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26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26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第三卷,第八面,請看經文:

  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看註解:

  【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為自開口說至此處,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義趣甚深。】

  一般同修們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過去在五祖會下,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他開悟了,大徹大悟,後面就不要講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剛經》的意思他明白了,大般若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間法,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他向老師,就是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雖然言語不多,忍大師聽了之後,點點頭給他印證,證明確實是明心見性了。我們知道六祖能大師沒有讀過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做粗活之人,沒有出家之前砍柴賣柴度日,那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時候那個時代,我們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燒大灶都是要用柴火,有些人,窮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裡面去賣,是相當苦的工作,他沒有讀過書。到五祖的道場,五祖的徒眾很多,剛剛到那邊去,他去的時候發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備出家的條件,有出家的環境,忍大師徒眾學生那麼多,惠能去了當然不能例外,也得按著順序排班,他排在最後一名。這個道場,老法師徒弟幾百人、幾千人,他排在末後。所以他並沒有剃度,沒有剃頭,先派到碓房裡面去做工,碓房就是廚房裡面的工作。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忍和尚的道場差不多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吃飯,那個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碓房裡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別人看到好像是到寺廟裡做苦工,我們現在說做義工,做苦工,其實他在那個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他是真修。他的緣分,跟《金剛經》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深。最初他因為賣柴,聽到一個客人念《金剛經》,他在這個窗外聽,聽得很歡喜,就問這個客人,你念的是什麼?客人就教他,客人對他很尊重,雖然他是一個賣柴的人,但是從他談吐問答,知道他有相當的智慧,所以就告訴他,五祖忍和尚在黃梅傳法,你要是對《金剛經》有興趣,聽得有心得,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參訪,這才到黃梅。工作八個月,老法師年齡太大,要傳法了,傳法也有條件,必須真正開悟,法才可以傳,沒有開悟縱然跟老法師時間再久,也沒有法子得法。老法師傳法是相當的民主,公告給全寺這些信徒,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見解有沒有開悟,如果開悟祖位就傳給他,忍法師是第五代,傳到下面這就第六代,衣缽就傳給他。這個衣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傳下來,衣缽就是證據,得到這個衣缽的,這就是一代的祖師。

  世尊滅度之後,這個衣缽就交給迦葉尊者,一代一代相傳,傳到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達摩到中國來,把佛的衣缽也帶到中國來,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在中國算是第一代,中國的初祖。代代相傳,傳到第五代忍和尚,這個故事我們不必多說,諸位都相當熟悉。從這一首偈,就是這一段經文當中,徹悟了,五祖將衣缽傳給他,他是居士,沒有出家,衣缽就傳給他。由此可知,傳衣缽不一定要出家,問題是你有沒有明心見性,這個重要,剃頭不剃頭不重要,這是我們從這裡看,很明顯的這樁事情。諸位現在有很多想發心出家,你聽聽這個故事,你就曉得那個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

  為什麼惠能會開悟,神秀沒開悟?神秀跟忍大師十幾年,在那個道場裡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他還得不到衣缽,原因在什麼地方?諸位聽了這二十幾天《金剛經》,應該明瞭,他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離分別執著的,神秀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不能見性。惠能大師高明處,就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留意。

  這一段經文,註子裡說了,不僅是前面這一節,這一小段,可以說是自從《金剛經》開始,一直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算是一個總結;「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點睛結穴是比喻,關鍵的所在。世間人常說畫龍點睛,取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這兩句做為日常生活當中觀照的依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說,《金剛經》上任何兩句四句,都可以做為觀照的功夫,不一定是這兩句,但是這兩句的確是好。用這兩句觀照的人非常非常多,關鍵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這個功夫。禪家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是妄念。往往我們妄念起來,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妄念止不住。經文雖然常常念,到那個時候忘掉了,把經文忘掉了,妄念繼續不斷起,這就叫功夫不得力。觀照要緊!前面我們講過,要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本來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跟《金剛經》這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講都是整個佛法修持的總綱領,不能夠侷限這兩句話一定是用在般若,用在禪宗的,其他的用不上,你就錯了,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不侷限在念佛,參禪、學教、念咒統統用得上,關鍵是觀照要相繼,不能斷。一斷,妄念就起來了,妄念起來那就是搞六道輪迴。由此可知,用功是功夫決定不能間斷,要把自己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打掉。

  《金剛經》一開端:「降伏其心」,這兩句話很好。境界現前,想到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論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所有一切境界現前,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這就是應無所住的意思;也是前面我們所讀到的,得無所得,行無所行。得,無論得什麼,出家修行人得禪定、得智慧、得正果,前面說過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得八地菩薩的果位,人家不執著,心裡面乾乾淨淨,得如不得,這是講修行。無論在果位,無論在法門上,都是這個態度,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在世間法裡面,譬如你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們得財富了,得榮譽了,世間上得地位了,你學了《金剛經》,得無所得,你的心是平靜的,沒有得就沒有失。得的時候歡喜,歡喜是煩惱,心要平靜才好。歡喜,心動了。丟掉的時候,覺也睡不著,苦得不得了,又生煩惱。得也是煩惱,失也是煩惱,你看那個多苦,那個都叫搞輪迴業。佛教給我們,我們要過正常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在所有境界裡頭不動心,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生也沒有滅,這是何等的自在!這就叫做觀照。我們要把這個觀念轉過來,念念不能失掉,一失掉麻煩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業障就現前了,所以不可以失掉,念念都用這個功夫,那叫會用功。

  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一段經文,就是穿衣吃飯,每天上班工作,就這個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缽,他上班工作。我們穿衣吃飯,所有一切工作,全用觀照功夫。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執著吃飯的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隨緣,那就自在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很莊嚴、很慎重,認真去做,一點都不馬虎。穿衣,衣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不會是很凌亂,讓人家看到起恭敬心;吃飯也有威儀,也吃得很規矩,我們現在常講的,你能夠講求衛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要少吃。我們通常講,吃飯最好是吃七分飽就夠了,狼吞虎嚥,那個相也不好看,也不衛生,吃了一身的病來了。吃飯有吃飯的規矩,現在不太講究了。從前我們中國人,吃飯規矩很大,諸位讀《禮記》就知道,連菜怎麼擺都有規矩的,都不能亂擺,菜也按陰陽五行來擺,這個很麻煩的事情,你擺錯了,人家會笑話你的,你沒有學問、沒念過書,現在不講求這些了,所以從前一舉一動都有規矩,而生其心是說這個。換句話說,佛菩薩一舉一動,都給我們世間人做榜樣,做好的榜樣。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學佛菩薩的生活,學佛菩薩怎樣過日子,也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樣,在社會是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叫做佛法。學佛就是把我們從前那個凡夫的生活,六道輪迴的思想,把它拋棄掉,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以大菩薩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這樣學佛才能得真實的受用,才能得真正的好處。

  學佛,《金剛經》自始至終,我們才講到四分之一,後面還有四分之三,愈往後面愈精彩,要緊的意思都在後面。《金剛經》不太好講,難在這裡,精彩的在後面,前面要是都講出來,到後頭沒得講了,所以前面含含糊糊的,愈到後面愈清楚,這就是講的時候比較困難一點。我們因為聽眾同修們,不一定能夠從頭聽到尾,有時候今天來了,明天他不能來,前半部他來聽了,後半部他沒有緣分,因此後面重要的,往往我們也提出來講幾句,雖然不能講得很多,但是都透一點消息,使我們真正能夠得到好處,知道怎麼修行。真正發心修行,《金剛經》是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心地。心要真誠、心要清淨、心要慈悲。應無所住就是清淨,行於布施就是大慈大悲。布施涵蓋一切法,行於布施,實在講就是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經文上行於布施的意思。大家不能把這個經文錯會了意思,以為行於布施,到寺廟去捐一點錢,這就搞錯了,大錯特錯。釋迦牟尼佛沒有到哪裡去捐錢,他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他沒去捐錢。這就是說明,行於布施就是日常生活,布施是捨、是放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樣樣放得下,樣樣看得破,這就叫行於布施,是這個意思。行於布施,實在講就是說,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世間人看,讓世間人看到之後,生羨慕之心,生仰慕之心,他來學佛。

  佛法是師道,師道過去中國跟印度這是相同的,都是很尊重的,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看看大藏經,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拉信徒?沒有。不但釋迦牟尼佛沒有拉信徒,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有沒有一個人在外頭拉信徒?也沒有。宗教裡面有拉信徒的,教育裡面沒有拉信徒的,學生怎麼來呢?自己來的,來求學,學生要求的,你自己要來求,哪有老師去找你,沒這個道理。這些人怎麼會知道釋迦牟尼佛有這樣好的教導,我們應當去跟他學?方法很多。這些方法就是學生,佛的弟子們,做學生一定要把老師的道德學問,要向外頭宣揚,宣揚的目的不是要人對老師恭敬,不是要人對老師供養,不是這個,宣揚讓大家知道,真正發心想求學的,曉得哪個地方某一個人教得好,這樣的。所以學生有義務去宣揚,但是不可以拉人。用什麼方法去宣揚?方法也很巧妙,就是自己修持。你修得好,人家一問,你從哪裡學來的?我的老師什麼人,這樣介紹的,並不勸他,他要真發心,他自己就去了。所以是自己認真修行,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這個方法。

  由此可知,我們學了佛,皈依三寶,或者是受了五戒、菩薩戒,你要做得很像樣,讓你的鄰居、親戚朋友一看到你,對你起恭敬心,你怎麼會這麼好?頭一個讓人家有個觀念,你的日子怎麼過得這麼快樂?你怎麼會這麼幸福?我學佛,學佛就會幸福,學佛就會快樂,學佛就會身體健康,學佛就會相貌圓滿,這個很吸引人的,用這種方法宣傳佛教,用這種方法替佛招生。所以不勸人的,用實際的行動,用這個方法。在言語裡面,就是讚歎。像我們今天這一開經,我們要唱爐香讚,這些讚是讚佛的,是不是要拿這個來供養佛?錯了,這個讚就是招生的,讚歎佛的智慧,讚歎佛的德能,讚歎佛的慈悲,讓別人聽,聽到之後,佛這麼好,我們應該去親近他,是這個意思。所以讚要唱得莊嚴,要唱得很穩重,要唱得字正腔圓,讓人家聽起來聽得很清楚。如果唱的時候不曉得這裡面的用意,跟著這個音調譜唱的時候,字句都分不開,效果就沒有了,聽到你呀呀嗚嗚的搞半天,不曉得在唱些什麼,一個字也沒聽清楚,這個效果就完全失掉了。讚的用意,使那些沒有學佛的人,聽到之後,佛有這樣大的智慧,這麼好的學問,使他感動,他來親近。所以佛門裡頭招生有它一套方法,這就是不捨眾生,這就是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門,我們必須要曉得。再看下面註子:

  「是故」,這一段經文一開頭,是故須菩提。

  【是故,承上起下之詞。】

  這兩個字是連接詞,連接前後經文的。

  【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緊與開經處總示呼應相通。正明一切無住,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於莊嚴佛土,亦無所住。】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交代得很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總結經文一開頭到此地,這是一個總結,說明一切無住。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問了三個問題,這個我們必須要記住。第一個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問的,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應云何住」,發了菩提心之後,那個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三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我們的妄想心太多了,妄念太多了,妄念要怎樣把它伏住?問了這三個問題。佛的回答,都是在無住。

  首先講發心,佛教給我們,心量要大。這一點諸位要曉得,佛、菩薩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一定是出家人;佛、菩薩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菩薩、在家佛,佛經裡面維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在家的菩薩太多太多了。你們念《無量壽經》,賢護等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薩,十六個人,而且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跟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完全平等,一定要搞清楚。在家可以作菩薩,實在講你學了佛,學了佛就應該作菩薩,什麼叫做菩薩?過佛菩薩的日子,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菩薩。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從表面上看,沒有兩樣。我們穿衣吃飯,佛菩薩也穿衣吃飯,我們每天工作,他也每天工作,我們迎賓接客,他也不例外,哪有兩樣?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無所住,我們是有所住;他生的心好大好大,我們生的心好小,就這一點不相同。我們所生心,得利益是利益自己,利益我家庭,利益我這個團體,我們這個心量很小。佛菩薩生的心利益很大,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差別在這裡。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穿衣為自己,吃飯也為自己;佛菩薩穿衣,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菩薩吃飯,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那怎麼會一樣?這個話怎麼講?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活在這個世間,為自己活的,自己壽命看得好重好重,佛菩薩不是。佛菩薩是:我這個身體在世間是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的,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他不為自己,所以他穿衣也不為自己,吃飯也不為自己,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學,在這裡學。佛法的好處,不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不改變你的工作行業,就在你現前生活方式裡,你的生活很富裕,你就做很富裕人的樣子,給天下富裕人做個好樣子;你的生活很清苦,你就給一切清苦人做一個好樣子,全都是佛,都是菩薩。在你工作、在你行業當中,你給同行做一個好榜樣;人家做事業為自己,為自己一個集團,菩薩的心為盡虛空遍法界,他心量不一樣,心量廣大,心地清淨。心量廣大、心地清淨、心地慈悲,所以他的身心健康,他就自在、快樂、幸福,道理在此地,事實也在此地。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無住,是《金剛經》修學的宗旨,貫穿整個經典,貫穿這全部經典。《金剛經》既然是大般若的綱要,由此可知,無住也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說般若經的中心。這兩個字,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說上二十二年?實在講,不要嫌二十二年多,我們感覺到二十二年太少了。二百二十年都不多,為什麼?佛這樣苦口婆心的說,我們還不肯做,處處還是要著相,還是要住,那能說佛二十二年說太多了嗎?假如我們一聽就照做,佛就省事,不必那樣辛苦,不必說那麼久,這就是說明,佛說法應機而說,這是苦口婆心!一切無住,要記住這個原則。

  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六度就是菩薩的生活,六波羅蜜都在生活當中,在生活裡頭,點點滴滴都是六波羅蜜。譬如我們就講穿衣吃飯,我們說吃飯,吃飯怎麼說是六波羅蜜?吃飯是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是捨、放下。吃飯的時候,不要執著飯菜的好壞,不要去挑剔,這就是布施。好吃,也很好;不好吃,也很好,都好!這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講求怎麼樣,那布施就沒有了;你在搞分別執著。你想想看,吃飯是不是布施波羅蜜?再細說,這個裡頭,財、法、無畏布施統統具足,就在這一口飯,夾著一箸菜,圓圓滿滿。你以為布施波羅蜜到哪裡去修!吃飯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是守規矩。吃的時候規規矩矩,餐具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吃飯的時候端坐,這些都是屬於守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波羅蜜。吃飯要有耐心,慢慢的吃,細嚼慢嚥,這是忍辱波羅蜜,不可以狼吞虎嚥,那就沒有忍辱。少吃,尤其現在,少吃肉類多吃青菜,少吃油炸的東西,多吃一些清淡的,你這個腸胃吸收養分沒有障礙,這屬於精進波羅蜜。我們吃飯的時候,規規矩矩吃飯,不為外面境界所干擾,保持著心地清淨,專心在用餐,禪定波羅蜜。吃的色香味,甜是甜的,辣是辣的,不是說一切都不分了,不分那人就麻木了,分得清清楚楚的,般若波羅蜜。你們想想看,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具足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到哪裡修?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哪一樣裡頭不具足圓滿的六波羅蜜!具足圓滿六波羅蜜,你就過的是菩薩的生活,就不是凡夫。凡夫一餐飯吃完之後,他什麼都不知道,迷惑顛倒,不一樣就在這裡。學佛跟沒有學佛之前,不一樣就在這裡,這叫真正學佛。學佛的成績,我也講得很多,成績在哪裡?成績在你容貌上,在你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上,知道你有沒有功夫,你有沒有得利益,這個不能瞞人!剛才我說,身心健康、容貌圓滿,這是你修學的成績。你看哪一尊佛菩薩,那個面孔是苦哈哈的?沒有!阿羅漢雖然沒有明心見性,還有分別執著,阿羅漢的相貌很奇怪,底下那五百羅漢你們去看看,但是你仔細觀察,他的容貌是健康的、是長壽的、是健康的,容貌古怪他不是病態,他沒有病容。菩薩明心見性,一個個都很圓滿。佛經當中常常讚歎,菩薩的容貌如滿月,滿月的意思,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圓滿之相,這是你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受用。我們自己要是得不到受用,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如果不是理論上有錯誤,就是方法上有錯誤;理論方法上如果沒有錯誤,修行一定得殊勝的果報,一定得很好的受用。這是講菩薩修六度時,就是菩薩的日常生活。

  「於莊嚴佛土」,莊嚴佛土,這裡頭,我們前面讀過,最重要的是報佛恩。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得到這樣的幸福,這是真實的幸福,這不是假的,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圓滿,佛菩薩告訴我們的。如果沒有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怎麼會得到?佛菩薩的恩德就太大了。我們報恩,唯一就是莊嚴佛淨土。這是前面說過,用什麼莊嚴?香花莊嚴,那是假的,前面說過,真正的莊嚴是心地清淨。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佛菩薩教我們莊嚴佛淨土,不是別的,清淨心,教我們修清淨心,我們的心清淨了,真正莊嚴佛淨土。形式上的莊嚴,表法的,這種莊嚴接引眾生。道場布置得富麗堂皇,讓人家一看就生歡喜心,很歡喜的走進來,這是接引大眾的,真實的莊嚴是在清淨心,這個要知道。如果只著重於表面,心地不清淨,這個沒有感應,沒有感應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得不到真正受用,換句話說,你還是有煩惱,你還是有妄想,還是有憂慮牽掛,依舊過六道輪迴的生活,你就得不到受用。得真實受用,過佛菩薩的生活,諸位想想,過佛菩薩的生活,豈不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是佛法,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莊嚴佛淨土。雖然修六度,雖然莊嚴佛淨土,「亦無所住」,心裡頭還是若無其事。事上要認真,要規規矩矩的做,一點也不馬虎,如法的去做,心地乾淨,決定不染,保持著清淨心,這就是無住。因為你心不清淨,剛才講了,那個莊嚴是假的,心不清淨,六度也是假的。一定要心清淨,你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真的,它後頭那個般若,般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那個是般若。諸位想想看,這多重要!所以自始至終講無住,就是講保持你的清淨心。佛心清淨。

  【則非句,不住法相。】

  這個經上講的,則非,不住法相。

  【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非法相是空,不住空。不住空,我們樣樣如法去做,這是不空。雖做,心地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不住法相。這就是說明兩邊不住,兩邊都捨,空有兩邊都捨,兩邊都不住。

  【上來所說,皆是為生心無住、無住生心作張本。亦即為發菩提心者,指示方針耳。】

  你發菩提心了,菩提心是自度度他,佛這才教給你怎樣自度、怎樣度他?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這樣才是真正自度度他。怎麼去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的身沒有工作,坐在這裡無事,沒工作,那是不是也在修六波羅蜜?是的。怎麼個修法?意對法塵,六根,眼耳鼻舌身,這外面的,外頭都不動了,坐在這兒不動,心在動。心在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思惟想像,法塵,心在法塵裡面用觀照的功夫,也是在行六波羅蜜,這才叫淨念相繼,沒中斷過。發菩提心要這樣修法。

  應,這底下講,應如是生清淨心。

  【應者,決定之詞。無論小乘大乘、果位因位。】

  果位,像前面所舉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那個時候他是八地菩薩,八地之前看他,是果位,他證了八地;可是九地、十地看他,他是因位,他還在修因,因位、果位這樣看法。我們現在是凡夫,連小乘須陀洹果也沒證,我們完全在因位上。不管你是在果位還是在因位,

  【皆當無住】

  換句話說,佛成佛了,後半部講到,佛有沒有住在佛的果位上?沒有。不但在後面經文上明說,前面經文上,實在講也很清楚的顯示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不住佛果相,他所表演的,跟我們一般凡夫一樣。佛成佛了,跟凡夫一樣,不住他的果位,這是用事實表演出來給我們看,不住果位。因位與果位都不執著,都不住。

  「決定亦當無住」,這發大心的。因為小乘大乘、果位因位都不住,我們今天要想學佛,要是住相怎麼行?跟大小乘聖者他們所修學的原則違背了,這個不行,一定要循著他這個途徑去走,這是真正靠得住,真實能得成就。「決定亦當無住,非此不可。」稍稍有住就錯了!

  【生心比發心義深。清淨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謂自性清淨心。清者不濁,淨者不染。】

  我們常講清淨心,沒有把清淨心的標準說出來,這個地方說出它的標準,清的標準是什麼意思?淨的標準在哪裡?這個很難得。清是不濁,濁是混濁,像水一樣。所以我們供佛,家裡有佛堂,供佛,我講過很多,最重要的要供一杯水,香花沒有都沒有關係,最要緊的要供一杯水。水表什麼?表清淨心,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一定要搞清楚。那一杯水是常常提醒我們自己,供在佛菩薩面前,佛心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污染,也不混濁,而且是平的,水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平等,心要清淨,取這個意思。《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水表這個意思,給我們看的。有很多人都搞錯了,都以為是供佛,供養佛的,那就錯了,意思全搞錯了。還有很多人不懂,供茶,那就錯了。茶,你看看不清淨,濁,濁染它統統都有,濁又染,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開水也可以,清水都可以,取清淨的意思,表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心,必須要兩邊不住,清淨心才能現前。為什麼世尊對於無住這樣重視,就是因為你只要有住,你的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你的真心就不能現前。

  後頭好,後頭佛教給我們,把我們的觀念、思想轉過來。世間法是一場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當真,你就好自在、好快樂!事情去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做了不執著,你看你多快樂!如果你執著,你的事情做得好辛苦,做得好累,佛菩薩在旁邊看,可憐,真可憐!可憐憫者。你如果做而無做,無做而做,那做得多快樂!做,認真的做,努力的去做,不休息的去做,心裡頭乾乾淨淨,「做無所做,得無所得」,你就快成佛了,佛雖然沒有成,快了,接近了,這才叫真正的幸福,才叫無量的福德。他稱性,他跟自性相應,跟清淨心相應了,這個福報就大,無有窮盡。《金剛經》上較量福德有六次,這經上,一次比一次殊勝,那就是一次比一次放下得多,你放下得愈多,心愈清淨,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

  【雖為無明煩惱塵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淨本性依然現前。】

  我們現在是被無明煩惱,塵垢是比喻,就是比喻無明煩惱,把我們的本性障礙了,也就是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我們有妄念,妄念就是不平等,妄念心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的,這妄念;我們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污染;這兩種障礙都非常嚴重。《金剛經》專治這兩種毛病,使我們的心恢復清淨,恢復平靜,平等清淨,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就行了。這個方法,理上通達了,我們曉得了,事上有困難。為什麼?事上去修,的確心要很細,粗心大意的人,難!因為不但要觀照,微密觀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剛剛舉的這個例子,吃一口飯都具足圓滿六波羅蜜,幾個人知道?穿個衣也是圓滿六波羅蜜,一舉一動統統具足圓滿六波羅蜜,叫微密觀照,粗心大意的人沒有法子。沒有法子,懂得這個道理,行,我們換一個方法,我們不用《金剛經》上觀照的方法,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會微細的六度行為,我們只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這個方法簡單,人人都會做。這一句阿彌陀佛,說實在話,也是圓滿六波羅蜜,不需要一樣一樣去分析,你老實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動念,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成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六波羅蜜,三學、六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統統具足,這是佛法的總綱領。換句話說,所有一切佛法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個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麼?清淨本性依然現前,就恢復了,這就是得。不能執著得的相,執著得的相就錯了。

  【凡發無上正等覺心之人,應令清淨本性現前。故曰應生清淨心。言下有回頭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經文上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如是是總指前面所說的,要像佛所講的,你要生清淨心,清淨心要現前,這才是佛菩薩。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實在講沒有兩樣,你很難分得出來,用心不一樣。凡夫的心,混濁之心;佛菩薩的心,清淨之心。混濁的心是妄心,清淨心是真心,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這一句,應生清淨心,佛這句話含義很深,有叫我們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不是在生活上回頭,不是在事業、工作上回頭,是在念頭上回頭,把從前那個觀念轉過來就行了。以前你的想法、看法這個念頭,是凡夫的想法,凡夫的念頭,也就是佛常在大乘經上講的輪迴心。諸位要曉得,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叫輪迴心,所造的是六道輪迴業。實在講,我們穿衣吃飯,幹的是什麼業?六道輪迴業,佛菩薩穿衣吃飯,圓滿六波羅蜜,那怎麼會一樣,差太遠!我們穿衣吃飯搞六道輪迴,他們穿衣吃飯圓滿六波羅蜜。所以諸位同修,你要真的把佛法搞會了,不要說別的,《金剛經》搞會了,你真是快樂無比!你也可以說,這個世界上的人,我最快樂,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的生活,表面上人家看不出,跟人家一樣,實際上完全不相同,真的過的是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回頭是從這裡回頭,這也是很深的警惕。

  【說一句生清淨心,無異說明發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謂發菩提心?曰,一心清淨而已矣。】

  這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是覺悟,不迷不染,那個心就叫菩提心,覺悟的心。因為染、迷,我們的心就迷惑顛倒,這是妄心。

  【當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間一切皆應不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儒家所講的,世間聖人所講的。人心是妄心,妄心的確很危險,妄念一個接著一個。儒家的聖人實在講也很了不起,他的話講得非常含蓄。危的是什麼?一不謹慎就墮六道。六道的心是貪瞋痴,貪瞋痴這個念頭太重,來生就是六道,人心惟危,沒有講錯,很正確。道心惟微,非常之微細,一轉念就是道心。實在講人心跟道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真心跟妄心是一體。這個意思都是教人,世間法不應該執著。我們再翻過來看:

  【覺照即是在起心動念處,微密用功,乃為切實。】

  這剛才說過了,此地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用功非要心很定、很細的人,才能用得上。這個心裡頭妄想多、雜念多、煩惱多,用不上功,教你也沒用處。即使禪堂裡頭坐禪,盤腿面壁倒很像個樣子,心裡頭還是妄想一大堆,那有什麼用?沒有用。禪定是叫你心定,不是叫你身定,身定沒有用處,心要定。所以真正用功在哪裡?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這個方法用不上,剛才講了,念佛,起心動念之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就行了。比這個方法方便,收的效果比這個方法還要殊勝,用這個方法完全靠自己功夫,自己功夫達不到這個標準,要成就就很難。念佛有佛力加持,那個不一樣,功夫達不到,佛力還是加持,不但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要得到感應,要誠心念、一心念,不能有懷疑,不能有夾雜,那個功德就很殊勝。如果念佛當中生了疑惑,像平常我們生病了,念阿彌陀佛念了幾天沒效果,大概要念藥師佛,藥師佛是管治病的,觀音菩薩管消災的,一個人分配一個職務,這就是什麼?你的心有疑惑、有懷疑,所以念的沒有感應,夾雜,沒有感應。一定要專心念、一心念,誠誠懇懇的念,一定得感應,而且感應很快,很顯著。前面實在講得很多,我們身體有病痛,不健康,毛病很多,如何把它去掉?修清淨心,只要清淨心得到了,什麼病痛都沒有了,什麼毛病也沒有了,這實在!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真的很可憐,我們所吃的東西、喝的東西都有毒,蔬菜都有農藥。從前李老師講,現在人生活跟從前人不能比,從前人吃的真的有色香味,現在三餐服毒。天天服毒,大概腸胃有了抗生素,有了抗體,還能應付,但是諸位要曉得,日久天長,毒素累積在那裡就變成病毒,慢慢累積就變成病毒,病毒一發作這就沒救。什麼方法解毒?大慈悲心。你真的有大慈悲心,什麼樣的毒到這兒來都化解掉,不要去找解毒藥。清淨心、大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藥。我們看諸佛菩薩吃毒藥他都不怕,他也沒有去找解毒藥,到他那裡自然就化解,就是慈悲、清淨、慈悲,我們要養這個心。

  【發大悲心,廣修六度,利益眾生。】

  這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都是。「多讀大乘,解慧增明」,多讀大乘經,開智慧,「增長戒定」。夏蓮老淨語教人,夏蓮居老居士他自己編了一個小冊子叫《淨語》,實在上就是蓮老的法語,這個小冊子我們都印出來了,流通很廣。

  【教人持戒、念佛、看經論,察過去習毋自欺。正是此意。】

  教我們要持戒念佛、要看經,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知道之後一定把它改正過來,這叫真正的修行。

  【本性活活潑潑地,無相無不相。】

  無相是從體上說的,本性之體沒有相,本來無一物。它能夠現相,現相是清淨性體起作用,起作用能現相,所以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

  【經云不住色等,又云生心,以示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塵相,非令心如死水也。】

  這一段的開示很重要,有很多修定的人錯了,認為什麼?定中的境界,一念不生了,那就叫定,那個錯了。佛法裡面講一念不生,是講妄念,妄念不生,他有正念。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個妄念都不生,他還有正念,可見得他不是沒有念,他有正念,正念不是妄念。正念是什麼?正念是無念,無念就是不執著的念,一切都不執著,那個叫正念,不是沒有念;沒有念,外面相就沒有了。相從哪來的?相從念頭生的。佛在大經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沒有想,哪來的相?十法界都是從心想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從心想生的,想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不可以叫心如死水,心如死水那叫無想定,無想定實在講也很難修,修成了之後,他的果報在四禪,四禪有個無想天,專收無想定的人,無想定成功就都到那裡去報到去了,那個天我們佛法叫做外道天。學佛,好心學佛了,最後學成外道,真冤枉!真的好不容易!如果拿那個定、那個心來念佛,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馬上就花開見佛。一念之差,就是前面所講的道心惟微,你看那麼一點點,果報相差太遠太遠了。所以這是無住又說生心,道理在此地。是教我們要活活潑潑的去做,決不是死呆板的,雖然去做,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快樂。心裡染著就是六道輪迴,心地不染著,超越六道輪迴。如果超越六道輪迴,什麼都不做是小乘,墮到空裡面去了;一切都做,大乘菩薩,廣度眾生。所以說穿衣吃飯,點點滴滴,統統都是廣度眾生,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看這個範圍多廣多大。

  【清淨心是真心,住塵攀緣心,即是妄心。】

  塵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你住就錯了,住就是攀緣,那就是妄心。

  【楞嚴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等。】

  這就是修行修錯了,好心發的心,想學菩薩、想學佛,結果學錯了,學錯了如果學成聲聞、緣覺還算不錯,路是走岔了,但是還可以回頭。如果搞成外道,那可麻煩大,回不了頭!那就錯得太離譜,像剛才講修定,你修成無想定,這就太離譜,完全錯了。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這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錯亂修習」,不曉得二種根本。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誤會了,把妄心當作真心,攀緣心就是生滅心,妄念。妄想雜念這個心當作自己的真心,用這個心來修行錯了,用這個心修六度萬行都不行。這前面說過,用這種心修六度,還是六道輪迴業,戒定慧、六度、十大願王,好事情、善事,果報在三善道,不能出輪迴。原因在哪裡?你是用的攀緣心,你是用的妄想心,用這個心修行,出不了輪迴。可是諸位要知道,不用這個心,難!真的比登天還難,我們沒辦法,這才知道非念佛不可。用這種心念佛可以往生,往生就超越輪迴,這叫第一方便。用這種心修別的法門,不行,只能修三善道,不能出輪迴。用這個心念佛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底下這二層就是這樣的人去往生的。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這是真心。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這幾句話意思很深,如果要講的話,這四句兩個小時講不完,這《楞嚴經》上的,我們不說了。這是真心,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心。如果我們用清淨心念佛往生,給諸位說,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那個不一樣,那完全不相同。可是要跟一般人比較起來,念佛的功德是無比殊勝;一般人除念佛法門以外,用清淨心來修六度萬行,可以超越六道輪迴,可以明心見性,證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能證到這個果位,不能跟往生的人比。往生的人,你們諸位想想看,實報莊嚴土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換句話說,他是真正的八地菩薩。你自己要修行修到八地,《華嚴經》上跟我們講老實話,證到圓教初住,明心見性,要修到八地,要修二個多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修到第七地,再往上進入到八地的時候,已經入第三個阿僧祇劫,你說這個時間多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馬上就得到,不能比!所以,這些佛菩薩都教我們多讀大乘,你多讀你才知道,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對於這一切法門,才知道如何去選擇。世尊在《楞嚴經》上教給我們,跟此地所講這個意思相同,特別引用到此地來。

  【須知住塵之心是識】

  就是八識,八識是妄心,不是真心。

  【因其攀緣,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云何變,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分別人我故也。】

  他不知道法界原本是一體,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具足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了,這樣變成凡夫。

  【無所住,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二義。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後二義。其字指菩提、六度等。】

  也就是指一切佛法。

  【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以其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故。】

  真的到這個地方,把這個中心給我們說出來了。中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清淨心,無住是空有兩邊都不住。所以不執著、不斷滅,不執著是不住有,不斷滅是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無所住裡頭是兩個意思。而生其心這個而,也是兩個意思。雖然一切不住,他又生心。也許有人會問:我既然一切都放下了,我一切都無所得了,我為什麼還拼命工作,做得那麼辛苦。這個人不糊塗嗎?不是自找苦吃嗎?這個念頭這叫妄念,這叫妄想,他不曉得自己錯了。如果清淨心現前,一切都放下了,你每天工作二十四個小時,累不累?一點也不累。為什麼不累?沒做,心乾淨,一點分別執著沒有,就這個道理,只有快樂,只有歡喜,法喜充滿。一般人心地污染,用妄心,工作幾個小時就累得不得了,妄心會累。真心不累,真心裡頭空空洞洞,真心不累,愈用愈自在,愈用智慧愈增長。妄心愈用煩惱愈增長,煩惱增長怎麼不累?累死人了。佛菩薩工作,他智慧增長,他不是煩惱增長,所以他不會累,這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裡面真正的狀況,愈做愈歡喜,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而又不著相。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兩句貫徹全經。此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應取法兩句之點睛處。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也。而生其心,不應取非法也。】

  我們可以看到經文前後的照應,意思非常的精細、微妙!

  【但清淨不生心,便是死水,佛法所不許。】

  心清淨,什麼事情不幹,我們講學佛消極,不但世間人不歡迎,佛也不要你,佛要的是積極為大眾去服務。

  【清淨要在生心中顯現】

  清淨心在什麼地方顯現?在一切工作裡面顯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現,愈是繁忙,愈是繁雜當中,愈顯示出清淨平等,這是真功夫。那個刀一樣,愈磨愈快,離開磨刀石,那個刀怎麼能說鋒利?要在事上去磨鍊,叫歷事鍊心,絕對不離開眾生,絕對不離開社會,這就是正確的,這就沒有錯誤了,是佛法對我們要求的、希求的。

  【生者,任運而生。】

  生是自然的,任運是自然的,不是勉強的,不是我們有意取的,有意思取的就錯了,那叫妄心。只要老老實實依照佛的教訓去做。不會做呢?老實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什麼是功夫成熟?心清淨了。還是這一句話,念到心清淨就是功夫成熟了。清淨心現前,就叫做一心不亂。只要這樣老實去念,就生心,就生了。

  【無住,無妨隨緣而住。】

  生活隨緣就快樂,攀緣就不快樂。攀緣是什麼?心裡頭有妄想,我們講有憂慮、有牽掛、有煩惱。隨緣,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得失心,樣樣都自在!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沒有一樣不好,一切都隨緣。隨緣而住,就是無住。

  【雖住而實無所住】

  隨緣就是無住,攀緣就是真的他有住。

  【任運而生者,法爾顯現。】

  法爾是自然的意思,比自然來得還自然,就叫法爾,這是佛學名詞,自自然然的,自然顯現,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的做作。

  【生而實無所生】

  連那個生的相也不分別、也不執著,這就是生而無生,不是它真的無生,它真的有生,不執著,心裡頭若無其事。

  【果能如是,則法法都顯無住生心,物物莫非般若實相。】

  這個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像穿衣吃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具足圓滿六波羅蜜。法法是一切法,不僅是佛法,包括世間法,包括我們生活當中,微不足道的點點滴滴,都是無住生心,都是實相般若。大道在哪裡?眼底全是。我們讀了《金剛經》,這些真實的事相要是沒有看清楚的話,這個經叫白看了、白讀了。果然看清楚,果然看明白,這個心念頭一轉就回頭,一回頭,恭喜你!你轉凡成聖,你本來是六道凡夫,現在一轉變,你就是佛菩薩。如果一心念阿彌陀佛,你篤定是菩薩,絕對不是凡夫。這一轉變的時候,求生淨土毫無障礙,什麼障礙都沒有了,這都是真實話。所以說,實相般若就現前。

  「學佛必須依教奉行,教義幽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義真的是深,「必應得其綱領所在」,深不怕,抓到綱領就有辦法了,《金剛經》是綱領。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兩句話是《金剛經》的總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兩句話的總結。無論修何法,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是說的佛法,這個法裡頭還包括世間法。世間法裡面,不管你學哪一種學科,你在大學裡面所選的學系不一樣,你在社會上工作行業不一樣,都是法,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無論你是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你是從事於哪一種行業,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才有入處。入什麼?入佛菩薩的行列,入幸福快樂圓滿生活的系列,你入這個進去了,真的得大自在!而自性清淨心,才能透露出些消息。無論是佛法、世法,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定要把清淨心露出來,就在你生活當中,就在你工作當中,就在你事業當中,透出你的清淨心,你就不是凡夫了。換句話說,你就離開苦惱,離開煩惱,清淨心裡頭沒有煩惱,你就生智慧,你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我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所修之法,亦可望有成就之期。你所修的佛法有成就,你能得禪定,你能開智慧,你能修行證果,在世間法裡面,你能夠建功立業,成就你輝煌的事業,統統有幫助,你這才曉得《金剛經》的價值,才知道大乘佛法是無價之寶!我們稱它作法寶,這個是名副其實。今天我們到這裡告一個段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10月20日18:07:4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26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