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9集| 开吉法师讲解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九集   开吉法师讲解   2020年1月10日   讲于台南极乐寺   来源:慈光文化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六言,我们从第一册第十三页倒数第四行开始看起:

【改节莫云旧善。自新休问昔狂。贞妇白头失守。不如老妓从良。】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句课文,这是教导我们,在违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要希求用过去所做的善行来掩饰、辩解;当别人改过迁善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去揭人家过去的疮疤。一个贞妇如果她到老年不能够守节,还不如一位最终能改过自新,脱离原来的生活而嫁人的娼妓。那是这句课文的意思。

我们昨天讲到,在《论语·子罕》篇当中,孔老夫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我们今天就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段《论语》的课文。

雪公老人在讲解《论语》的时候谈到,这个地方说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这个“篑”字它是指的盛土的一种器物,是用来装土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是说我们知道这个山它是很高的,它的组成成分也是泥土跟石块。在《中庸》当中说,山是一拳石之多,佛经当中说是“和合相”,这个意思是相同的。一座山,譬如说要把这座山堆积起来的时候,例如说要堆成十丈的假山,要堆成这么高,需要一百篑土才能够堆积而成,可是我们在堆山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人是半途而废,譬如说我们只堆到九十九篑就停住了,也没有办法把它堆积成山。就譬如说有人在掘井的时候,每次距离这个泉水只有一点点的地方,可是他每次没有挖到这个泉水就灰心丧志,不愿意再继续做下去,就另外再找地方再去挖,结果挖了很多的井,还是挖不到泉水,这就是说他去挖的这个深度还不够,堆山也是一样。

雪公在这里谈到,我们要堆积这个山,就好比我们要成就一个事业的时候,那是什么人让这个山没有办法堆到十丈高的高度?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半途而废的话,那么前面所付出的努力也就白费了,这件事情也就无法成功,这是这句经文的意思。

下一句说“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是说又如平地,我们在平地上面倒上一篑土,虽然这篑土是非常少的,但是我们把这个土堆在平地上,我们可以想像这个地就已经不平了。这一篑土的高度,我们如果还要继续往上增加,也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所使然。这个“进,吾往也”,也就是说,进是再加上的意思,我们接着去再铲一篑土的时候,这就成了两篑土。

所以从这两句经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全是在于我们自己,无论我们是要做成大事还是要做成小事。在这里雪公就比喻说,譬如说是卖花生,譬如说我们一天赚两块钱,你看这就多了两块钱。如果我们不肯努力,觉得这是小本生意,很辛苦,连这个工作也不肯去做、不肯去赚,就连这一块钱也赚不着了。所以这里其实也是一种比喻的方法,它是在形容什么?就是形容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向学、向道,要勤学,所以这是一个劝学的意思。

没有任何一个人都是生而知之,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学而知之。所以来到这个世间,我们前面学到,确实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学前面《论语》的经文也看到,“好仁不好学”、“好知不好学”、“好信不好学”,它都有弊病会产生。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劝我们要努力向学,圣贤的学问我们也是要一点一点的去学习、去体会跟落实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的功夫,我们每天认真的向学,认真的反省自己的过错,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我们在《小儿语》跟《续小儿语》里面学到的这些道理,就能够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立身处世的一种原则,变成我们的生活跟行为。

这句课文我们就补充到这里,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这一句课文:

【自家痛痒偏知。别个辛酸哪觉。体人需要体悉。责人慎勿责苛。】

这句课文,‘自家痛痒偏知’,这个“痛痒”是指的它分为痛跟痒,其实就是比喻的人的疾苦;“偏知”,这个偏是特别的意思。‘别个辛酸哪觉’,“辛酸”也是包括辛跟酸,这个辛是辣的意思,辣味的意思,酸则是指的酸味,这里是用辣味跟酸味来比喻一个人他悲苦的这种心境、这种心情。‘体人需要体悉’,“体悉”,悉是详尽、全部的意思。我们在体谅别人,应当要设身处地的去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量,要了解他的苦衷。‘责人慎勿责苛’,这个“苛”是非常严厉的求全,并且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也就是说我们在责备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太过。

所以对于这句课文它的意思是说,首先“自家痛痒偏知”,你看我们这个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他对于自己所经历的疾苦,自己总是特别的了解、特别的知道,可是对于其他的人、对于旁人他们所遭遇的悲苦,又哪里能够稍有觉察?换句话说,别人有痛苦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这种情况并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自己内心反而不痛不痒,不能够觉察。所以体谅别人应当怎么体谅?要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为对方来着想,能够详尽理解、了解他的苦衷。而责备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也就是换句话来讲,我们对于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有时候我们不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承受能力,虽然他这件事情确实做错了,需要把它指正过来,但是如果我们指责得太过,那也就是超过了他内心、身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的时候,可能效果反而是适得其反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加在其中,非常严酷的去指责别人的过失,而不考虑他的情面,不考虑他的承受能力,这样也达不到我们想要对他劝谏的一种效果。

说到“自家痛痒偏知,别个辛酸哪觉”。记得昨天我们看到成功大学的王伟勇教授来跟师父上人见面,一起聊天、一起吃饭,期间他就谈到师父对于他的一个启发。他说,因为一方面在成功大学任教,还要接着带一些博士生跟硕士生;另一方面又应英国汉学院的邀请,他有时候还需要到英国去讲学。他觉得像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要飞十多个小时这样的路程,就感觉到很辛苦,下了飞机还要转车从伦敦再坐到兰彼得,他就感到自己年纪大了,这样子飞来飞去很辛苦。但是他很讶异,像师父上人九十三岁的高龄为何还能做到这样,非常辛苦的在欧洲、世界各地弘法。师父上人就教导他一句话,他说:“要多为别人想,不要为自己想,当我们多为别人想的时候,我们自己这种辛苦、这种难受自然就置之度外了”。所以我们就是看到一位长者他的心胸气度,以及念念为他人着想的这样的一种心量。

昨天两位老人家也谈到,说年纪大了,确实有很多苦处。当然王教授他是用闽南话来讲,说一个老人的年纪大的状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听起来虽然风趣,但是背后里也感受到一个老人的辛酸。这个话翻成普通话意思就是说,年纪大的人晚上就很难睡得着觉,白天早早的就起床了,坐在椅子上可能一会就睡着了。他是通过各方面来描写一个老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这种不同于年轻人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特别是跟这些老人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是要时时体谅到老人的这种苦,我们年轻人要将心比心,能够了解老人的苦处,能够照顾到老人种种的需要。

所以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一位师兄他在为老人泡脚、洗脚的时候,我在旁边看到,就觉得非常的受感动。我看到他在为师父上人泡脚,非常的细致。首先,水温一定要把它凉到恰到好处。因为他常常泡,他也了解师父比较习惯什么样的温度,所以提前就把这个温度把它测量好。但实际上脚要进去的时候,还要常常去探一下,用自己的手去探一下它这个热度老人能不能受得了。同时就是把着老人的脚也还要在水面上试几次之后,确认他不会烫到,然后才把脚放进去。当然这个泡脚的水里面也有放一些中药,对于身体比较好的一些东西放在里面。等两只脚放进去之后,再拿毛巾把膝盖把它盖好。因为常常泡脚会是在冬天,冬天的早晚比较冷的时候,不要因为不小心又着凉了。毛巾盖好之后就泡一段时间,他们时间也掌握得刚刚好。就是泡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开始把手放进去,开始去给这个老人脚的各个部位按摩。

按摩之后,脚要出水的时候,离开这个水面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就怎么擦脚也是有讲究的。之前我们是跟一个中医师,看到他来教我们怎么照顾老人。譬如说你在擦脚的时候,一般人只是把表面上的水把它擦干,但是他擦完了之后,还要接着把脚趾缝之间的水也要把它用毛巾,一个缝一个缝的把它擦干。因为这样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如果趾甲之间的这个缝隙还留有水的话,它其实湿气、寒气还是会进到身体里面的。然后擦好了之后,再用一个可以滋润皮肤、保养身体的精油在脚上再擦一遍,这样才开始穿袜子。

所以当时我在旁边看他这样子照顾老人,给老人泡脚,看到这个过程非常细致、非常认真,也非常体贴,看了之后特别的受感动。所以我们知道,人年纪大的时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年轻人来照顾,做为年轻人,更要体谅到老人的需要、老人的苦处。

对于这句课文,我们在《论语》当中也有看到这样的两句话。首先是在《论语·卫灵公》当中,子贡就向夫子请教一个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换句话说,孔老夫子,有没有哪句话我们是可以终身来奉行的?这是学生向老师请教。孔子就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记载在《论语·卫灵公》当中。《论语·雍也》还有一段话谈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对于这两句课文,我们也来看看雪公老人的讲解,首先是在《论语·卫灵公》当中的这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我们知道子贡他是善于言语,这时候他有一个问题就来请教他的老师。当然这是学生对老师很敬重,老师也很善于因材施教,你看夫子教化,有时候这个话一句、二句,或者是只是几个字,但是都是夫子教学思想非常核心的一个要义。所以子贡就请教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的是一言,这个一言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字的意思。要请老师来概括,说老师,您的教学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来概括您教学的思想,而且可以让我们终身来奉行的?我们想一想,如果是学生问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会怎么回答?可能答案也会有很多。夫子在这里就回答说:“其恕乎!”夫子就是用一个宽恕的“恕”字。

所以昨天我们有跟大家分享到,师父上人有概括孔孟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忠恕”,“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忠恕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夫子在这里回答是用这个“恕”字,就是宽恕的恕。

接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其恕乎”,这个“其”就是它的意思,所问的一言。老师在这里也不是完全用的一个肯定辞,这个口气很活。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会宽恕的“恕”这个字,学会的话,一辈子都能够奉行,一辈子也都能够在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用得到。

所以雪公谈到,孔夫子所主张的这个“仁”,所谓“孔曰成仁”,这个仁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所以要谈到仁这个深义的话,是不太容易去把它讲清楚、讲明白,可是这个“恕”就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讲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喜欢的、受不了的,千万不要把它用在别人的身上。譬如说我觉得我用这个话讲给别人听,或者说我去指责别人、批评别人的时候,同时就要反思,这个话如果别人这样来跟我讲,我受得了受不了?能够有这种同理心,将心比心这样的心态,我们平常说话、做事就能够处处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的需要。所以恕这个字,它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下一句经文是在《论语·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什么是仁?我们说仁这个字它就更有深度了,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立是树立的意思,自己能树立起来,成了人比得什么好处都大。己欲立,也就是说先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立起来再说话。换句话来说,我们做什么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然后再说。能先做到再说,或者我们说了之后一定会把它做到,这个是圣贤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自己能够先做到己欲立而立人,什么事情我们自己先做到再说,自己能够做到这样,在家庭当中,从父子、兄弟,这些亲戚朋友,以及我们出门在外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从近到远,我们就能够把圣贤所教给我们的这些德行,这些根本都能够在自己的身上落实。

所以说雪公这段话其实是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做起,从修身才能够齐家,齐家才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一定是从近到远的,如果近处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要求别人去做到,那是很难的。同时,我们立德的根本也是由近而远。就譬如说我们孝道如果不能够落实的话,我们说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样的情操它也是没有根本的。总之,一定要从父子有亲这种孝道开始落实。所以这个立字是非常重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能近取譬”,先在近处找譬喻,可以算是行仁的方法了。所以这个课文都是教导我们要从近而远这样的一个道理。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请接着看下面这一句:

【快意从来没好。拂心不是命穷。安乐人人破败。忧勤个个亨通。】

‘快意从来没好’,这个“快意”是指心情舒畅、称心如意。‘拂心不是命穷’,“拂”是违逆的意思;“命穷”则是表示一个人他处处不得志,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他所希求的。‘安乐人人破败’,这个“破败”是指的残坏衰败的意思。反过来说是‘忧勤个个亨通’,“忧勤”是勤勉,人总是生活在忧患当中,勤勉不懈,担忧思虑,这样的人反而是个个亨通,这个“亨通”就是做什么事情都非常顺利的意思。

所以这句课文是教导我们,所谓“快意从来没好”,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在人生当中,方方面面、在在处处都非常的称心如意的话,最终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的。其实这样的一个逻辑我们可以回溯到之前我们学到的那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看这祸福是相倚的。这个也是我们人生跟宇宙之间的一种自然的规律,所谓否极泰来、祸福相倚,跟这里所说的这种逻辑是很相近的。

所以一切事情如果我们处处都称心如意的时候,一个人他就会死于安乐,他就不知道勤勉上进,往往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可是如果他处处都是违逆不顺心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也不要去怨恨说,为什么老天爷对我这么不公平?我这一生的命运为什么这么坎坷?千万不要这样想,所谓违逆不顺心亦不是命运不济。我们看,之前我们学到袁了凡先生他一生的经历,你看如果他不是遭遇到这么多的人生经历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要去努力的改正自己的命运?包括有一篇文章叫《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真的是因为这个人生好像表面上在读圣贤书,实际上时时刻刻所做的都是表面功夫,最后导致这一生当中穷困潦倒,妻子儿女、生活的一切都非常的不顺利。最后他们也都是在这种逆境恶缘当中,激发了他们要改造自己命运的一种勇气。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丧气,也许在这种逆境恶缘当中,我们反而勇于去突破自己的这种困境,改正自己的缺陷,也许我们的命运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

下一句是谈到,一味的贪图安逸享乐,终将失败,这就是“安乐人人破败,忧勤个个亨通”。所以我们确实是要居安思危,当一个人生活在顺境,在很安逸的环境里面,人还是要头脑清醒,提高警惕,不能沉溺于眼前的顺境。所以这里教我们,知道忧思勤勉、防患于未然,这样的人都能够通达顺利。

这句课文,我们小时候学习国文的时候,都有学过《孟子·告子下》的一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其实我们就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什么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看孟夫子在这篇文章当中,最开始是例举了一些古来的这些圣贤人的一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我们看舜王,就是大舜,他最开始是在历山耕田,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被尧起用,后来继承了尧王的王位,所以最开始他也是在田间耕种的一个农夫而已。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他原来是在傅岩这个地方替别人筑墙。他是以傅为姓,就是因为他用这个地名来做为他的姓。后来他遇到了殷王武丁,商王武丁把他任命为宰相。这是他飞黄腾达的时候,可是当年他也是在替人家筑墙、盖房子,盖墙,过这样子辛苦的生活,最后变成一国的宰相。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最开始胶鬲是卖鱼、卖盐的,后来是周文王把他推荐给了纣王,后来胶鬲又曾经辅佐过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他本来是齐国公子纠的臣,在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和公子纠在争夺君位的时候,公子纠失败了,就被人押解回国。后来因为齐桓公知道他很有才干,所以就任命他为宰相。所以你看他是“举于士”,这个士是指的狱官的意思,是从监狱狱官的手上释放出来,并且被齐桓公给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你看孙叔敖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后来楚庄王知道他很有才能,原本孙叔敖是在海边隐居的,所以楚庄王后来知道他很有才干,就任命他为令尹。

“百里奚举于市”,这个百里奚就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虞国灭亡之后,他被人俘虏,从晋国到了秦国,又逃到楚国,后来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任命他为大夫。所以说是举于市,这个市就是集市的意思。

前面孟夫子就举了几个古来的这些古圣先贤,他们最初人生都是很不得志的,到后来才被人发现他的才干之后,才得到了重用。

所以第二段这里就是《孟子》里面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就是一个人他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看上天如果要下达一个重大的使命给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往往他在一生当中就要经历过很多的考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他人生的种种经历都经历过了,方方面面,才使他内心的力量真正能够强大起来,也使他的性格能够坚强起来,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能够磨练出一种别人所不具有的能力。

下一段文这是总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我们这句课文当中说的,“安乐人人破败,忧勤个个亨通”。

所以这段话是在《孟子》的经文里面所谈到的。这里是让我们可以体会到,确实一个人他要成功,他是要经受过很多顺逆境界的考验,但是在这个境界当中,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而毫不动摇,一直始终坚持在这个顺逆境缘当中不断的去磨练自己的能力,终究是能够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所以我们看到有许多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他夺冠之后的这种闪亮的一面,可是在这个成功的背后,有多少的磨练、多少的失败的这种历程,他都能够经受过,之后才能够走到人生的巅峰。

所以我们曾经看过一个奥运的冠军他就谈到,最初他的心理素质也不是很好。他是从事于跳水这项体育活动,最初他学跳水的时候还很怕水,根本都不敢进到水里面去。后来教练不断的发现他的才能,并且让他在这种训练当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可是他的心理素质在整个比赛的过程当中还是没有办法保持得很稳定。甚至于在一次国际比赛当中,他整个人就从跳板上掉到水里去了,当时是得的零分。可是这个过程它并没有让他灰心丧志。一个人他既然要希求成功,他也要具有一个面对失败的勇气,这是我们从这个运动员的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当他面对失败的时候,他是内心非常坦然,就是把成跟败都没有看在心上,而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去训练。所以到最后,他从心理的稳定到他整个技能的这种成熟跟提升,所以他从雅典奥运拿到冠军之后,一直就不断的拿了很多的世界赛事的金牌。

到了他一个体育生涯的巅峰的时候,后来他就宣布退伍,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其实对于走上奥运冠军的奖台,这样的一种荣耀,其实他已经把它看得很淡,他觉得应该也把这个荣耀让给更多的年轻人、后来的人。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他能够成功,其实他的心态是一个很大的关键,也就是说,当他还没有成功,他要面对很多失败的时候,他不会气馁。而等到他成功,又走到人生的一个巅峰的时候,他又能够急流勇退,希望把这个荣耀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后来者去感受跟体会。

我们再来看看《论语·卫灵公》当中这段课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是启发我们,雪公老人在讲这段的时候也谈到,一个人他不能够只管着现在,你看我们要对未来有深谋远虑,而且要居安思危,所以不能够只是维持在现前的状况,要为未来做准备,所谓未雨绸缪。所以雪公在这里谈到,纵使一个人他学到大儒,但是他学不到孔圣人的境界。就是包括颜回,虽然是孔老夫子他最为得意的一个学生,但是他和夫子的德行还是有差距。所以雪公谈到,后来的大儒也只是将人做好而已。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学习像《圣学根之根》、像《论语》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谓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确实也要为明天来着想,要为明天做好一种人生的规划、一种筹划。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深谋远虑,而只是安于现状的话,到了未来也就很难经受住未来的种种的考验。所以一定要有深谋远虑,要想到明天、想到后天,要有这样的一种远见。

所以人要是没有远虑,则必有近忧。雪公在这里说得更直接,他说:“没有远虑,对未来没有充分的计划打算的话,不但后来会麻烦,眼前可能就过不去。”就是没有远虑,近处就会有麻烦,这是孔子所说的。

我们看到这幅是师父上人的墨宝,八十八岁的时候写的,也是很有启发性,说“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我们人生遭逢到逆境恶缘的时候,我们也要心平气和的去承受。为什么?因为我们了解这三世因果的道理,知道这样的磨砺是在消除我们的业障,让我们把这些业障消除之后,福报就现前了。而“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你看我们在顺境善缘当中,我们也不贪恋这样的一种境缘。这是一个人他顺心如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也不能够满于现状,也不能够贪求现前所得到的福报,福慧全现。所以“灾消福来”,其实也是我们在顺逆境界当中的一种心态,要保持得正,才能够得到灾消福来的这样的结果。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接着看下面这一句:

【儿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不知教子一经。只要黄金满室。】

‘儿好何须父业’,这个父业是指的父母亲所留下来的家业、事业。一个孩子,如果他是德才兼备,可以自立自强的话,并不需要祖上父辈给他留下来这些产业,他自己也能够发展得很好。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讲的。下一句是从反面,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这个不肖是指他的品德和才能都不如他的父亲,‘儿若不肖空积’,“空积”就是说虽然积累了很多财产,但是还是没有用处。‘不知教子一经’,这个“经”就是指的经典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三字经》当中说,“人遗子,金满籯”,你看很多的父母、祖父母也好,都想着要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儿孙,而“我教子,唯一经”。这个是《三字经》里面的一段话。

换句话说,这个作者他的想法跟一般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他希望用一部经典,用圣贤的经典来教导自己的儿孙,好好的读书,好好的用功,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你看这样的父母都是有深谋远虑的,而不只是想给儿孙积累很多金银财宝。所以说“不知教子一经,只要黄金满室”,这个是一般人很难避免,做为父母疼爱孩子,总是希望多给孩子留下一些产业。但是有深谋远虑的父母,他在教育儿女的这个角度和方向就完全不同。

所以这句课文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子孙他能够德才兼优,他何必又依靠父辈所留下的家业?我们知道人非生而知之,一个儿孙他能够德才兼优,这也是教育教出来的。换句话来说,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对于儿孙、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比给他留下家产、家业还要来得重要得多。

下面说“儿若不肖空积”,就是说一个子孙如果他的德行、他的才干比不上自己的父亲,积下再多的财富,最终也会被他挥霍一空。父母亲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老师的教导子弟,也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教导子女总是希望一代比一代的德行能力更强,这个家道才会兴旺。可是反过来,如果父母亲只是知道给孩子留下更多的财产让他享受,而不是从小就给这个孩子施以很好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贤德之人的话,纵使积下再多的财产,最终也会被败家子把它挥霍掉了。

我们之前讲课,在讲专题课程的时候,也曾经分享过一个例子,就是有一家很大的公司,这个企业是经营得非常好,父母亲辛辛苦苦做的这家企业,在食品行业里面算是非常标杆性的一家公司。可是后来因为父母忙于赚钱,就没有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后来辛辛苦苦经营赚来的钱财,却被自己的孩子一天当中就赌光了。后来这家公司名字还存在,可是老板已经换人了。所以你看,如果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你给他留再多的财产,最后还是会被他挥霍掉。

所以可惜世人都不晓得教导子孙研习经典来获得安身立命的方法,反而汲汲营营的去追求满屋子的黄金。我们说确实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许多父母亲虽然了解这个道理,但是确实在实际上带孩子的时候,可能还是觉得这个黄金比教他经典更重要,现代很多父母观念上还是很难转变过来。

我记得因缘生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也非常的有趣,很发人深省。他是谈到之前贤公和尚曾经跟他说,你姓张,他说张这个姓可是个大姓。一般人觉得说赵钱孙李这是大姓,怎么张姓会是大姓?贤公和尚就谈到,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除了册封孔老夫子的后代之外,也还会册封张天师,所以张天师也在古时候很受到皇帝、受到朝廷的尊崇。

有一个故事就是跟张天师有关系的。在中国有一个地方叫吴桥,我们以前有看过吴桥的杂技,那个是杂技之乡。之前在吴桥这一带就有一个尚书,这个尚书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非常奇怪,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这个孩子生下来,在家里父母亲在带的时候,因为这个尚书也是老来得子,对于这个孩子就特别的溺爱,这个孩子每次只有听到瓷器打碎的声音他才会笑,才会停止哭泣。而且必须听的是官窑的这种瓷器,一打碎,这个孩子就不哭了。后来父母亲为了疼自己的孩子,看他总在哭,就去到处买官窑的细瓷,然后打碎给他听,这个孩子就安安稳稳的,就挺高兴的。

后来这夫妻两个就合计,说这个孩子是这样的性情,将来他就把自己家里的财产算一算,就看看说到底还剩多少钱够这个孩子来挥霍。所以他就把这个钱藏在了家门口的大门,藏在墙里面,然后修了一道门,非常小,这个门小到棺材都出不去。老两口就想了,以后这个孩子万一没钱用的时候,父母亲过世了,棺材要出这个大门的时候出不去,他把门一拆开就能看到这些金银财宝,也就够用了,够他长大之后再继续享用这些财产。

结果到了这尚书他夫妇俩去世的时候,果然在送葬的时候这个门就出不去,因为当时修得特别小。后来他的儿子就搭了一个天桥,就跨过那个门把棺材给抬出去了。所以最终他还是不知道父母亲给他留下这些金银财宝,都藏在这个大门的墙的里面。后来这个孩子自己就出去讨饭,当一个叫花子。

有一天张天师就经过了这个孩子讨饭的地方,看到这个孩子,他就朝他拜了几拜。旁边的人看了很奇怪,就说,这个张天师在朝廷里面见到皇帝跟大臣都不拜的,为什么对这个孩子还礼拜,这么恭敬他?张天师就跟他们说:“你不知道,这个孩子他是天上的散财童子下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吴桥的这个尚书他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挥霍、比较浪费的人,结果感得生了一个败家子,专门就是来破他的财的。

当然,这个故事也是给我们一种启发,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品德、才能方面的培养。如果只是想到要留钱给子孙,如果这个孩子他本身没有足够的德行跟能力的话,这个财产到后来可能也都会被他挥霍一空。甚至于因为他觉得自己这种生活条件太好了,不用努力他也可以坐享其成,所以反而因为这种优越的环境,让他缺少了增长自己的能力、智慧的这样的一个机会,反而对于孩子是不利的。

所以你看司马光先生也曾经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你给孩子留下财产,他不一定能够守得住这些财;“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有的儿孙,父辈留下来的书,他未必愿意去读,所以说“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百年长久之计。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一生行善积德,念念为众生着想、为百姓着想,我们积了十世之德、百世之德,相应的必然会有十世子孙、百世子孙守之,这是我们在《了凡四训》当中学到的。所以说古来的有远见的父母,也都是希望给孩子能够留下很好的德行、能够庇佑子孙,将来也能够效法祖先之德,还能够延续着这个家道跟家风,让这个家庭能够代代相传,都能够繁荣兴旺。

在林则徐先生他们家的祠堂当中也有这样的一副对联说:“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确实这些都是有远见的父母他们的经验之谈。

《朱子治家格言》说:“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这个也跟我们这句课文意思很相近。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这句课文:

【君子名利两得。小人名利两失。试看往古来今。惟有好人便益。】

这里所说‘君子名利两得’,“君子”是指一个人他的人格很高尚,而且是才德出众之人。‘小人名利两失’,“小人”则不同,他是跟君子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他的品格很卑劣,这是小人。‘试看往古来今’,这个“试看”就是请看、且看的意思,有探究其事及参考的意思。‘惟有好人便益’,这个“便益”是方便、利益的意思。

这句课文是教导我们,正人君子你看他人格非常的高尚,品德很出众,所以他并不去追求这些蝇头小利,但是他却能够流芳百世,他的典范也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反过来,小人,这是说品德很卑劣的人,他往往只贪得眼前小小的利益,但是可能千年万世都会被人唾弃、被人谩骂,所谓遗臭万年,所以名跟利这两方面都是得不偿失的。且看从古到今,只有好人能真正占到了便宜。

所谓是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则是冤枉做了小人。这是劝勉我们,你看君子他虽然可能眼前吃了一点亏,你看他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起来好像跟世俗之人格格不入,但是他的德行、他的典范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多少年来,人们还会怀念他、缅怀他、学习跟效法他。所以君子是我们要学习跟效法的一个对象。而小人你看他眼前虽然得到名利,可是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我们要从远处看,从长远的地方来着想、来着眼,而不能够只看眼前。只看眼前,你会觉得小人当道、小人得利,好像这个君子很难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好像处处吃亏、处处让人。但是其实人的眼睛是这样看,可是实际上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小人得到眼前小利,却恰恰是得不偿失的。

师父上人常常教导我们要落实四好,这个四好包括第一是存好心。我们说四好就是好人的一个标准,首先是存好心。我们的心要存什么样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同虚空,量周法界。当然这是佛门里面的一个标准,就更高了。做为普通人,我们就是心能够达到孔老夫子这种止于至善的标准,那也是非常了不起了。第二是说好话。说好话在佛门里面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柔和诚谛。第三是行好事,行好事是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以四依四摄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做好人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做到这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在儒家来讲就是圣贤君子,在佛家来讲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了,所以这四条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说君子跟小人之差别,在《论语·述而》篇当中也有这样的一句经文,这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其实是冤枉做了小人。郑玄在注解当中说这个“坦荡荡”就是宽广的样子。郑玄注是如水没有边际,非常宽广;坦则是平坦,心里是很平正,不高也不低;坦荡荡,这个荡荡就是非常宽广,心里没有事,这是君子的气度。而小人则是“长戚戚”,这个戚戚就是他内心很惆怅的意思。这个说的都是他的内心,而不是说他表现在外面的。他表现在外面虽然看起来还是很高兴,可是他心里却是很惆怅。长戚戚,长是日久天长。就是说小人他做这个事情,其实他也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人都有良知良能、都有良心,所做的事情,他违背了伦理道德、违背了我们的性德,其实他的内心也是很忧愁、很惆怅的。

所以雪公老人在这里谈到,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个俯不怍于人,这是说能够对得起大家,能够对得起大众,这样就是坦荡荡的一种胸怀。所以我们看到赵清献公,之前跟大家分享的,他老人家每天所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他一定会在庭院里面去焚香,向上天来禀报。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敢对上天禀报的事情,他白天肯定就不敢去做了。这是有敬畏天地之心,他不敢做一些对不起良心、对不起天地鬼神的事情,能够有这样的心胸气度,自然他平常所作所为,他就会非常的谨慎。所谓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儒家讲求慎独的功夫,就是一个人在平居无人的时候,就如同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样,他还是非常的小心谨慎、非常恭敬,这样就能够坦荡荡。

雪公在这里提到,如何能够落实这个慎独?在《反身录》当中说,“名利之念,尤为吃紧”,这句话非常的重要。我们知道,名跟利这个是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努力在追求的两条路。有一次干隆皇帝到江南,看到运河上船来船往非常热闹,于是就询问陪同在旁边的纪晓岚纪昀,他说:“你看这来来往往这么多的船,他们都在忙什么?”纪晓岚就回答说:“这些船无非只有两艘,一艘是为名,一艘是为利。”

所以世间人对于名跟利这个是很难克服的,这是人的贪心私欲都是汲汲要追求的东西。上焉者是为名,普通的人,下焉者则是为利。譬如说有的人他对于利,我们说名闻利养,对于这个利,他可能能够看得破、看得淡,可是好名的心却很难去除,喜欢虚名、喜欢名闻,很多人都知道他,他以这个为他人生追求的目标。

所以我们看到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当时他出家不久的时候,他就去参访遍融禅师,当时莲池大师是非常恭敬的去寻师访道的,他是三步一拜的拜到了遍融禅师的座下。那我们想,他这样真诚的来求道,禅师肯定要给他传授什么高深的禅法、高深的心法,可能他听了法师的传授马上就能开悟。可是他拜到了遍融禅师座下的时候,遍融禅师只是轻描淡写的跟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年轻人,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生千万不要被名闻利养给害了”。当时在场的人觉得,你看人家是三步一拜拜到你面前的,都觉得说老和尚肯定要给他开示什么高深的、精妙的佛法,想不到只讲了这么一句老生常谈。

可是莲池大师他非常有恭敬心,他其实就是在老师这一句话当中悟入的。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谓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莲池大师他相信遍融禅师是他真正的善知识,因为他并没有谈玄说妙,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而是跟他讲一个非常平实的话。所以他就老老实实的,这一生都去落实老和尚对他的开示,也就是说不要去贪名图利。雪公也谈到,因为这一切的教训其实都是从好名而起的。

在今日社会,人们都非常追求金钱,讲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雪公老人也谈到,你要劝人去放下自己的利益,确实已经很难的。而关于名这个字,所谓三代以上逃名,而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这个名也是很难除去的。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面,老百姓就非常的苦。当时孟子就谈到:所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奉劝君王要以百姓为重。可是三代以下因为大家都趋向于追求利,恐怕大家不好名,好名者则可以去千乘之国。不好名者为圣人,圣人他不但是不要好名,他也不怕恶的名声。

我们看到之前我们讲过,在《旧五代史》当中记载着冯道,你看冯道其实他是一个圣贤之人,为国家、为民族做了很多好事情,甚至于关于经典的刊刻这个功劳,也是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有蒙受到他的恩惠,因为他刊刻了很多经典,使许多圣贤的教诲在战火当中不至于失传。可是就是连历朝历代的这些名人,包括欧阳脩也好、司马光也好,对于冯道还是看不清楚,就以为说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当中,他事奉那么多的皇帝,觉得他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所以到后世基本上对于冯道的评价都是很负面的,留下了很多恶名。但是雪公在这里讲,不好名者为圣人,圣人不但不要好名,也不怕恶名,他不但不要好的名声,就是你天天骂他、诽谤他,他也不在意。

所以佛家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圣人不怕你的毁谤、你的攻击。这个恶名如同仰天而唾,唾不到天,无损于人。也就是说你毁谤圣贤人,这个如同是你仰天对着天空吐口水,你这口水是吐不到天上去的,最后这口水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是这个意思。

这里有一个佛经的故事也非常有趣,其实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名闻利养的害处。当年世尊为了让弟子更明白这个利养,我们说名闻利养有的人好名、有的人好利,世尊为了讲述这个利对人的危害,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是在过去,大月氏国它的风俗是喜欢用生酥和麦煎熟来喂养猪,就是这个国家的猪生活得非常幸福,每天都能吃到生酥和麦煎在一起这么美味的食物。

结果当时在宫廷里面有一匹马,牠就闻到了香酥的味道,这匹小马就跟牠的母亲抱怨,牠说:“我们天天都在为国王卖命,我们这些马每次国王出行的时候,我们都要这么辛苦的去走路、到处跑,多远的路我们也都很辛苦,要去达成国王要求的使命,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待遇连一只猪都比不上,每天我们要吃的还是没有滋味的水草?”结果母马就跟这匹小马说:“你们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看猪牠每天虽然吃好的、睡好的,有享受这么好的待遇,但是这个是祸患而不是福气,不久之后你就会看到结果了。”

到了后来,年关快要到了,就是快要过年了,结果家家户户都把养肥的猪把牠杀来吃,把牠扔到锅里去煮,整个国家这些猪哀嚎之声远近都能够听到。这时候母马再去问牠的小马说:“你们还想再吃生酥煎麦吗?”结果这些小马个个都心惊胆战的,纵使遇到好的麦粮也不吃了。

这是佛来形容利养的危害,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弟子们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就安心在山林里面修行,再也不去贪求这些名利了。所以我们看到这幅墨宝,说“不可自私自利,小心名闻利养”,这个确实是给我们很深的警示。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这段课文:

【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

这个‘厚’是指一个人他的交情很深厚,这是双方之间他的交情很深厚的意思。交情好的时候是‘说尽知心’,“知心”就是知心的话,像好朋友之间可以把自己内心私密的话讲给他认为的好友来听。可是要提防什么?‘提防薄后发泄’,就是交情好的时候,两个人关系好,心情很好的时候,什么话都可以讲,可是到了,这个“薄”就是冷淡的意思,就是交情开始变得冷淡的时候,这个时候,“发泄”是发散宣泄的意思,这时候对方可能把你当初许多私密的一些事情全部都泄露出来了。下句说‘恼时说尽伤心’,“恼”就是恼恨愤怒的时候,“说尽伤心”,这个“伤心”是伤心话的意思,就是让人内心会受伤或者难过的这些言语。‘再好有甚颜色’,“颜色”是颜面、面子的意思。

所以这句课文是谈到,当朋友之间情谊非常深厚的时候,往往毫不保留的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讲出来,可是我们需要提前防范,如果哪一天因为某件事情,两个人开始疏远了,甚至于反目为仇的时候,可能对方会把我们当初告诉他的这些秘密、这些想法全都讲出去。而因为一时的气愤,都说一些刺伤人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哪一天如果还想要跟对方和好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颜面再去跟人家和好?也就是说我们气愤的时候,这个话也不能够讲得太过,你交情好的时候也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要谨慎、小心。两个人关系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气愤之下,可能讲的话就会讲得很过,很过头,要想想你话都说到这个程度了,以后你还有想要再跟对方和好吗?这也都是说我们在结交朋友,在处事待人接物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守着中道,千万不要做过头了,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所以在《礼记·表记》当中谈到君子之交跟小人之交,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之交是淡如水,小人之交则是甜如蜜。

我们看到这份表格,这是张清泉教授整理朋友相处之道。我们从这个表格当中就可以看到,首先朋友之间相处,有的人会觉得我处处要防着人,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跟人相处的时候,在在处处都是疑心很重,这样的结果则是心劳身苦,不但是结交不到真心的好朋友,可能在结交的过程当中,彼此之间又会留下了很多不愉快的这些怨恨。

所以朋友相处,这个心态首先要端正。我们看下面的这个方块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我们在在处处都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没做好,或者是和朋友之间关系没有处好的时候,我们总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我们就能够交到真心的好朋友。所以这里就有谈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择友,一个是言行。择友,我们要选择,跟朋友之间相处,要以君子之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言行方面则要注重忍辱慎言,以及君子九思,这是我们交友处世之道。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第一个方面,君子之交是什么样?这是在《论语》的“卫灵公”当中,孔老夫子有一段话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跟人交往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首先是矜而不争,然后第二条是群而不党。矜而不争,这个“矜”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庄敬的意思,这个矜就是庄严。

庄严我们怎么理解?就是我们后面要学到的君子有九思,首先是“色思温”,就是一个人他的脸要温和;“貌思恭”,则是容貌要恭敬,所谓庄敬自强。所以雪公多次有谈到,他不主张人跟人见面乱笑。这个笑我们在现代社会都很提倡微笑,但是这个笑也不能够太过了。从前我们见到长者的时候,我们的这种仪态是非常庄重、非常恭敬,而且是很收敛的。所以这是矜这个字它的意思。这个矜就是《说文》是说庄敬的意思,而雪公是用君子有九思这个理来解释。所以色思温,这个脸要温和,容貌是很恭敬,而不是见到谁该笑不该笑都笑。特别是我们见到长辈的时候,我们的仪态、我们的表情都一定要庄敬,一种收敛的状态,恭敬谨慎的状态。

君子矜而不争,这个“不争”就是不要跟人争强斗胜。君子他不希望处处都在人上,现代人很流行的一句话,他说“值得骄傲”,什么事情他体现出来都是很傲慢,或者处处都要在别人之上,这种做法就不是君子的态度。君子他不希望处处炫耀自己、处处在别人之上,反过来他是任何事情都是把这些好处都喜欢推给别人、让给别人,这个是君子之道。所以君子有九思,我们身口意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庄重、庄严这样的一种状态。

这里雪公讲了一个笑话,确实也是很有趣。记得上次周教授来见师父的时候,当时周教授也是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因为是关系到文字学、声韵学这个方面的。同时他因为也走了全世界很多的国家地区,一百多个国家地区,到处去旅行,他是见多识广,所以对于各个地方的方言,还有一些国家的语言,他是有一定的研究。譬如说像我们祖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辽阔的土地,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方言,所以他就当时学了安徽的一个方言,学给我们听。当时我们就想到雪公老人讲过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就譬如说做官,在古时候做官,人们的习惯都是要相互礼让的,相互推让、谦让的,所以常常会讲说,“中堂,我不敢”,“中堂您先请”,这个话都是在嘴里说习惯了。结果有一天,有一个人他就是在那里感叹,说:“不知道我们俩谁先作古”,这作古就是说不知道我们俩谁会先死、谁会先过世。结果另外一个人,因为他谦让惯了,他没有经过思考马上就说,“中堂先请”,因为他觉得什么事情都习惯先让给别人,就没有仔细听说他现在讲的话题是什么。所以这个事情,雪公用这个小故事来说这个事是没有一定的。

下面是“群而不党”。群而不党,这个群就是和群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跟人们是要和睦相处;而党,党就是有一种结党营私的意思,换句话说,就变成一个小的组织、小的集团,好像分帮分派这样的一种感觉,这个对于君子来说他是不取的。这个党就是说,雪公在这里举例说,譬如说一个人说上东,一个人说上西,又一个人,这是第三个人了,他是说的上东的这个朋友,因为他跟第一个人的交情特别好,所以他就顺从第一个人的讲法,可是实际上应该要往西走才是正确的,这个就是党。党就是说我们结党营私,或者是说分帮分派,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交情好,所以遇到事情他就不用理智来判断,不用正确的标准来决断,而是说我这个群体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即使是错了我也跟着错。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君子在在处处做事情,他都是依循的正道跟正理,绝对不会去依附于某个群体,人云亦云的去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决定,这是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君子他是很和群的,但是在具体做事情的时候,是不会依循着私情的,而且这件事情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会因为跟某个人交情特别好,就去随顺他这种错误的决定、错误的看法,对于整个团队的利益有了损害,君子是不会因为私情而妨碍了公益的。

这个就是我们刚才在表格里面讲的,君子之交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下面我们接着来看君子九思,这个君子九思也是出自于《论语》的“季氏”篇。首先是对于境,对境要做到视思明、听思聪;而表态则是色思温、貌思恭;出动是言思忠、事思敬;防非则是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对于这个君子九思我们也一条一条的来学习。“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这是《论语·季氏》篇的一段经文。这个“君子”就是指的在求学,也就是说在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如果他并没有在学习圣贤之道,不管他的学问怎么样,也不能称为君子。君子求学他要有条件,有九个条件,注重这个“思”字。这个“思”是念的意思,这个思念,在考虑。又有一个说法是择理为思,也就是说经过前面的念虑,再来精确的选择哪一项是合理的。

下面就分成九个方面来讲,首先是“视思明,听思聪”。这九条有三种动态、一种结果。思就是能,往外看等等这是所。我们看“视思明”,我们所谓“明眼人”,就是说我们所谓要耳聪目明,我们看一件事情、看一个人,我们首先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听思聪”,耳朵也很灵活,某个人讲话,他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弦外之音,他都能够听得很明白。

下面,“色思温,貌思恭”。这个“色思温”有人是这样解释,是说他喜怒不会表现在脸上,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所以他的七情五欲不会在他的脸上表现出来。当然,要做到这样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在薰习圣贤教育时间久了之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性情。所以君子不以声色教人。君子他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对人的容貌则是“貌思恭”,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着一切的人,我们的容貌必须要恭敬。

再来是“言思忠,事思敬”,这个是在动作方面、言语方面,忠就是诚实,我们说话要诚实,我们能做得到的才说,如果我们做不到的就不说,要说真话,是这个意思。“事思敬”,我们看恭敬、恭敬,这两个字我们常常会合在一起去用。恭和敬这两个意思实际上是不同的,恭的底下为心,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所以这个恭是出自于真诚的心。我们心中真诚,有这个恭,在外面所表现出来则是诚于中而形于外,我们外表上自然也是表现出一种非常恭敬的态度,所以首先是内心要恭。而这个“敬”则是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好,不能做错事,不能随随便便很马虎的去敷衍它、去应付它。所以这个恭跟敬它在意思上是有不同的,一个是偏重于心,一个则是具体在办事的时候要具备的一种态度。所以雪公在这里说,十分就要办十分,不是说我办到九分就可以,是恰到好处,都要能够办到。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以下就是防非了,我们事情做完了之后,要考虑到说这个事情做得对不对。“疑思问”就是我们心中有疑问,这个时候仍然去继续办这件事情,这就错了,这个时候应该赶快去询问这些有智慧、有经验的长者、这些老师来求教。若以问人为羞耻,有的人觉得我好像年纪也挺大的、学问也挺好的,遇到疑问的时候不好意思去问人,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德望,所以就不愿意去询问别人,不知道他也装成是知道的。但是孔夫子不是这样教我们的,疑思问,要是有疑虑、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如果不问,永远是愚痴。

“忿思难”,譬如说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的时候,有不高兴的情况之下,不能够表现出忿怒的这样的一种态度。我们表现出忿怒,加在对方的身上,对方他也一定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所以这里雪公谈到《皇疏》注的内容,就是说即使我们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加在我们的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态度来对待他。但是已经忿怒了,就是我们色、貌、视、听、言语各个方面其实都会转变。你看一个人他有情绪变动的时候,其实在他的五官外表上都能看出来。对方他就会记在心里,将来所谓狭路相逢,他一定也会同样用这个怨恨报复来对待我们,到时候就会有不好的结果。这是忿思难。

“见得思义”,有得有失,雪公说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包括物产、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我们见到这个得的事,要考虑合不合于义,也就是说我该不该接受。这些名利也好、这些福报也好,是不是我该得的,如果是我应该得、合于义的,我就可以接受;如果是我不应该得的,我就不能够接受。

君子九思这个内容我们也就为大家报告到此地,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9集| 开吉法师讲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30日12:30: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226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