的享受。這才能懂得順逆是一,不二。維摩入不二法門,順境、逆境都享受。諸位想想,他那個生活怎麼不快樂,怎麼不幸福?這樣人念佛就決定得生淨土,與佛所修的福慧雙嚴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盡虛空遍法界接引度脫一切眾生,他是修福。雖然度脫一切眾生,他心裡頭不著相,無住。阿彌陀佛也是無住而生其心,都違背不了世尊這兩句話的意義。所以證是證清淨法身,這個清淨法身怕大家聽了又覺得是高深莫測,我還講簡單就是無住,清淨法身就是無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相與非相都不執著,空有兩邊不執著,那就是清淨法身,就是證的這個東西,而不是報身之相。所以尊者說即非大身,是指報身講。第二個意思,也是從果證上,

  【既是法身體,法身周沙界,其大無外,遍入微塵,其小無內,無形相,無數量。】

  這是大小不二,大小不二裡面就包含一多不二、性相不二、事理不二,統統在這一句裡看出來了。

  【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諸位要曉得,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數是數量。我們的身跟佛身是無二無別,眾生跟佛,生佛不二,生佛是一,這些都是跟你講真話,都是給你說事實真相。說事實真相反而不懂了,給你說假的,你一聽就點頭,佛不是眾生,眾生不是佛,你聽了點頭。我跟你講眾生跟佛是一,你就搖頭,這怎麼是一?那是真相,那是事實,那個不一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你見不到事實真相。

  【意顯約體言,故說非身。則非身指法身言。】

  這一句話意思是雙關的。佛說大身,大身裡面就含有兩個意思,所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兩個意思,大身也是兩個意思,一個是指,這個文裡頭沒有,大身兩個意思,一個是從相上說,佛現的身的確是大;如果從法身上講,法身盡虛空遍法界,那怎麼不大!「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雖然現身,雖然是應量,可是諸位要知道,依舊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了不可得,所以他無住。這就是說明,十法界那個相是幻相,這個幻是什麼?變化多端,剎那在變化。一真法界是真相,為什麼說它是真?佛法裡面講真妄的定義,簡單的說,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都叫它假的,都叫它幻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會變化。凡是不變的,就叫它真的,這是說變與不變。相究竟是一回什麼事?真相如何?真相都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換句話說,一真法界裡面它那個相續相是不變的,永遠是這個相續相。十法界裡頭會變,為什麼會變?剛才講了,妄想、執著。《華嚴經》出現品上,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六道凡夫妄想執著都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他們沒有執著,但是還有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無明沒有斷盡,無明是妄想,所以沒有辦法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雖然也是相續相,但是它不變,這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現前對我們來講非常有用。末後這個結論:

  【不必著有,不必著無。】

  有無兩邊都不可以執著,著就是住。

  【然後修因時,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

  清淨心是什麼?自性,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就是清淨心。在哪裡見?在一切境緣上見,境界就是六塵環境;緣,我們佛法裡面常講,一個是境,一個是緣,境界的境,緣分的緣,因緣的緣,緣是講人事環境,境是講物質環境,環境把它歸納總不外乎這兩種。從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頭就見性了,諸位懂嗎?怎麼見性?生清淨心就見性。我在物質環境裡面,顯示我心很清淨,不染,這見性了。人事環境跟一切人往來,善人也好,惡人也好,我清淨心在這裡現前,清淨心現前就叫明心見性。為什麼會明心見性?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這裡見性,清淨心現前。世尊這個問的就有味道了,你要是不解這個意思的話,好像前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問的好像與這不相干。你看那個關係多密切,從這個關係我們真的明白,體悟到了,會作用了,就能應用在我們生活上。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科題裡頭,小標題裡頭,小標題是解釋經的,實在講就是註釋經文的。約經功校顯,就這一部經的功德來做個比較,顯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功德不可思議。

  這一段開示,世尊先用比喻來說,比喻得好,我們一般凡夫想不出,這一個大的數字比較我們想不出。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在恆河流域,凡是講到數目字多,數目字很大,他老人家就用恆河沙做比喻,大家都懂,恆河沙很細,確實像麵粉一樣,跟我們一般這個沙灘的沙要細很多,佛常用這個比喻。這一條恆河有多少沙?我們一般人講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沒法子去算。佛在這個地方用的比喻巧妙,把恆河的沙,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的恆河,那裡面的沙有多少?這個數字,我們今天用天文數字都沒有辦法來形容,簡直是無法形容。所以尊者他這個想法代表我們凡夫,要是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恆河數量就無量無數,何況那裡面的沙?先用比喻做一個前提,做一個大前提,然後佛再說明他自己真正的意思。

  經【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實在說,老老實實說。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諸位要記住這個數字,把恆河裡面的沙,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裡面恆河沙,再以一粒沙比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第一次世尊給我們校量功德,是用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一個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有沒有人能做到?有,大梵天王可以做得到。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福報最大的,他有這麼大的財富,但是肯不肯布施另當別論,就是說他有這麼大的福報。此地所說的,大梵天王也望塵莫及,不敢想像,這麼大的福報。

  【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在下文。】

  這個並不重要,這是前提,真正的意思是在底下一節。佛是真的說、實在說,決定不是虛假的。「使知所說、持說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用意在下面。

  【恆河無量,河沙無邊。借有為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以顯持說之無為法,福德更大於此。】

  但是這一段經文裡頭,有一個字我們一定要注意,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字,《金剛經》的經文,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後面比前面深,後後深於前前,因此善的標準,後面善的標準比前面的意思要深。最前面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經講到此地,這個善像那個不行了,一定要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這個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雖然是一個字,同樣的一個字,擺在哪個地方意思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金剛經》決定不能夠疏忽。

  經【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面的實言告汝,用意就在此地,怕你不相信。前面這個布施,那還得了,不得了!剛才說過,大梵天王也望塵莫及,也不能跟他比。我們能不能修這個福報?佛告訴我們是肯定的,能修,不但能修,你修的福報還超過他,比他還要大。用什麼方法修?受持,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受持,因為你要是不能受持,你怎麼能演說?不能受持,就是這個經義你沒有真懂,你沒有真懂,你怎麼能說得出來,說得叫別人聽懂,所以關鍵在受持兩個字,這個是要明瞭的。前面雖然說,屢次都在講,唯恐我們疏忽了,顯示出佛的苦口婆心。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不止三而四,在《金剛經》上講了七、八遍。這樣屢次重複,這是顯示出佛的苦口婆心。

  【四句偈等,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尚福德勝前,則持說全經,其福更勝,不待言矣。】

  經上舉的例子,都說四句偈,四句偈是經中任何四句,這個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古印度人的習慣,四句叫一首偈,長行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不論句子的長短,所以經中講的四句偈是任何四句經文,這是說少分。由此可知,要是能夠受持全經,那個福德就更不可思量。

  【受持,則能自度。為他人說,則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薩行。故福德極大也。】

  這不是世間任何財布施所能夠相比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說得很好,「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任何的財寶布施比不上法布施。向下還有詳細的說明。

  【布施知離相,是福慧雙修。】

  前面跟大家報告過,離相是修慧,布施是修福,布施一定要離相,才能夠符合無住生心。如果不懂得這個意思,與無住生心就相反了。我們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搞錯了,我們不曉得無住的重要,起心動念心有牽掛,這很糟糕。有一絲毫的牽掛,念佛都不能往生,何況修其他的法門,你怎麼能證果?

  【又能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非常重要,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是起心動念,果就是業報的相續變化,這個道理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透徹。《華嚴經》上所說的,所有一切現相,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唯心所現;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執著。所以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把那個相轉變了,這也正是世尊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只要你心裡面有想,就有十法界;妄想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不能帶著妄想去往生,要用清淨心去往生,所謂心淨則佛土淨。淨宗法門比其他一切法門要來得殊勝,殊勝的原因在哪裡?其他法門要真的清淨心現前,明心見性,才算是成就。淨宗不必,淨宗只要把一切妄念暫時停下,把這個念頭集中到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他的清淨不是真清淨,相似的清淨。其他法門相似的清淨還是不能出三界,唯獨淨宗,相似的清淨就能往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讚歎。因為這個程度,我們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達到真正清淨,我們做不到。因此淨宗稱之為易行道,也就在此地,相對的,其他的法門是難行道。這個是易行道,我們走這個路子,的確是快速穩當。要深信因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這個法子妙極了。

  【信心清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則能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不退成佛,殊勝果德不可思議。】

  這是一切諸佛所稱揚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再為我們解釋,為什麼恆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受持演說《金剛經》的四句偈,這個話確實是叫人難以相信,這不得不說。

  【財施不及法施,具含多義。】

  實在這個「多」是無量,裡面真的是無量義。無量義太多了,此地是略舉七條,略舉七條來說明。

  【一、財施,施受未必有智。】

  施是布施的人,受是接受布施的人,未必有智慧;這個智慧,大家懂得了嗎?未必是無住。布施的人著相,接受布施的人也著相,著相就沒有智慧,心有住就沒有智慧,不見得布施跟接受的人他心是無住。

  【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

  這話是真的,如果沒有智慧,他決定不能修法施,法布施需要智慧,特別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是你真正做到,佛教你無住,你真的就無住了,你做到那才算數,沒做到不算數,沒做到你沒有智慧,你也沒有能力修法布施。接受的人沒有智慧,這個法的意思不懂。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金剛經》是無上妙法,我現在還有一點錢,有一點能力,我印一千本去布施,《金剛經》什麼意思我也不懂,我印經布施,學布施的樣子,樣子學得很像,其實是不是真的法布施?不是,財布施,我花錢印經,財布施。我懂得《金剛經》是法布施,我不懂《金剛經》,印《金剛經》去布施還是財布施,這個要知道。我為什麼印《金剛經》布施?聽說印《金剛經》布施會得大福報,你看,他的心裡有住,他心有住,這個有這麼大的福報我才肯印,如果沒有福報不印,一分錢也不出,你看,布施的人沒有智慧。接受布施的人,天天在讀誦《金剛經》,他心還是有住,聽說念《金剛經》福報很大,住在福報相上,住相。希望同修們在這個地方去領略它的意思,你才真正有所體會,你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你生活上,我常講的,你的生活會過得快樂自在、幸福美滿,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比神仙還要高。

  【二、財施,施得大福。】

  布施的人得福報,跟大家結廣大的法緣,他將來得財富,這是佛在經論上常講的。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這些大企業家,億萬的財富,這財富從哪來的?過去生中財布施所得的果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不要以為他很能幹,他的主意很多,手段很高明,他能夠發財。聰明智慧比他高的人很多,那個手法靈活的人,超過他的也很多,為什麼人家不發財,他發財?一定要知道果報,財布施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世間人都想,我要財富,我要聰明智慧、我又要健康長壽,那麼你就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全是住相!全是住相,所以不是無住生心,你是住相生心,搞的是這一套,所以比不上無住生心。無住生心,高!

  【法施,施受皆得大福。】

  得清淨心。清淨心是自性,沒有見性的人不曉得,見了性的人,像六祖給五祖提出的報告,雖然話不多,可是說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圓圓滿滿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那就是有求必應。佛法裡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到什麼時候有求必應?到見了性之後,能生萬法。你沒見性,「我求,求都沒有應,佛菩薩講的話不靈」。不是佛菩薩講的話不靈,你沒有達到那個標準,你達到那個標準就有求必應,沒達到那個標準嘛。你求是用妄心求,人家求是清淨心現前。佛經沒說錯,你把意思會錯了。再看底下一條,

  【三、財施但益人身命,法施則益人慧命。】

  益是利益、幫助。財布施是讓你物質生活能過得好一點,幫助你健康長壽,你生活過得自在。法布施能夠長養慧命,跟前面不一樣,慧命裡頭一定有身命,身命裡頭沒有慧命,這就是法布施的殊勝。

  【四、財施伏貪,法施斷惑。】

  這在功德上講,那個利益不相同。財布施,減少慳貪的欲望,慳貪是最嚴重的煩惱,使這個煩惱減輕,不能斷惑。惑是什麼?愚痴。貪瞋是粗重的煩惱,愚痴是微細的煩惱,很難斷。般若度愚痴,沒有般若智慧不能斷愚痴,不能斷愚痴就是不能破無明,你就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果位。

  【五、財施,雙方不出輪迴。法施,雙方可了生死。】

  這個功德利益怎麼能比?一個再大的福報,像大梵天王,他也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福報享盡了,還是墮落。我們講前面經的時候跟大家講過,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過去都當過大梵天王,這都不假,一定當過大梵天王,也墮過阿鼻地獄,統統都是事實。

  【六、財施,雙方受用有盡。法施,雙方受用無窮。七、財施,施小則所益小。】

  財布施的這個福報,是施跟報成正比例,多施果報就多,大施果報就大,施跟報比例是相等的。

  【法布施不一樣,小施可得大益。】

  像佛在本經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四句偈是小施,所得的福報超過前面恆沙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的福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10月20日18:07: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269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